_医者_意也_从_难经_六十三难_看中医思维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71.84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辨证论治: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疾病不仅是一些器官的问题,还涉及到整个人体的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等问题。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舌诊、脉诊等信息,明确病因、辨别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医药或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3.平衡观念: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平衡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功能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中保持健康,而疾病则是因为这种平衡被破坏。
中医学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如滋补、清热、祛寒、养阴阳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4.个体化治疗: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因、病机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中医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治疗方法。
5.强调生命力: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人体的自身调节和自愈能力。
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自愈力,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就可以恢复健康。
因此,中医学注重增强病人自身的生命力和抵抗力,而不是仅仅抑制病因和症状。
7.综合思维:中医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综合思维。
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并不是基于一些理论或技术,而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的。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医生会综合利用触诊、望诊、闻诊等技术,同时结合病人的病史、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等因素,来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体来说,中医学思维方法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平衡观念、个体化治疗、强调生命力、尊重自然规律和综合思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学思维方法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观念和方法论,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医学思维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对病人疾病的整体性诊断和治疗,还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愈力和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医者意也”—道医学的重要命题“医者意也”是道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理解这个命题的关键在于对“意”的感悟与把握。
意的含义很多,可以粗略归结为三个层面:意之体、意之象、意之用。
从这三个层面对“医者意也”中的“意”进行系统化研究,可以了解道医学科特点的整个风貌,同时为解读道医独特的技能提供启发。
(一)意之体所谓意之体,是指意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
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
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
”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
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
换句话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
其记述如下:郭玉,和帝.(公元89~ 105年)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
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
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
召玉诘问其状。
对曰:“医之为言意也。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
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怖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唐代道医大家孙思邈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出:“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次当用丸……。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
故曰医者意也“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
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
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的理性熟悉的方式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式,并采用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而形成的。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才创造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这种思维方法能动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人体这个传统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层面全方位考察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在养生防病中注重顺应自然,适应社会环境,在医治中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此,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特有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大体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其后登堂入室、深切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腕。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属自然哲学的范围。
它们以思辩的方式熟悉自然,熟悉宇宙,是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式,因此属于世界观和方式论范畴。
中医学将此三学说的大体观点和方法,普遍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转变、疾病的防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方式论基石。
它以为,精或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组成天地万物的最大体的质料;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精或气组成的;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变,是精或气自身运动转变的结果。
精气学说,帮忙中医学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式,构建了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乃至藏象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阴阳学说以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生命进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含有辩证法的思想。
中医的思维有哪些特点中医最根本的特质是在中国传统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对待同一个疾病解决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这也恰恰是中医的价值所在。
那么中医思维的特点又是什么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医思维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医思维的特点一、注重宏观观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际。
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古代医家在对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行力所能及的观察推测和自身体悟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周围事物,如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以及社会变动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分析,并将观察分析的结果与人的生理、病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许多科学的结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及病因病机学说等的形成,莫不是注重宏观观察的结果。
这里的宏观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
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整个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不能从孤立的人体去看,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
故中医学虽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但它确实综合运用了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宏观的另一层含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由有形可见的万事万物和无形可见的“气”构成的,而有形可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从无形的“气”派生出来的。
它认为无形的“气”是构成自然界的基础,而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只不过是存在和运动的方式不同而已,即无论是肉眼可见的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还是肉眼不可见的“气”,都统一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中医学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建立了自己的生命观、疾病观,并依据宏观整体理论指导养生延寿和防病治病。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一、整体观念: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疾病是整个人身体的失调或不平衡的结果,强调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重视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不仅关注疾病表面症状,更注重了解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疗表面症状,更是调整机体的整个平衡状态。
二、辨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之一、中医学强调个体差异,认为同样的疾病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发,并且在不同个体中表现不同。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表现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即不同的病理状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以病为中心: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疾病的治疗应该以病为中心,即根据疾病的病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内外环境、机体功能状态、情志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针对疾病的具体特点进行治疗。
四、阐释学特点: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使用。
中医学历史悠久,有大量的经典文献可供学习和参考,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强调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将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和决策。
五、动态观念:中医学思维方法强调疾病是动态变化的,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强调跟踪观察和动态调整,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疾病的变化。
六、预防为主: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医学认为,预防疾病是最重要的,注重平衡饮食、合理锻炼、调节情志等日常生活中的积极行为,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心、阐释学特点、动态观念以及预防为主等方面。
这些特点对于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互补关系。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基础题目一、医药名人名言1.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2.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3 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4.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孙思邈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6.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
——钟南山7.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
——郎景和8.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希波克拉底9.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裘法祖10.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
——威廉·奥斯勒1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钟南山12.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
——中医学家秦伯未《秦伯未医文集》13.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
——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14.当我们决心要成为医生的那一刻,我们的身上已经挂上了一条看不见的锁二、医学基础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50分)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体液B.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D. 血浆2.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葡萄糖B. 脂肪酸C. 磷酸肌酸D. ATP3.液化性坏死常见于()。
A. 脑B. 心C. 肾D. 脾4.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不少于()。
A. <1mlB. 1~2mlC. 2~3mlD. 5ml5.下列H2受体拮抗剂中,抑酸作用最强且持久而副作用最少的是()。
A. 西咪替丁B. 雷尼替丁C. 法莫替丁D. 尼扎替丁6.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理解中医(15)之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一听这个,大家肯定觉得自己都这样的思维方式,但事实绝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了,是很直接的逻辑思维方式。
那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中医思维总体而言是辨证思维,这表现在几个方面:意象思维、抽象思维、中医概念思维。
意象思维: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意是指主观意识,由心而发;象是指外在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主观心神与客观事物的结合。
因此意象思维是以直观为基础,直观观察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由意象导向抽象,这种方式在很多诗词中都有表现,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就是一个从意象来思考的过程,诊断时,四诊的情况是象,建立病证或病机就是意。
把脉也是如此,脉象如浮、弦、滑等,这些象背后代表的病机就是意。
这种思维很复杂,需要比较好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同时还需要理性抽象力和悟性。
一般是两个步骤:观物取象和据象归类。
《黄帝内经》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这是阴阳的意象思维。
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也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脏象学说同样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相对,这是逻辑思维或者叫概念思维。
中医逻辑思维,定义各种概念,然后加以推理,这种推理逻辑比当代逻辑学复杂,是关联逻辑的推理。
如五行的生克制化。
因此中医的抽象思维是整体的辨证思维,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包括联系思维、中和思维以及综合思维等方式。
联系思维认为,事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每一个事物无法独立存在,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中和思维:就是中庸,讲究平衡。
这种中和性是根据阴阳学说来的,其实这是一个最优的思维方式,不是非输即赢的思维方式,非要争个你高我低是西方思维方式。
综合思维:就是综合多方面相联系的信息,多方印证,互为参考来综合判断。
如:四诊合参就是如此。
辨证思维包括对立思维和宜思维。
中医学中大量应用对立的概念,如:阴阳、寒热、表里、天地、虚实、男女、上下、补泻、正邪、盛衰等等。
针灸学研究
“医者,意也”
———从《难经·六十三难》看中医思维特点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 继 孙立虹 李文丽(石家庄050091)
关键词 《难经》;井穴;五行;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R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3)04-0038-02
悬壶之人,莫不研习《内经》、《难经》。
《内经》奥言深旨难明,而《难经》问答条文简捷,不但延续了《内经》的衣钵,还解释、补充了《内经》的内容;尤其针灸方面,对特定穴情有独钟,作出了更详尽的阐释。
其中,《难经·六十三难》对井穴为始的论述,尤有中医韵味。
《六十三难》云:“五腑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蛴行喘息,喧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文中首先提出为什么五脏六腑都以井穴为始的问题,并将井穴与东方、春季、甲日相联系。
这些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的基础是什么呢?
东方是太阳天天升起的地方,带给万物光明与温暖。
人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赖其生息长养,繁衍壮大,所以五方之中东方为首。
春天阴寒消退,阳气升发,籽种、蛰虫生机萌动,正所谓“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
”
“甲”是天干中的第一位,《史记·律书》所云“甲者,万物剖符甲而出”是讲嫩芽突破种皮而萌发,其后的“乙、丙、丁……”分别代表植物生长化收藏的不同阶段。
第一位“甲”代表了生物最初具有的萌动之机。
可见,“东方”、“春季”、“甲日”共同的特点是“为首”、“为始”。
那么井穴是否也具备这个特点呢?
井的本义(在自然界)正如《难经疏证》引杨玄操所云:“井者,谓谷井尔,非谓掘作之井。
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
”可见,在自然界井有初始之义。
《六十五难》云“所出为井”,明确指出井穴为经气刚刚产生,为经气始生、始出之处。
故井穴位于人体肢端,定为五腧穴之首,其经气如涓涓细流,依次流经荥、输、经、合穴,由小到大,逐渐汇聚深入,进入体内。
由此可见,虽然仅凭对其表面的直觉、方位、季节、日数,穴位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并不能将他们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些表象的深层却有可以相通的内涵。
他们具有为首、为始、源头的共同特性,代表事物或生命初始的微小薄弱。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将“东方”、“春季”、“井穴”纳入到五行体系的五方、五季、五输之中,正是因为他们的抽象义符合五行之中“木曰曲直,其性升发”的“木”行特点,它高度涵概了此类事物代表的生命由微小发展到壮大,生机旺盛的共性,使人们对身边自然的、生命的、人体的直观朴素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这种认识方法并不注重具体事物本身的细微特点,具有认识上
·
38·
河北中医药学报
JOUR NAL OF HEBEI TCM AND P HAR MACOLOGY
2003年 第18卷 第4期
Vol.18 No.4 2003
DOI:10.16370/ ki.13-1214/r.2003.04.022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针灸学的影响
广西中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 周恩华(南宁530001)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计划;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R318.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3)04-0039-02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国际性的、规模巨大的科学项目,其主要目标是完成人类基因组DNA的完全测序。
此项工作已提前完成。
从基因水平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及疾病的预测、诊断、预防和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项研究将会对所有现有的医学(包括针灸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它将会极大地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1 经络实质的研究
针灸的疗效已经被世人所认可,可是作为针灸治疗的指导—经络,其实质至今尚未清楚。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的实质主要表现为经络脏腑相关研究,即经络与脏腑间相关的相对特异性。
通过基因芯片测量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判断基因表达是否具有特异性,有望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如果心经与心脏具有相对特异性,那么针刺心经后,心脏内可能会出现某些与针刺心经相关的特异性基因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只在针刺心经时出现,这些基因可能不在其他器官(如肝脏)中表达。
那么可以肯定地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具有相对特异性的[1]。
经络辨证是针灸学辨证分型的重要内容,而经络实质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络辨证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疗效。
另外经络敏感人的针灸效果较不敏感的好,这可能是其基因表达的不同,而经络实质的研究有助于筛选针灸效果较好的病人,或通过改变针灸效果不好的人的基因表达而提高针灸的敏感性而提高疗效。
2 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
针灸的疗效很好,但其作用的机理研究却不是很多。
现在人们已经用生化、病理、心电图、胃电图、脑血流图、X线、B超、C T等技术对针灸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然而,如果从基因水平研究针灸的作用机理就能更进一步研究针灸对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神经等系统的作用机理。
如娄氏[2]实验证实电针夹脊穴可抑制创伤痛诱发的丘脑束旁核FOS蛋白表达,对疼痛感受区束旁核神经元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表明电针夹
的模糊性;但在把握事物的相互关联上,却具有超凡的联想能力,宏观地认识事物的共性,尽力悟解大自然内部的整体和谐。
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事物本身的原始内涵和直觉判断。
张景岳云“医者,意也”正是这种思维形式的深刻概括。
中医在认识事物时,常常剥去直观看到的表象,将医者自身的体会、归纳、综合、类比、联想融合进去,完成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产生的内涵不是现代医学所能完全代替的,用实验的方法可以弥补数量的不精确、对质的认识不深刻、不细腻,但却不能替代人的抽象思维。
这也是目前中西医不能真正结合的障碍之一。
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思维特点,对我们学习、认识中医的精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3-09-14 收稿)
·
39
·
2003年 第18卷 第4期Vol.18 No.4 2003
河北中医药学报
J OURNAL OF HEBEI TCM A ND PHAR MACOL 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