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教学学习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学习语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略读课文教学,学生可以快速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相关内容。
一、略读课文教学的意义1. 教师示范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
教师可以先用几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然后向学生展示如何找出文章的主题句、主要论点、重点词语等,让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略读。
2. 分段式略读法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让学生分段阅读,并在每段阅读后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归纳出每段的主题内容和重点信息。
通过分段式略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3. 总结概括法1.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了解全文的主题和大意。
2. 教师示范略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和主题句。
3.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略读,快速获取主要信息。
4. 教师对学生的略读结果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和提高阅读的效率。
5. 学生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进行概括性的阅读。
6.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展开相关的讨论和交流。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1. 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略读,抓住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2. 要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略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3. 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略读课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实施略读课文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和技巧,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注重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思考。
全国略读课文教学优秀案例全国略读课文教学优秀案例 - 《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2. 理解并运用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金钱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运用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金钱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篇课文《变色龙》,引出本课的主题和人物。
2. 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等。
3.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以及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主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互相解答和探讨。
教师可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课堂展示: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和收获。
教师可给予评价和引导。
6. 总结与作业: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适当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者缩写故事等。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运用。
2.梳理《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明确各篇的主旨情感。
3.了解《朝花夕拾》成书过程,明白作者心路历程。
【重点难点】1.学习精读、略读、浏览三种阅读方法,并在《朝花夕拾》的阅读中运用。
2.梳理《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明确各篇的主旨情感。
【任务群】任务一:学·精读略读浏览方法任务二:探·鲁迅“朝花”何以“夕拾”任务三:寻·鲁迅生活的“那些年”任务四: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任务五:察·鲁迅心中的“那些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学·精读略读浏览方法读一本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不同,可以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精读、略读、浏览呢?请阅读教材72页“阅读指导”,并完成相应任务。
1.什么是精读、略读、浏览?预设:①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②略读就是粗略地阅读以粗知大意,观其大略;③浏览则是快速地扫视、有意地跳读,以抓住关键信息,求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2.如何做好精读?预设:①细品。
即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把书“读”。
②精思。
即边读边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提出疑问或质疑等,把书“读深”。
③鉴赏。
围绕内容、主题、手法某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探究,思考书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把书“读透”。
3.略读和浏览,与精读相比有何不同?预设:略读和浏览都是“检阅式”的阅读,只求多多收益,不求句句确解。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案例上传: 刘颖更新时间:2012-5-30 19:44:33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案例[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 荷花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 莲藕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课文。
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 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
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展现阅读收获。
◎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
(重点)◎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难点)一、导入新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初读名著,整体感知◎名著题解“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
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他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他在《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内容简介2.探究活动二:赏析片段,体会艺术手法◎阅读《五猖会》《无常》中的精彩片段,做要点批注。
怎样进行略读课文教学略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指快速阅读一篇文本,了解其主要内容和结构。
略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下面介绍怎样进行略读课文教学。
一、讲解略读的概念和方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首先需要讲解略读的概念和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略读的定义:略读是指快速阅读一篇文本,了解其主要内容和结构,通常不需要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或单词。
2. 略读的重要性:略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快速获取信息,减少阅读疲劳。
3. 略读的方法:可以采用扫读、预读、寻读等方法。
扫读是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预读是读标题、段落首句和结尾句等,预测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寻读是有目的地寻找特定信息,如关键词、数据等。
二、选择适合的略读教材在略读课文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教材十分重要。
教材应该简短明了,内容不宜过于复杂,同时要有足够的信息量,让学生体验到略读的优势。
三、进行预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需要进行预读。
预读是指在读整篇文章之前,先通读标题、段落首尾句和关键词等,预测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有助于略读。
四、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在引导学生进行略读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快速扫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2. 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关键信息,如人名、地名、数字和重要概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内容。
3. 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以检验他们的理解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简单概括文章的主旨或提出几个重点观点等。
五、组织相关练习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组织相关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略读有关的题目,如填空、改错和简单答题等。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略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六、总结在略读课文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总结。
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了解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学习。
略读课文教学
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快速浏览和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方法。
以下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步骤和技巧:
1. 预览标题和段落:首先,学生可以先预览文章的标题和每个段落的开头句,这有助于他们获取整体概念,并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所了解。
2. 寻找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
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3. 快速阅读:学生可以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整篇文章,不必深入理解每个细节。
重点是获取大致的意思和主要观点。
4. 跳过难懂部分: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学生可以暂时跳过,不必纠结于细节。
略读的重点是抓住整体思路,而不是深入研究每个细节。
5. 总结归纳:完成快速阅读后,学生可以总结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和结论。
这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并获取关键信息,为后续深入阅读和更详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获取主要信息的技巧。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传达,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价值观。
在英语教学,精读和略读是两种常见的阅读方式。
精读强调对细节的关注,略读则着眼于抓住核心信息。
如何将这两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呢?下面是一份针对个性化教育的《精读与略读》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1.理解精读和略读的区别和特点;2.积累并运用相关的词汇和短语;3.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4.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3.增强学生对英文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策略】1.情境引入。
通过引发学生对英文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关注度。
(例如,讲述一则有趣的英文故事,让学生尝试用精读和略读两种方式来理解它)2.引导式教学。
教师通过启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寻找答案。
(例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总结精读和略读的区别和优点)3.学生主导式学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人公的角色,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降低阅读难度和压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让学生选一篇文章,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如实用性、文学性、趣味性等),运用精读、略读或两种方式相结合去阅读和理解)4.交互式评价。
教师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和互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阅读理解程度,自主选择对应的练习题,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和纠错,分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并制定针对性的提高和改进计划)【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素材和阅读目的,出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试卷,区分学生的阅读程度和能力水平。
2.学业综合评价。
略读教学,走出“迷惘”之境【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反观当下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却仍存在着无法把握“精”、“略”之度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着力呈现“略读课文教学规范”的策略探究过程,力求引发共同的思考。
【关键词】略读课文策略(是啊!也许是略读课文文字太优美了,我也总是做不到“略”,总是把问题抓得太紧,总是舍不得放掉任何一个文字,笔者的这段摘要很简单,却点出了我们目前教学的盲点。
)【审问之】二月山城未见花——尴尴透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近年来,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已不再像之前那样“门庭冷落”,各地“略读教学”研讨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教师们的困惑却依然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二月山城未见花”的尴尬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精雕细琢,面面俱到——略读课文精读化综观全套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其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字词句段面面俱到,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白白浪费。
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略读课文泛读化目前,不少教师曲解了课标对略读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对立起来,不敢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精读品读,其结果是教师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
信马由缰,开放无度——略读课文自读化“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自读。
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以上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该如何走出略读教学的“迷惘”之境呢?(精雕细琢,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求甚解;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的确是我们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我本人就属于第一种,就拿四年级上册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来说吧,篇幅这么长的文章,读完读顺就需要很多的时间了,再加上我们这类农村小学,孩子外出游览、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回家家长也不是很重视孩子的预习。
要让学生能够想象画面,还要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如果不是读得很透,一节课根本的完成不了,因此,我总是会需要一节多了才能完成我的教学。
)【慎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一)解读教材编排——“天光云影”共徘徊纵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略读课文在中、高年级的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表一: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篇目表二: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比例不难发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第二学段起出现略读课文,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的份量。
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不仅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且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彼此呼应。
至第九册起,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交替出现,成为了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二)解读要求目标——“提领而顿”百毛顺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2.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三)解读专家视点——“它山之石”可攻玉正当茫然困惑之际,翻看到一篇题为《略读课文,今天该怎么教》的文章,几位当今小语界举足轻重的专家阐述了他们对略读课文的见解。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二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
全国小语教学专家沈大安: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教学步骤可分为三步:初读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略”的要真略,“精”的要真精。
“课标”对略读有明确的要求,即“粗知大意”,怎样才叫“粗知大意”,这需要老师们好好琢磨……这些专家的独到见解为笔者指明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激起了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强烈兴趣。
【笃行之】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例谈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近几年,笔者一直致力于略读课文教学规范的策略研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
策略一:目标求“简”——删繁就简三秋树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我们要求略读课文将目标精简,力求“一课一得”。
让我们从一个课例《火烧云》看“精读”与“略读”教学目标的转变:人教版中《火烧云》作为略读课文放在第七册,关于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这样描述: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浙教版中将《火烧云》作为精读课文安排在第十册,关于教学目标《教师用书》中这样描述: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笑盈盈、茄子、跪着、凶猛、庙门、蹲着、威武、镇静、恍惚、揉眼睛、偏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补充提纲,按提纲背诵课文。
3.读文章,想画面。
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是怎样变化的。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从“目标1”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略读课文中字词教学的要求明显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认识生字”。
从“目标2”的对比解读以及精读课文“目标4”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精读课文更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而略读课文却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
为此,我们在略读教学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把课文学懂。
(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而我前不久在教这篇课文时,目标的预设类似于目标2,写得十分的细致)策略二:结构求“粗”——动人春花不须多略读课文教学有三项基本任务:(1)了解“写了什么”。
(2)说说“有什么感受”。
(3)看看“哪些地方印象特别深”。
根据略读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沈大安老师提出略读课文的“三读”策略:“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由此可见,略读教学的过程设计也该求“粗”,建构简约的教学框架。
让我们走进人教版第七册《乌塔》一文中感受教师设计的精妙吧!板块一: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3.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特别震惊?板块二: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1.向父母说说这件事,注意说出令人震惊的地方。
2.如果你也提出独自外出,猜想父母反对的理由会有哪些?3.借助课文内容,尝试用乌塔的成功经验来说服父母。
板块三:拓展“震惊”,升华感情1.齐读诗歌。
《妈妈,请放开你春天一样温暖的手》2.推荐课外读物。
《夏令营的较量》(节选)略去了精雕细琢,略去了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紧凑。
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单元知识点训练的机会,获得了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得了独立处理文本的能力。
(真的很简略,但是对于农村的大部分孩子来说,实行起来还有有难度的。
)策略三:方法求“活”——稻花香里说丰年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起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提供了实践机会。
要想提高实效性,阅读方法的选用尤为重要。
(一)因疑导学法——从“质疑”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释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找寻“疑”点,因“疑”生“问”,教师则引领学生删选问题,并以此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中心问题,此种方法可称为“因疑导学法”。
笔者曾执教过人教版第十一册《大瀑布的葬礼》,揭题后引导学生将视线聚焦到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针对课题学生产生了一连串认知冲突,笔者将学生的问题与课文前的提示语进行了比较,发现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探究新知的动力。
教师和学生共同筛选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阅读期待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此外,《蒙娜丽莎之约》、《我的“长生果”》、《彩色的翅膀》、《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略读课文,笔者认为也可以从质疑入手,“精其所精,略其所略”地展开教学。
(质疑是个好的办法,最近学生在预习中,会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上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在提问的过程中简单的问题马上解决,而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
)(二)主题阅读法——从“整合”入手,引导学生加深体悟主题阅读即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及多篇文章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
如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采取将两篇略读文章融合在一起教的“主题阅读法”。
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印象之外的毛主席”研读文本、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这样就使得毛主席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
笔者在执教这组课文时将略读课文《有的人》、《一面》结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之后,以“再识鲁迅”为专题进行了主题阅读,在学习过程中,笔者还补充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此处对略读课文进行创造性地主题阅读,旨在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整合中锤炼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加深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