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冈县潖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这四首诗歌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的人心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4 古代诗歌四首(出示课件2)二、课前预习,储备知识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知识及其诗歌赏析方法。
1.了解诗歌(出示课件4、5、6)老师简单介绍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楚辞、新诗、歌行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2.教师指导:诗歌赏析三部曲(出示课件7)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三、新课学习,诗歌赏析观沧海(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补充作者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9)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省亳(b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四首,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风格;2. 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文化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领会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风格;2.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规律和基本意义;3. 理解诗歌内在的文化含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2. 听读鉴赏:让学生通过朗读、听取其他同学朗读等方式,感受古代诗歌的乐音之美;3. 诗歌默读+理解:通过学生寻找关键词、推理诗歌内在的奥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 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相关图片、背景音乐、介绍历史背景和诗歌意义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2) 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初步了解,并谈谈个人对古代诗歌的看法。
2. 学习诗歌(1) 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学习《登高》、《守岁》、《夜泊牛渚怀古》、《题邻居》四首古代诗歌;(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在现场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韵律;(3) 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大意、创作背景、内在文化含义,并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解读。
3. 课堂活动(1) 设计诗歌鉴赏小游戏,让学生在同桌之间配对,根据提示寻找相应的古代诗歌,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小组分享: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为全班朗读,点评其他小组朗读的诗歌;(3) 在课堂上让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代诗歌,展示自己的诗歌才华,增强学生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诗歌鉴赏程度;2. 在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创作时,检查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和创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古代诗歌四首《登高》《守岁》《夜泊牛渚怀古》《题邻居》七、课后作业1. 回到家中翻阅相关历史书籍,加深对古代诗歌的认知;2. 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分享给其他的同学,激发了解古诗词的兴趣;3. 练习朗读古代诗歌,听感受乐音之美,提高朗读水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中四篇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3.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和诗歌结构;4.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代诗歌四首》四篇诗歌的基本内容;2.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和诗歌结构;3.学会通过阅读理解古代诗歌。
三、教学难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和诗歌结构。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步骤二:课堂讲解通过讲述李白和杜甫的生平、诗歌时代背景等,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步骤三:课文分析1.《将进酒》讲解字词注释,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理解句型结构,掌握韵律和节奏。
2.《赤壁赋》通过讲解赵云投曹操,战胜曹操等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
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理解句型结构,掌握韵律和节奏。
3.《春夜喜雨》讲解诗歌中典型的词句,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理解句型结构,掌握韵律和节奏。
4.《登高》讲解作者为什么要远观山色,以及对风景的描述等,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和思想。
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理解句型结构,掌握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思考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例如:这些古诗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古诗中的哪些意境和情感可以引起共鸣?步骤五:总结通过让学生朗读、解读、讨论和思考古代诗歌,让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确定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通过课后书写,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古代诗歌的个人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课文解读能力的培养,如字词意思的理解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
(重点)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难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知识链接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代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写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2.交流背景《观沧海》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萧瑟(sè)竦峙(zhì) 丰茂(mào)(2)解释词语临:到达,登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及反思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摘要:
1.教案概述
2.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5.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正文:
【教案概述】
本教案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四首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和背诵四首古代诗歌。
2.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教学内容】
1.四首古代诗歌的选择和解析。
2.诗歌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3.诗歌创作练习和分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和背诵诗歌,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简单的游戏或小测试,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讲解:选择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练习: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
4.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诗歌创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第一册教案设计科目语文年级七课题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2课时授课班级七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午第节教材分析重点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课型讲授学情分析起点状态(由授课教师填写)潜在状态(由授课教师填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师生活动备注教学过程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