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鄂东地区的钱监
- 格式:pdf
- 大小:167.47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兼任有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
2.《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答案】A
【解析】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选A。
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C 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D项错误。
3.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清代湖北官局、官银钱号及官银号设立情况考张或定张劲峰张哨峰诸多近代货币论著中,在介绍清末湖北发行纸币的官办金融机构时,仅谈及“湖北官钱局”一家。
笔者在研究考证湖北近代金融机构时发现,清末湖北发行纸币的官办金融机构中,不仅有湖北官钱局,而且还有“官局”、“官银钱号”和“官银号”等机构,甚至,其设立时间,还远远早于湖北官钱局。
其主要职能,不仅是发行纸币,或铸造大钱,或铸造银锭,用于上缴官项或市面流通。
然而,此事却鲜为人知。
以上这些湖北金融机构,在《湖北省志••金融》及《武汉市志••金融志》中,均未录载。
因此,有必要对湖北“官局”、“官银钱号”和“官银号”等金融机构的设立及职能等情况,加以简要考证,以便对清代湖北发行纸币或铸造银锭等金融机构的有关历史,作必要充实或补充。
一、清代官银钱号设立背景官银钱号, 是清代官办的金融机构。
萌生于清前期的康雍时期,初期叫“官钱局”或“官钱铺”。
后来,也有称作“官银钱局”或“官银号”的。
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以前,官银钱号的主要职能是,“兑换银钱”、“调节钱价”及“倾熔(铸造)银锭”等。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后,清政府因常年战争,财政拮据,被迫鼓铸大钱(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及当千等)和发行票钞(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此时的官银钱号,就成为推销大钱和票钞的机构。
以后,逐步扩及货币兑换,代理省库,从事存款、放款、汇款、贴现、购买生金银等业务。
咸丰三年(1853年),户部一奏折中称:“请暂行银票期票,仿照内务部官钱铺之法,开设官银钱号以便支取。
”并建议首先在北京设立。
[1]这是清政府咸丰年间设立官银钱号,发行纸币的开始。
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令各省迅速设立官银钱号,推行官票。
自咸丰三年到咸丰六年(1853~1856年)这三年间,全国大约有近二十个省相继在省城及重要府县设立了二十余所官银总号或分号。
这一时期,官银钱号所经营的业务是,经办兵饷、承兑官票与宝钞。
咸丰年间,官银钱号的设立,虽不为各省督抚所重视,然而,发行贬值货币及不兑现纸币有利可图这一事实,却逐渐被发觉。
宋朝对地方官吏政绩的考核方式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在宋朝,地方官吏是实施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政绩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宋朝对地方官吏政绩考核方式。
一、科举制度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对于地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分为进士、举人、秀才三个等级,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等级后可以担任不同职位。
而在担任职位期间,地方官吏也需要参加一些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政绩。
二、监察机构
宋朝设立了许多监察机构来监督地方官吏的行为和政绩。
例如:御史台、提刑按察司等。
这些机构可以对地方官吏进行巡视、检查,并向皇帝汇报他们的工作表现。
三、统计数据
宋朝还会对地方官吏进行统计数据分析,以便评估他们的工作表现。
例如:每年都会统计农田耕种面积、税收情况、盐铁收入等,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地方官吏的政绩。
四、民间举荐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宋朝还鼓励民间举荐优秀的地方官吏。
在宋代,许多著名的官员都是通过民间举荐而得到重用的。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地方官吏的竞争意识和工作动力。
总之,宋朝对地方官吏政绩考核方式非常多样化,既有科举制度、监察机构、统计数据分析,也有民间举荐等方式。
这些方式相互配合,可以有效检验地方官吏的工作表现,并促进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监察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备和先进的监察制度之一。
宋代的监察制度贯穿于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范畴和深刻的内涵,为今天的监察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代的监察制度前期出现于唐代及其之前,随着时代变迁及社会制度的变革,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特点的监察制度。
宋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官吏巡视制度、审判监察制度、监察徽识制度等方面。
其中,官吏巡视制度是宋代监察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官吏巡视制度是一种常年、全面地巡视和监察官吏行为的制度。
从制度上规定一定时间,选派官员巡视全国各地的官员,包括省、府、县三级官员,对其行为进行监察,并及时报告。
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吏的任意行动,也确保了官员言行之规,因此值得现代社会的借鉴,对于监察官员的行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另外,宋代的审判监察制度也非常完备,主要包括律司的设立、冤狱的调查和案件的过程监察等。
律司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判的监管和检查,以防止官吏贪污受贿等问题。
此外,宋代还有专门处理冤狱问题的机构,解决了大量的冤狱案件。
由于宋代审判监察制度的完备,使得司法公正得到了有效维护。
现代社会也应该借鉴这种审判监察制度的经验,在审案、调查冤狱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司法公正始终得到维护。
此外,宋代还发明了一种叫做“监察徽识制度”的制度,专门为监察官员行为监督设立。
该制度规定监察员必须佩戴御史府的徽识,才能进行巡视和监察,以防止自行行动等非法行为的发生。
这种制度使监察人员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地防止了监察工作中某些不合规行为的发生,现代社会也可以借鉴这种制度,加强对监察员行为的监控和监管,确保他们依法依规进行监察工作。
因此,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经验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当前反腐斗争的形势下,需要通过改革不断提升监察制度,加强监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的相关规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消除官员的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第185-222頁 2005年12月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宋代的監當官及其對經濟的影響雷家聖∗摘 要宋代的監當官,是相當重要的基層官吏。
監當官負責鹽、茶、酒的專賣,徵收商稅,以及製造銅鐵錢與紙幣等工作,對於宋朝的經濟發展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在前資本主義時代,大商人、大商幫尚未興起,監當官則有促進全國性財賦流通與經濟循環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監當官、監稅、監酒、監鹽、經濟循環∗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186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壹、宋代監當官的設置所謂監當官,「掌場務、庫藏、出納之事,其征榷場務,歲有定額,以登耗為殿最賞罰。
」1整體來說,宋代的監當官,係指在中央與地方從事生產製造、專門性事務的監督管理、以及從事商業經營活動的基層官僚機構之主管官員。
監當官是宋代政治制度中特有的一個階層,宋初設置監當官,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宋太祖即位時,面臨唐代後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當時各地藩鎮「率令部曲主場院,厚斂以自利。
其屬三司者,補大吏臨之,輸額之外輒入己。
」2面對這種藩鎮割據、中央勢弱的局面,宋太祖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策略,逐步地將藩鎮手中的權力收歸中央。
地方監當官的設置,即為太祖「收藩鎮利權」的方法之一。
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征榷一》所記:李重進平。
以宣徽北院使李處新知揚州,樞密直學士杜韡監州稅。
止齋陳氏曰:以朝臣監州稅始於此,蓋收方鎮利權之漸。
3按:李重進之亂在建隆元年(960)九月,當年十一月,李重進即兵敗自焚而死。
4而以朝臣監州稅,應為李重進之亂的善後措施之一,故其時間應當在建隆元年年底左右。
太祖在乾德三年(965)三月,又有進一步的動作:是月,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
時方鎮闕守帥,稍命文臣權知,所在場院,間遣京朝官廷臣監臨,又置轉運使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
51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明嘉靖丙辰刻本,台北:新興書局影印,1971年),後集卷81,頁1a,引《國朝哲宗正史職官志》之語。
·10·南宋蕲春监的设立条件及其经济意义李一清(黄冈师范学院 商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摘 要:蕲春监是我国南宋时期重要的官方铸钱机构。
为研究南宋蕲春监的设立条件,通过实地踏察与文献研究,在今蕲春县蕲州镇发现众多遗迹遗物。
分析南宋蕲春监具有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条件,及当时蕲春监铸量的数据,提出南宋蕲春监对当时全国的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南宋蕲春监的设立条件及经济意义的研究,为中国古代钱铸业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蕲州蕲春监;铁钱铸造;经济意义;南宋时期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8)01-0010-05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8.01.03收稿日期:2018-01-10作者简介:李一清,男,湖北黄冈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古代经济。
湖北东部地区铜、铁、锡等矿产蕴藏丰富, 历代矿冶业较为发达,北宋时期即设有冶铁场。
到南宋时,设立了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等钱监。
其中,蕲春监铸期长,铸量多,铸钱流通广,对南宋时期经济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蕲春监遗址调查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蕲州修建三号路,开挖路基时,曾暴露出十几口水井,且大量的宋、元时期的瓷片、残碗、碟、壶俯拾皆是。
其中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瓷、吉州窑虎皮斑釉、兔毫盏、木叶贴花纹等“斗茶”用的瓷器残件居多。
2013年2月,湖北蕲春蕲州镇沿市湖路开工建设。
施工队在铁炉冲路段平整路基中,挖掘出大量铁炼渣,并出土部分铁矿石、铸钱坩埚、残次品铁钱、铁钱铸造连接件、生铁块、木炭、陶瓷片等遗物。
经笔者现场勘察并对采集的出土遗物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属南宋时期蕲春监铸钱遗址范围,处于张或定先生考证的蕲春监遗址所在,即缺齿山以南,沿市湖以北的昭化寺附近地区[1]44,是钱监作坊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的倾倒地点(灰沟)。
通过宋代铜钱钱监的分类如何鉴别北宋铜钱版式和年代宋代铜钱是通过很多钱监铸造的,对于北宋铜钱,除熙宁背“衡”、元佑、宣和背“陕”等个别例子以外,极少有在背面书写铸造地的钱币,鉴别宋代铜钱只能通过版别来鉴定宋代铜钱。
在宋代,每枚钱币的来源应该是能够通过版别轻易辨识的。
所谓“版式”即是钱币的整体风格,特别是钱文风格。
它应是确定钱监身份的最重要特征,某种钱币的铸造时间越长,铸造量越大,它的版别也就相应越多,而版式应该是相对固定并且有连贯性的,它反映了某钱监的钱币风格。
北宋钱监的分布格局与演变过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北宋时期主要的铜钱监。
北宋境内往往存在多家钱监(相当于现代的造币厂)同时开炉铸钱,并非所有钱币均出自同一个钱监。
我认为“版式”正是每个钱监的身份印记。
每个钱监为了便于质量监督,都铸造自己独特的版式以便与其它钱监的产品相区分,而某“版式”下面的“版别”则对应同一钱监不同的炉次及铸造时间。
一. 北宋最重要钱监1. 饶州永平监(今江西鄱阳县),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原属南唐,并入宋朝后即开始大量铸钱,(《宋史·食货志》:旧饶州永平监岁铸钱六万贯,平江南,增为七万贯。
也就是说,永平监早在南唐时期即已铸钱,且铸造量很大,每年达到六千万枚,宋攻下南唐后,增至每年七千万枚。
按照每斤150文计算的话,该钱监年产量达到四十六万七千斤),一直延续到南宋。
2. 池州永丰监(今安徽池州),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太宗至道二年设置,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3. 江州广宁监(今江西九江),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三年设立,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建州丰国监(今福建建瓯),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二年设立,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在以上早期设立的四钱监中,建州监的特点是含铜量高。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
宋代赣州铸钱院铸镜往事作者:李德堂姚纯见来源:《收藏·拍卖》2020年第02期国祚绵延300年的宋代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有趣有料有态度,有些事情绝对超出常人想象。
比如最不缺钱的铸钱机构钱监(院)竟然也搞副业——铸镜创收,而且搞得还很有声势和传承。
近些年来陆续发现数枚宋代钱监(院)铸造的铜镜,如“咸平三年庚子东京铸钱监铸造”铭铜镜;“升州钱监”、匠人蒯口”铭素面铜镜;“丰国监造官(押)匠人林八铸”铭双凤方形铜镜以及三枚同铭赣州铸钱院铸造铜镜,这些实物力证钱监铸镜贯穿两宋,大江南北,皆有为之,绝非个例。
钱监(院)铸镜原是初心使命销钱铸器,谋收攫利是钱监(院)铸镜的根本所在。
钱监是国家铸造铜钱的机构,铜钱本应为其法定的唯一产品。
但由于钱荒始终伴随宋代一朝,为缓解钱荒,朝廷采取禁铜政策,严格限制民间铜器生产,且必须在官府监督下生产流通,使得“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获利五倍。
”“民多销铜钱为器,利率五倍,乞禁约。
”销钱铸器成为宋时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在作为日常使用铜器之一的铜镜上也表现得淋漓盡致,以致有的宋镜直接铸明“每两一百文”“佳者每两一百五十文”,明码标价,争相逐利。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机遇下,身处铸钱重地,原料充足,工匠云集,技术雄厚的钱监(院),又怎能忘却抵御住高额暴利的巨大诱惑?积极开辟铸镜副业,攫取丰厚利益成为其必然的选择。
宋代赣州铸钱院的身份证是什么?“铸造铜器尤甚”的赣州地处江西南部,古称南康郡,隋改虔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自此赣州地名沿用至今,辖境相当今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兴国以南地区。
据《宋史·食货志》和《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宋政府主管采矿铸钱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提点诸路坑冶铸钱司”,管理地域为东南九路,总部就设在饶州,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增设虔州铸钱司,大观二年(1108年)设立虔州铸造院,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州铸造院随之更名赣州铸钱院,从虔州铸钱司设立到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赣州铸钱院停铸撤并至饶州(鄱阳)历经百年之久,可谓极尽风雨、几经分合。
作者: 李清兰
作者机构: 仪陇县文物管理所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58-62页
主题词: 铁钱 四川盆地 铸铁 两宋时期 史料记载 铜钱 宋代 绍兴 宋朝 铁矿资源
摘要: <正> 我国铸行铁钱,以宋代最盛。
两宋时期全国铁钱流通区域中,铁钱专行时间最长、流通量最大、品种最全的唯四川居冠。
据史料记载,并有出土的两宋铁钱表明,宋朝政府在四川先后设置的铸铁钱监共六个(即:雅州百丈监、嘉州丰远监、邛州惠民监、兴州济众监、益州监、利州绍兴监),铸行的铁钱数额据不完全统计约二百三十余万贯。
其次有史料记载,但目前尚无出土铁钱可证的有南平军广惠监、施州广积监,二监共铸行铁钱四万五千缗。
还有万州、合州也曾设置铁钱监铸铁,数额不清。
就四川近年来大。
第30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30第1期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N o.1,2010两宋时期鄂东地区的钱监尚 平,张泰山(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湖北东部铜、铁等金属矿藏丰富,在两宋铸币业的发展中,这一地区出现过一些重要的钱监。
北宋和南宋时期鄂东钱监的类型和地位不同,其中铜钱监在唐五代的基础上虽有明显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小;而南宋时期鄂东地区集中了当时四川以外的多数铁钱监,铁钱铸造量巨大,在南宋货币及矿冶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而且这一地区的铸币业在两宋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延续性在各矿冶区中也很罕见。
关键词 两宋;鄂东地区;钱监中图分类号K8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0)01 0095 04鄂东,即今天的湖北省东部,具体而言,包括武汉以东长江两岸的黄冈、鄂州、黄石地区和部分咸宁地区在内的一个地域范围。
鄂东地区以大冶、鄂州为中心,铜、铁、锡等矿产蕴藏丰富,一直是历史上重要的矿冶业较为发达的地域。
宋代经济繁荣,铜钱与铁钱铸造数量巨大,当时矿产丰富的鄂东地区在两宋时期的货币铸造业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有关宋代矿冶业和货币史的研究都出现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从断代经济史角度着眼,从地域角度对鄂东地区宋代矿冶经济的发展面貌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本文试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地区的钱监概况和地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北宋时期鄂东地区的钱监北宋统一五代十国后,在铸币使用上逐渐确立了以铜钱为主币的体制。
至北宋灭亡,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财政的扩张,对铜钱的需求持续增长,铜钱的铸造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铜矿蕴藏丰富的鄂东地区也一度成为铜钱监所在地。
事实上,本地区的矿冶业、尤其是铜矿开采和冶炼在宋代之前已有很大的发展。
铜矿多产于南方,但在唐代以前,史籍中有关鄂东地区的铜冶的记录并不多见,可是发展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这里的铜冶业的地位有了显著的上升。
如在!太平寰宇记∀、!通典∀和!新唐书∀等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有关记述,而这些史料也为研究者所重视。
此外,仍有一些重要史料可作补充,如唐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便反映了韩愈父亲韩仲卿任职时永兴县(即今阳新县)铜冶业发展状况:仲卿,南阳人。
自潞州铜鞮尉调补武昌令,##兼操刀永兴二邑。
同化时,两京、宋城易子而炊骨,吴楚转输,苍生熬然,而此邦晏如,襁负云集。
未居二载,户口三倍,其初铜铁曾青不择地而出,大冶鼓铸,如天降神,既烹且烁,数盈万亿,公私甚赖之。
[1](卷29)至五代时,这一带的矿冶业仍有很兴盛。
从宋代留下的记载看,大冶县在南唐和宋初的设立显然与其矿冶业有关。
!太平寰宇记∀记载:∃大冶县,本鄂州武昌县地。
天佑二年伪吴析置大冶、青山场院,主盐铁。
乾德五年,唐国升为大冶县。
国朝太平兴国二年(977)来属。
白雉山,山高一百一十五丈,其山有芙蓉峰,前有狮子岭,后有金鸡石。
西南出铜、铁,自晋、宋、梁、陈已来置炉烹炼。
%[2](卷113)后!十国春秋∀亦有类似记载:∃大冶,唐置永兴地為大冶、青山场院,南唐升为大冶县。
%[3] (卷111)大冶县是在大冶场、青山场(院)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以场、院命名,自然不是一般的行政单位名称,其与工商业相关,若结合∃大冶%之名,自然是因其矿冶业而来。
关于这一点,在宋代所修的!舆地广记∀∃兴国军%条中也是表露得很明确,∃大冶县,皇朝乾德五年以大冶场置,属鄂州。
太平兴国三年来属,有磁湖。
%[4](卷25)考虑到!太平寰宇记∀为宋初所修,其中记录反映的[基金项目] 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08y306),2007年湖北师范学院院级项目。
[收稿日期] 2009&10&12[作者简介] 尚平,男,陕西武功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张泰山,男,湖北安陆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是宋初及其以前的内容,故此可知在吴和南唐,大冶地区在包括铜冶在内的矿冶业方面已有相当的发展。
冶铜业的发达是铜钱监设立的基础。
北宋自将江南地区纳入版图伊始,便考虑在鄂东地区设立铜钱监。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李煜旧用铁钱,于民不便。
(太平兴國二年)二月壬辰朔,(樊)若冰请置监于升、鄂、饶等州,大铸铜钱,凡山之出铜者,悉禁民采,并取以给官铸%。
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
[5](卷18,太平兴国二年正月辛卯)此后,在史籍中常见的鄂东地区的钱监是自宋神宗时期设立的富民监和宝泉监。
由于在徽宗朝以前,除四川、河东和陕西三地为铁钱区外,宋朝其它地区皆使用铜钱,所以南方的钱监基本上是铜钱监。
当时除了江州、池州、饶州、建州、韶州和惠州六处的铜钱的铸造量最多外,鄂东地区的江南西路兴国军大冶县富民监和鄂州宝泉监,持续时间也较长,并有一定规模。
对于北宋时期的大冶富民监和鄂州宝泉监的大致情况,以往研究较多,此处略作概述。
富民监,∃此监创立时间无考。
##应在宋神宗时期或更早%。
元丰初(1078),∃年岁额20万贯%[6](94页)。
鄂州宝泉监,∃创建于熙宁七年(1074)或八年%[6](94页)位于(州东二里)。
[7](卷6,荆湖北路)汪圣铎引!中书备对∀和!宋会要辑稿∀认为宝泉监铸钱岁额有两种说法,一是∃元丰初年此监岁额为10万贯,供应本路%;二是∃岁额(一十五万贯大钱)。
%[6](94页)宝泉监于崇宁元年(1102)被罢废,不久恢复后,铸当十钱,北宋末年其曾改铸加锡钱。
[6](94 -95页)另据!皇宋十朝纲要∀记,∃(政和三年五月)辛卯,兴复广、惠、康、贺、衡、鄂、舒七州钱监鼓铸加锡钱,行于广南、荆湖、淮南路。
%[8](卷17)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者多据!长编∀等记载,将富民监的初设时间定为神宗时期。
其实富民监一词并非首现于熙丰年间,早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兴国军大冶县已设有富民监场。
!宋会要辑稿∀记:∃兴国军大治(冶)县富民监场,皇祐元年置。
%[9](食货33之3)此条亦见于!宋会要辑稿补编∀。
[10](4页)虽然此时的富民监场尚不能被完全确定为钱监,更可能是铜矿监,若联系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在鄂州设立钱监之事(大冶县当时尚属于荆湖北路的鄂州),尽管研究者都认为∃升州、鄂州钱监后来不见记载%[6](329页),但考虑到大冶县在太平兴国二年(一说三年)划入兴国军,后来兴国军的钱监和矿冶产地与此前∃鄂州%铜矿和钱监或许有一定联系,那么,富民监作为钱监的在北宋中期的设立也有可能是五代宋初旧有钱监的恢复。
因此,对于鄂东钱监设立的背景的考察,既要联系宋代财政扩张和王安石变法的推动这一大的时代环境,也应考虑到鄂东铜冶与铸钱业本身具有较好的历史发展基础,鄂东铜钱监的出现并非一突然现象。
关于鄂东铜钱监在北宋铸币业中的地位问题,王菱菱先生据!中书备对∀将熙丰年间(1068-1085)十七个铜钱监的铸钱岁额列表进行了说明。
[11](155页)当时,兴国军富民监铸币岁额20万贯,鄂州宝泉监10万贯,十七监岁铸总额为506万贯,鄂东两钱监所占比例为6%左右。
从北宋中期后,发展起来了六所铸钱规模大、数量多的铜钱监,而鄂东钱监也主要是自北宋中期以后才受到重视,且屡有罢复。
总体而言,北宋时期鄂东的钱监,在当时宋朝境内的钱监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大。
这首先与宋朝铜产地分布的不均衡有关,一是鄂东铜产量相对较低,二是随着韶州、潭州铜冶的兴起,鄂东铜冶的地位比起宋初有所下降,即使是在熙丰时期有所复兴也是在宋朝全面扩张铸钱的背景下出现的,并不能说明其在铜钱监中地位的提升。
宋朝当时的铜产地∃比较集中于广东、江南、湖南、福建,大体也主要分布在南方,四川和整个长江以北地区铜坑冶很少,产量也很少。
%[6](288页)但是∃从产量上看,相差悬殊,或者可以说,宋朝铜的产量的绝大部分,是由少数几个州生产的。
%[6](288页)如∃宋代原铜产量最多、最重要的州是韶州,多时占到全宋产铜总数的五分之四以上,少时也超过三分之一。
%[6] (289页)除了韶州外,∃宋代有一个重要的铜产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岸的信、饶、宣、太平等州及兴国军%。
[6](292页)不过,韶州和潭州的铜冶增加是自北宋中期开始的,信州和饶州是从宋初就受到重视的铜产地,所以从这一变动中,也可以解释为何鄂东钱监在宋初能够进入统治者的视野,此后却黯然失色的缘由。
另据王菱菱的研究,北宋时期有关鄂东地区铜矿场的记录也较少,多出现在神宗朝及南宋初期,如!文献通考∀和!长编∀所载宋真宗天禧时期(1017-1021)的统计中,便未见鄂东铜矿产地;!文献通考∀所记宋英宗时期(1064 -1067)所记矿场统计中亦未见鄂东矿场;在!元丰九域志∀和!宋会要辑稿∀中可以看到鄂东铜铁矿场各有一处,另!宋史∋地理志∀中有所列举。
虽然∃这两部书(指!元丰九域志∀和!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矿场数是不准确的,有许多矿场被漏记了。
##都没能完整地反映出宋神宗时期的矿场总数。
%[11](2-16页)但总体上,可以肯定鄂东铜冶在全国铜产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影响相对有限。
所以,对北宋时期鄂东铜冶和钱监的地位估计不宜过高。
不过,在南宋时期,鄂东铁钱监的地位和影响与北宋时期的铜钱监相比则有了明显的变化。
二、南宋时期鄂东地区的铁钱监鄂东不仅设有铜钱监,同时这一地区也是重要的铁矿产地。
北宋后期朝廷逐渐扩大加锡钱铸造数量时,鄂东钱监在哲宗和徽宗朝改铸加锡钱。
当进入南宋后,随着江北铁钱区的设立,铁钱在南宋境内使用的范围也相应扩大,铁钱在铸币中的比重大为增加,加上铜钱铸造和使用衰落,所以,南宋自立国不久就开始在南方增设铁钱监。
在这一背景下,鄂东不仅原有的铜钱监开始向铁钱监转变,而且很快集中了南宋最重要的几所钱监,成为南宋铁钱铸造的最主要地区。
南宋时期,除四川地区仍旧行用铁钱外,为了实现用铁钱区将宋境与金境隔离开的目的,朝廷将处于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和荆襄地区,也变成铁钱区。
!宋史∀载:∃淮南旧铸铜钱,乾道初,诏两淮、京西悉用铁钱,荆门隶湖北,以地接襄、岘,亦用铁钱。
%[12](卷180,4397页)至此,湖北地区也行用铁钱。
由于鄂东地区分别占有荆湖北路、淮南西路和江南西路的一部分,又处于连接淮南和荆襄的中间地带,位置便利,大冶地区又是南方铁矿重要产地,并靠近长江,因此在鄂东地区沿长江两侧都出现了诸多铁钱监,其中包括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兴国军兴国监和汉阳监;其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有蕲春监、兴国监和汉阳监。
蕲州蕲春监:创于乾道六年(1170)六月,位于蕲州蕲春蕲口镇。
淳熙元年(1174)正月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