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6.41 MB
- 文档页数:66
我国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作为我国历史的一部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是广大初中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教材之一。
一、《我国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教材首先介绍了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演变。
通过学习古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演变过程。
2.古代我国的社会教材还介绍了古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古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我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3.古代我国的历史事件教材还介绍了一些古代我国的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周朝的统一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我国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二、《我国历史》教材的特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全面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既包括政治制度,又包括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我国的历史。
2.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故事、图片和例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贴近学生生活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故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历史知识。
三、《我国历史》教材的意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我国的历史,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拓展历史视野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古代我国的历史知识,增强历史文化素养。
3.培养历史思维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四、《我国历史》教材的教学建议针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我国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_2.4洋务运动》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洋务运动》,主要介绍了清朝中期以来,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认识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清朝晚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关于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洋务运动的全面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认识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其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洋务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清朝晚期我国面临的困境,引出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成果和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其评价。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明确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5.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学科:历史班级:八1、八3授课人:李日轩(具体内容应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要求、教学措施等。
小标题用小四号字体,正文用5号字体。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学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
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 、八年级上册概况本册书共分为八个单元 26课,另外还有 1节活动课。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介绍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
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年近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历史特征,即从最初学习西方的军工、民用生产技术,到追求政治体制的变革。
这是一个持续的、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的过程。
七八年级备课组主题:新版教材解读主备人:郑敏2017年5月9日一、教材修订的依据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修订情况简介三、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修订情况及结构分析四、贯穿《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的相关理论问题说明(一)、教材修订的依据(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三)、近年来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本版教科书在十多年使用过程中所得各方面专家、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四大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强调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里需强调的是有两点,一是人文性,即要以人类历史的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感悟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综合性,即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才能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
倡导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革新,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强调“点——线”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点”即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课程目标更加完整明确:在基本知识上,提出“知道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用历史线索和文明成果来贯串初中历史学习的过程,更为完整准确;在学科方法上,层次更为分明,提出了历史学科思维方法、学习表述方法和研究方法。
如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既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包括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等历史思维。
(人教部编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目录七年级上册 2016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1月13日上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七年级下册 2016年12月第1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附录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下)八年级上册 2017年7月第1版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第6课戊戌变法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3课内战爆发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7课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二)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8课美国经济发展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作者:黄云龙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年第10期关键词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9-0055-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于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
其中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按照既定顺序,于2017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
本文试从教科书编写者和编辑者的角度,从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对该册教科书作一简要介绍。
一、立足时序,紧扣课标现行课标,即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采取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方式,课程内容在时序上有所交叉。
这样编排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主题。
但这样的编排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太容易讲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
如此,具体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和理解上都会发生困难,难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可以说,这种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模式,对于基本历史线索还未建立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为时过早。
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很明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一版课标弱化了每个板块的学习主题,而是依据历史时序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
在呈现方式上,新课标采取的是点线结合的方式。
所谓的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谓的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把整个纵向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理清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把握,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
在中国近代史板块,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将原有的七大主题单元重新排列,对课程内容做了大幅度的增删调整。
增加的新知识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根据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为了补充必要的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而增加的知识点,比如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军阀割据等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解读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授课注意事项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 单元地位七年级,是孩子们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阶段。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在七年级《历史》课本的体例编排上,中国古代史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处于七个历史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从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之前。
2. 单元主题《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而言,史前时期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历史也同步展开。
在这个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中国境内的远古先民们用智慧点亮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光。
3. 单元结构《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三课。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程是我国国家规定的中学历史教材之一,旨在帮助初中生全面了解中国及世界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教程内容涵盖丰富多样,涉及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等多个历史时期,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历史学习,让他们能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和分析。
教材内容被细分为不同的单元和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涵盖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主题内容,让学生通过系统有序地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
通过历史知识的系统分类和组织,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程注重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关联。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关联,从而认识到历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为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文化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能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批判性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形成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这两方面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第二篇示例:《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程》是一套专门为初中生设计的历史课程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本教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案例为主要教学手段,结合丰富多彩的任务和活动,带领学生探索历史的宝藏,感受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