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浅谈诗经中生命意识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0
论《诗经》的生命意识胡敬君何静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
何谓诗?孔颖达《诗大序·正义》云:“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
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
发见于言,乃名为诗。
”从伏羲时代肇始,我们的祖先就具有了朦胧的生命意识,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和对精神作用认识的不断增强,自然生命的诗性醒觉开始萌动。
从《弹歌》、《击壤》到《蜡辞》、《南风》,虽因其邈远而真伪难辨,但上古各部落有大量歌谣广泛流传则是不争的事实。
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虽然还只是诗的前艺术,其内容主要与先民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活动有关,但它毕竟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
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中国型的文明社会走上了“早熟”的发展轨道,伴随集体劳作的生命实践,人的自我意识完全醒觉,诗歌便从原生态起步,开始逐步摆脱鬼神的桎梏,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的命运成其为商周时期诗歌吟唱的主体。
《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宗族城邦社会的作品,同时也收录有殷商贵族祭祀祖先的作品和夏商时期周族兴邰居豳阶段的作品。
305首诗歌,既有政治精英踌躇满志的激情迸发,又有仕途倦客的愁思怨叹;既有歌者对外在世界的敏锐反应,又有诗人对自我内心的透彻审视;既有王族权贵的权力话语,又有饮食男女的欢歌悲吟。
其以宴饮为题材的作品,强调的是个体对整体的依存,以及整体对个体存在前提的赐予;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显露的是周人在文明与野蛮冲突中的态度;以婚恋为题材的作品,张扬的是人的生性本能和生命欲;以农桑稼穑为题材的作品,审视的是农事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即使那些被现代人认为价值低下的颂诗,其实也是中华先民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感恩性歌唱。
可以说,《诗经》是与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觉醒同步的文学觉醒,它以诗的方式遗存了浓郁的远古风俗,传译出了鲜活的远古社会现实,而且第一次以诗的形式真切细腻地披露出了人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曹风·蜉蝣》说开来———浅论《诗经》中的生死观马黎丽①(贵州大学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内容提要:《曹风·蜉蝣》是一首通篇感叹人生短暂的诗歌,《诗经》中其它作品如《唐风·蟋蟀》和《小雅·頍弁》也表达过类似情感。
从《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当时的人们承受着战争,饥馑,徭役,被剥削,遭遗弃,生离死别,亡国失家等苦难,但是《诗经》中触及生与死的主题,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叹的作品相对较少。
这一现象缘于诗经时代人们重视"生",着眼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诗经 生死观 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6)04-5-3《诗经》向后世之人描述了古代周民族人民的生活图景,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
翻开《诗三百》,那些抒发伤感、悲戚情感的作品尤为打动人心。
《邶风·绿衣》里痴情的诗人深情地怀念亡故的妻子;《召南·小星》里"夙夜在公"的小官吏感叹着命运的不公;《卫风·氓》里被遗弃的妇女流着伤心和怨愤的泪水;《王风·黍离》里悲伤到步履踉跄的周朝大夫痛心地质问着苍天;还有《秦风·蒹葭》里求而不得的诗人吟咏着惆怅哀婉的心曲;《小雅·采薇》里在雨雪交加的归家途中又饥又渴的征夫,倾诉着内心的伤悲;《小雅·蓼莪》里失去父母的孝子声声血泪,号哭着无比的悲怆和伤痛……在《诗经》时代,战争,饥馑,徭役,被剥削,遭遗弃,生离死别,亡国失家,种种苦难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但是我们发现,后世文学作品,凡在苦难和动乱中孕育出来的诗歌,往往充满人生短促的悲凉甚至悲观,比如汉末的《古诗十九首》绝望的悲吟,建安时期慷慨悲凉之作忧生叹死,正始文人对生命无常充满焦虑。
而同样浸润于悲苦之中的《诗经》诸作,却很少触及生与死的主题。
《诗经》中的生命美学意识探究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
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
宗白华说中国艺术是生命的艺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又出现了以潘知常等为代表的生命美学思潮。
事实上,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隐含着处于朦胧状态的生命美学的影子。
在《诗经》所展示的世界中,桃花灿烂地盛开着,麋鹿呦呦地叫着,成群的牛羊在吃着草,君子乘着矫健的马走来。
这些富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意象,表达了周代贵族对旺盛生命力由衷的赞叹之情,隐含着周代人素朴的生命美学意识。
本文拟通过对《诗经》的分析,来探讨周代贵族的生命美学意识的主要内容,以及形成这种美学意识的历史文化语境。
一、《诗经》中的生命力之美审美意识是指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常表现在具体的审美对象的选择上。
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就可能选择什么样的审美对象。
反过来讲,选择了什么样的审美对象,就显示出选择者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
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成系统的美学思想,但这不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审美活动和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不等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处于朦胧状态的审美意识。
《诗经》中的大多数诗篇以贵族的视角观察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贵族生活的画卷,也将周代贵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展示给我们。
纵观《诗经》中的篇章,我们发现,《诗经》中的审美对象大多具有活泼泼的生命色彩。
在《诗经》中一股强烈的生命力崇拜意识弥漫在字里行间,凝结为周代贵族特有的生命美学意识。
这种鲜活的生命色彩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顽强生命力的敬仰和尊崇。
《大雅?生民》是一首叙述周人始祖后稷传说的史诗。
诗中写到后稷生下来以后,“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意思是后稷生下来后被弃置在窄巷里,但是牛羊围绕着他,保护着他。
后稷被放在树林里,刚好遇到砍伐树木,被人发现而得救。
后稷被放在寒冰上,翻飞的鸟儿张开双翼温暖着他。
《诗经》花兴象生命意蕴浅探摘要:花兴象在《诗经》中是一类具有特殊生命意蕴的语词,在上古先民生命一体化观念的息息渗透中,花容易令人联想到人生的盛美,生命价值的极致光辉。
因此《诗经》花兴象常与女子的盛年绮貌联系起来,也同使臣的赫赫功绩、君子的煌煌威仪、兄弟的浓情厚谊具有了某种等值的关系,从而兴起对人生盛衰的一些感叹。
后世诗文中花意象的文化涵义由此肇端。
关键词:《诗经》花兴象生命含蕴举草木鸟兽以见义,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原典《诗经》首次运用的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意味深切的兴象系统。
《诗经》中的各类植物和动物兴象常常与人类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联系起来,也就成为了某些具有特殊生命意蕴的语词,而花兴象正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类。
“生如夏花之绚烂”,花期是植物生命中的极盛期,是其一生中所积蓄的美丽的一次最强烈最灿烂的爆发,在生命一体化观念的息息渗透中,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人生的极盛与至美。
花兴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女子的盛年绮貌联系起来,《诗经》用各种各样的花来形容妙龄姑娘们的美丽容颜:桃花、李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周南·桃夭》)“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召南·何彼襛矣》)据孙作云说,桃李是《诗经》时代最常见的果树[1]。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而“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诗集传》),于是,在最娇娆的季节——仲春盛开的一树繁花就成了新嫁娘的代言人。
夭夭,《说文》:“木少盛貌”,灼灼,《广雅》:“明也”,华盛貌;襛,韩诗作茂,花草盛貌。
桃花色最妍,李花势最盛,那是女子一生中最光彩照人的片刻,秾桃艳李正堪拟之。
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郑风·山有扶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蕑。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经》中生命童识的荫动与觉醒摘要;春秋时代是一个人性觉醒、生命童识萌动的时代,在《诗经)中人的生命童讽得到了充分得伸张与表达,对生命之美的赞颂,对爱情的歌唱。
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对生之权利的争取,对生命价值的迫问,无不闪耀着生命的眩目之光。
关键词:生命童识《诗经》自主人格审美情趣《诗经》形成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的童年时代。
《诗经》作为华夏民族最稚嫩最单纯的歌唱,其韵味是无穷的,当然这些纯净的歌声中也蕴含着最为深沉的生命意识的萌动与觉醒。
奴隶制度得崩散是华夏民族从蛮荒中走出的标志,苏醒的人们开始歌唱生命之美,歌唱爱情的甜蜜与痛苦,歌唱尊严,歌唱自由。
生命意识的萌动与觉醒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一,自主人格的产生这类诗歌属于那些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战士们”他们量有权力歌唱自由:“不棘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獾兮?彼君于兮,不素辱兮”《魏风·伐檀》是一首劳动人民讽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诗,也是《诗经》中斗争性报强烈的一首。
以往认为不值一提的“奴隶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是我们创造了一切”的豪气第一次充盈在他们的心里,我们应该是“主人·的观含在他们的脑中扎下了根。
《魏风·硕鼠》则表达的更为强烈:“硕鼠硕鼠,无食无黍!三岁贯女。
莫我肯厕。
逝将去女,造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这种追求乐土的歌唱,正是对于自我存在的尊严与价值的肯定。
即使在贵族阶级内部也同样的存在着拷问着自我尊严与人格独立的智者:“圆有桃,其实之肴。
心之忧兮,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于曰何其!心之忧央,其涯知之,尽蛮勿思!”这位贵族否定了旧有的存在意义及生活方式,重新追问个人存在的价值,为保存自己的自主人格和尊严面勇敢的面对了世人的指责“土也骄”,“士也罔极”。
《诗经》大量情诗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其中不乏男女对于爱情的婚姻自主的大胆追求,对爱情的自由的向往更好的注解了生命的萌动和觉醒。
诗经中的哲学思想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先贤留下的文化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百科全书”。
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经典,诗经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从“天地人命”、“悲欢离合”、“ 孝友仁义”等方面对诗经中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天地人命”是诗经中体现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
在《南陔》中,我们看到了“天之涯,地之角”的描绘,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边界和限度。
同时,在《鹤鸣》、《节南山》等篇目中,诗歌的作者通过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表达这一哲学思想。
诗歌中强调了万物皆有命,不仅人类有命,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命运。
这种充满敬畏之情的思想,凸显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地人和鱼肉”的观念,即万物生生不息、互相依赖。
随着生命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欢喜、悲伤、离别和相聚。
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悲欢离合是诗经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这种主题的构建更像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阴阳互补、盈虚平衡之类的暗示。
在《国风•召南》中,作者在懊悔自己错过一次机会,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生的追寻和思考:“壹者不惬,孔怀其悔,君子不终盼”。
这种对人生中必有的起伏变化的看法,启示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意义。
在《国风•大雅》中,作者把离别比作“天上星星”,把相聚比作“地上交甫”,生动地表现了人际关系中这种转换,让人思考应该如何把握每个刹那的美好。
孝友仁义是中国社会传统价值的代表,也是诗经中探讨的话题之一。
孝是指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友则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和支持,仁则是广泛关注社会公众利益,为人民造福,义则是道义准则的标志。
在《国风•周南》、《国风•卫风》等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表现这些价值的音乐作品。
在《大雅•文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给儿子的戒勉:“既来之,则安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种传统价值观被当做对后代的警示,使我们意识到积极的家风和朋友间的信任关系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诗经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哲学思想也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关键之一。
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李智会读《诗经》,接触到的最多的意象便是植物。
《诗经》中的植物出现了一百多种,其中还有很多是重复使用。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植物的一种崇拜。
这种崇拜,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植物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先民的物质依靠;另一方面它还以其独特的生命魅力成为先民精神上崇拜的对象。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命崇拜文化,即从求生存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
一、物质崇拜——强烈的生存渴望植物大量被援引入《诗经》首先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动机,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果腹和治病。
正是这两方面反映出先民对植物的一种物质崇拜。
我们首先来看果腹方面,它体现出的是先民对食物的需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类型了解到。
顾栋高在《毛诗类释》中对《诗经》里出现的植物做过分类,其中草37种,木43种,谷类24种,蔬菜38种,花果15种。
从这个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几乎有一大半是可以食用的。
如《周南·关睢》中的“荇菜”,《毛诗正义》引陆玑《疏》云:“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
茎大如钗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为菹脃美,可案酒。
”从这个解释可知,它是一种水中植物,其根茎可以吃,所以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而这种采集活动也因为它的经常性被写进诗中。
又如《周南·卷耳》中的“卷耳”,陆玑《疏》云:“叶青白色。
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
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中珰,今或谓之耳珰,幽州人谓之爵耳是也”。
这是一种草木植物,它的嫩苗可食,因而同样被人们采集。
还有《邶风·谷风》中的“葑”、“菲”、“荼”、“荠”等都是可食用的。
可食用植物在《诗经》中的大量出现决非偶然,它与先民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经》产生的时代约在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它反映的主要是周人的生活,而周从一开始就是以农耕文化形态为主体形态的。
《诗经》的赏析及生命意识12计算机应用技术3班(对口)施瑜婷12630311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
《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
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虽经秦始皇焚书,但《诗》由于学者的口头传诵,得以流传下来。
《诗经》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的诗经摘要:一、诗经简介1.诗经的起源2.诗经的地位与影响二、诗经中的生命与活力1.生命的描绘2.活力的表现3.生命与活力的融合三、诗经的艺术特点1.形式多样2.语言优美3.情感真挚四、诗经的意义与价值1.反映古代社会风貌2.传承文化3.启发现代文学创作正文: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含了先秦时期的诸多民间歌谣、谚语和祭祀颂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诗经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生命与活力。
诗经中对生命的描绘,既包括了自然界的生灵,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涵盖了人类的生活,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些生动的形象展示了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让人不禁对生活充满向往。
诗经中的活力,体现在它描绘了人们劳动、战争、祭祀等多样场景。
如《伐檀》中,描述了人们勤劳耕作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努力。
在《击鼓》中,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
而在《颂》中,则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严与神圣。
这些鲜活的场景,充分展示了诗经中的活力。
生命与活力的融合,在诗经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它以真挚的情感,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认识。
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脉动。
诗经的艺术特点也让人叹为观止。
它的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六言等,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诗经的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押韵、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韵味悠长,令人陶醉。
诗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不息,它的意义与价值愈发显现。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诗经也传承了我国的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诗经仍然具有极高的启发意义,为无数作家提供了灵感源泉。
《诗经》语言的生命力摘要:《诗经》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
它是精品经典,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文学水平。
它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语言风格典雅工致,清新质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
它用语规范,它的传播,促动了我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一和发展。
它创作和产生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广阔,并且是群众与艺术家成功结合的产物。
其二,《诗经》的语言,用词丰富,表达准确,且富于音乐美。
就以词汇来说,《诗经》中使用的动词、形容词数量就非常多。
据统计,《诗经》作品中仅用于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动词就有采、掇、捋、按、握、拾、拨、携、捣、提等50多个。
这此表现不同动作的动词,就是今天,仍然广泛地、普遍地被使用着。
《诗经》还擅长使用各种重言叠字词、双声叠韵词,来增强形象感和表现力。
叠声词的使用简直太多了,仅今天仍然广泛使用的就有:逐步、煌煌、习习、绵绵、涣涣、滔滔、凿凿、皓皓、粼粼、凄凄、苍苍、悠悠、洋洋、楚楚、迟迟、翩翩、依依、浓浓、泛泛、皎皎、赫赫、殷殷、浩浩、明明、眷眷、济济、泱泱、处处、谆谆等等。
《诗经》语言最显著的特色是重复回沓,一唱三叹,讲究余韵。
这个语言特色正是音乐曲调重复回沓所需要的文字表达形式。
它们大多分为3章,但只有一个主题旋律,即同一主题旋律要重复三次,这样来增强咏唱的效果。
同一主题旋律每次重复出现而又都有文字词语美妙的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刻板单调,在增强感人力量的同时显得内容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我们来看《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媚。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自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从《蒹葭》这首诗我们能够看出,《诗经》中这种重复回沓的语言形式,简洁而不失生动,单纯而又见敦厚,给人以质朴的美感。
有的3章文字几近一样,只有少许文字的变化,如《芣苢》,通篇3章,每章只变化那么两个字,以单调、重复、急急忙忙的、赶快的或快快的采“芣苢”(即车前子,一种象征“胚胎”生命孕育、多子的植物)的咏唱,表达了采“芣苢”的女子极其强烈的结子欲望和未能生子的恐惧。
从《诗经》看周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宋娟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艺术地凸现了周人从文化演进中汲取的丰富生命资源,隐喻了他们逐渐走向觉醒、解放、强化的内在生命理路,澄清了
周人在这一历史段落中不断滋长的人伦意识.这样的生存体验不仅是原始天命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等商周思想意识流变的作用物,而且构成我们从<诗经>透析周人生命意识的思维视点.
【总页数】4页(P163-166)
【作者】宋娟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从《诗经》看周人生命意识的深化 [J], 宋娟
2.《诗经》燕饮诗与周人的生命意识(下)——《诗经》燕饮诗研究之七 [J], 张艳
萍
3.《诗经》燕饮诗与周人的生命意识(中) [J], 张艳萍
4.《诗经》燕饮诗与周人的生命意识(上)--《诗经》燕饮诗研究之五 [J], 张艳萍
5.从《尚书·周书》看周人自我意识之觉醒 [J], 刘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诗经看人生从小都对诗经情有独钟,句子好美,很有深意,同时能显示出自己很有深度,在众人面前能表现出来有文化有涵养,对诗经的理解有很深层理的解读,所以把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爱读书的人都希望得到的。
诗中那缠绵悱恻的意境,和对亲人那份焦急的等待,溢于言表。
那些美妙绚丽的词语,在今天读来都是无人可比,无词可措的。
诗经里的人生是丰满的,充裕的,有自然的生物万象,比如《木瓜》之诗,借果实之名,喻男女琼瑶之心。
比如《黍离》用小米高梁隐喻自身忧伤,用不断变化的词语烘托五内俱感的心里状态。
诗经里的骨肉丰满,悲喜人生,流露于诗的间隙,翻飞出别样的意境与风味。
诗经里的植物: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卫风.伯兮》飞蓬原为野草,多长于间道旁边,叶散乱而姿态蓬乱,多形容于蓬乱的心思。
此中,妻子呼唤远归的丈夫早日归来,她的心情就像随风飞舞的飞蓬,焦躁不安,她懒得梳洗理装,女为悦己者容,可她等待的人久久没来啊!枯草在诗经里成为借喻心情的一种植物。
艾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艾是驱邪之物,人尽皆知,古往今来,在端阳节的时候,都会取一小包挂于门楣上,以示来日避难呈祥,散逐蚊虫,从南北朝时延续至今。
蓝——蓼蓝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小雅.采绿》在古代重要的蓝色染料有三种植物,蓼蓝即其一。
除了染蓝色,蓼蓝还可以用于染绿,其他两种还可用于染青,颜色均胜于母色,所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
它的叶子干后会从深绿变为深蓝,就可以提取染料了。
蓝色,古往今来,就是理性含蓄的。
淡然的情致,象征着幽静与辽阔,像蔚蓝的大海和草原。
又喻人性的宽恕和博大。
有着文化气息的景泰蓝,一直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
野有死麋,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召南.野有死麋》白茅在古代是洁白、柔顺的象征。
祭祀时常用来包裹祭品,这首诗里的猎人用白茅包裹他的猎物,对他心爱的女子表达他的诚心。
白茅也是缩酒之物,初生的茅叫“荑”,形容美人的玉手诗经里说“手如柔荑”,又白又嫩啊。
《诗经》中经典爱情诗生命之美的赏析一、关于早恋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
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个成年女性了。
你问我:“父亲,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愈发欢快。
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
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每个男青年,当他们已萌发成年男人的气质时,也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你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能平静。
在我少年和进入青年早期的时候,祖母玛丽娅是我最亲近的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智慧和真诚的品质都是受恩于她。
她死于战争前夕。
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祖国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
有一次,在一个初秋宁静的傍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茂密的苹果树下,望着空中正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道:“奶奶,什么叫爱情呀?”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
此刻她的一双眼晴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
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
他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
告诉他们如何搭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
‘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
’上帝对他们说道,‘我要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之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情况怎么样。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
那正是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
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他们面前的田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
诗经中的人生哲理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生哲理:
1. 忠诚与诚信:《诗经》中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表达了对忠诚的坚守和信任的重要性。
2. 勤劳与节俭:《诗经》中鼓励人们勤劳工作、节俭生活。
例如,《小雅·鸿雁》中的“夙兴夜寐,可以长久”,告诫人们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
3. 孝道与家庭:《诗经》中强调了孝道和家庭的重要性。
例如,《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中的“父母在,不远游”,表达了对父母的孝顺和家庭的依恋。
4. 友情与真诚:《诗经》中赞美了真挚的友情和真诚的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珍视。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经》中提倡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例如,《大雅·文王》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6. 乐观与坚韧:《诗经》中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坚韧精神。
例如,《国风·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这些人生哲理在《诗经》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表达,对于后世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