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第十三章 借景抒情 “情”“ 景”交融1作文写作指导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写作技法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借景抒情描写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如何适时地在自己的文章里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训练。
教学步骤:一、导入通过两副图的比较,感受景物衬托人物的效果。
二、知识掌握景物描写的概念:对山水景色、田园风光、草木鱼虫、风霜雨雪等自然风物进行描绘。
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三、名作欣赏(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紫藤萝瀑布》(2)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羚羊木雕》(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走一步,再走一步》(4)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芦花荡》请问:以上各句分别烘托了作者的何种情感()A. 悲伤B.愉快轻松C.宁静喜悦D. 恐惧四、方法探究思考:B、D段添加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我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心情格外舒畅。
B、晴空万里,云漫不经心地挪动着,为秋日增添几分活泼,我的心情正如这活泼的秋日,愉悦而又晴朗。
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心情格外地舒畅。
C、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着,我的心苦闷极了。
D、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在风雨中,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丝丝的细雨顺着屋顶滑落下来,砸在我的心里,给我本就有点苦闷的心增添了几分冷清。
方法总结:运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选取和自己心情有情协调一致的景物借助修辞(主要是拟人、比喻)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在景物前加上暗示人物感情的修饰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六、小试牛刀1、造句:用下列一两种景物表现对应的心情或感受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似乎在嘲笑我的天真无知,我的心冷到了极点。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导语:情景交融是我们常用的写作手法,景物本无情,因为加入情感而变得迷人,情感本虚无,因为加入景物而变得动人。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
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
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
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
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先生的《晨霜》属于第一
种情况,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征,而且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
朱自清先生的《春》则不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春光、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跟着课文学作文:描写景物,讲究层次,借助载体,形象说理,巧用联想,丰厚内容描写景物,讲究层次——跟着课文学作文(一)本文转载自永远的守候《跟着课文学作文-1:描写景物,讲究层次》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般文章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抒情达意服务的。
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有很多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氛围,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好文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跟着课文学作文,学习如何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一、课文示范: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些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请阅读上面的两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对话交流,教师适时归纳小结:朱自清先生以诗的笔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幅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花在争奇斗艳,春风和煦醉人,动静结合,色彩绚丽。
老舍先生为读者呈现了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写景抒情散文是指融写景与抒情一体的散文。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情景相生、情文并茂的优秀作文,这类散文所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不是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情景交融,呈现出“情由景生,景因情美”的和谐关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欢迎阅读参考。
在尝试此类散文写作时,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景物描写要传神传神是指描写时不仅能够描绘出景物的特点,而且能给读者如在眼前的感觉。
1、善于观察,抓住特点。
善于观察,即用心体悟身边的景物,并在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
对于景物的感受力是此类散文的写作基础。
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的景物既在我们身边,又能挖掘出我们不曾发现的美。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自身构造因素的不同,不同的景物的形状、色彩、态势、光泽、声响等构造特征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因此,我们写景时一定要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
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读者看了原型图片之后会发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荷塘。
如果没看《荷塘月色》,我们很可能日日从旁走过也不觉其美。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同时,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无不具有其独特之处。
善于观察,才有所感,这是写作的前提;抓住特点,才能写出与众不同之景,这是写作的要诀。
三篇例文抓住校园、乡村、小城不同的特点写作。
2、层次分明。
确定了特点,还要按一定顺序描写。
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
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特别是在描绘某一场景时,要注意动静结合,还要注意把笔下景物按某种顺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感受。
如《荷塘月色》,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写月色,既注重从上至下的流动,又注重从下至上的浮动,从而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
浅谈写景抒情类作文的写作指导近年来,高考作文中的写景抒情类作文备受青睐,获得考场高分的作文不可胜数。
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写景抒情类作文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收获。
一、注意写景层次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
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常用的写景的层次有以下三种:其一,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
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其二,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其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二、善用写景技巧1.妙用修辞法。
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把文章描写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
如,高考佳作《美丽的月牙泉》中“四面环山温柔地拥着一弯新月,她是这样清澈宁静,是这样深情婉约。
分明是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却因何在大漠瞩望千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月牙泉的婉约迷人。
2.动静互衬法。
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解题思路提示展开全文写作手法之十一:借景抒情1、什么是借景抒情?答题语言组合思路提示: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情感在流露。
即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即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就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2、借景抒情的好处是什么?答题语言组合思路提示:利用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手法,可以收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文章的感情表达得细腻而深刻,即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3、借景抒情范例:示例1:《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忧伤。
情在描写中。
)示例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乍看,是一首写景诗,但却饱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情。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的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诗人与朋友的那种真挚深厚、依依不舍的感情就饱含在这翘首凝望的画面中。
(即在诗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示例3: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
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
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
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文章中没有直接抒情语言,却营造出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作者的那种忧愁与压抑之情已流露其中。
)。
借景抒情作文写作指导_高中作文指导如何借景抒情1.有目的地选景、写景既然"景"已作为抒情的假借物,那么,便不能见什么写什么了,而应从抒"情"的需要出发,选取那些最适宜表达作者胸中"情"愫的"景"点着力刻画。
游览和观赏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吸引人的地方去了的人就多一些。
要选取给你印象最深、最富吸引力的景点,着力描绘。
写景时,场景不在大小,只要能给你独特感受而你又能写出新意就行。
一篇文章,一般选取两三个景点就可以了。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把握好顺序,根据游览空间的变化,先写谁后写谁,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还要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描写中,亦应将笔墨较多的运用于与抒"情"关联最紧密的方面。
比如,写圆明圆,目的是抒发不忘耻辱的爱国激情,那么,花草山水之类的美景便不应成为着墨的重点,因为这些景物与"国耻"无关,而以"大水法"为中心的西洋楼废墟,则应一砖一石地"精雕细刻"。
2.直白式抒情与渗透式抒情相结合在写景的过程中,抒情有直白式和渗透式两种。
直白工抒情往往在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之后,说一句或几句总括式的话,将作者的见解或情愫坦白地提示出来。
渗透式抒情不显山不露水,在写景中,在词语的运用上、句式的选取上,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悄悄地移入"景"中。
观赏景物,没有感受是不可能的。
景物不同,感受也不一样。
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有感而发,人之常情。
名山大川,能激起你的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激情;江水奔腾,会使你心胸开阔;人文古迹,又使人联想到历史恒远,而人生苦短......感受是真情的流露。
用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怎样较好的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必须做到如下要求:一、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
第十三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
2.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3.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段或篇章。
写作指津
陶醉于湖光山色、崇山峻岭、草原荒野,多少文人墨客在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中展开想像的翅膀。
因为大自然的风光、特殊的景观,能寄托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所谓“情景交融”,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一朵花,心情愉快的人,会发现它特别美丽,内心会发出甜甜的微笑;悲伤的人,会觉得这花在流泪,自己更悲痛万分;愤怒的人,会认为这花也在朝他瞪眼,恨不得把这花摘下毁个稀巴烂。
这就是“情”与“景”的交融。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环境与景物描写,作者往往精巧点缀,烘衬渲染,借以抒发自己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效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以以景衬人,以人带景;也可以情随景生,触景生情,还可以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抑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
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取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
如这位同学所写:“习惯一人站在窗口,遥望那永恒不变的孤月苍云;习惯一人独立街边,倾听那无限寂寥的瑟风秋叶;习惯一人漫步江南,轻抚那柔似垂柳的烟雨;习惯一人独卧船头,在一片烟雨朦胧中聆听那千古的绝响……”通过人物的视角写景,人在图画中,以雨景烘托人物的心情。
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与写人结合,景物更富有神韵。
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感,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叫“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如这段描写:“大街上的人各自演绎雨中的故事。
猛地望去,街上已是伞的海洋,编织着五彩的故事,在雨雾中,缓缓地流动着。
我放下手中的伞,放飞紧张的心情,享受雨珠,是那样清凉,那样舒适……”描写了雨中所见所感,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景随情移。
此地之景与作者此时之情相互交融,一种油然而生的情感溢上心头。
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去,所写之景被作者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
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如这段描写:“.昨夜的一场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静静的看人来人往,叶绿叶红,不知疲倦的心,游弋在红枫的森林。
前世为着今生的相逢,不愿过奈何桥,不愿喝孟婆汤,化做一滴清露,挂在枫叶间,浸润着枫叶,陪着它寂寞,陪着它燃烧。
且让那一树一树的火焰化做古筝,让我的三千青丝为琴弦,在这样一个寂静的黎明,为你,柔柔的弹奏一曲,红枫是暗夜里跳动的火焰,青丝是前世的印记,你,是无法忘却的今生。
那筝声,只有你听得懂,因为昨夜我并没有醉,是这满树的灿烂惊醒了沉睡千年的梦,梦醒时,我仍然无法把握那份等待的情缘,无法看清那一瞬间的情殇”,秋雨、红枫林、黎明都成为个人情感的寄托,景即人,情景融合,人景融合。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即把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如这段:阳光铺展成路。
金色的辐射场内,天高云淡,风轻微。
忽隐忽现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离。
这是秋风吻凉心情的日子。
屋前的树叶,仿佛一夜间变黄似的,在进进出出之间强烈地刺激着眼睛与情绪。
而间或看到的几片在空中翩舞飘落,又予人一种浓郁的凄凉的况味。
“描写秋季的景,抒发了迷离失落的况味,情由景而生发,作者将主观情绪赋予客观景物,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情与景不可分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作文中要避免有物没人、有景没情,就要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