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人格气质和价值观
- 格式:pdf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70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第二章人格与工作第一节人格(一)人格含义的复杂性人格,最初的意思是指面具、脸谱,但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二)组织行为学中人格的概念具体而言: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气质(一)气质的含义在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中,气质是指一个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差异和特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气质和人格在含以上的不同。
气质指的是天生的差异,而人格并没有强调差异的先天性。
)(二)气质的分类(重点)巴甫洛夫气质分类•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认为,气质的差异主要受到人的神经活动特征的影响。
他依据神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学说现代学者认为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的人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经理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易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外倾性明显。
多血质的人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语言、动作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有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黏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自制力强,感受型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内倾性明显抑郁质的人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疲劳,疲劳后也易回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
(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第一,人——职位匹配中需要考虑气质类型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第二,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团队构成,增强团队战斗力。
第三,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需要“因气质施教”。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第二章人格与工作第一节人格(一)人格含义的复杂性人格,最初的意思是指面具、脸谱,但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二)组织行为学中人格的概念具体而言: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气质(一)气质的含义在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中,气质是指一个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差异和特征(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气质和人格在含以上的不同。
气质指的是天生的差异,而人格并没有强调差异的先天性。
)(二)气质的分类(重点)巴甫洛夫气质分类•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认为,气质的差异主要受到人的神经活动特征的影响。
他依据神经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学说现代学者认为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的人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抑制能力较差,易冲动,热情直率,不够灵活,经理旺盛,动作迅猛,性情暴躁,脾气倔强,易粗心大意;感受性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外倾性明显。
多血质的人情绪兴奋性高,思维、语言、动作敏捷,心境变化快但强度不大,稳定性差,活泼好动,富有生气,灵活性强;乐观亲切,善交往,浮躁轻率,缺乏耐力和毅力,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外倾性明显。
黏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都较低,沉着冷静,情绪稳定,深思远虑,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很少外露,坚毅执拗,淡漠,自制力强,感受型较低而耐受性较高,内倾性明显抑郁质的人感受性很强,善于觉察细节,见微知著,细心谨慎,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但外部表现不强烈,行动迟缓,不活泼;易疲劳,疲劳后也易回复;办事不果断和缺乏信心,内倾性明显。
(三)气质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第一,人——职位匹配中需要考虑气质类型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第二,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团队构成,增强团队战斗力。
第三,在组织管理活动中,需要“因气质施教”。
运用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的规律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一.个性的含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思想,心里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于他人特点和品质。
组织管理研究的个性是次广义的,包括三个范畴,其一是个性倾向性如志向,兴趣,动机,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其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智力,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三是自我意识如自我观察、自我监督。
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包括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内容,管理工作只有了解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有助于组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和谐稳定的组织人际关系。
二.气质的差异与运用气质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的,给别人的一种感觉,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因此我们常说,“禀性难移”就是指气质的这种依赖于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稳定的人格特征。
气质反应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只表明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涉及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所以正确认识气质的优点和不足,可以采取方法发扬气质的积极因素,克服气质的消极因素,同时了解气质的特点,也能判断不同的个体的职业适应性,更好地实现岗位配置,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气质具有天赋性,典型性,受遗传因素影响非常大以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为例。
他认为人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相互协调造成了人的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即使决定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可能取决于,工作态度,熟练程度等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气质也在职业适应性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一个人的性格与这个职业的气质特点相吻合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在适应这个职业的时候就会比其他偏离此职业特性,甚至是相悖此职业特性的人,更容易产生对此职业的激情,动力,进而正视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熟练度。
第六讲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一)基本概念1.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2.价值观的两种属性:{内容属性:一种事物是否重要、有意义强度属性:这种事物有多重要、有多大意义3.价值观体系:根据强度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内容进行排序得到他的价值观体系。
4.价值系统:所有的人的价值观都是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形成了每个人的价值系统。
这个系统通过我们赋予如自由、快乐、自尊、诚实、服从、公平等观念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层级➢是非观,美丑观,人生观➢生活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婚姻价值观(二)价值观的特性1.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2.价值观是隐含的,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
3.价值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4.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差异。
(三)价值观的形成1.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社会舆论、大众传媒)2.早期社会经验习得3.遗传(四)价值观的分类1.奥尔波特:划分了六种价值观类型。
1)理论型(Theoretical):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2)经济型(Economic):强调有效和实用。
3)审美型(Aesthetic):重视外形和和谐匀称的价值。
4)社会型(Social):强调对人的热爱。
5)政治型(Political):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6)宗教型(Religious):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2.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是个体愿意终其一生去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3.施瓦茨的工作价值观➢是员工工作中希望得到的和个人需求的表现,反映付出与回报之间的权衡倾向。
➢它是个人对工作目的与工作行为的选择和评断标准。
是个人价值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了个人在工作上的一般性态度,即个人对工作所持有的信念和偏好。
➢权力;成就;享乐;刺激;普遍主义;仁慈;自我导向;传统;顺从;安全秩序4.Meyer 1998的现代工作价值观➢将工作特征划分为三个结构:舒适与安全,能力与成长,地位与独立。
一.名词解释态度:只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食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的个性或者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
气质:指个人行为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现代心理学把气质理解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所表现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决定心理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及指向性。
能力:在心理学上,把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称为能力。
知觉:是一种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方式和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自发形成了群体。
二.简答1.态度改变理论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
这就是态度的转变。
两种方式:一致性的转变,即只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不一致的改变,即改变了态度者的方向。
态度的转变受态度本身的特性,个体的个性特征,个体的群体观念影响。
在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中,看重一个人是否参与态度的形成过程,从而会在改变别人态度时取得不同的成效。
勒温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觉得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其中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
实验证明,就某一对象中,改变主动型人的态度要比改变被动型的容易得多,效果也比较明显。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与某些员工的对话来改变其态度,尽可能使其与管理者达成共识,让其主动参与到公司的事物中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
如此进而在员工中产生更大的影响,方便管理2.错觉错觉是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分为图形错觉(视觉方面错觉)形重错觉(一斤棉花一斤铁)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由于情绪影响)。
错觉的产生都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或者过去的经验情绪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