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s面瘫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69.50 KB
- 文档页数:30
发布时间:2006-07贝尔面瘫治疗指南全世明高志强贝尔面瘫系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它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以颜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其治疗方法选择国内尚无统一标准,200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颁布类固醇、无环鸟苷以及外科方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指南,2004年再次肯定该临床指南,因此向国内的同道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为确定是否类固醇激素、阿昔洛韦及外科面神经减压在改善贝尔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方面有效,通过检索MEDLINE对1966年-2000年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
使用标准证据分类模式,对每一研究进行质量分级(Ⅰ到Ⅳ级),并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面部功能恢复的病人的比例。
基于此述评,对这些治疗方法提出相应的推荐。
1.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贝尔面瘫。
因为缺乏足够强的Ⅰ类研究,仍不能明确肯定激素治疗对贝尔面瘫有益。
然而可获得的证据支持一个B级推荐,因此基于收集的I、Ⅱ类研究结果及相对较轻的副作用谱,我们得出结论:类固醇激素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贝尔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方面很可能是有效的。
总结文献中口服泼尼松常用剂量为1mg/kg,最多70mg/天。
初始剂量持续6天,然后接下来4天依次递减。
2. 用阿昔洛韦治疗贝尔面瘫。
因为缺乏Ⅰ类研究,我们不能明确肯定阿昔洛韦治疗对贝尔面瘫有益。
然而,可获得的证据支持一个C级水平的推荐。
因此,基于一个Ⅱ级研究结果及相对较轻的副作用谱,我们得出结论:阿昔洛韦(与泼尼松联用)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贝尔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方面可能有效。
总结文献中口服阿昔洛韦剂量1000mg/天、连用5天至2400mg/天、连用10天不等。
3. 外科面神经减压治疗贝尔面瘫。
在所有外科治疗贝尔面瘫患者的研究中,偏倚的危险度太高,而不能支持循证结论。
另外,外科面神经减压有并发症,严重的包括永久性听力损失。
贝尔面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导读:多数患者受凉风吹袭后突然发作单侧面部偏瘫,亦有少数累及双侧。
……若单侧面瘫者,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表情动作丧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久之下睑外翻流泪,结膜角膜因长期外露而干燥发炎。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以说话、发笑与做露齿动作时明显。
鼓腮时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
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面瘫的同时,耳部周围有疼痛,乳突部有压痛。
鼓膜后部充血,但不久即消失。
患侧舌前2/ 3的味觉丧失,但不久即可恢复。
贝尔面瘫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充血和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急性期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
常用的药物为:(1)血管扩张剂:如烟酸100mg,每日3 次,口服;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天。
(2)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针剂20mg,加入上述液体之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亦可口服强的松30mg,每日1次。
(3)维生素B族类:维生素B1 20mg,每日3次,口服;同时可用维生素B12 500μg,每日3次,口服。
中医称本病为“口眼?斜”,其病机多属卫外不固,风痰中络,壅遏气血,面部络脉痹阻,故见面肌?僻、麻木、不仁诸症。
治宜疏风逐痰,通络散邪。
方用牵正散加味:全虫10 g,僵蚕10g,白附子12g,蜈蚣3条,蝉蜕10g,钩藤15g,白芷15g。
研为细末,每次15g,用防风煎汤送下,每日早晚各1次。
若阴虚阳亢证,头目眩晕或头痛,口眼斜,腰膝酸软,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20g,桑寄生15 g,怀牛膝30g,杜仲15g,防风12g,全虫10g,僵蚕10g;水煎内服。
若病程迁延日久,气虚血瘀,阻滞脉络,可以益气活血、疏风通络为治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12g,赤芍1 5g,黄芪40g,地龙10g,川芎10g,桂枝10g,秦艽15g,僵蚕10g,土元10g;水煎内服。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该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于近期发布。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相关内容。
一、诊断标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出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要点:1.面部肌肉麻痹:患者出现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闭嘴不紧、鼻翼扁平等。
2.突发性起病:患者的面部肌肉麻痹是突然发生的,通常在1-2天内达到最严重。
3.排除其他原因: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面部肌肉麻痹的病因,如中风、感染等。
二、治疗原则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提供了明确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药物治疗: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如泼尼松。
在早期开始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2.中医治疗:可以采用中医药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如针灸、艾灸等。
中医治疗对于促进面肌恢复和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
3.康复训练: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和面部表情训练等。
三、并发症防治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还提供了相关的并发症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眼部并发症: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容易出现眼部不适和干眼症状,建议加强眼部护理,避免眼部感染。
2.唾液腺功能异常: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唾液分泌可能出现异常,建议进行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3.情绪心理支持:面神经麻痹患者常常因为面部表情受损而带来心理负担,建议提供情绪心理支持。
四、预后评估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明确了预后评估的相关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肌力恢复: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恢复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2.症状改善:根据患者面部肌肉麻痹的症状改善情况,可以评估其预后。
3.生活质量:根据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可以评估其预后。
·专家笔谈·贝尔面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韩维举 贝尔面瘫(B e l l ′s p a l s y )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自限性、非进行性,可自发性缓解,不危及生命的疾病[1-2]。
贝尔面瘫的发病率在(20~30)/10万人,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面瘫患者中占60%~75%,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生育期女性发病率略高,罹患此病的年龄中位数为40岁,但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10岁以下少见,10~29岁发病增加,30~69岁发病率比较稳定,7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两侧面神经发生贝尔面瘫的几率相等[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寒冷和凉风的刺激、过度疲劳、难以承受的不良心理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妊娠等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3],但贝尔面瘫的确切发病原因仍然不清。
有以下几种学说。
1.神经缺血学说:部分贝尔面瘫是在受寒冷和凉风刺激后发病,因此推测由于寒冷的骤然刺激或其他原因刺激引起血管的运动神经反射,导致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致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
面神经进入内听道后便一直在弯曲狭窄的骨管内走行,是人体内居于骨管中最长的神经,其穿行骨管约3.1~3.3c m ,血运局限,侧支代偿差,容易引起缺血性损害,而面神经迷路段的骨管尤为狭窄,毛细血管密度较小,更容易发生缺血损伤。
另外,位于内听道和膝状神经节之间的迷路段面神经缺少神经外膜和神经外周组织,对各种刺激的抵抗力差,更容易受损水肿。
面神经发生缺血、水肿后受压,面神经骨管内压力增加,影响了面神经的血供,这些病理因素相互联系,形成恶性循环,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
有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病史的患者,贝尔面瘫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糖尿病和血管硬化引起的缺血有关。
临床上在对贝尔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发生水肿,推测水肿可能继发于缺血和炎症[4],这种水肿在贝尔面瘫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2006B A I 02B 06);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2008w z b h 03);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0802070)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E m a i l :h a n w e i j u @y a h o o .c n·1435·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年9月第3卷第9期 C h i nJ C l i n i c i a n s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S e p t e m b e r 15,2009,V o l .3,N o .9患者发病9~23d 的增强M R I 检查中曾得到证实[5]。
贝尔氏症名词解释
贝尔氏症( Bell's(palsy),又称贝尔麻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
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贝尔氏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后遗症。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常在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
对于贝尔氏症的治疗,早期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
同时可配合中医针灸、按摩等方法帮助恢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
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
未经治愈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
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国际耳鼻喉 -头颈外科学会2013 年颁布了《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 ’s Palsy》。
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
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
1.0 病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Bell’s 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 以上。
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
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 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
大量的临床研宄表明多数BP 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 1 或HSV- 2 抗体及病毒DNA, 提示 BP 与HSV 感染相关。
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1.2 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
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
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
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1. 3 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国内治疗现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s palsy)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周围性面瘫,常由于面神经发炎或损伤引起。
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国内的治疗现状,包括传统治疗方法和新兴的治疗手段。
一、传统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和维生素B。
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抑制病毒复制,维生素B可以改善神经功能。
这些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促进神经恢复,缩短病程。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包括面部按摩、电刺激和热敷等。
面部按摩可以增强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组织修复;电刺激可以刺激面神经,促进神经传导;热敷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减轻面痛症状。
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重要环节。
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神经恢复,增强面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康复训练一般由专业的物理治疗师进行指导,患者需要坚持进行长期的训练。
二、新兴的治疗手段1. 微创手术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逐渐成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选择之一。
微创手术包括面神经肌薄板移植和面神经束再吻合术。
面神经肌薄板移植是将健侧面神经肌薄板植入到患侧面神经肌薄板,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恢复;面神经束再吻合术是将受损的面神经束再连接,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2. 中医治疗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中医推拿等。
针灸疗法能够调整面部肌肉的张力,促进面神经传导;中药疗法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痛症状;中医推拿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促进康复。
三、治疗效果和展望无论是传统治疗方法还是新兴的治疗手段,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减轻面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贝尔麻痹名词解释贝尔麻痹(Bell's palsy)是一种突发性周围性面肌麻痹的疾病,以突发性单侧面肌麻痹为主要症状。
俗称“猪头病”、“打风痃”等。
贝尔麻痹常常在凌晨醒来时发现,表现为某一侧脸部的表情肌和闭眼肌麻痹,丧失皱眉、闭眼、鼓腮和展颜等面部表情能力。
尽管贝尔麻痹的确切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它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被认为是引发贝尔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可能通过感染面部神经导致肌肉麻痹。
2. 自身免疫性疾病:贝尔麻痹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面部神经,导致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
3. 神经炎:神经炎是指面部神经的炎症,其可能是由感染、病毒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从而损害了神经的功能。
贝尔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 脸部麻痹:通常是突然出现的,仅限于某一侧面部,具有对称性。
2. 表情肌功能丧失:患者无法做出正常的面部表情动作,如皱眉、闭眼、展颜等。
3. 舌咽神经功能障碍:约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舌咽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舌侧偏移、味觉障碍和吞咽困难。
4. 泪液分泌减少:约有70-80%的患者会出现眼泪分泌减少,导致眼睛干涩和易于疲劳。
5. 耳部不适:病人可能出现耳内疼痛、听力减退或耳鸣等症状。
贝尔麻痹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以减轻病情和促进神经恢复。
2. 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通过特定的面部肌肉运动、按摩和热敷等方法促进神经恢复和改善面部功能。
大多数贝尔麻痹患者在数周到数月内会完全康复,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部分或完全面部功能障碍的长期后遗症。
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方法关于《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难治性面神经麻痹也称之为面神经炎、贝尔麻痹(Bell’s palsy),是茎乳孔内三叉神经由非特异性发炎引发的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机制未有结论。
那麼本病有什么治疗方法呢?用药治疗激素类药物:该类药品可在急性症状抑止三叉神经的炎性感觉,进而缓解三叉神经因水肿增大增粗而遭受面神经管畸形被压迫及其微循环障碍的水平。
因而,激素类药物为医治此病主要和关键的药品,但不适合长期性应用。
应予地塞米松10~20mg/d,7~10日为一治疗过程;或给与泼尼松1mg/(kg·d),顿服或分2次内服,持续5日,接着7~10天内慢慢减药。
除此之外,糖尿病、结核病、胃溃疡病人及怀孕女士或小孩应谨慎使用。
抗病毒的药:该类药品可影响疱疹病毒感染Dna(DNA)聚合酶,抑止DNA复制。
常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B族维生素:该类药品可推动神经髓鞘的修复,操作方法为维生素b21 100mg、维生素b212 500μg肌肉注射,中后期可改成内服B族维生素医治。
别的药品:巴氯芬可降低肌力,改进部分循环系统,需从剂量(5 mg)刚开始内服,2~3 次/日,慢慢加大药量至30~40mg/d。
某些病人不可以承受该药恶心想吐、呕吐和总想睡觉等副作用。
运用银杏树叶提取液等药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除此之外,病人晚间能用眼膏擦抹患肢眼周,并且用睡眠眼罩保护视力。
当泪膜降低时,可滴用人工泪液。
康复治疗锻练患侧边肌稍能活动,应尽快刚开始作用训炼和康复训练,对着镜子皱眉头、举额、闭上眼、漏齿、鼓腮和吹哨子等,每天多次。
每一次10~15分鐘,加上面肌推拿。
手术医治一部分病人行得通三叉神经缓解压力术,但此方法有病发症风险性,可造成癫痫发作、耳聋、脑脊液漏和三叉神经危害,情况严重可有永久英语听力缺失。
针对比较严重面神经麻痹且病发2年未修复者,行得通三叉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舌下神经或三叉神经-膈神经切除术,但功效尚不确定性,仅适用比较严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