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关系管理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75
劳动关系管理(1)劳动关系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在任何组织中,劳动力都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因此有效地管理劳动关系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劳动关系管理传统的劳动关系管理主要侧重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雇主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而雇员则相对较弱。
劳动力仅仅被视为一种资源,而非组织中重要的伙伴。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导致员工不满,劳资矛盾频发,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现代劳动关系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演进,现代劳动关系管理更加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平等和合作。
现代管理者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应该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
因此,现代劳动关系管理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双赢局面。
关键策略要实现良好的劳动关系管理,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策略:1.沟通与参与: 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让员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培训与发展: 提供员工必要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员工的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奖励与激励: 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4.冲突解决与调解: 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及时处理员工之间和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5.法律风险防范: 遵守劳动法规和相关法律,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法律问题而影响劳动关系。
结语综上所述,劳动关系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可以提升员工士气,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劳动关系管理,采取适当的策略,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第一章:劳动关系管理概述1.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征1.2 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性1.3 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1.4 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1 劳动关系的建立2.2 劳动关系的维护2.3 劳动关系的调整2.4 劳动争议的解决第三章:劳动合同管理3.1 劳动合同的种类与内容3.2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3.3 劳动合同的变更与解除3.4 劳动合同的终止与续签第四章:劳动争议处理4.1 劳动争议的类型与处理原则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4.3 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与运作4.4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第五章:员工关系管理5.1 员工关系管理的意义与目标5.2 员工关系的建立与维护5.3 员工沟通与反馈机制5.4 员工参与与代表制度第六章:劳动保护与劳动安全6.1 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6.2 劳动安全的管理制度6.3 职业健康与劳动保护6.4 劳动保护的实施与监督第七章:福利与社会保障管理7.1 员工福利的种类与实施7.2 社会保险的管理与操作7.3 补充福利与自愿福利计划7.4 福利政策的调整与优化第八章:绩效管理8.1 绩效管理的原则与流程8.2 绩效考核的方法与指标8.3 绩效反馈与沟通8.4 绩效管理的持续改进第九章:培训与发展管理9.1 培训需求分析与规划9.2 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9.3 员工职业发展规划9.4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第十章: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10.1 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法规10.2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10.3 劳动关系的伦理规范10.4 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动关系管理第十一章:劳动统计与信息管理11.1 劳动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2 劳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11.3 劳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1.4 劳动数据的分析与报告第十二章:集体谈判与劳动争议预防12.1 集体谈判的原则与程序12.2 集体合同的签订与管理12.3 劳动争议的预防策略12.4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构建第十三章:劳动法律法规更新与案例分析13.1 劳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13.2 劳动法律风险的识别与管理13.3 典型劳动争议案例分析13.4 劳动关系管理策略的调整与应用第十四章:国际劳动关系比较14.1 国际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14.2 不同国家和地区劳动关系的差异14.3 国际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模式14.4 国际劳动关系管理的趋势与挑战第十五章:劳动关系管理的高级策略15.1 高级管理层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角色15.2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5.3 劳动关系管理创新实践15.4 未来劳动关系管理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的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在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还有其特定的内涵.主要包括:(1)主体上,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管理》教案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述1.1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特征1.2 劳动关系的分类1.3 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客体1.4 劳动关系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1 劳动关系建立的条件和程序2.2 劳动关系合同的内容和形式2.3 劳动关系维护的原则和方式2.4 劳动关系维护的法律规定第三章:劳动争议处理3.1 劳动争议的定义和分类3.2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程序3.3 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和程序3.4 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程序第四章:劳动保护与福利4.1 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内容4.2 劳动保护的法律规定4.3 劳动福利的种类和形式4.4 劳动福利的管理和发放第五章:劳动者的权益与义务5.1 劳动者的权益保障5.2 劳动者的权益维护5.3 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5.4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第六章:劳动法律法规6.1 劳动法的定义和作用6.2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6.3 劳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6.4 劳动法律法规的适用和遵守第七章: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7.1 劳动争议调解的组织和程序7.2 劳动争议仲裁的申请和程序7.3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执行和申请强制执行7.4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法律规定第八章:员工关系管理8.1 员工关系管理的定义和内容8.2 员工关系管理的策略和方法8.3 员工关系管理的效果评估和改进8.4 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第九章:劳动人事争议处理9.1 劳动人事争议的定义和分类9.2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原则和程序9.3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组织和程序9.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申请和程序第十章:劳动关系管理的未来发展10.1 劳动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10.2 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0.3 劳动关系管理的创新与发展10.4 劳动关系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劳动关系概述难点解析:劳动关系的界定和识别,劳动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劳动关系作用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