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络:
1.肝阳暴亢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喁斜,言 语不利。
兼次症: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象: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 弦或弦数。 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 风痰阻络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 语不利,肢体麻木。 兼次症: 头晕目眩。 舌象: 舌质暗红,苔白腻。 脉象: 弦滑。 治法: 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 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眼球固定,瞳神大小不等
呼吸微弱,气不得续,肢冷自汗
突然昏愦、四肢抽搐不已,
危
骤然高热不退
大呕血
突见呃逆频频
5. 辨闭证、脱证
阳闭
闭证
中脏腑
阴闭
脱证
基本原则: “ 先清后补”。
“ 先清” 急性期 标ຫໍສະໝຸດ 突出 治疗重在祛邪“ 后补” 恢复期及 虚实夹杂 治宜扶正祛邪
后遗症期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 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 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中风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2. 情志过极,化火生风
气滞血瘀 瘀 气血逆乱
七情失调 肝阳暴张 风
中风
(情绪剧烈波动) 心火暴盛 火 上扰脑窍
3. 饮食不节,痰浊内生
过食肥甘醇酒
挟火
肝旺克伐脾士 脾虚生痰 痰 挟瘀 上蒙清窍 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