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730.50 KB
- 文档页数:2
鼻内镜手术技术指南鼻内镜手术(NasalEndoscopicSurgery,NES)是指在光学系统和监视系统支持下,应用鼻内镜及其特殊手术器械,经鼻腔进路施行鼻腔、鼻窦、鼻眶、颅底区域手术的技术。
这项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建立,目前已经成为鼻外科系统的主干技术。
【历史沿革】鼻内镜的创造性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德国鼻科医生Hirshman 首创将当时用于检查膀胱的“内镜”稍作改良,经齿槽行鼻腔鼻窦观察,开创了“鼻内镜技术”先河。
20年后随着光学内镜的发明,美国鼻科医生MaItZ成功地经下鼻道和犬牙窝对上颌窦腔进行了观察,奠定了“光学鼻内镜技术”的基础。
然鼻内镜技术真正建立是在70年代中期,奥地利学者MeSSeklinger经过20余年的实践和研究,创建了内镜鼻窦检查、诊断和手术技术,为此这一技术被称为MeSSerkIinger技术(MesserklingerTechnique,MT)。
之后,他的学生Stammberger和美国学者Kennedy 进一步推动了内镜鼻窦手术技术的发展,创建和完善了现代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SinusSurgery,ESS),成为当代治疗多种鼻腔、鼻窦疾病的最佳手术方式,如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肥厚性鼻炎、鼻中隔畸形、鼻窦囊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鼻腔鼻窦异物、良性肿瘤切除及某些范围较局限的恶性肿瘤切除等。
由于该技术独特的优势,这项技术也延伸到与鼻腔、鼻窦紧密毗邻的眶尖、眶内、颅底区域,使上述区域内的某些疾病不必采用开颅或者颜面部的切口。
我国鼻内镜技术起步虽然较欧美发达国家晚,但发展迅速。
上世纪80年末初开始建立鼻内镜诊断技术。
90年开展内镜鼻窦手术,90年代中期已成功将此项技术延伸应用到鼻颅底、鼻眼眶和鼻咽等区域。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发病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建立了我国鼻内镜微创外科学的系统理论和技术。
鼻内镜手术的三大方法及注意事项鼻内镜手术的三大方法及注意事项鼻内镜手术是什么呢,如果需要做鼻内镜手术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做鼻内镜手术的三大方法及注意事项,欢迎收看!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开展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
且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
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常规鼻、鼻窦手术。
概述爸爸前段时间因为鼻子里长了息肉一直感觉到不舒服,有的时候还会感觉到疼痛,医生说要通过鼻内镜才能知道病情发展的情况,所以今天我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鼻内镜手术方法。
鼻内镜手术方法有哪些1 第一:鼻内镜手术是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视角的Hopkins内镜开展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
且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
在直视下手术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术中视野清晰,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常规鼻、鼻窦手术的补充。
2 第二:鼻内镜手术因为手术器官大多深在,解剖精细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因此对手术麻醉要求很高。
不仅要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以减少手术时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并且要求减轻反应性血压升高,减少鼻腔出血。
3 第三:鼻内镜手术这项手术在国内已经很成熟,这相当于一场小手术,术前要做最基本的检查,这个手术会改善鼻窦炎鼻炎患者的症状,鼻子痒打喷嚏都能通过这个手术得到改善,手术之前要先咨询医生,术后还是要进行常规治疗,这个手术有缺点也有优点,手术之前一定要先咨询一下医生,制定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其实普遍的鼻内镜手术方法都是一致的,对我们人体产生的伤害也比较小,这是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对于治疗病情有着很大的作用,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起到帮助。
适应症1.额窦较大囊肿,侵及筛窦而且鼻腔内可见中鼻道膨出或中鼻甲呈现光滑的膨隆者。
探讨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对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一、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的原理及优势轮廓化鼻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鼻孔进入鼻腔和鼻窦,利用鼻内镜和显微镜操作,进行精细清理和重建鼻窦解剖结构的手术方式。
相比传统的鼻窦手术,轮廓化鼻内镜手术有以下优势:1. 术中可视性好:鼻内镜和显微镜的使用,使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鼻窦内部的病变情况,精确定位和处理病灶。
2. 术中操作精细:通过显微镜放大的视野,医生可以进行微创手术,精细地清理和修复鼻窦结构,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3. 术后恢复快: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减少。
二、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在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中的应用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是一种复杂的鼻窦炎类型,常常伴随鼻息肉的生长和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常规鼻窦手术,但是难以根治鼻窦炎的问题依然存在。
而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的出现,为治疗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1. 有效清理和重建鼻窦结构: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可以更加精细地清理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和息肉,并且可以重建鼻窦的通道和解剖结构,减少鼻窦内的病变物滞留,降低了病变复发的可能性。
2. 减少术后并发症:传统的鼻窦手术切开破坏了正常鼻窦结构,易导致出血、粘连等并发症,而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的微创性质和精细操作,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临床研究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在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中的显著临床疗效。
以一项最新的研究为例,通过对100例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患者分别采用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和传统鼻窦手术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感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治疗效果更好。
鼻内镜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引言鼻中隔是连接两个鼻腔的具有软骨和黏膜的隔板。
过度生长或不恰当的骨骼发育可能导致鼻中隔偏曲,这可能导致一系列鼻腔问题,例如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和睡眠障碍。
传统上,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治疗需要开鼻子,可能伴随着术后恢复期的疼痛和额外的并发症。
然而,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本文将介绍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
鼻内镜下手术鼻内镜下手术是通过鼻腔进行的微创手术。
该技术使用一个细小的摄像头将手术区域放大并呈现在监视器上。
医生使用小型手术工具进行手术,切除或重塑鼻中隔软骨和黏膜。
该技术通过小孔进行操作,在术后恢复期较短,可以在病人出院时完成手术,病人可以立即回到家中。
传统手术传统上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通常使用外科手术方法。
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通过一个切口从鼻子外部切开,切除或重塑鼻中隔。
这种手术需要更长的术后恢复期,并可能导致出血、肿胀和疼痛等并发症。
患者需要较长的康复时间和多次随访,以确保手术效果。
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比较鼻内镜下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下面是这两种技术的主要比较。
优点鼻内镜下手术•微创手术,因此术后的疼痛和恢复期较短。
•睡眠呼吸障碍和鼻塞等鼻腔问题的疗效很好。
•可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疤痕等并发症的风险。
传统手术•可以进行更广泛和彻底的鼻中隔手术。
•此手术中使用的更大的手术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纠正鼻中隔偏曲。
•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鼻中隔病变。
缺点鼻内镜下手术•可能难以观察鼻中隔的一些区域。
•需要更多的手术经验和技能。
传统手术•需要更长的恢复期。
•由于切口更大,可能会导致更明显的切口疤痕。
•由于较大的操作视野,可能会导致术后失血量较大。
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的选择中,需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个人经验与技能。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鼻内镜下手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鼻内镜外科技术的组成
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组成
鼻内镜外科技术由三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吸引器、整形器和激光器。
1、吸引器
吸引器是鼻内镜外科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器械,用于对鼻腔和鼻窦的吸收和汇集分泌物,如粘液、血液和浊液。
它具有负压吸引、汇聚功能,可以使病变的鼻腔腔膜暴露出来,以便进行检查和治疗。
2、整形器
整形器是鼻内镜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减少鼻腔和鼻窦的半径,以促进呼吸道的正常通风,改善鼻腔的空气循环,减少被病毒、病菌和细菌侵袭的可能性,并减少堵塞的症状。
3、激光器
激光器是鼻内镜外科技术中最精细的器械,主要是用于减少软骨的表面厚度,促进鼻腔的通气、降低炎症的发生,增强鼻内镜外科手术的准确性,改善鼻腔及鼻窦的功能。
- 1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是什么?
导语:在春夏季节,很容易患上鼻炎和鼻窦炎。
鼻窦炎常见于中老年人,长期鼻窦炎的患者需要做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才能治愈好鼻窦炎。
鼻窦炎是一种常
在春夏季节,很容易患上鼻炎和鼻窦炎。
鼻窦炎常见于中老年人,长期鼻窦炎的患者需要做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才能治愈好鼻窦炎。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炎,鼻窦炎有时会引起头晕目眩、脑袋发烫的症状。
所以鼻窦炎患者要尽快治疗好鼻窦炎。
那么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是怎样做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吧。
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通常包括以下两种术式:
1.从前向后进路
1978年奥地利Messerklinger首先介绍这一手术方法,因此亦称为Messerklinger手术。
目前临床上施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多采用从前向后进路。
手术步骤如下:
(1)切除钩突(筛漏斗切开术)。
(2)前组筛窦切除术(切除筛泡)。
(3)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处理上颌窦病变。
(4)后组筛窦切除术(打开中鼻甲基板)。
(5)蝶窦切开术。
(6)开放额窦。
2.从后向前进路
首由Wigand所倡用,故又称为Wigand手术。
常用于既往接受过手术,鼻腔正常解剖标志丧失,如中鼻甲缺失,钩突残缺等,或鼻息肉,鼻窦炎病变严重者。
从后向前进路(Wigard手术)手术步骤如下:。
鼻科内镜诊疗技术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论证报告一、手术简介鼻内镜技术是微创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问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延伸了医生的视野、扩大了手术的范围、大大地促进了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学的发展,从而使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日渐提高,使慢性鼻窦炎的治疗率从依靠传统手术时的不足50%攀升至90%。
二、技术实施方案鼻内镜手术是针对鼻窦口的解剖异常所展开的微创手术,就是在鼻内镜显示系统的监视下,用一套特殊的手术器械从鼻孔深入鼻腔,进行手术操作,鼻内镜技术是利用光学内窥镜进行鼻或鼻窦的外科处理,能达到既精确、彻底地清除病灶又恢复功能的双重目的。
三、科室具备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条件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设立于2003年,2018年被市卫健委批准为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目前科室有正式职工49人,医生28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11人具有硕士学位。
现有病床数80张,分设耳科学组、鼻科学组、咽喉头颈学组和人工耳蜗学组。
科室目前经过培训基地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人员5人,已能熟练开展所有鼻科内镜手术。
我院手术室、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医学影像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设置均符合规范,配备有大型鼻内窥镜成像系统、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心肺复苏机、除颤仪、吸引器、血氧监测仪、多功能心电监护系统等必要的设备和药品。
有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
四、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一)适应证反复鼻塞,流涕,嗅觉下降,头痛,鼻出血等影响正常生活的鼻腔,鼻窦,鼻眼交界区及鼻颅相关疾病。
(二)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2.严重感染。
3.丁卡因及呋麻滴鼻液严重过敏。
(三)并发症1.眼部并发症(1)眼眶周围淤血,立即通知医生抽出鼻腔填塞物,并进行眼眶局部冷敷来减少血液继续渗出,24小时后改成热敷,让血肿逐渐吸收消退。
(2)严重的眶周并发症会导致复视、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同时伴有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肿胀突出等,需马上对症处理。
1.鼻内镜手术简介
2.鼻内镜技术简介:鼻内镜技术是微创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的问世取得了意想不
到的好效果:延伸了医生的视野、扩大了手术的范围、大大地促进了与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学的发展,从而使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日渐提高。
使慢性鼻窦炎的治疗率从依靠传统手术时的不足50%攀升至90%。
一套完整的鼻内镜技术包括以下内容:硬质内镜(成角和不成角)、导光纤维、监视器、配套手术器械、切割吸引器、导航系统等。
3.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器械的不同,更主要的是手术理念
的更新和与之配套的手术方式的改进。
以慢性鼻窦炎为例,传统手术的重点是清理鼻窦黏膜,但术后鼻窦的恢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常常出现窦腔解剖的重塑,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而现代鼻内镜手术基于对鼻窦微观解剖的重新认识,强调手术的重点是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阻塞并尽量保护黏膜以便恢复引流,所以手术达到了既精确、彻底地清除病灶又恢复功能的双重目的。
4.哪些病例适合做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的适应症很多,以鼻腔鼻窦的疾病为例,鼻内
镜可以完成以下手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摘除术、鼻甲整形术、难治性鼻出血、腺样体切除及鼻咽部病变切除、慢性鼻窦炎的鼻窦开放术、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摘除术、鼻腔鼻窦异物取出术等。
此外,以视神经管减压术为代表的鼻眼相关外科技术,以脑膜脑膨出摘除及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为代表的鼻颅外科技术几乎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使鼻内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5.鼻内镜手术术后换药的重要性:鼻内镜手术具体内容除了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正确的
黏膜取舍和结构重建外,还包括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虽然鼻内镜手术是微创手术,但毕竟是手术,因此手术后,无论医师还是病友都必须遵循其自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行处理。
比如,鼻内镜手术后必须要经历三个连续的过程:手术后1-2周的第一个阶段,称之为术腔干燥和清洁阶段;手术后3-10周的第二个阶段,即去黏膜化反应阶段,系由于手术后黏膜再生和局部淋巴引流障碍所致;手术10周后的黏膜恢复阶段。
每一个阶段处理的重点有所不同:第一阶段以清理痂皮和血块为主,一般2周内痂皮可逐渐减少到完全消失。
第二阶段以适时干预性处理新出现的囊泡、息肉和纤维素性粘连为主,这是保证手术效果的最重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则以辅助性干预为主。
所以,手术后应该定期随访换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
6.鼻内镜手术为什么要强调综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除了解剖变异之外,还
应该认识到其他的一些因素,如鼻过敏、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以及一些少见但却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如纤毛不动综合症等。
从整体护理的角度考虑,手术仅仅解除了影响鼻窦引流的解剖因素,而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则需综合干预。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