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发热病例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6
临床案例:发热发热⼀、病历资料1.观病史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1⽉余"就诊。
患者1⽉前⽆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5℃,咳嗽,咯少许⽩痰,⽆咯⾎、盗汗、头痛、畏寒,⽆黄染,⽆咽痛,⽆恶⼼、呕吐,⽆腰酸、腰痛,⽆⾎尿,⽆尿频、尿急,⽆关节痛。
在社区卫⽣服务中⼼就诊检查发现⾎常规:WBC12.6×10/L,N82.0%。
胸⽚检查提⽰:左下肺少许斑⽚状影,诊断"左下肺炎"。
给予头孢呋⾟3.0g⼀天两次静滴治疗及复⽅⽢草合剂等对症治疗。
⽤药3天后,体温略有下降,37.0~37.5℃,继续给予头孢呋⾟静滴治疗1周后,咳嗽症状略有改善,但患者再次出现发热,37.5~38.0℃,伴有咳嗽,⽆咯⾎、咳痰,发热时伴有下肢乏⼒。
为进⼀步诊治来社区卫⽣服务中⼼就诊。
发病以来,睡眠⽋佳,⾷欲⼀般,精神尚可,⼆便正常,体重明显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4kg左右。
2.既往史否认结核病、伤寒、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重⼤⼿术史,否认药物⾷物过敏史。
否认⾼⾎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否认冶游史,已婚已育,育1⼦,有烟酒史30年,20⽀/3天,少量饮酒,以饮黄酒为主。
否认家族中存在糖尿病、⾼⾎压、结肠癌等遗传家族病史。
3.体格检查T38.0℃,P91次/min,R18次/min,BP126mmHg/74mmHg。
神清,⽓平,⽪肤、结膜⽆明显瘀点、瘀斑。
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
咽⽆充⾎。
双肺呼吸⾳粗,左下肺闻及少量⼲湿啰⾳。
HR9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
腹平软,⽆压痛,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肠鸣⾳3~5次/min。
四肢关节⽆明显肿⼤及畸形,可见杵状指,四肢肌⼒肌张⼒正常,⽣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常规检查:RBC4.2×10/L,Hb135g/L,PLT161×10/L,WBC12.6×10/L,N82%,LY12%,MO3.1%,E1.9%。
发热验案3 则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在多种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常常是某些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主要阳性体征。
临床上以患者自觉烦热,口渴咽干等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临床诊治过程中需仔细辨证施治,才可对不同疾病做出正确判断,以求尽早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现举不同原因发热病例3则。
一、外感发热,杨某,女,40岁,于2014年12月初诊,患者近期感冒而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诊见:发热而恶风,汗自出,咽干鼻鸣,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以参苏饮与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桂枝6g,白芍10g,大枣5枚,柴胡6g,太子参10g,紫苏10g,黄芩10g,半夏10g,天花粉10g,白薇10g,枳壳10g,地骨皮10g,金银花10g,防风10g,甘草10g,荆芥10g,水煎服,日一剂,5剂,二诊体温已正常,病已基本痊愈,嘱其多饮水,注意保温,以防外感。
按:此例中患者就诊前有因外感风寒而至感冒的病史,结合此患者形体消瘦,体质较弱的体质特点。
判断此属中医的虚人外感的范畴,此类患者体虚不固,外邪易袭,而正气不足,又不足驱邪外出,故常病势缠绵,因正邪交争不剧烈,发热常以低热为主。
故组方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取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之意,芍药为臣药,益阴敛营,调和营卫,敛固外泄之营阴。
以达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之意。
正如吴谦云: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之而主。
再以参苏饮加强益气固表之功,另加入银花、荆芥以清热解毒,发散表邪,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使方药更为恰合病情。
二、阴虚内热,周某,女,52岁,2014年8月初诊,患者大病痊愈后,反复发热2月余,缠绵难愈,下午尤甚,37.4℃左右,进行各项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助于中医,诊见:面赤唇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为阴虚发热,方选青蒿鳖甲汤与清骨散加减:青蒿10g,鳖甲30g(先煎),银柴胡10g,,地骨皮10g,当归10g,知母10g,白薇10g,生地10g,党参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7剂。
发热待查首次病程录患者因反复发热1年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示肺炎,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进一步查结核抗体、痰找结核杆菌、PPD试验排除。
2.胆道、肠道感染:患者查体巩膜无黄染,皮肤无黄染,胆囊区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反跳痛,无腹痛、腹泻,故暂不考虑。
待肝功能、大便常规结果回报。
3.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不能排除尿路感染,患者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查体无肾区叩击痛。
待尿常规结果回报以排除。
4.皮肤感染:患者无皮肤局部破溃,故皮肤感染暂不考虑。
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发热,抗生素使用后效果不明显,有心包积液,明显消瘦,故非感染性疾病不能排除。
1.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目前无皮疹、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进一步查自身抗体、抗“O”、类风湿因子以排除。
还需排除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一步查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分析。
2.血液系统:患者有淋巴结增大,反复发热,淋巴瘤不能除外,但患者入院查体未见瘀斑,肝脾肋下未及,故暂不考虑。
必要时可行骨穿证实。
3.肿瘤:患者为老年女性,无肿瘤家族疾病,进一步查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检查以排除。
发热待查主治医师查房发热待查主任医生查房患者因反复发热2周余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故急性支气管炎可能,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与急性支气管炎不符。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入院后查结核抗体阴性、痰中未找到抗酸杆菌,PPD试验阴性。
发烧病历书写范文科别:呼吸内科主诉:咳嗽三天伴有一天的发热。
病史:患者三天前开始感觉鼻塞和流涕,轻微咳嗽。
自行服用抗感冒药物效果不佳,近一天开始感觉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7.7℃。
遂前往本院就诊。
检查:患者神清,咽喉部红肿,扁桃腺未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心脏听诊无异常,腹部检查无异常。
血象显示WBC正常,L稍高。
余下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处理:利巴韦林每次5片,每日3次含化;VC银翘片每次3片,每日3次;板蓝根每次15g,每日3次;复方川贝精片每次4片,每日3次;___每次1片,发热时服用。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发热病历范文2009年12月19日上午10点门诊发热主诉:咳嗽,头痛伴发热三天。
病史:患者三天前开始咳嗽,无咳痰,头痛,自测体温达到38℃。
服用退热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无恶心、呕吐,无腹泻。
否认甲型H1N1密切接触史。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8.2℃,咽充血,扁桃体未肿大,双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无压痛、反跳痛。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理:1.血常规。
2.NS 250ml / X5.3.病毒唑0.3 / 洁霉素1.2 / ivdrip qd。
4.安痛定2ml im st。
5.苦甘冲剂8g冲服___。
6.扑热息痛0.5口服prn。
7.多饮水,注意休息,自行隔离一周,不适复诊。
签名(无日期)。
PS:第2项中,吊瓶的那三个“/”应该是一条“/”框住三行药物。
感冒病历范文详细信息:姓名:___性别:男年龄:25~30岁地区:江苏省-南京市疾病名称:感冒发病时间:2008年10月20日科别:呼吸内科主诉:咳嗽、流涕、头痛、发热。
病史:患者于2008年10月20日开始感觉鼻塞和流涕,头痛和发热。
自行服用抗感冒药物,但效果不佳。
随后出现咳嗽和咳痰。
未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体格检查:体温38.5℃,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肿大。
术后发热病历汇报材料
患者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XX岁
入院时间:XXXX年XX月XX日出院时间:XXXX年XX 月XX日
主诉:术后发热
现病史:
患者于XXXX年XX月XX日入院行XXXX手术,术后情况良好。
但术后第X天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在37.5℃左右,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未见其他明显异常。
既往史:
患者既往无重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前未患感染性疾病。
体格检查:
1. 体温:37.6℃
2. 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楚,面色稍带红晕,精神状态良好。
3. 水肿:无明显水肿。
4. 皮肤:无黄疸、瘀斑等异常。
5. 呼吸系统:双侧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的呼吸困难。
6. 心脏听诊:心率规则,无明显的杂音。
7. 消化系统:腹部平坦,轻压无明显触痛。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2. 尿常规:无异常。
3. 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
4. 血培养:阴性。
初步诊断:
1. 术后发热,原因待查。
2. 目前排除感染性疾病可能。
治疗措施:
1. 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体温超过38℃,可给予退热药物。
2. 观察患者体温、症状等变化情况。
3.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白蛋白水平、肝肾功能等。
随访:
患者术后第X天症状明显改善,体温也恢复正常。
继续观察,保持良好的术后休息,避免劳累,密切关注是否再次出现发热等症状。
备注:
以上病历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和随访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需结合临床医生的判断和决策。
发热(咽-扁桃体炎)-病例分析病例摘要:
患者,男,13岁。
1天前于游泳后出现发热,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轻咳无痰,无抽搐、腹痛等不适。
门诊以“发热待查”收治入院。
查体:体温 39.5℃,脉搏110次/min,呼吸27次/min,血压120/7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热病容,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可见少许脓栓,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腹软,肋下未及肝脾,病理反射未引出。
尿少色黄。
血常规示白细胞14.7×109/L,中性粒细胞81.6%,淋巴细胞11.7%。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及输液治疗。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畏寒、寒战、烦躁不安。
体温一度升至41℃,心率128次/min,立即停止输液,肌内注射异丙嗪1支,并给予酒精擦浴,头部置冰袋。
次日,体温渐降,患者精神萎靡,出汗较多,继续输液及抗生素治疗。
3天后,体温降至37℃,除乏力外,无自觉不适。
住院6天痊愈出院。
分析题:
1.病人入院时的发热是怎么引起的?本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请解释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畏寒、寒战和体温升高?
3.给患者用酒精擦浴、戴冰帽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发热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的诊断是咽-扁桃体炎。
2.其表现属于输液发热反应。
3.酒精擦浴、戴冰帽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患者男性,30岁,三天前受凉后出现寒战,发热,体温39℃,伴咳嗽,少许铁锈色痰,右侧胸痛,疼痛为持续性,深呼吸加重。
自服“感冒”药无明显效果,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5 0C,脉搏112次/分,节律规则,呼吸26次/分,血压105/70 mmHg。
既往体健,无慢性肝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史,无腹部手术史,亦无特殊烟酒嗜好。
分析上述病例,回答下列问题1)主诉。
2)请列出该患者可能的体征。
3)进一步检查。
患者男性,36岁。
6年来每逢春初常感上腹部隐隐纯痛,伴嗳气、反酸,尤在饥饿时或夜间出现,呈灼样疼痛,自买香砂养胃丸、法莫替丁等药服后或吃饭后能缓解,无呕吐,腹泻,末重视求医诊治。
近1个月上述症状发作较频,用药物治疗无效,1天前饱餐后突然右上腹疼痛难忍,后又蔓延至全腹,伴恶心、呕吐2次,呕吐为胃内容而急诊来院。
体查T 38.6℃,P100次/分,R 16次/分,Bp 120/80mmHg。
既往体健,无慢性肝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史,无腹部手术史,亦无特殊烟酒嗜好。
分析上述病例,回答下列问题: 1)主诉。
2)请列出该患者可能的体征。
3)进一步检查。
病例3患者12天前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痰,痰为铁锈色,及发热、体温最高达“39.6℃”,伴寒战,有右侧胸部刺痛、深呼吸时加重,在当地卫生所就诊,具体用药不详,体温曾一度正常,咳嗽减轻;10天前患者体温再次升高,波动于“39.0℃”左右,寒战明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咳嗽、咳痰逐渐加重、气短明显,并出现表情淡漠,少尿。
既往无特殊病史,无烟酒嗜好。
体查T 38.6℃,P 99次/分,R 22次/分,Bp 60/40mmHg。
风热发热病例分析报告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风热发热。
风热发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发作、身体不适、发热等症状。
一般常见的病因是外邪风热入侵人体,引起人体防御系统异常,导致发热。
根据患者的病史描述和临床表现,患者一开始感觉身体不适,随后出现发热。
发热的特点是寒热往来,即有时觉得身体冷,有时又觉得身体热。
这种症状与风热发热相符合。
此外,患者还伴有头痛、咽干、口干、咳嗽等症状,这些也是风热发热的常见症状。
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我们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
在体温方面,患者体温正常,但体表有轻微的发热感。
头部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有轻度压痛。
咽部和口腔检查显示咽部轻度充血和口腔粘膜干燥。
肺部和心脏听诊未发现异常。
基于以上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我初步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风热发热。
为了进一步确诊和治疗,我建议进行以下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血糖检查以及病毒及细菌感染的相关检测。
针对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根据风热发热的特点,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薄荷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散风寒的
作用。
此外,适当的休息、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总结起来,该患者初步诊断为风热发热,具体诊断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医生的诊断。
风热发热是常见的病症,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