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全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译文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原文 Original Text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Translated Text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伤仲永》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居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伤仲永》译文及注释《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伤仲永》译文及注释,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宋人有仲永者,方幼而聪颖,学文辞,能记诵数千言。
父利其然,令游学于京师,四方人士争相邀之,名动一时。
仲永虽才高八斗,然天性孤傲,不喜与俗人为伍。
年二十,举进士,授官为县令。
为政清廉,民安乐业。
然其心常怀忧患,不得志于天下,遂辞官归里。
一日,仲永于其家中花园中,偶遇一老者,乃道士也。
道士见仲永气度不凡,知其非凡人,便与之谈玄论道,赠之以丹青一幅。
仲永观画,感慨万分,遂随道士访求神仙。
道士引仲永入深山,寻访隐士。
途中山川壮丽,奇花异草,百鸟鸣叫,恍若仙境。
行至一山洞,洞口烟雾缭绕,道士曰:“此乃仙人洞,欲见仙人,须待月圆之夜。
”仲永随道士居于洞中,潜心修炼。
月圆之夜,洞中异象纷呈,仙乐飘飘,仙人现身。
仙人见仲永资质聪颖,有意收其为徒。
仲永喜出望外,拜仙人学道。
仙人教仲永修身养性,习得神通。
仲永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得道成仙。
仙人赐名“飞云”,令其掌管人间仙界之事。
飞云仙子重返人间,心生感慨,遂化作凡人,游历各地。
一日,至一村庄,见一少年,方幼而聪颖,与仲永颇有相似之处。
飞云仙子心生怜悯,遂化作老妪,与之交谈。
少年见老妪慈祥,倾诉心中苦闷。
飞云仙子听后,心生怜悯,遂以仙术助其解忧。
少年感激涕零,恳求飞云仙子教他文辞,以求一展才华。
飞云仙子遂以仙法传授少年,少年才思泉涌,文辞飞扬。
飞云仙子见其资质,不禁赞叹:“此子若得良师益友,必成一代宗师。
”然少年生于贫寒之家,无人识其才,且因命运多舛,致使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怜悯,遂决定助其一臂之力。
飞云仙子化作凡人,四处奔波,为少年寻找良师益友。
历经千辛万苦,终为少年寻得一位名师。
少年在名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才华横溢,名声远扬。
然而,少年虽才华横溢,却因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悲痛,遂决定助其实现愿望。
飞云仙子以仙术助少年,使其才华得以施展。
少年得志,名扬四海,成为一代宗师。
飞云仙子欣慰地笑了,然心中仍有一丝遗憾。
《伤仲永》原文以及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新课标伤仲永翻译新课标伤仲永翻译导语:《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你提供《伤仲永》的主要翻译。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翻译: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翻译:(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于是)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题材(或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6、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了。
8、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了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仲永的才华已经)完全消失,如同常人了。
”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10、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不够。
11、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翻译: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1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精选4篇原文:篇一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课文原文及翻译篇二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著作。
译文如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初一文言文翻译:《伤仲永》原文和译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伤仲永》王安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品原文:伤1仲永金溪2民方仲永,世隶3耕。
仲永生4五年,未尝识5书具6,忽啼求7之。
父异8焉,借旁近9与10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11、收族12为意13,传一14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15物作诗立就16,其文17理18皆有可观者。
邑人19奇20之,稍稍21宾客22其父,或以钱币乞23之。
父利其然24也,日25扳26仲永环27谒28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29中,从30先人31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2。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3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34。
“王35子曰:仲永之通36悟37,受38之天39也。
其受之天也,贤40于41材42人远矣。
卒43之为众人,则其受于44人者不至45也。
彼其46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47耶48?词句注释: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3、隶:属于。
4、生:生长到。
5、识:认识。
6、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7、求:要。
8、异:对······感到诧异。
9、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养:奉养,赡养。
12、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13、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14、一:全。
15、指:指定。
16、就:完成。
17、文:文采。
18、理:道理。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1] ,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伤仲永作者: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文言文注释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伤仲永》作者: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注释:①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②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③尝:曾经。
④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⑤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焉,相当于“于之”⑥自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
⑦立就:立刻完成。
⑧文理:文采和道理。
古今异义⑨扳:通“攀”,牵,引。
⑩称chèn:相当。
⑪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⑫通悟:通达聪慧。
⑬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
⑭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⑮彼其:他。
⑯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伤仲永》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
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
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
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
“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伤,哀伤,叹息。
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隶,属于。
3.年: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翻译:金溪有一位名叫方仲永的百姓,他家世代以耕种为业。
仲永在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工具,突然哭着要这些物品。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于是向附近的邻居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为自己的诗题名。
这首诗的主题是赡养父母和团结同族,后来被传遍了全乡的秀才们观赏。
从那时起,有人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都能立刻完成,而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十分可观。
同县的人们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甚至用钱财和礼物来求取仲永的诗。
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却不让他去学习。
我听说了这件事很久。
在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写诗,已经无法与从前的名声相匹配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询问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了!”王子说:仲永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
他天生就比一般有才华的人要优秀得多。
最终却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后人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身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恐怕都很难吧?。
伤仲永余少时,见仲永者,方游于其乡。
其人美姿容,聪慧过人,余甚异之。
年十五,已能通《五经》,闻于乡里。
余欲与之游,乃曰:“子之才,固已过人,然犹未达于道也。
吾将教子以道,俾子有成。
”仲永欣然从之。
余教之读书,以《论语》为宗,以《孟子》为用,以《大学》为体,以《中庸》为调。
凡三年,仲永文辞日进,余甚喜。
一日,仲永曰:“吾欲游于天下,以广吾见闻。
”余曰:“善。
”遂与之游。
游历数年,仲永所见益广,所学益深。
余曰:“子之才,今已足以济世,吾教子之道,可以止矣。
”仲永归,乡人皆惊其才。
余亦以为然。
然未几,仲永之才渐衰,不复如昔日之盛。
余甚伤之,乃作《伤仲永》以记其事。
译文:我年少时,见到仲永,他正游学于乡间。
他容貌俊美,智慧过人,我对他甚是惊奇。
他十五岁时,已经能够通晓《五经》,在乡里颇有名声。
我想与他交往,便说:“你的才华,固然已经超过常人,但还未达到道的境界。
我将教导你以道,使你有所成就。
”仲永欣然接受。
我教他读书,以《论语》为主,以《孟子》为辅,以《大学》为根本,以《中庸》为调和。
经过三年,仲永的文辞日渐进步,我非常高兴。
一天,仲永说:“我想游历天下,以拓宽我的视野。
”我说:“好。
”于是我们一起出游。
出游数年,仲永见闻日益广博,学问日益深厚。
我说:“你的才华,现在已经足够用以济世,我教导你的道,可以停止了。
”仲永回到乡里,乡人都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
我也这样认为。
然而不久之后,仲永的才华逐渐衰退,不再像以前那样出色。
我对此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写下了《伤仲永》来记录这件事。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