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

—————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从古到今,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牺牲自己以利他人,牺牲个人以利整体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宣传比任何别的国家都响亮。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经典阅读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本书在1997年第一次出版,当时正是中国经济全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推进的时候。在这个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的变化中,中国人的道德观也经历着重新定向的迷茫。到了2002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社会的金钱至上思潮迅速泛滥.见利忘义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水准普遍降低。这时候需要强调的不再是维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而是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对自利的克制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于是,该书又做了第二次再版。讨论了为什么要克制自利。还增加了“道德与快乐”一章,旨在说明金钱并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

读之前,我首先上网查了下茅于轼的相关信息,发现由于他的大胆发布自己的论点,甚至招到了新华社发布论文进行抨击。发布的论点对错暂且不说,至少这种大胆精神就值得称赞了,不像现在的和谐社会,人人一片大呼叫好。不管怎么说,理性的思考问题是很重要的,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兴趣开始读这本书。

本书讨论道德问题着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由于安排的时间较紧和个人的阅读水平等关系,我未能对茅于轼先生的这部著作做出深刻而详细的论述,但是我在详细阅读了本书的第二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后,有了一些思考,下面我就对此提出我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那么本书也是一种新意,将市场经济和道德进行结合。

中国人的道德是怎么败坏的?从表面上看,是中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的。如果道德沦丧是市场经济的道德特征,我们宁愿不选择市场经济。但事实上是,为什么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出现道德沦丧的情况呢,显然,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国人“缺德”的根源这种论点是站不脚的。

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但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社

会的道德伦理机制,这才是中国人变得“缺德”的真正根源。可以说,千百年来,中国从没有进入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的道德传统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础上的,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社会,我们的道德伦理教育要么停留在以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阶段,要么祭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法宝,但这些道德教育都解释不了市场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和矛盾的道德教育显然不能再作为支撑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伦理基础。

https://www.doczj.com/doc/169953482.html,/schor.asp?id=1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