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讲信用与信用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0
第4章信用与信用体系思考题1、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信用形式和信用问题。
信用形式是信用关系的具体表现,按照借贷主体的不同,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信用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其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按照现代社会信用运作的主体来划分,一般地可以把信用形式简单分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
政府信用三种形式。
但因企业信用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所以又可在企业信用中包含银行信用。
1.个人信用是指个人通过信用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自己当前所不具备的预期资本或消费支付能力的经济行为,它使得个人不再是仅仅依靠个人资本积累才能进行生产投资或消费支出,而是可以通过信用方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预期资金或消费支付能力。
个人信用的基本特征是利率较高,风险较大。
一般情况下,个人信用的活跃程度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金融服务发达状况成正比。
2.企业信用(也称商业信用)'企业信用是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流通中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企业信用也可称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时,以契约(合同)作为预期的货币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故其物质内容可以是商品的赊销,而其核心却是资本运作,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企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企业信用的信用工具形式主要是商业票据。
在企业信用中又包括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也是一种企业信用,是以货币资本借贷为经营内容,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行为主体的信用活动。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与企业商业信用相比。
具有以下差异:(1)作为银行信用载体的货币,在它的来源和运用上没有方向限制,既可以流入,也可以流出。
(2)由于金融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因此现代银行信用较之企业信用发展更快。
银行信用产生以后,在规模、范围、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企业的商业信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3.政府信用在信用经济的链条中,政府信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1、与信用联系最密切的货币职能是()A.支付手段职能B.价值尺度职能C.贮藏手段职能D.流通手段职能正确答案:A2、以下可作为重要依据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是()A.融资活动是否接受监管当局的监管B.融资活动是否有银行参与其中C.融资活动是否有证券公司参与其中D.融资活动是否有中介参与以及中介所扮演的角色正确答案:D3、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与货币运动联系紧密,信用扩张通常意味着货币供给的()A.不变B.不确定C.减少D.增加正确答案:D4、以下对银行信用的理解,正确的是()A.银行信用通常是直接信用B.银行信用通常是短期信用C.银行信用通常是长期信用D.银行信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信用5、以下关于信用与市场运行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信用秩序会影响市场运行成本B.信用状况会影响市场空间的拓展C.只有蓄意赖账才会影响市场运行D.危机传递导致的失信行为也会影响市场运行正确答案:C6、直接融资相对间接融资的优点不包括()A. 更有利于赤字盈余双方灵活组合B. 债务人和债权人利益联系更加紧密C. 更有利于保护筹资方的商业机密D. 赤字方融资成本通常会更低正确答案:C7、商业信用通常具有的特点包括()A. 商业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B. 商业信用客体是商品资本C. 信用主体是商业银行D. 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正确答案:B8、以下关于货币与信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的货币与信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B.不存在信用不依赖货币独立存在的情形C.货币和信用一直是必须相互依赖才可能存在D.不存在货币不依赖信用独立存在的情形9、以下关于经济范畴信用与道德范畴信用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二者几乎没有联系,不应该将道德范畴和经济范畴联系起来B.经济范畴的信用状况无法反映道德范畴的信用状况C.道德范畴的信用状况不会影响经济范畴的信用状况D.二者在“承担并兑现义务”这一内在特征上是高度一致的正确答案:D10、下列有关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说法错误的是()。
第4单元信用与信用体系名词术语一、名词解释1.信用——包括道德范畴的信用和经济范畴的信用。
道德范畴的信用主要是指诚信,即通过诚实履行自己的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经济范畴的信用是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即信用这种经济行为是以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为条件的贷出,或以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为前提的借入,它代表着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2.实物借贷——是以实物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将一定数量的实物贷给借者,借者在约定时间内以多于初始借入数量的实物归还,其中多出部分为实物借贷的利息。
3.货币借贷——是以货币为标的进行的借贷活动,即贷者将一定数额的货币贷放给借者,借者到期用货币归还本金和利息。
4.高利贷——是以极高的利率为基本特征的借贷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则成了最基本的信用形式,高利贷还具有利率不稳定且差异极大的特征。
5.直接融资——是盈余方直接把资金提供给赤字方使用,即赤字方通过发行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部门则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方提供资金。
在直接融资过程中通常也会有金融中介参与其中,但金融中介在其中扮演着牵线搭桥、提供与直接融资工具传递相关的服务并收取佣金的角色,金融中介通过金融工具传递实现资金流动的过程中,金融工具本身的特征并不发生任何改变。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筹资者直接发行的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通常被视为直接融资的典型代表。
6.间接融资——是指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在间接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首先需要与盈余方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盈余方通过在银行存款,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以贷款、贴现等方式,或直接通过购买资金需求方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赤字方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因而间接融资过程中至少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金融工具,金融中介通过一种或多种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汇聚和集中,然后通过另外一种或者多种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亦即在资金盈余方的资金流向赤字方的过程中,会发生金融工具特征的变化,而且金融中介就是各种金融工具权利或者义务的一方当事人。
第四章信用与信用体系第四章信用与信用体系一、判断题1-5:√×√√× 6-10:√××√√11-15:×√√×√ 16-20:××√√×二、单选题1-5:B C A D B 6-10: A D B A B三、多选题1-5:ABC ABC AC BC BD一、判断题1、经济范畴的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2、当前,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3、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赊销或预付款等方式提供的信用是商业信用。
4、高利贷之所以“高利”的原因之一是对其高风险的补偿。
5、从整体上来讲,企业是一个盈余部门,对其他部门拥有净的债权。
6、财政赤字是一种常态,因此政府要发行国债进行借贷。
7、在直接融资活动中,金融中介需要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
8、直接融资中,只有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联系,而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
9、在金融发展的历史上,直接融资是先于间接融资存在的。
10、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可以大幅缓解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1、商业票据是在银行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
12、商业汇票通常可通过背书的方式在票据市场流通。
13、企业可以将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申请贴现,以提前获得其所需要的资金。
14、商业承兑票据较之银行承兑票据具有更好的流通性。
15、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银行信用。
16、国库券是指1年以下的短期国债,一般附有固定的息票。
17、中长期国债一般平价发行,当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时,债券的票面利率也会波动。
18、住房兼有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
19、融资租赁同时包含“融资”和“融物”两种行为,租期满后,设备的所有权将转移。
20、当前,即便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
二、单选题1、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B、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C、无偿的赠与或援助D、平等的价值交换2、高利贷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金融学第二章信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金融学第二章,主要涉及信用这一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信用概述、信用评分、信用市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信用的基本概念、信用评分的原理、信用市场的运作以及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信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信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信用评分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信用评分在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信用市场的构成和运作机制,理解信用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4. 学生能够理解信用风险的概念,掌握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信用的基本概念、信用评分的原理、信用市场的运作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难点:信用评分的具体计算方法、信用市场的复杂性和信用风险的管理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金融案例,引出信用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信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信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接着讲解信用评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信用评分的计算过程。
然后讲解信用市场的构成和运作机制,让学生了解信用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讲解信用风险的概念,介绍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3. 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巩固所学内容。
4.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信用知识进行解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信用概述定义特点作用信用评分原理方法应用信用市场构成运作机制功能作用信用风险管理概念方法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解释信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信用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请说明信用评分的原理和方法,并以一个实例说明信用评分的计算过程。
3. 请描述信用市场的构成和运作机制,并解释信用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4. 请解释信用风险的概念,并列举一些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4章信用与信用体系1.试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信用形式和信用问题。
答:(1)信用形式:购买商品时,用信用卡刷卡;进行货物贸易时,进行赊销;买房时,“房贷”等等。
(2)信用问题:信用卡透支已经超过应该归还的期限;某商家的倒闭,导致与其往来的商家欠款追不回来;银行的坏账等等。
2.信用产生和发展与私有制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答:(1)私有制是信用产生的基础。
从逻辑上讲,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公有制度下,要么是根据需要取用属于公有的财产,要么是按照某种既定的计划对公有财产进行分配。
无论采取哪一种公有财产的使用模式,其本质都是无偿的:付出不必要求偿还,取用也无须考虑归还,更不会涉及与利息相关的超额偿还问题。
只有在财产与其所有者利益息息相关的私有财产制度下,借贷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它解决了以不损害所有者利益为前提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财富调剂的问题。
(2)产权制度与信用的发展。
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为信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权作为信用体系和信用秩序的基础,在于追求产权必须以诚实履行信用并遵守市场秩序为前提,履行信用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是否拥有产权。
对产权的清晰界定、顺畅流转和严格保护,也是增强生产经营动力、稳定投资预期、规范投资和经营行为的基础条件。
而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制假售假、逃废债务和违约等失信行为,也恰恰与没有形成良好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
因此,只有逐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才能推动我国信用的良性发展。
3.如何理解道德范畴的信用与经济范畴的信用之间的关系?答:道德范畴的信用主要是指诚信,即通过诚实履行自己的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经济范畴的信用是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两种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经济范畴的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买卖具有本质区别。
正是这种价值单方面让渡与未来还本付息承诺的组合,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借款人的诚信问题,这必然涉及道德范畴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