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分享与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4
不明原因发热应急处置预案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多名具有‘共同发热临床表现的患者,.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应急处置jI:作,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氏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盐城市亭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1、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盐城市亭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区政府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全区重大不明原因发热疫情应急:r作的指挥机构。
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区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建设局、宣传部以及各镇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由卫生局具体负责。
2、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现场卫生应急工作指挥部’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冈发热疾病时,在区突发公共甲生虑急中心设立群体性不明原冈发热疾病现场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现场的卫生应急处理:.i:作。
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调查处理工作;及时报告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关情况,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对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疾病应急处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总结。
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疫情监控组、医疗救治组、综合信息组、技术督导组、后勤保障组。
3、发生疫情时各组别的j1:作职责:(1)疫情监控组:制定本地区应急预案,部署各项防治措施和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审核报告J:作,及时组织隔离和疫点消毒;指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分中心及其他医疗单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做好病人隔离、预防性服药和消杀一_lj作,划定疫点疫区范同;组织专家定期对疫情动态进行分析,调整对策和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工作建议。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体会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它不是一种疾病,是各种疾病的一个临床表征。
及时发现发热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对内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困难。
即使在欧美等医学发达国家,仍有25%左右的发热患者经过住院检查始终难以明确病因。
因此,发热是一组疑难病症,是内科医生一直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笔者根据自己从医30年对发热患者诊治的临床经验,试图总结一下诊治不明原因发热(FUO)的一点浅薄体会,供国内同行们参考指正。
一、FUO的定义和原因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有上百种,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若在一定时间内经常规检查仍未明确病因者,一般称为FUO或原因未明热,习惯上又称为“发热待诊”。
FUO的经典定义:持续或间断性发热>3周,体温≥38.3℃,经门诊就诊2次以上或住院检查1周仍未确诊者。
一般人群中FUO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病)、其他疾病及病因未明者。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HIV感染病例的增多,FUO的病例也随之有所增多,有学者在经典FUO的基础上相应增加了医院内感染FUO、免疫缺陷者FUO及HIV感染者FUO的分类:①医院内感染FUO:定义为住院≥48h后持续发热≥3d,体温为38.3℃,而入院时不发热或不处在感染潜伏期。
其常见病因为各种医院内感染(如耐药菌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难辨梭菌肠炎)、手术后感染并发症、药物热等。
②免疫缺陷者FUO: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发热≥3d,体温≥38.3℃,而血培养48h后仍为阴性结果。
其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真菌及疱疹病毒等。
③HIV感染者FUO:见于HIV阳性者,发热>4d,体温>38℃,或住院中发热>3d。
其常见病因为感染,病原体主要有巨细胞病毒、鸟型分枝杆菌、卡氏肺孢子菌、沙门菌、结核分枝杆菌、弓形虫、新型隐球菌等。
二、FUO的诊断思路由于FUO病因复杂,在诊断上并无统一的金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主讲人:单连旭时间:2018-01-26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
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
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
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2.不放过任何部位;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发热不明原因应急预案流程1. 背景介绍发热不明原因是指患者出现体温升高,但无法确定导致发热的病因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在应对发热不明原因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流程,以确保快速、高效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应急预案流程2.1. 第一步:病情评估当发现患者出现发热不明原因的情况时,首先需要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2.1.1. 询问患者症状:询问患者的发热情况,包括发热的开始时间、体温的变化情况、是否有其他症状等。
• 2.1.2. 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喉部、淋巴结等,以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线索。
• 2.1.3.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有过敏史等。
2.2. 第二步:初步处理在完成病情评估后,需要采取一些初步处理措施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这些包括:• 2.2.1. 给予适量的液体:提供充足的液体以防止脱水,同时提供患者所需的能量。
• 2.2.2. 降低体温:如患者体温过高,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给予冰敷或使用退热药物。
2.3. 第三步:进一步诊断在完成初步处理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以明确发热不明原因的病因。
这包括:• 2.3.1. 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毒学检测等,以寻找异常指标或病原体。
• 2.3.2. 影像学检查:如有需要,进行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扫描等,以寻找器官的异常情况。
2.4. 第四步: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对患者进行治疗。
这可能包括以下措施:• 2.4.1. 给予抗生素:如患者发热原因为细菌感染,则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2.4.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 2.4.3. 病因治疗:如果明确了发热不明原因的病因,需要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措施。
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1. 引言1.1 文章背景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在排除明显疾病因素后,患者仍持续发热,达到一定时间,占据住院病例的10%左右。
这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焦点。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感染性、非感染性、肿瘤性和其他多个方面。
由于其病因不明确,对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明确诊断思路,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对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参考信息,促进对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治疗过程的总结,希望能够揭示不明原因发热的潜在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95例患者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效果做出贡献。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收集了95例经典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病历系统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详细整理。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总结不同病因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经验,综合分析得出每个病例的最终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不同病因对应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注重了病例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尽可能覆盖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因的患者群体,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还采用了多学科协作的方式,邀请了内科、感染科、放射科等专业医师共同参与疾病诊治过程,以确保病例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病例讨论不明原因发热(最终5篇)第一篇:病例讨论不明原因发热姓名李某某性别男年龄 34岁职业 *** 籍贯江苏住院号 7040198入院日期:2007年4月10日主诉:反复发热20天,双下肢皮疹 3天现病史:入院前20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咽部不适感,体温最高达40.3℃,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伴头晕,无咳嗽、咯痰及潮热、盗汗,不伴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无尿频尿痛,无全身关节疼痛,不伴胸痛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务所予以“扑热息痛”等药物口服后汗出体温下降,未作特殊检查,后上述症状反复,体温波动在38.3-40℃之间,院外曾用柴胡针、先锋Ⅴ、口服中西药(具体用量不详)等。
5天前在隆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查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正常,3天前服中药后出现双下肢散在皮疹,压之褪色,无搔痒。
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斤左右。
既往史及其他:“乙肝”及献血史,平素易感冒发热,从事缉毒工作,无冶游史,无吸毒史,母亲死于“腰椎结核?”,父亲死于“胰腺癌”。
查体:T 37.2 P 94次/分 R 20次/分 BP 120/80mmHg 神清,体瘦,步入病房,自动体位,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
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腹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及搔痒,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4月10日血常规WBC 11.05×109/L,N70.74%, Hb132g/L , PLT 171×109/L 4月10日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免疫球蛋白,C3,C4 正常,乙肝“小三阳”,二便常规均正常,4月11日抗O、类风湿因子均阴性,SR 23mm/h4月11日自身抗体谱均阴性;4月11日疟原虫阴性4月11日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4月10日 X片、心电图均正常4月11日腹部B超未见异常 4月12日颅脑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4月13日血常规WBC 8.79×109/L, N72.14%, Hb120g/L, PLT 124×109/L4月13日血培养:阴性4月17日血常规WBC 6.70×109/L, N67.64%,HB 114g/L,PLT 178×109/L 4月17日全身骨扫描:全身骨显像未见异常4月18日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阴性4月19日骨髓穿刺“感染骨髓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