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28 KB
- 文档页数:3
医院感染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一、案例背景患者,张三,男,45岁,因急性阑尾炎于2023年4月1日入院。
手术前常规检查显示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体温38.5°C,无其他明显症状。
4月2日,患者接受了阑尾切除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但4月5日出现发热,体温39.0°C,伴有腹痛和腹泻。
二、问题1. 根据张三的临床表现,可能发生了哪种类型的医院感染?2. 请列举可能的感染源,并简述其感染途径。
3. 如何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 针对张三的情况,应采取哪些预防和控制措施?三、答案1. 根据张三的临床表现,他可能发生了术后感染。
发热、腹痛和腹泻可能是由于细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考虑到他刚接受了阑尾切除术。
2. 可能的感染源包括:- 手术器械:如果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引起感染。
- 手术人员:手术人员的手部卫生不达标,可能将细菌传播给患者。
- 环境因素:如手术室的空气、手术室内的设备表面等。
感染途径可能包括:- 直接接触:如手术人员手部接触患者手术部位。
- 空气传播:如空气中的细菌通过呼吸道进入患者体内。
3. 医院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包括:- 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等。
-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培养、病原体检测等。
-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或CT,以排除其他并发症。
- 与非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如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 针对张三的情况,应采取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手术人员的手部卫生培训和监督。
- 确保所有手术器械彻底消毒。
- 定期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
- 对患者进行抗生素预防性治疗,以减少感染风险。
- 监测患者的体温和其他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结束语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整个医疗系统的共同努力来预防和控制。
通过提高医院感染的诊断能力、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
儿科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一、案例背景患儿,男,3岁,因发热、咳嗽、流涕3天,父母带至医院就诊。
患儿体温最高达到39.5℃,咳嗽频繁,伴有喘息,食欲减退,精神状态尚可。
无呕吐、腹泻等症状。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二、体格检查T 38.9℃,P 120次/分,R 36次/分,BP 90/60mmHg。
神志清楚,营养状况良好。
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
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
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四肢活动自如,无水肿。
三、辅助检查1. 血常规:WBC 15.3×10^9/L,N 0.78,L 0.22。
2. C-反应蛋白(CRP):30mg/L。
3. 胸部X光片:双肺纹理增粗,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
四、问题1.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可能是什么?2. 患儿的血常规和CRP检查结果提示了什么?3. 针对患儿的病情,应采取哪些治疗措施?4.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哪些并发症的出现?五、答案1. 初步诊断:根据患儿的发热、咳嗽、流涕、喘息等症状,结合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的体征,以及双肺呼吸音粗和啰音,初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
2. 血常规和CRP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存在细菌感染,WBC升高和CRP升高均表明体内有炎症反应。
3. 治疗措施: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同时使用退热药物控制体温;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咳、祛痰药物,以及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营养支持。
4. 需要密切观察的并发症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六、讨论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治疗时需注意区分病原体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同时,对症支持治疗和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对于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循证医学案例分析报告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45岁,主诉腹痛、腹泻、发热,持续3天。
无明显诱因,无特殊疾病史。
病史回顾。
患者于3天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症状,腹痛为持续性隐痛,伴有腹泻,大便为水样便,频繁排便,约10次/天,伴有里急后重感。
发热体温最高达到38.5℃,伴有头痛、乏力等症状。
未进行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
体格检查。
患者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体温38.2℃,心率90次/分,血压120/80mmHg,呼吸20次/分。
腹部无包块,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
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
粪便常规,白细胞+,隐血+。
影像学检查。
腹部CT示,结肠粘膜增厚,局部肠腔狭窄。
诊断。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急性感染性结肠炎。
治疗方案。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补液、止泻。
2. 抗感染治疗,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
随访观察。
患者入院后,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症状逐渐好转,腹痛、腹泻症状减轻,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在住院观察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分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循证医学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医生更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享,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提高循证医学的应用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案例分析XXX,男性,27岁,于1953年1月2日因发病10余日就诊。
主症为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该病属于风寒表邪未解,治宜辛温散寒、宣通鼻窍,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加减调理后服用。
二诊: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脉象仍滑数。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去芍药,加防风、羌活等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消失,脉象正常。
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经过辨证施治,该病属于风寒表证,治疗方案以辛温散寒为主,加减调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医者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华廷芳医案选》中记录了一位患有外感风寒的病人。
处方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和大枣,水煎后服用。
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不再发热恶寒,身体和骨节疼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但是,患者仍然感到头痛和眩晕,并且腰脊疼痛,小便红。
医生根据症状分析,认为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肾脏,进入了太阳之里。
因此,医生开了杞菊地黄汤加赭石来镇定病情,同时使用元参、天冬来滋阴补肾,葛根和竹叶用于治疗项强,乳香和没药活血止痛。
最终,患者完全康复。
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外感风寒的病情,风邪袭表,导致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因此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
同时,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
XXX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导致咳嗽鼻塞等症状。
综合来看,这是一种风寒犯肺的证候。
治疗风寒病情时,应该慎用石膏,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治疗伤寒时,使用石膏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
如果加减合适,治疗效果会非常好。
幼儿园流行性感冒案例分析大全题一、幼儿园流行性感冒简介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传染性极强,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传播,尤其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学习生活场所容易爆发流感疫情。
幼儿园对于幼儿的关怀和健康尤为重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下面,我们将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流感疫情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一:某幼儿园流感疫情1、疫情概况某幼儿园于2020年1月下旬发生流感疫情,共计约60名幼儿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其中,有约30名幼儿确认为流感病毒阳性。
2、疫情原因病毒传播途径:由于幼儿园孩子们活动范围受限,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都发生在幼儿园内,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多为飞沫传播,加之开学初期天气寒冷干燥,孩子们免疫力较弱,轻易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流感疫情。
3、应对措施(1)教师关注:幼儿园各班级要关注幼儿身体状况,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通知家长并送幼儿就医。
(2)消毒防护:对公共场所的门把手、玩具等用品,要加强清洁、消毒;幼儿如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结伴出行:增强孩子体质,如睡前开展有氧运动;保暖防护,如出门穿暖和的衣服、戴口罩等。
三、案例二:幼儿园流感疫情的控制与预防1、疫情概况某幼儿园于2021年1月上旬出现了一起幼儿流感疫情,共9名幼儿病情较为严重,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
幼儿园立即通知家长并送幼儿及时就医,同时也采取了防控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2、防控措施(1)加强卫生防护:对每日消毒的项点进行签到,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等,避免交叉感染。
幼儿间的床铺、窗户等要每天开窗通风。
对于孩子的衣服、手帕、毛巾等物品进行单独存放,定时清洗消毒。
(2)学校采取隔离措施:幼儿园对于病情较为明显的幼儿进行独立隔离,避免传播。
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家长遵守相应的预防措施。
(3)加强健康干预:幼儿园加强孩子的营养保健,每日发放果蔬等营养素丰富的食品,出现症状的孩子每日定时检测体温,必要时进行病情评估和送医。
护理案例分析患者,男,9岁,急性支气管炎、支原体感染、发热。
医嘱静脉输入①5%葡萄糖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15ml②0.9%氯化钠注射液30ml冲管③0.9%氯化钠注射液+头孢曲松钠2.0g+地塞米松磷酸钠3毫克④5%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阿奇霉素0.32g及其他辅助药品。
第一组,患者输的是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热毒宁注射液15毫升。
本组液体输入完成后约10分钟,患者突然诉发冷,无其他不适。
现场处理护士立即让患者测量体温,嘱多喝水,随即联系医生等待医生下一步指示。
医生询问患者病情,考虑低血糖可能,嘱继续观察。
随后患者进食进水稍许,继续输液至最后一瓶5%的葡萄糖注射液+0.32g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时,诉头晕。
护士随即告知医生并测量血糖5.4mmol/L,测量血压正常,心率130次/分,心率偏快,体温38.5℃,医生嘱吸氧2L/分。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较之前稍差,指甲发绀,建议转诊。
后因患者高热不退,心动过速,头晕不适,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后,转诊至上级医院,继续救治。
作为临床护士,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及时巡视和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应对处理。
患者若发生过敏反应,告知患者以后用药时要谨记不能再用此类药品。
患者上述情况应属于过敏性休克?/病毒性心肌炎?/低血糖?我们可以积极探讨。
热毒宁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表现、禁忌有哪些?说明书相关知识是这样的:[不良反应]1.过敏或过敏样反应:皮肤潮红或苍白、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心悸、紫绀、过敏性休克等。
2.全身:畏寒、寒战、发热、疼痛、四肢发冷等。
3.皮肤:皮疹、潮红、苍白、多汗等,皮疹以荨麻疹,斑丘疹,红斑疹伴瘙痒为主。
4.呼吸系统: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
5.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紫绀、血压下降等。
6.精神及神经系统:头晕、头痛、麻木、抽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
7.消化系统:口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8.用药部位:疼痛、静脉炎、红肿、皮疹、瘙痒等。
儿科护理案例分析报告范文1. 案例背景本报告的研究对象为一名5岁男童,因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ARI)被送至儿科急诊室就诊。
该男童主要病史包括此前2天出现咳嗽、喷嚏、流鼻涕,以及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家人于发热后带其就诊,并担心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2. 护理诊断根据男童的主要症状和家人的描述,我们对该男童进行了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如下:1.高热导致一般状况恶化2.呼吸道感染引发咳嗽、流鼻涕等症状3.食欲不振引起体重下降3. 护理干预措施为了缓解男童的症状,并促进康复,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干预措施:1.控制发热:使用退烧药物对男童的高热进行控制,同时给予充足的清水,以保持水分平衡。
2.呼吸道管理:给予男童充足的休息,保持充足的室内空气流通,并使用盐水鼻涂抹剂清洁鼻腔,以减轻喉咙痛和流鼻涕等症状。
3.食欲促进:提供男童喜欢的食物,适当增加食物的营养密度,并鼓励频繁小量进食,以应对食欲不振。
4. 护理效果评估在进行了一定的护理干预后,对男童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如下:1.高热得到了有效控制,男童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2.咳嗽、喷嚏和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
3.男童的食欲逐渐恢复,体重开始回升。
5. 护理反思与改进在对该男童的护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对于下一次类似案例的护理,我们希望做出以下改进:1.加强病情沟通:与家人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了解男童的病史及既往情况,以更准确地进行护理诊断。
2.提供心理支持:对男童及其家人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因疾病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情绪。
3.护理计划的个性化:根据男童的特点和病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且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修订。
6. 结论通过对该儿科护理案例的分析和干预,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儿科护理在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护理技巧,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进行案例分析和护理反思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y 2021 Vol.28 No.5刘方柏运用柴胡桂枝汤合达原饮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二则黄文智,刘刚乐山市中医医院,乐山三江伤寒学术流派工作室,四川乐山 614000摘要:四川省名中医刘方柏教授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
本文介绍刘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合达原饮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案例。
临床上,无论少阳证还是邪伏膜原,病位均在半表半里,其热型及证候特点亦多相似之处,而治疗则各有侧重。
临床发热既久,病常相兼。
柴胡桂枝汤重在调达枢机、和解少阳,达原饮则侧重透达膜原、疏利化浊。
关键词:名医经验;刘方柏;柴胡桂枝汤;达原饮;疑难杂症;发热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5-0126-02DOI:10.19879/ki.1005-5304.2020072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wo Medical Cases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Treated by Liu FangbaiThrough Chaihu Guizhi Decoction and Dayuan DecoctionHUANG Wenzhi, LIU GangLe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Leshan Sanjiang Shanghan Academic School Studio,Leshan 614000, ChinaAbstract: Professor Liu Fangbai, a well-known TCM doctor in Sichuan Province, makes good use of classic prescriptions to treat intractable diseas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ases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treated by Liu Fangbai through Chaihu Guizhi Decoction and Dayuan Decoction. Clinically, whether Shaoyang syndrome or syndrome of pathogen hidden in moyuan, the disease location is half of the surface and half of the inside. The heat type and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similar, but the treatment has its own focus. The clinical fever is long, and the disease is often complicated. Chaihu Guizhi Decoction focuses on regulating the cardinal and reconciling Shaoyang, while Dayuan Decoction focuses on reaching the original membrane and removing turbidity.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Liu Fangbai; Chaihu Guizhi Decoction; Dayuan Decoction; intractable diseases; fever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 ℃,经过至少1周详尽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1]。
脓毒性休克护理:案例与分析1. 案例介绍案例背景患者,男性,52岁,因“发热、寒战、右下肢疼痛”入院。
患者2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寒战,体温最高达39℃,伴有大汗淋漓,右下肢疼痛,活动受限。
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退热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
病例特点- 患者为中年男性,急性起病,病程较短。
- 主要症状为发热、寒战、右下肢疼痛,疼痛活动受限。
- 体温较高,达39℃。
-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治疗效果不佳。
2. 诊断与治疗诊断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脓毒性休克。
治疗- 立即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
- 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 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 给予右下肢局部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
-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3. 护理措施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
-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小时测量一次。
- 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肤色、末梢循环状况。
- 保持床单位整洁,及时更换床单、衣物。
抗感染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避免药液外渗。
-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补液与电解质紊乱护理-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 遵医嘱给予补液治疗,注意观察液体平衡状况。
- 避免发生水中毒、低钾血症等并发症。
血管活性药物护理- 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发生感染。
-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心悸、头痛等。
局部切开引流护理- 观察切开引流部位渗血、渗液情况。
- 保持切开引流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发生感染。
- 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 病情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热、寒战、疼痛等症状缓解情况。
- 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稳定情况。
- 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肤色、末梢循环状况改善情况。
社区获得性肺炎案例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孙淑娟一、病史摘要患者,女,68岁,55kg, 158cm。
患者20余天前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伴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无尿急、尿频、尿痛等不适,于外院静脉点滴“洁霉素、激素”(具体不详)治疗3天,体温下降,症状好转,后未再继续治疗。
1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发热,体温达39℃左右,伴咳嗽、咳少量黄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自觉胸闷、胸痛、乏力,胸痛以右侧为主,持续性酸胀痛,自服“银翘解毒片”等对症治疗,效果差,来我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沉82mm/h,胸片示双下肺感染,右侧明显,右下结节影,以“肺炎”收入院。
患者既往健康,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10年前因受颅脑外伤住院治疗,无手术、输血史,预防接种随当地。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入院体格检查:T 39.4℃,P 120次/min,R 23次/min,BP 124/72mmHg。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胸廓对称,双侧胸廓活动度正常,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干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沉82mm/h,胸片示双下肺感染,右侧明显。
入院诊断:肺炎二、治疗经过入院第1天:患者发热,最高体温39.4℃,伴咳嗽、咳少量黄痰,痰液较粘稠,不易咳出。
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入院后诊疗计划:①监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完善肝肾功能、炎性反应指标、微生物培养、胸部CT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和病情。
②给予经验性抗感染、祛痰、物理降温等治疗。
用药医嘱: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iv.drip, q12h盐酸氨溴索氯化钠注射液30mg:100ml, iv.drip, q12h痰热清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iv.drip, qd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39℃,给予吲哚美辛栓(50mg)退热。
基础护理案例分析题及答案案例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护理一、案例背景患者,男,3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1天”入院。
患者前一天晚上开始出现右下腹痛,呈持续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体温升高。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给予抗感染治疗,但病情无明显好转,故转来我院就诊。
入院时查体:体温38.5℃,脉搏11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80mmHg。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B超示右下腹阑尾区增厚、肿大,周围渗出。
二、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三、护理问题及措施1. 疼痛:患者存在右下腹痛,需给予镇痛治疗。
护理措施:给予哌替啶50mg肌注,每6小时一次;同时观察患者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持续时间等,评估疼痛缓解情况。
2. 发热:患者体温升高,需给予降温治疗。
护理措施: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同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评估降温效果。
3. 恶心、呕吐:患者存在消化系统症状,需给予对症治疗。
护理措施: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每8小时一次;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观察患者恶心、呕吐情况,评估对症治疗效果。
4. 潜在并发症:腹腔感染、阑尾穿孔等。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否有加重趋势;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是否平稳;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抗生素疗效;若出现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 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对急性阑尾炎的认识不足。
护理措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告知患者及家属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四、护理评价经过积极的护理措施,患者疼痛缓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改善。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对急性阑尾炎的认识得到了提高,积极配合治疗。
发热案例
组长:李娜
组员:徐惠燕苏明伟张秀芹盛娜玲
案例分析
一.一般资料
姓名:江太太,性别:女,年龄:68岁。
二.主诉
发热两天,伴有咳嗽,牙龈肿痛。
三.现病史
自诉两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牙龈肿痛,食欲不佳,每餐只进食少量稀饭。
曾在当地医院查体温高达39℃,现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轮椅送住院。
患者口腔有义齿,身体虚弱,需卧床休息。
四.既往史
无既往史
五.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尿液检查:正常
3)放射学检查:包括X线胸部摄片,胸部或腹部CT 扫描无异常。
六.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
体液不足与退热出汗过多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不好有关 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引起的口腔黏膜干燥有关 七.护理措施
一、病因明确的发热病人世间每日测量T、PR4-6
次,直至体温降至正常后,可改为每日测量一次。
二、体温升至39度时,可作头部冷敷,体温持
续上升的高热或过高热病人,可用冰袋置头部、腋下或腹沟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或冷盐止灌肠等。
三、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采用药物降温。
四、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应复查体温
一次,并在体温单下作记录。
五、发热病人应鼓励饮水每日3000ml以上,给高
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必要时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六、卧床休息,加强皮肤护理,勤换衣服,防止
感染。
七、保持口腔清洁,晨起、睡前刷牙,餐后温盐
水或1/5000洗必泰漱口。
八、配合医生留取各种标本作化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