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维的深化共29页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20
理性思维的深化一、话题探究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可谓层出不穷,从以前的“琼瑶热”“武侠热”到现在的“超女热”。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某个热点为话题,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知识导引认识世界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没有终点的。
你当然希望自己写得更深刻一些,于是我们进入了下一个层面:理性思维的深化。
第一,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就是认识上的深化。
开始阶段,你虽然有强烈的感受,但这些感受往往是比较朦胧的。
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你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
以看电影受感动为例,我们不妨自问一下:我为什么感动?它触动了我的什么?这里面有没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其中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普遍意义?……经过这样的分析,后面“例文一”的作者找到了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和它们背后的悲剧意义,“例文二”的作者找到了卫老婆子在作品中的特殊身份以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而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了使读者能够理解,需要适当地抽象,并且找到最能表现它们的语句。
这种文字表述可以是比较含蓄的,例如:“读到这里,仿佛被问的不是作品中的‘我’,简直就是在问读者的我,我被祥林嫂忽然发光的眼睛刺透了胸膛,难怪作品中的‘我’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也可以是比较明确的,例如:“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借助叙述者。
‘我’是一个叙述者,但很有限,祥林嫂的有些事情‘我’无法叙述。
于是作者又选取了卫老婆子这个叙述者,与‘我’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这些概括与说明将成为你文章中的一个个支撑点。
第三,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不断调整,使它呈现最佳状态。
“例文一”用“她的眼睛里流淌着殷红的鲜血,流成了一条河,汇成了汪洋大海,淹没了我的身躯,淹没了这个世界……”一段总领性话语来统率下文。
理性思维的深化[对应学生用书P59]1.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明确] (1)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2)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3)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4)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2.为什么说感知需要理性分析?[明确] 分析就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这种分解就是认识上的深化。
感知往往是比较朦胧的,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知进行理性分析。
3.如何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明确]适当抽象,找到最能表现感知的语句。
用形象而富有内涵和意蕴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理性思考。
4.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呈现理性化分析的深化轨迹的。
[明确]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文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的递进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性思维是按照纵向结构由浅入深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对应学生用书P59]技法1|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任何感知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认识的深化,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分析事物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我们在写作中,要对材料进行多向理性思维的解读。
如: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短短二十八个字的《题西林壁》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满溢着理性之光。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写下了有名的记游诗——《题西林壁》。
这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