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 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2
辽河油田星桥油层油藏地质特点研究摘要:本文通a过对辽河盆地曙光油田沉积微相研究,为该区储层小层沉积微相的识别、划分与制图创造了条件;为开发中后期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关键词:砂跞岩油藏沉积徽相曙光油田辽河盆地曙光油田星桥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酉斜坡中段,区块主体属于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的一套稠油层系。
通过沉积微相研究所建立的储层非均质模式,无疑更加符合各类油层地下分布的实际形貌特点,为注蒸汽热力开采地下热能配置、运动特点、油水运动规律、各类油层产油产液能力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地质依据。
同时,可为实施各类调整井提供直接依据。
一、沉积微相分析1.沉积背景辽河盆地自中生代末期开始逐渐演化为裂谷型断陷盆地,早第三纪是裂谷发育的最活跃时期。
沉积旋裂陷期的构造活动,直接控制了第二纪各阶段的沉积。
星桥油层储层沉积时期,正处于下第三系辽河裂谷发育初期的后期阶段。
此时,裂谷转人区域性沉降并渐趋稳定的浅水环境发育的时期。
整个曙光油田星桥油层储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沉积形成的扇三角洲相砂体。
因近临湖盆边缘,其沉积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内前缘部位。
2.岩石学特点2.1 构成骨架砂体的岩性组合,往往表现为粗细混杂及砂、泥、砾混杂的结构特点,尤其是正韵律底部更为多见。
2.2 除灰绿色-浅灰绿色块状泥岩外,浅灰绿色块状泥岩也很发育,它常与薄层状含砾砂岩互层状产出,与本块以东远离湖岸泥岩沉积不同。
2.3 从岩矿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星桥油层的显著特点是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碎屑岩储层主要由不同粒级的岩屑杂砂岩-岩屑细砾岩类组成;岩石成分石英含量低、岩屑含量高;分选、磨圆较差,棱角-次棱角状为主。
颗粒排列往往无序或大小混杂,分选极差。
3.沉积微相划分与沉积相模式3.1 研究方法3.1.1 将全区块细分基本时间单元(即小层)的对比统层,这是建立确切而符合地下油层分布实际情况的沉积微相组成模式的关键。
3.1.2 建立岩电关系模式。
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摘要:依据与石油的关系,对西部凹陷研究表明,西部凹陷天然气可分为浅层游离气成藏模式、中部气顶气(溶解气)成藏式和深部高成熟天然气成藏模式。
关键词:西部凹陷分布特征成藏模式源岩输导体系分异作用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以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沙三段湖相暗色泥页岩为最主要的烃源岩。
源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占绝对优势,具有油气兼生的特点[1,2],为西部凹陷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一、气藏分布特征依据与石油的关系,可将西部凹陷气藏分为与石油共生的溶解气藏、气顶气藏、凝析气藏和单独存在的纯气藏四个主要类型。
各类型气藏分布特征如下:1.剖面分布特征纯气藏分布的深度在1000~2600m之间,主要介于1000~2000m深度之间;气顶气藏和溶解气藏与油藏共生,是西部凹陷最主要的气藏类型,气藏储量大,分布范围广,深度在1300~3000m之间,在2500m左右是溶解气和气顶气最为富集的深度段,与西部凹陷成熟生烃门限深度基本一致;凝析气藏主要在1600~3200m深度之间均有发育,主要介于2500~3200m之间。
对西部凹陷主力产气层系统计结果显示,纯气藏主要分布在Es32及其以上地层中,整体分布层位较浅,之下地层中未见纯气藏。
2.平面分布特征西部凹陷内天然气藏在平面上具有“广泛存在、集中成藏”的分布特征。
“广泛存在”是指凡是有石油产出区块都不同程度的天然气产出,其中以溶解气和气顶气为最主要的气藏类型。
石油储量大的兴隆台等区块也是天然气主要的富集区。
“集中成藏”是指西部凹陷内天然气藏具有围绕生烃洼陷成环带状分布的特征。
西部凹陷主要的天然气富集区兴隆台、双台子、双南、洼16等区块均紧邻凹陷最主要的生烃洼陷—清水洼陷。
二、形成原因分析1.源岩生烃特征决定西部凹陷内气藏与油藏共育于沙三段中下部和沙四段,具有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等特点。
尤其是沙三段中下部暗色泥页岩,满凹分布,生气强度可达400×108m3/km2,是凹陷内最主要的烃源岩。
辽河滩海中部地区油气藏特征研究辽河滩海中部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含油層系多、分布广泛,总结已知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目标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表明,本区分为构造、地层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三大类;海月披覆构造带是含油气的主体,且含油气层系新,油藏埋藏深度浅;同一构造区带,不同构造单元含油气层位有明显差异;不同构造带以及同一构造带的不同含油气层系,原油性质差异较大。
标签:滩海中部;油气藏特征;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1 概况研究区位于辽宁省大洼县西南部的浅滩海地区,自西向东包括仙鹤-月牙断鼻构造带、海南-月东潜山披覆构造带和海月东坡超覆构造带等三个构造单元。
在新近系馆陶组和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找到了超亿吨油气储量的同时,在前第三系中生界、古生界和太古界潜山也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其中HN1、3块和HN8块已投入开发,YD油田作为世界上首个海上人工岛稠油热采油田,已建成50×104t年生产能力。
2 油气藏类型2.1 构造油气藏2.1.1 背斜型油气藏区内主要发育披覆背斜油气藏,该类油气藏是在基岩潜山背景下,古近系-新近系地层逐层披覆其上,但顶部与围斜部位的沉积层有明显厚度差,伴随着成岩过程中的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平缓背斜,油气运移其中形成的一种油气藏类型。
2.1.2 断鼻型油气藏由于基底凹凸不平,影响沉积盖层的发育,在压实作用下形成的鼻状构造,其上倾方向为断层封堵而形成断鼻油气藏,或具背斜形态的构造被一系列断层切割,局部构造与切割断层组合而构成。
2.1.3 断块型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即油气储存于由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中,一般是在地层单斜背景下,由一条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围限形成遮挡条件。
按照断层与地层倾向的关系可以分为反向正断层遮挡和同向遮挡两种,其中尤以前者多见。
2.2 地层油气藏2.2.1 地层超覆油气藏海月地区东超西断的特点形成了海月东部缓坡的构造背景,在此背景下沙河街组和东营组逐层超覆其上,可以发育不同时期的地层超覆油气藏。
2003年10月JOURNAL OF ST RATIGRAPHY 第27卷 第4期学术讨论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¹舒良树1) 慕玉福1)2) 王伯长1)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3;2)大庆石油管理局 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 要:简述了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的基本特征,研究了松辽盆地地层、断裂及其与油气的联系;分析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概述了松辽盆地六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和两个断裂群的基本构造特征;讨论了断裂对油气储集运移的制约。
研究表明,松辽盆地的烃源岩和含油气组合的形成和富集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和拉张作用具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含油气地层,构造特征,中、新生代,松辽盆地,黑龙江中图法分类号:P 534.5,P 5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2003)04-0340-08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172067,No.40173001)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20010284005)。
文稿接受日期:2003-07-27;修改稿收到日期:2003-09-10。
第一作者简介:1951年10月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Em ail:Lss hu@ 松辽盆地位于滨西太平洋区北段内带(陈发景等,1996),长750km,宽330—370km 。
分布在E 119°40′—128°24′,N 42°25′—49°23′的范围内,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大型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总面积约26万km 2。
该盆地具菱形外貌,其长轴呈N NE 向展布,发育在前中生代近东西向的古亚洲构造域基础之上,四周均为大型断裂带所围限(图1)。
盆地基底属天山—兴安海西褶皱带的一部分,由前侏罗纪的三个复背斜和两个复向斜所组成。
白垩纪—第三纪沉积的各种湖相碎屑岩是其最重要的含油岩系。
块。
欧利驼子油田的地理位置位于辽河盆地东隅,目前已经确定属于下元古界和古生界基底,以此为对象展开地质模型研究较为典型。
2.1 岩体特征分析欧利驼子油田地质以粗面斑岩为主,岩性均匀,呈现为斑状构造和致密块状构造相结合,岩层以浅灰色为主,斑晶含量从5%-25%不等,成分中除了少量的辉石之外,主要是更长石透长石、歪长石等。
结合钻井作业获得的切片分析,笔者认为粗面斑岩体并非是火山喷出产物,而是在“浅成-超浅成”环境中形成的,其证据在于:(1)岩体与围岩在接触情况下并没有任何的沉积物阻隔,同时也没有发现侵蚀面;(2)岩体的主要部分与沉积岩的接触面十分清晰,对比之下可以观察到切割沉积岩、穿入沉积岩层理;(3)部分岩体环境中有长石斑晶的垂直向上特征的定向排列。
2.2 油气藏地质原生储集空间类型分析第一,角砾岩砾间缝类型。
该类型主要存在于岩体上部空间,主要成分为粗面斑岩,规模不一,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的情况均存在,但目前通过钻井作业(钻井岩芯)尚无法准确确认,多以拼合进行了解。
第二,网状裂缝类型。
油气藏储集空间以不规则裂缝形式出现,将岩石切割成为不规则的网状结构,但割裂之后的岩体、层次不存在明显位置移动,且缝隙中被石英等矿物质充满。
第三,垂直张裂缝类型。
地理环境中存在的、接近垂直角度的陡峭倾斜裂缝,开度较大、呈锯齿状、多可拼合,缝隙中的填充物主要是石英、盐酸盐等。
第四,张性微裂缝类型。
开度较小,很少超过3毫米,并且以不同的产状分布于整个岩体层次中,裂缝可平可曲,主要分布在岩体结构的顶部。
3 结语综上所述,结合对辽河油田油气藏的地质模型研究,并引入金属矿床方面的类比概念,地质学家将“浅成-超浅成”相斑岩侵入体的情况称之为“斑岩型矿床”,则可以引申出“斑岩型油气藏”的概念,提出这一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其他一些新生代油气盆地存在的火山岩、侵入岩等情况展开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斑岩型油气藏”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油气藏勘探开发水平。
辽河稠油油藏油气富集条件浅析辽河油田稠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凹陷,其丰富的油源为稠油油藏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形成纵向上油层系多、时代跨度大,平面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本文综合稠油分布地质特征研究,从沉积相带、构造控油、泥岩封闭浊积砂体控油以及区域不整合等方面因素,分析辽河稠油油藏形成和富集条件,对石油地质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标签:稠油分布;圈闭;不整合面1 砂体发育程度和有利沉积相带为稠油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和西部斜坡带紧邻中央凸起和西部老山剥蚀区,得天独厚的物质供给条件使稠油分布区域储层极为发育,据统计S1区S4上砂岩沉积厚度在140~180m,S3中在S1-7-5~1-7-8块砂层沉积厚度80~230m,单砂层厚度102m(S1-7-5)井。
在D212块砂层厚度在50~300m。
S3上砂层沉积厚度在150~400m。
东部陡坡带S32砂岩厚度一般为100~300m,单砂层最厚可达270m。
同一含油构造区带稠油富集程度受控于不同的沉积相带[1]。
西部斜坡边缘带北部G地区S4段下部G油层为湖湾高能带沉积。
S1区稠油富集区S4上杜家台油层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S3下在G油田为重力流水道沉积。
S3上在S1区为湖底扇沉积,在东部陡坡带为滑塌水下扇沉积,S1+2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东营组在小洼地区则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根据沉积相研究认为扇三角洲沉积的河道、河口砂坝、湖底扇的主水道、重力流水道的主沟道、分流沟道、沟道间和三角洲沉积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在27%~32%,渗透率在1.0~2.0μm2,重力流水道漫溢地區、沟道前缘、湖底扇前缘、水道间和扇三角洲分流间沉积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在21%~31%,渗透率在0.26~0.8μm2。
而滑塌水下扇沉积储层岩性混,分选不好,孔隙度在15%~17%。
渗透率0.048~0.132μm2,是较差的储层,总体分析稠油富集区储层埋藏浅、压实作用差、物性好为稠油储集提供了有利空间[2]。
辽河油田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油田之一,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的辽河盆地。
在辽河盆地的地层中分布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地层的分布特点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层分布1. 新元古界沉积层新元古界沉积层是辽河油田盆地地层的最下部,包括密山组、南山组等地层。
这些沉积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页岩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层。
2. 古生界沉积层古生界沉积层位于新元古界沉积层之上,包括露头组、古三亚系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同时也有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的储油层主要为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3. 中生界沉积层中生界沉积层位于古生界沉积层之上,包括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以碳酸盐岩为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
中生界沉积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石灰岩,其孔隙度和渗透性较低,油气储集能力相对较弱。
4. 第四系沉积层第四系沉积层主要包括新第四纪和第四纪地层,主要为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
这些地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砂岩,其中河流相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
第四系沉积层在辽河盆地中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目标层位。
二、地层油气层特点1. 油气富集层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中,油气富集层主要集中在新元古界和古生界沉积层中。
这些地层具有丰富的孔隙度和渗透性,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中,密山组、露头组等地层中的沉积岩层为辽河油田盆地的主要产油层。
2. 油气分布特点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油气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东西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西部的地层油气较为丰富,储量大。
而东部的地层油气较少,储量有限。
(2)南北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高,产量较大。
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少,产量较低。
(3)断裂带油气聚集:辽河油田盆地分布着多条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地层油气的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断裂带附近的地层油气聚集较为丰富。
(4)构造油气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构造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带附近,如辽西地区的巴彦峡构造带等。
目录第 1 章前言 (1)第 2 章区域地质概况. (2)2.1 构造背景 (2)2.2 地层特征 (4)第 3 章油气藏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8)3.1 油气藏分类方案 (8)3.2 常规油气藏类型及地质特征 (9)3.3 特殊油气藏地质特征 (16)第 4 章油气藏分布特征. (19)4.1 油气藏分布特征 (19)4.2 分布规律 (26)结论 (30)参考文献 (31)致谢 (33)第1章前言研究区主要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部的缓坡带上,是辽河探区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之一。
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由于生、储、盖及构造具有多种成因和多重组合特性,使研究区表现出丰富的石油地质现象,不同区带、不同层位和构造部位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目前,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精细的油气藏分布规律并未得到很好的揭示,这将影响以挖潜为特征的精细勘探。
因此,对研究区展开油气藏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对该区开展精细勘探,提高勘探效率,降低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凹陷是辽河断陷主要的含油气区,西部凹陷陆上勘探面积2563km2,是在复杂的基底结构基础上,经历“拱张、裂陷和坳陷”三大演化阶段发育起来的裂谷型凹陷。
因此,西部凹陷在张裂、深陷萎缩过程中,发育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主要受构造、地层和岩性控制的油气藏。
各种类型油气藏分布受构造和沉积控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西部凹陷西斜坡是国内著名的斜坡型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面积900km2,该区自70年代勘探至今,共完钻各类探井1000余口,开发井10000余口,开发井10000余口,已发现了古潜山(Ar、Pt、Mz)、杜家台、莲花、大凌河、热河台、兴隆台、于楼、馆陶组等十套含油气层系,截止2005 年底累计探明含油面积351.0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5291.55X 104t。
发现了曙光和欢喜岭两个超亿吨级的油气田,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目前该区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
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辽河油田的情况相对复杂,尤其是复杂区块储层分布具有很多特点,在沉积范围方面与其他油田相比相对较小,而且辽河油田的地质条件也非常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研究辽河油田的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标签:油藏描述;沉积相;沉积储层;分布;特征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观察和分析需要建立在辽河油田典型的构造型油气藏构造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断层、沉积环境得出来的数据相对客观。
另外在实践中还要重视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对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分析的影响。
综合各个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才可以形成充分且丰富的数据,使得辽河油田复杂去块储层分布的特征描述客观科学。
1 从微相标志角度分析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1.1 关于水体环境辽河油田的水体环境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特征,从它的井区的泥岩和薄层块的颜色可以知道,大面积呈现出绿灰色,泥岩则呈现出灰色或者是深灰色。
在实践中要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分析水体环境进而推导出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
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的细砂岩、含砂岩以及砂砾岩的分层也是其一大特征。
另外实践中要检测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的泥岩岩性,从这里一般可以知道辽河油田的油井区域都是属于浅水深水的护体部位沉积区的。
1.2 关于储层岩性组合在实践中还要综合分析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的岩性组合,即具体的六个单元层岩相以及电相,并从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来总结储层的特征。
通过调查监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井区的单层厚度往往都保持在三米以上的,而且呈现出的是复合性,还具有韵律感。
具体如下图所示。
观察井区的主流线部位会发现砂砾岩均属于中厚层的状态,或者是含有丰富的砂砾岩。
主流线外围发育的则常常是砂岩。
综合分析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结合扇三角洲的特点,使得特征分析的数据更为丰富。
2 从岩石相、电相关系分类及微相类型的角度分析在分析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的时候最好是从六个单元层岩、电关系开始,在分析的时候着手分类工作。
关于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与分析摘要:辽河油田区域的大凌河油层,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形成于裂谷深陷期,是深水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浊流沉积物;油层埋深1150~1540m,含油面积3.2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654万吨。
本油层大致可分为3个砂岩组,自下而上厚度、面积均变小,代表了由强到弱的周期性浊积发育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大凌河地质研究油层一、对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的基本认识大凌河油层一般在砂质岩中含油较饱满,在砂砾岩中含油性较差,层理类型以粒度递交层理为主,砂体形态呈透镜状,砂层厚度变化大,岩性组合为厚层砂砾岩和厚层暗色泥岩相间。
它是在深水条件下形成的浊积岩。
富含泥质条带或团块,储集层的岩性为灰白、浅灰色厚层层块状砂岩、砂砾岩、砾岩、砂质岩以硬砂质石英,长石为主。
磨圆中等,分选差,泥质~钙质胶结,胶结方式以孔隙式为主。
二、对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研究必要性大凌河区块油水关系复杂且矛盾重重、水淹规律复杂、采出程度低;构造特征、储层的展布特征、油水分布特征都没有得到清楚地认识,为提高该井区大凌河油层动用程度,有必要对该井区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重新认识。
三、地质特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方法1.精细地层对比重新确定层位对比基础是1∶300比例尺组合测井图、校正井的补心海拔高度、岩心和试油、试采资料。
以标准井为中心,结合邻井进行追踪和对比,由点到线建立骨架对比剖面及其网络,最后闭合标志层。
同时以标志层作控制,采用沉积旋回法和切片法对比油层组。
依据浊积岩形成于深水湖盆的特定条件,寻找沉积稳定的湖相泥岩时间岩性标准层;又依据浊积岩形成的周期性来划分沉积旋回;同时考虑到砂泥岩差异压实而引起的厚度变化,采取以沉积旋回为基础,标准层控制大段统一划分油层组。
斜坡泥岩段为深灰色泥岩,上部质纯。
下部含粉砂,感应曲线上部出现3~5米齿状高值,向下齿状逐渐减低,视电阻率曲线上部低平,向下齿状逐渐抬起,形似“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