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河油田地层划分和对比工作的一点看法
- 格式:pdf
- 大小:181.81 KB
- 文档页数:7
辽河油田锦612—欢2-16-304井区地质特征再认识摘要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锦612-欢2-16-304井区进行地质深入重新认识评价,提出所研究区的潜力方向,为原油的稳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油田;地质特征;0 引言锦612—欢2-16-304井区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
东为欢2断块,南是欢8断块,北邻欢120断块,为一被断层封闭、分割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单斜。
开发目的层大凌河油层Ⅱ油层组形成于裂谷深陷期,是深水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浊流沉积物;沉积物表现形式在纵向上有多期性,在横向上有突变性;大致可分为3个砂岩组,自下而上厚度、面积均变小,代表了由强到弱的周期性浊积发育期;油层埋深1 150m~1 540m,含油面积3.24km2,石油地质储量654万t。
区内三维地震满覆盖。
1 锦612—欢2-16-304井区大凌河油层地质特征重新认识及方法大凌河油层是在深水条件下形成的浊积岩。
储集层的岩性为灰白、浅灰色厚层层块状砂岩、砂砾岩、砾岩、砂质岩以硬砂质石英,长石为主。
磨圆中等,分选差,泥质~钙质胶结,胶结方式以孔隙式为主,富含泥质条带或团块,一般在砂质岩中含油较饱满,在砂砾岩中含油性较差,层理类型以粒度递交层理为主,砂体形态呈透镜状,砂层厚度变化大,岩性组合为厚层砂砾岩和厚层暗色泥岩相间。
1.1 精细地层对比重新确定层位1.1.1 精细地层对比重新确定层位对比基础是1:200比例尺组合测井图、校正井的补心海拔高度、岩心和试油、试采资料,对比中参考了前人研究成果。
1)以井作为岩性、电性、含油性和地层层序标准井,建立岩性和电性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
选择标志层的原则是同时性(标志层是同时期的沉积)、稳定性(分布稳定而广泛)和特殊性(岩性和电性特殊)。
按此原则,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组合(自然电位、感应、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和中子伽马、电阻率和微电极等)的测井响应和岩性组合,综合确定单井标志层。
辽河油田馆陶油层组层序划分研究辽河油田曾将杜84块馆陶组划分为五个砂岩组,该划分方案多是按照等厚原则来劈分,基本未从成因角度来进行分析,全区推广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对馆陶油层组重新细分层组。
本次研究主要从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等方面分析,对层序界面进行识别,重新划分层序地层。
从而为提高区域内SAGD开发提供精细的油藏资料。
标签:馆陶油层;层序;标志;划分1 层序界面识别1.1地震识别标志研究区馆陶油层组顶、底面对应NG和NG’反射层,NG反射层对应馆陶组的顶界面,其上覆地层明化镇组下部为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块状砂砾岩,与下伏馆陶组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界面,该界面地震反射能量较强,主要表现为中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
NG’反射层对应馆陶组的底界面,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波状中振幅反射,在界面之上,可见明显的超覆和沟谷充填现象,界面之下有明显的削截现象。
1.2岩心识别标志通过对研究区取心井岩心的观察和分析,识别出3种类型界面:①冲刷侵蚀面:多位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反映物源供应的增加;地层剖面中表现为明显冲刷现象,上覆有河道滞留沉积的粗砾岩及砂砾岩;冲刷面之下,通常发育较细粒砂岩沉积,偶见灰绿色泥岩;②沉积韵律转换面:界面上下砂泥岩含量改变,界面上、下砂岩含量都呈现向上减少的趋势,或界面之下砂岩含量向上增加而界面之上砂岩含量向上减少。
研究区内多表现为中-粗砂岩与泥质粉细砂岩的突变分界面;③岩相内部层理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过程中的水动力变化,在冲刷面不发育或发育不明显的部位,可利用岩性内部层理变化的特征识别基准面的变化情况,进而识别层序界面。
1.3测井识别标志馆陶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块状砂砾岩,电阻率曲线表现为箱形高阻形态,厚度稳定,一般为150~210m,较易识别。
其下伏地层沙河街组顶部发育有“斜坡型”泥岩,岩性为灰绿、绿色厚层块状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其上覆地層明化镇组下部为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块状砂砾岩,电阻率均明显低于馆陶组,且声波时差曲线具有明显的突变界面,即馆陶组的低AC曲线值转变为沙河街组、明化镇组的高AC曲线值,是良好的分界面标准。
辽河油田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辽河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油田之一,位于中国辽宁省东部的辽河盆地。
在辽河盆地的地层中分布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地层的分布特点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层分布1. 新元古界沉积层新元古界沉积层是辽河油田盆地地层的最下部,包括密山组、南山组等地层。
这些沉积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页岩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层。
2. 古生界沉积层古生界沉积层位于新元古界沉积层之上,包括露头组、古三亚系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同时也有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的储油层主要为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3. 中生界沉积层中生界沉积层位于古生界沉积层之上,包括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等地层。
这些地层中以碳酸盐岩为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
中生界沉积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石灰岩,其孔隙度和渗透性较低,油气储集能力相对较弱。
4. 第四系沉积层第四系沉积层主要包括新第四纪和第四纪地层,主要为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
这些地层中的储集层主要为砂岩,其中河流相砂岩的储集性能较好。
第四系沉积层在辽河盆地中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目标层位。
二、地层油气层特点1. 油气富集层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中,油气富集层主要集中在新元古界和古生界沉积层中。
这些地层具有丰富的孔隙度和渗透性,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中,密山组、露头组等地层中的沉积岩层为辽河油田盆地的主要产油层。
2. 油气分布特点辽河油田盆地的地层油气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东西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西部的地层油气较为丰富,储量大。
而东部的地层油气较少,储量有限。
(2)南北分布差异:辽河油田盆地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高,产量较大。
南部的地层油气储量较少,产量较低。
(3)断裂带油气聚集:辽河油田盆地分布着多条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对地层油气的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断裂带附近的地层油气聚集较为丰富。
(4)构造油气分布:辽河油田盆地的构造油气主要分布于构造带附近,如辽西地区的巴彦峡构造带等。
地层组、段内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在油藏描述中,地层组、段内的油层细分对比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工作。
因为构造和沉积的演化,是以沉积地层的界、系、统、群、组、段的划分为基础的。
每个地区的地层层系都是经过地层古生物、古地磁、岩石同位素年代的测定和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及地面露头剖面测量而划分命名的。
由于各地区有各自的标准剖面,地层多采用地方性命名,经过大区区域地层对比,统层后最后确定,地层框架在地震剖面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油藏描述中,地层组、段以上的层序划分基本采用前人的成果和结论。
地下含油气段的地层细分对比,一般由钻井地质录井资料与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划分对比而确定。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化,资料的不断积累,细分对比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油藏的不同认识阶段,含油气组、段地层细分对比的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改变。
在细分对比的思路与方法上,也不断地发展进步,因此总结与探讨油气层组、段地层细分对比,对于作好地质基础工作,搞好油藏描述十分重要。
一、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层细分对比概念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的是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描述地层的时空分布。
严格地讲,应包含划分和对比两个部分。
划分是对比的前提,对比是划分的延伸。
地层划分和油(气)层、段细分实质上都是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和构造、地层层序有关信息,在单井剖面上研究不同层、段地层的时序变化,分析地层间的差异性和地层的组合特征,认识它们各自的个性。
不同的是,研究的纵向单元和尺度不同,前者很大、较大;后者较小,精细。
地层对比和油气层段对比,实质上是在井剖面和井剖面之间,寻找、研究横向之间沉积地层的相似性,确认同一时间的同一地层各种参数的共性并研究它的横向变化规律,研究它的时空展布特征和几何形态。
地层划分对比和油气层组的细分对比要解决的问题是,地层和油气层的构造层序演化过程,认识不同时期沉积地层的差别,搞清同一时期沉积地层的共性和平面变化,以及它们和构造运动演化史和沉积演化史的关系。
辽河油田欢喜岭沙河街组沙四段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张彬;单敬福;吴东胜;汤乃千;闫海利【摘要】文章在通过综合研究辽河油田欢喜岭X区地震、测井、岩性等资料基础上,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对区内能够钻到沙四段的113口井的岩性、电性进行分析,对欢喜岭区内的沙河街组沙四段进行了精细化分与对比,并将沙四段地层划分为Te(特岩)、Du Ⅰ(杜Ⅰ)、DuⅡ(杜Ⅱ)、DuⅢ(杜Ⅲ)4套小层.沙四段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等提供了地质基础数据,对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5(030)004【总页数】6页(P548-553)【关键词】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沙四段;地层划分;井震结合;辽宁省【作者】张彬;单敬福;吴东胜;汤乃千;闫海利【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通过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可以得出研究区各小层特征的基础数据,以此来解决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地质问题。
比如,利用精细地层对比结果,绘制各个小层的砂厚、沉积微相等平面图,分析出油藏富集的原因,并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
因此,精细地层对比的准确性,会对油田的开发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辽河西部凹陷位于渤海裂谷系东北角,北部与内蒙地轴相邻,西接燕辽沉降带,东为辽河裂谷中央凸起,南邻辽东湾[1],是辽河坳陷最大的一个富含油气的凹陷。
西部凹陷属于较为典型的箕状凹陷,凹陷内可分为斜坡带、中央隆起带、洼陷带、陡坡带四个不同的构造区带。
研究区位于辽河凹陷中南段(图1),处于斜坡区向鸳鸯沟洼陷过渡的“坡-洼”过渡带上。
辽河油田馆陶油层组层序划分研究作者:鲁明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辽河油田曾将杜84块馆陶组划分为五个砂岩组,该划分方案多是按照等厚原则来劈分,基本未从成因角度来进行分析,全区推广性不强;因此有必要对馆陶油层组重新细分层组。
本次研究主要从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等方面分析,对层序界面进行识别,重新划分层序地层。
从而为提高区域内SAGD开发提供精细的油藏资料。
关键词:馆陶油层;层序;标志;划分1 层序界面识别1.1地震识别标志研究区馆陶油层组顶、底面对应NG和NG'反射层,NG反射层对应馆陶组的顶界面,其上覆地层明化镇组下部为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块状砂砾岩,与下伏馆陶组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界面,该界面地震反射能量较强,主要表现为中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
NG'反射层对应馆陶组的底界面,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波状中振幅反射,在界面之上,可见明显的超覆和沟谷充填现象,界面之下有明显的削截现象。
1.2岩心识别标志通过对研究区取心井岩心的观察和分析,识别出3种类型界面:①冲刷侵蚀面:多位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反映物源供应的增加;地层剖面中表现为明显冲刷现象,上覆有河道滞留沉积的粗砾岩及砂砾岩;冲刷面之下,通常发育较细粒砂岩沉积,偶见灰绿色泥岩;②沉积韵律转换面:界面上下砂泥岩含量改变,界面上、下砂岩含量都呈现向上减少的趋势,或界面之下砂岩含量向上增加而界面之上砂岩含量向上减少。
研究区内多表现为中-粗砂岩与泥质粉细砂岩的突变分界面;③岩相内部层理的变化能够反映沉积过程中的水动力变化,在冲刷面不发育或发育不明显的部位,可利用岩性内部层理变化的特征识别基准面的变化情况,进而识别层序界面。
1.3测井识别标志馆陶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块状砂砾岩,电阻率曲线表现为箱形高阻形态,厚度稳定,一般为150~210m,较易识别。
其下伏地层沙河街组顶部发育有“斜坡型”泥岩,岩性为灰绿、绿色厚层块状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其上覆地层明化镇组下部为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块状砂砾岩,电阻率均明显低于馆陶组,且声波时差曲线具有明显的突变界面,即馆陶组的低AC曲线值转变为沙河街组、明化镇组的高AC曲线值,是良好的分界面标准。
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辽河油田的情况相对复杂,尤其是复杂区块储层分布具有很多特点,在沉积范围方面与其他油田相比相对较小,而且辽河油田的地质条件也非常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研究辽河油田的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标签:油藏描述;沉积相;沉积储层;分布;特征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观察和分析需要建立在辽河油田典型的构造型油气藏构造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断层、沉积环境得出来的数据相对客观。
另外在实践中还要重视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对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分析的影响。
综合各个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才可以形成充分且丰富的数据,使得辽河油田复杂去块储层分布的特征描述客观科学。
1 从微相标志角度分析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1.1 关于水体环境辽河油田的水体环境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特征,从它的井区的泥岩和薄层块的颜色可以知道,大面积呈现出绿灰色,泥岩则呈现出灰色或者是深灰色。
在实践中要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来分析水体环境进而推导出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
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的细砂岩、含砂岩以及砂砾岩的分层也是其一大特征。
另外实践中要检测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的泥岩岩性,从这里一般可以知道辽河油田的油井区域都是属于浅水深水的护体部位沉积区的。
1.2 关于储层岩性组合在实践中还要综合分析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的岩性组合,即具体的六个单元层岩相以及电相,并从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来总结储层的特征。
通过调查监检测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井区的单层厚度往往都保持在三米以上的,而且呈现出的是复合性,还具有韵律感。
具体如下图所示。
观察井区的主流线部位会发现砂砾岩均属于中厚层的状态,或者是含有丰富的砂砾岩。
主流线外围发育的则常常是砂岩。
综合分析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结合扇三角洲的特点,使得特征分析的数据更为丰富。
2 从岩石相、电相关系分类及微相类型的角度分析在分析辽河油田复杂区块储层分布特征的时候最好是从六个单元层岩、电关系开始,在分析的时候着手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