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养殖用药须防五大事故
- 格式:docx
- 大小:15.98 KB
- 文档页数:2
渔药用药误区及正确使用方法农村水产养殖多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他们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思想意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
这些误区使得很多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
这就直接影响了养殖的增产增收,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现简单介绍—下在用药方面存在的常见误区及正确用药方法。
常见误区1.轻视预防。
不能正确认识预防的重要性,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认为预防是一种浪费,轻视预防工作,结果给疾病的暴发流行埋下隐患。
2.心存侥幸,延误病情。
水产养殖不同于陆上养殖,当你看到一尾鱼患病时,可能这口池塘的病情已经蔓延了。
3.长期盲目用药或随意加大剂量。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致使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或因病原体已产生抗药性,便随意加大剂量,结果就会造成药物中毒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4.不对症用药,滥用药物。
只凭经验而不科学诊断,不认真详细检查、化验,便盲目用药。
很多种疾病表面上看症状都很相似,很容易造成误诊。
5.频繁换药或用药疗程不足。
急于将鱼病治好,在用药一二天后发现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就认为这药没用,马上换药,如此反复。
有的见病情有所好转,认为病情治愈,就马上停药,结果造成治疗不彻底,疾病容易复发。
6.长期使用单—药物,病原体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或难以治愈其他并发症。
7.不注意混药禁忌。
不知道药物的性质,将几种药胡乱混在一起使用。
8.不知道水产动物对药物敏感性。
如虾蟹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敌百虫、敌敌畏)敏感:鳜对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敏感等。
9.用药方法不当。
内服药当外用药使用;拌料不匀;用药顺序、用药时间、用药次数不当;水面测算不准,用药量计算不准等。
10.盲目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禁用药,如孔雀石绿、呋喃唑酮、五氯酚钠等。
正确用药方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用药前应先了解药物的性质,科学配药,了解水产动物的习性和疾病流行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机,适时用药,正确用药,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1.适时清塘,选用适合的清塘药:适时换水或用水质调节剂进行水质调节,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水产养殖鱼类常见病害药害的主要因素及处理方式水产养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而鱼类常见病害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药害是造成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鱼类常见病害药害的主要因素及处理方式。
一、药害的主要因素1. 不合理使用药物在水产养殖中,药物的使用是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多养殖户在使用药物时往往盲目跟风,不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不按照正确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药物,导致鱼类受到药害。
2. 药物残留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防治疾病,可能会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药物,或者频繁使用药物,导致鱼体内残留大量的药物,形成药害。
3. 药物选择不当不同类型的鱼类在养殖中容易出现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防治。
如果选择的药物种类不符合鱼类患病的实际情况,就会导致药害的发生。
4. 药物质量不合格市场上的药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有些药品过期失效。
如果使用这些质量不合格的药物,就会对鱼类造成药害。
二、药害的处理方式1. 合理使用药物养殖户在使用药物时,应该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来进行使用。
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能随意提高药物的用量和频次。
2. 注意剂量控制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剂量的控制。
只有按照正规的使用剂量使用药物,才能防止鱼类因为药物过量而产生药害。
3. 定期清除残留药物定期检测鱼体内的残留药物含量,及时清除残留药物。
可以通过改变养殖鱼类的饲养方法,增加水体流通等方式,促使鱼体内残留药物排出。
4. 根据疾病选择合适的药品对于不同类型的疾病,要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防治。
不要滥用药物,以免导致药害的发生。
5. 选用正规渠道的药品在购买药品时,要选择正规的药品渠道和生产厂家,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避免购买假冒伪劣或者过期失效的药品。
6. 定期检测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定期检测养殖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有助于降低鱼类患病的风险。
水产用药十大问题:1 盲目加大药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容易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甚至中毒死亡。
一些渔民在鱼病发生初期不够重视,认为随便泼一些药就行了,到了鱼病暴发大规模死鱼时慌了神,以为加大药量就能把病菌杀死得更快。
还有一些渔民觉得今天用药不见好转明天就应加大份量,此外还有一些渔民认为一次性加大份量下足够的药物来一个疾病一扫清。
当然这些办法有时能凑效,有时疾病消除了可是鱼也死光了,有时根本就没有效果。
笔者长期在水产技术服务部工作,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
盲目加大用药量除了给渔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同时也折射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药物本身的安全性问题。
比如说一种标明治疗量为10~12亩杀虫药结果按5亩使用才有效,另外一种标明治疗量为5~7亩的杀虫药结果按1亩水面使用还不一定有效,对于这些药物的疗效不得不引起大家的质疑。
总的来说,盲目加大用药量,首先不管它有效还是无效,这个用药成本首先是增加了。
2 什么是协同与拮抗作用在前来求诊的渔民当中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用生石灰加硫酸铜泼洒没有问题而用生石灰加敌百虫就出现死鱼呢?要想知道为什么,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药物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简单地说协同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其疗效会比它们单独使用时加强;拮抗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发生某些物理化学反应使得疗效降低或是完全无效,还有可能是毒性增加了。
比如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合用发生协同作用其杀虫效果会更明显,但是硫酸铜与生石灰合用就会发生拮抗作用,因为生石灰是碱性物质,而硫酸铜偏酸性,当它们合用时就会发生中和反应,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大多数消毒药偏酸性,所以都不宜与生石灰合用,如二氧化氯、强氯精、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生石灰特别不能与敌百虫合用,因为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生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非常容易引起中毒死亡。
正确科学安全使用渔药,有效规避水产用药事故概述:用药时不注意养殖水体的水质情况、用药对象、天气变化、药物性质与注意事项等,而乱(滥)用药物导致大小药害事故时有发生。
有效规避用药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安全有效使用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
用药时不注意养殖水体的水质情况、用药对象、天气变化、药物性质与注意事项等,而乱(滥)用药物导致大小药害事故时有发生。
有效规避用药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安全有效使用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
【掌握药敏性】选择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必须掌握水产养殖动物对不同类别药物的药敏性。
【考虑水质因素】使用药物全池泼洒时应充分考虑水质因素。
通常不良水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水体缺肥或肥力无法释放的浮游植物量低的水体;第二类是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的养殖池塘。
第一类水质的水体因为缺乏浮游生物,因而使用外用泼洒药物,尤其是杀虫药后,常使水体浮游植物数量急剧下降,而导致水体缺氧,同时药物被有机质或其它无机物消耗,导致水体缓冲性差而发生药害事故,此类水质确需用药时应选择安全性大且低剂量用药。
第二类水质的水体,常因为富积大量的有机物质,在使用药物后因藻类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氧债而发生药害事故。
此类水质用药前应首先使用化学类水质改良剂改水,再使用其它全池泼洒药物进行防病治病。
【规避不良天气】养殖户全池泼洒药物时须规避不良天气。
选择好全池泼洒药物后,应在晴好天气进行施药,用药前须密切关注天气,避免在暴雨天气、闷热天气、低气压天气等不良天气用药,而且在使用杀虫药时还应注意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不能有低气压天气,否则会因养殖水体溶氧不足而产生药害事故。
【遵循用药顺序】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核心就是要遵循联合用药的用药顺序。
根据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总结数年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经验,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按照“先改水、再杀虫、后杀菌、然后口服、最后调水”的联合用药的规程,可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
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问题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水产用药的十大注意问题1、盲目加大药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容易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甚至中毒死亡。
一些渔民在鱼病发生初期不够重视,认为随便泼一些药就行了,到了鱼病暴发大规模死鱼时慌了神,以为加大药量就能把病菌杀死得更快。
还有一些渔民觉得今天用药不见好转明天就应加大份量,此外还有一些渔民认为一次性加大份量下足够的药物来一个疾病一扫清。
当然这些办法有时能凑效,有时疾病消除了可是鱼也死光了,有时根本就没有效果。
笔者长期在水产技术服务部工作,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
盲目加大用药量除了给渔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外,同时也折射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药物本身的安全性问题。
比如说一种标明治疗量为10~12亩杀虫药结果按5亩使用才有效,另外一种标明治疗量为5~7亩的杀虫药结果按1亩水面使用还不一定有效,对于这些药物的疗效不得不引起大家的质疑。
总的来说,盲目加大用药量,首先不管它有效还是无效,这个用药成本首先是增加了。
2、什么是协同与拮抗作用在前来求诊的渔民当中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用生石灰加硫酸铜泼洒没有问题而用生石灰加敌百虫就出现死鱼呢?要想知道为什么,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药物的协同与拮抗作用。
简单地说协同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其疗效会比它们单独使用时加强;拮抗作用就是当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会发生某些物理化学反应使得疗效降低或是完全无效,还有可能是毒性增加了。
比如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合用发生协同作用其杀虫效果会更明显,但是硫酸铜与生石灰合用就会发生拮抗作用,因为生石灰是碱性物质,而硫酸铜偏酸性,当它们合用时就会发生中和反应,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大多数消毒药偏酸性,所以都不宜与生石灰合用,如二氧化氯、强氯精、漂白粉、高锰酸钾等。
水产养殖用药禁忌和用药规范!一、水产养殖贴士:特种水产养殖品种用药禁忌鳜鱼:鳜鱼对敌百虫、硫酸铜等药物比较敏感。
敌百虫浓度0.2毫克/升以上、硫酸铜浓度0.7毫克/升以上,就可致鳜鱼中毒死亡,故池塘使用时应掌握适宜的用药量。
河蟹:河蟹对晶体敌百虫、硫酸铜溶液较为敏感,全池泼洒时,敌百虫浓度应控制在0.3毫克/升以下,硫酸铜浓度应控制在0.7毫克/升以下。
青虾:青虾对菊酯类、晶体敌百虫、硫酸铜溶液等较为敏感,故应禁用或慎用。
生产上严禁使用敌杀死。
全池泼洒时,将敌百虫溶液的使用浓度控制在0.013毫克/升以下,硫酸铜的使用浓度控制在0.3毫克/升以下。
罗氏沼虾:罗氏沼虾对敌百虫溶液特别敏感,严禁使用。
全池泼洒消毒时,漂白粉的浓度应控制在1毫克/升以下,硫酸铜浓度0.3毫克/升以下,生石灰溶液25毫克/升以下。
鱼虾蟹混养:鱼、虾、蟹混养池禁用或慎用晶体敌百虫、硫酸铜溶液。
各药物适宜使用浓度:生石灰10~15毫克/升,优氯净0.3~0.6毫克/升,土霉素0.1毫克/升,硫酸锌0.5~1毫克/升。
二、如何规避水产用药的药害事故近年来,养殖户因用药时不注意养殖水体的水质情况、用药对象、天气变化、药物性质与注意事项等而乱(滥)用药物导致大大小小药害事故时有发生。
为有效规避用药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安全有效使用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笔者结合多年经验,现总结如下:用药顺序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核心就是要遵循联合用药的用药顺序。
根据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总结数年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经验,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按照“先改水、再杀虫、后杀菌、然后口服、最后调水”的联合用药的规程可有效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其中“先改水”是在养殖池塘水质不良或长期用药无效或久治不愈或水产养殖动物发生明显的应激反应并产生应激性大量死亡的条件下实施的,改水目的是为了消除或缓解水产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降解或消除池塘中的药物残毒以及增加外用泼洒杀虫杀菌制剂的效果。
各种常用渔药的使用误区及注意事项,会用药,才是“救命药”渔药品种的改变,销售模式的变化已经给传统的鱼病防治带来了一些变化,而药物使用的方法错误,各种误区频现,更是把鱼医行业变成了高危行业,大家应该重点关注渔药使用中的一些误区,科学用药,才能为养殖保驾护航。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011、把抗生素当预防药:以前在一线服务的时候,在湖北襄阳地区,见过一个当地的经销商,让养殖户把抗生素减半使用,预防鱼病。
其实稍微有些微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对的。
我们宏观上看到的,就是细菌对这个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了,这个抗生素没有效果了。
在水产上,过去用的抗生素磺胺都很有效,但是现在细菌对磺胺的敏感性是越来越低,据说在鱼粉加工过程中为了防止鱼粉的霉变,曾经有过在鱼粉中添加磺胺的现象,如果养殖中投喂的饲料采用了这样的鱼粉,那池塘中的鱼自然就会通过食物接触到低剂量的磺胺,长此以往细菌会由此对磺胺产生耐药性,正是由于类似的现象多了,才使得细菌对有些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这就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基本原理。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拿抗生素来当做预防用药。
022、盲目追求高含量,原粉抗生素过去我们使用抗生素,都是希望抗生素纯度越高越好,最好就是原粉。
这个也是很常见的,经常看到有人专门来问,有没有原粉卖,觉得原粉效果更好。
如果原粉效果更好,那为什么国家一线的专家,科学家即使在遇到一些再棘手的问题,都不推荐使用原粉来治病呢?很显然这个逻辑就不成立。
原粉使用的时候一方面是很难搅拌均匀,鱼虾不能均匀吃到药饵,更重要的就是效果,并没有一些复配的药物好。
一些复配的产品,会在里面加一些辅剂,增强药物的吸收度,或者保证药物的稳定性等等,所以,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含量和原粉抗生素。
消毒剂使用的误区1、对于消毒剂毒性认识不足鱼池发病后,为了控制疾病,快速降低死亡量,养殖户一般会选择药性比较猛的药物,比如细菌性败血症发生后,一般会选择苯扎溴按或者戊二醛甚至是合剂一起泼洒,而苯扎溴按对于水质的影响非常大,在水质不好的池塘使用可能引起倒藻,引起更大规模疾病的暴发。
鱼类养殖用药须防五大事故近年,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鱼产量逐渐提高,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因为养殖密度大、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病害渐多,用药也成为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几种常见的事故需要注意,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一、用药不规范造成伤害事故笔者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使用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十几斤的的强氯精粉剂倒入一个容器,加水时发生爆炸,当时幸亏躲闪及时,未伤及脸面,但一件单色衣服被溅起的药物染花了,从此不能再穿。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在容器加适量水,再分次加入药物,化匀后泼洒。
二、用药时间不当或用药后保护措施不当造成死鱼事故:用药的天气会影响药物的效果,一般来说晴天用药效果好于阴天。
高温季节鱼类生长旺盛、摄食量大、排泄物多。
池水中的生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有机碎屑在分解时需消耗大量的氧气。
当持续阴雨较长时,池水中氧气制造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弱而无法制造大量氧气,常常形成严重缺氧,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导致鱼类浮头或暗浮头。
在持续阴雨后初晴的1—2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可能无法消除氧债,池水仍处于缺氧状态。
笔者遇到过很多池塘在高温季节持续阴雨转晴1—2天使用杀虫药或杀菌药后鱼池泛塘的情况。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或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正规鱼药厂生产的杀虫药按其说明书上标明的剂量使用时都无法杀死浮游植物,只能杀死对养殖鱼类有危害的体外寄生虫和少量微生物。
但杀菌药物能杀死大多数细菌、微生物和部分浮游植物,从而导致池水中氧气制造者数量上的减少,并使池中耗氧物增多,容易引起缺氧和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升高。
因此在持续阴雨后初晴的1—2天不能使用杀菌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
而杀虫药物的使用也应在天晴2天后,许多养殖户因使用过杀虫药后,把池塘泛塘死鱼等事故认为是药害追究经销商或药厂的责任。
有些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使用后,因为化学反应,消耗大量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晚至次日清晨特别容易发生缺氧泛塘事故。
鱼类养殖用药须防五大事故
近年,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鱼产量逐渐提高,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因为养殖密度大、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病害渐多,用药也成为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几种常见的事故需要注意,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一、用药不规范造成伤害事故
笔者刚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使用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十几斤的的强氯精粉剂倒入一个容器,加水时发生爆炸,当时幸亏躲闪及时,未伤及脸面,但一件单色衣服被溅起的药物染花了,从此不能再穿。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在容器加适量水,再分次加入药物,化匀后泼洒。
二、用药时间不当或用药后保护措施不当造成死鱼事故:
用药的天气会影响药物的效果,一般来说晴天用药效果好于阴天。
高温季节鱼类生长旺盛、摄食量大、排泄物多。
池水中的生物排泄物和死亡生物、有机碎屑在分解时需消耗大量的氧气。
当持续阴雨较长时,池水中氧气制造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弱而无法制造大量氧气,常常形成严重缺氧,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导致鱼类浮头或暗浮头。
在持续阴雨后初晴的1—2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可能无法消除氧债,池水仍处于缺氧状态。
笔者遇到过很多池塘在高温季节持续阴雨转晴1—2天使用杀虫药或杀菌药后鱼池泛塘的情况。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或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正规鱼药厂生产的杀虫药按其说明书上标明的剂量使用时都无法杀死浮游植物,只能杀死对养殖鱼类有危害的体外寄生虫和少量微生物。
但杀菌药物能杀死大多数细菌、微生物和部分浮游植物,从而导致池水中氧气制造者数量上的减少,并使池中耗氧物增多,容易引起缺氧和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升高。
因此在持续阴雨后初晴的1—2天不能使用杀菌药物如漂白粉、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
而杀虫药物的使用也应在天晴2天后,许多养殖户因使用过杀虫药后,把池塘泛塘死鱼等事故认为是药害追究经销商或药厂的责任。
有些药物如生石灰、漂白粉使用后,因为化学反应,消耗大量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当晚至次日清晨特别容易发生缺氧泛塘事故。
三、药物剂量过大造成事故
用福尔马林等消毒剂,都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限制,有些药物高浓度杀虫后需要
及时疏散鱼种,加注新水,否则也会因为缺氧或药物浓度过大造成死鱼事故。
四、药物敏感造成的事故
部分鱼类对特定的药物过敏,如淡水白鲳对敌百虫敏感,池塘泼洒1个PPM的敌百虫都会引起死亡;部分水体泼洒化肥培肥水质造成套养鳜鱼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匙吻鲟幼鱼阶段对三亩灵(C102)、指环净两种药物敏感,常规药量就可以致其死亡。
五、药物残留造成的事故
如孔雀石绿残毒引起的多宝鱼事件,对广大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总之养殖过程中应注重水体环境进行健康养殖,减少水体用药,在不能避免的情况下用药时也必须注意用药安全,减少对人、对鱼类的伤害,在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避免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