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学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学案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模型的科学家是美国生物学家和英国物理学家,标志生物学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

二.当时科学界对DNA的认识是:DNA分子是以种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四种碱基。

收获通过对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学习,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1.协作精神 2.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 3.要善于与他人交流与沟通4.多学科交叉运用 5.不懈的努力与不断修正自己错误发展思想

练习1 下列关于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查哥夫等人在DNA分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B. 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 查哥夫提出了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正确关系

D. 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A的量等于T的量、C的量等于G的量

知识点二DNA分子的结构

一.元素组成:5种元素。

二.基本单位:

一分子磷酸

1.组成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N碱基

2.种类: 、、

、。

三.平面结构:两条长链

四.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

1.DNA分子是由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与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配对,C与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原则。五.结构特点

1.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方式不变;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变。

2.特异性:每种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

3.多样性:DNA分子碱基对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别注意

1.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与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2.C—G对含量多的DNA分子相对于A—T对含量多的DNA分子,含氢键

多所以更稳定。

3.脱氧核苷酸聚合成长链过程中产生水与DNA。

知识点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1.DNA完全水解(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 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E. 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

F. 四种脱氧核苷酸

G. C、H、O、N、P五种元素

2.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A. 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一个胸腺嘧啶

B. 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胞嘧啶

C. 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一个尿嘧啶

3.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任一条链中A=T;C=G

B. 每个碱基分子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 每个磷酸分子都直接和两个脱氧核糖相连

D.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A与T通过氢键相连

4.某同学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中,按要求制作含2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那么该同学需要制作长方形、五边形、圆形塑料片的数量依次是()

A.20 20 20

B. 30 30 30

C. 40 40 40

D.20 30 40

课堂巩固:3、7、8、9、10、11、13题(4题删去)5..红对勾必做题

课后检测:3、6、9、10、12题(1题删去)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 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 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美军方如何鉴别真伪萨达姆?照片对照可靠吗?回答DNA鉴定引入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鉴定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知识连接】 1.组成DNA的基本元素 2. DNA的组成单位是,它是由一分子 , 一分子 和所构成的, 不同决定了核苷酸种类的不同. 共有种 【承转过渡】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0种),各种氨基酸可以通过方式形成大分子的蛋白质的(提问)。那么,一个个的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形成DNA大分子的呢? 一、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展示过程) 学生课前阅读课本资料,初步形成DNA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1)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科学成果?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①科学界已有证据:DNA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由含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 ②(英)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图谱是DNA X射线衍射图谱 ③(美)生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的方法是 ④(奥地利)生化学家査可夫研究成果是A的量总是等于T嘧啶的量, G的量总是等于C嘧啶的量(2)他们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 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①错误:将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内侧、碱基排列在外侧。 纠正: ②错误碱基进行配对方式。 纠正:A的量总是等于T嘧啶的量,G的量总是等于C嘧啶的量 所以A与T配对,G与C配对 (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了你哪些启示? ①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 ②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 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见实验报告) 【活动四】: DNA分子空间结构的构建 请三组同学板书自所构建的DNA分子内的碱基对。 播放PPT构建DNA全过程模拟动画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学校:锡盟东乌旗综合高中 科目:生物 姓名:武雪峰

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以“导学案”的形式通过课前进行预习、课堂进行问题探究、课堂知识达标检测、课后训练四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方面:①对图片及模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演示法 六、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 1、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人小组、6人大组、全班团队; 2、决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 3、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七、教学用具: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分子结构的模型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检查预习案自主纠错。 4、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点评。对于学生在讨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及不完善的答案、书写不规则的地方老师给予纠正、补充、指点;对于学生在点评时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生成性问题,以多媒体图片、动画预设情景,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借助多媒体图片、动画、模型建构等予以突破和解决。 探究一、资料分析,模型构建的历史过程及模型构建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课前自主预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可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4)、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精诚的合作、失败面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沟通、勤于积累、善于总结、勇于实践,不要轻言放弃。……) 探究二、DNA的双螺旋结构: 教师引导,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人教版必修二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学案1

人教版必修二第2节《DNA 分子的结构》学案13章 第2节 DNA 分子的结构 训练案 DNA 碱基计算的一般规律 1. DNA 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 (A=T 、C=G) ; DNA 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A ≠ T 、C ≠ G ) 2. 双链DNA 分子中两组不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A+G )/(T+C )=1 即 A+G = T+C 将C 跟G 等量替换得到:(A+C )/(T+G )=1 即 A+C = T+G ①双链DNA 分子中,两互补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各占碱基总数的50%,且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A=T , C=G ∴ A+G=T+C =A+C=T+G= 50% ( A+G)/(T+C)=(A+C)/(T+G)=(T+C)/(A+G)=(T+G)/(A+C)=1 ②双链DNA 分子中A+T/G+C 值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的 A+T/G+C 值。 n C G T A C G T A C G T A =++=++=++22221111 推断过程: ③双链DNA 分子中,互补的两条单链中的A+G/T+C 值互为倒数。即两组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 比值的倒数。 n C T G A =++1111 n C T G A 12222=++ 推断过程: ④双链DNA 分子中,A+T 占整个双链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比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A+T 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 %222222111111m C G T A T A C G T A T A C G T A T A =++++=++++=++++ %222222111111m C G T A C G C G T A C G C G T A C G =++++=++++=++++ 推断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一:《dna分子的结构》一等奖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新知准备: 画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教学过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实验报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第___组 【实验原理】 1、dna分子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 2、dna分子由两条_________排列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____________排列在外侧,_______排列在内侧。【材料用具】 dna基本组成单位塑料模型【方法步骤】 依据自己构建的模型,填写下表 探究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从总体上看,dna是一种什么结构?是由几条链构成的?两条链的方向如何? (2)dna分子中外侧排列的是什么?内侧排列的是什么?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哪一部分是dna的基本骨架? (3)dna中的碱基是依靠什么结构连接起来的?遵循什么原则? 拓展延伸: 双链dna分子中各种碱基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a= , g= , a+g= ,也就是:(a+g)/(t+c)= 小试牛刀: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则鸟嘌呤的分子数占多少? 探究2、dna分子的特性: (1)不同dna两条长链上的什么结构是稳定不变的? (2)什么结构是千变万化的? (3)每个dna分子各自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吗? (4)以上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dna的什么特性? 课堂反馈: 1、某同学制作一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0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那么至少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是() a.8 b. 24 c.16 d. 12 2、如下图所示,下列制作的dna双螺旋模型中,连接正确的是() 3、在dna分子的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物质是() a.四种脱氧核苷酸 b.碱基对c.脱氧核糖和磷酸 d.核糖核苷酸 4、下列有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两条主链上的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 b、配对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g,t—c c、各个碱基对的平面之间呈平行关系 d、碱基对排列在双螺旋的内侧 课下思考: 如何以构建的模型为基础,形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即dna分子是如何完成复制的)?

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作业 1.下列关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沃森和克里克、查哥夫等人在DNA分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查哥夫提出了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正确关系 D.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A的量等于T的量、C的量等于G 的量 解析: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发现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案:B 2.DNA的一条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为() A.0.4、0.6B.2.5、1.0 C.0.4、0.4 D.0.6、1.0 解析:在整个DNA分子中,因A=T,G=C,所以(A+G)/(T +C)=1.0。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T+C)/(A+G)与另一条链上(A+G)/(T+C)相等,均为0.4,因而互补链中(A+G)/(T+C)=2.5。 答案:B 3.某同学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中,按要求制作含2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那么该同学需要制作长方形、五边形、圆形塑料片的数量依次为() A.20,20,20 B.30,30,30

C .40,40,40 D .20,30,40 解析:含20个碱基对的DNA 片段包括40个脱氧核苷酸,长方形、五边形、圆形依次代表碱基、脱氧核糖、磷酸,所以都需要40个。 答案:C 4.经检测得知,一双链DNA 分子中鸟嘌呤的数目为x ,其占碱基总数量的比例是y ,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 .与鸟嘌呤互补的碱基占碱基总数的比例是1-y B .该DNA 分子的嘌呤和嘧啶的比值是x y C .该DNA 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x (1+2y ) D .与鸟嘌呤不互补的碱基数目是x (1-2y )y 答案:D 5.下列关于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每个DNA 分子一般都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 B .一个DNA 分子中的碱基、磷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的数目是相等的 C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 .若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有40个腺嘌呤,就一定同时含有40个胸腺嘧啶 答案:C 6.如图是DNA 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教案(2)(1)

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通过介绍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现代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强化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3)使学生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利用DNA的性质进行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 2.能力目标: (1)在尝试模拟制作基础上,结合资料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科学性,反思建模过程,体会建模的思想,提高建模能力。 (2)通过DNA复制的学习,体会DNA半保留复制的方法。 (3)通过建构DNA的双螺旋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交流课题研究中搜集的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体验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艰辛与曲折,体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2)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难点: (1)制作DNA结构模型掌握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1.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基础知识与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教学过程。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新知识。 3.以讲述法、谈话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搜集J.D.沃森和F.H.C.克里克建立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资料,制作一个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典例导悟】 【典例1】如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虚线表示碱基间的氢键。请据图回答: (1)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__________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___________。 (2)________和_______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3)图中有_____种碱基,__________种碱基对。 (4)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请回答: ①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_____个,C和G构成的碱基对共________对。 ②在DNA分子稳定性的比较中,_________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越高。 【规范解答】(1)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是反向平行的;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3)图中涉及到4种碱基,4种碱基之间的配对方式有两种,但碱基对的种类有4种,即A—T、T—A、G —C、C—G。 (4)假设该DNA片段只有A、T两种碱基,则200个碱基,100个碱基对,含有200个氢键,而实际上有260个氢键,即G—C或C—G碱基对共60个,所以该DNA中腺嘌呤数为×(200-2×60)=40个。C 和G共60对,由于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因此,G与C构成的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越高。 答案:(1)反向碱基互补配对(2)脱氧核糖磷酸 (3)4 4 (4)①40 60 ②G与C 【互动探究】(1)图中的A与ATP中的A有何不同? (2)该图中的DNA片段最多可形成几种? 提示:(1)图中A为腺嘌呤,而ATP中的A为腺苷。 (2)44种。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第1课时《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理念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为指导,在设计中的思考是: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象征,甚至成为高科技的象征。其独特结构模型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从课本的封面看到中关村街头的雕塑;以及街头的路灯,有特色的建筑设计等。这些形象地告诉我们10年前鲜为人知的DNA,如今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就是社会实际的切入点。由于在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学生已经学习了DNA的结构单位、组成成分、名称,并看到了脱氧核苷酸链。由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DNA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就为学生学好DNA的双螺旋结构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尝试让学生亲历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既是对已学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学习整个遗传部分的基础。该内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 课本首先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科学家们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学习和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捕获和分析信息,合作研究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之后是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介绍,最后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学生动手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是遗传物质,那DNA分子必然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DNA分子时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请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现出来。

学生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 2.师:我们知道了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点评,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3.师: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通过的DNA分子时同一个DNA分子吗组成DNA的碱基(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 4.师: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 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请结合教材,尝试构建DNA双链结构。(备注:预设有两种情况,见下图,设置纠错环节) (情况一中的两条链无法连接在一起,科学家已否定;情况二可行,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但是碱基如何结合能稳定存在吗) [page] 5.师: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生物化学家査戈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 的量,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得出下图,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 配对,G与C配对)

第2节DNA子的结构

第2节DNA 分子的结构 【典例导悟】 1】如图为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虚线表示碱基间的氢键。请据图回答: 相间排列,构成了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 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 260个。请回答: 【规范解答】(1)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是反向平行的; 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图中涉及到4种碱基,4种碱基之间的配对方式有两种,但碱基对的种类有 (3) 4 4 (4 )◎ 40 60 ②G 与 C 【互动探究】(1)图中的A 与ATP 中的A 有何不同? (2)该图中的DNA 片段最多可形成几种? 提示:(1)图中A 为腺嘌呤,而ATP 中的A 为腺苷。 (2) 44 种。 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 A 1 .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 链 【典例 图中有 种碱基, 种碱基对。 (4) ①该 DNA 片段中共有腺嘌呤 .个,C 和G 构成的碱基对共 对。 ②在 DNA 分子稳定性的比较中, 碱基对的比例越高, DNA 分子稳定性越高。 (2) 4 种,即 A — T 、T — A 、G —C 、 C — Go (4) 假设该DNA 片段只有A 、T 两种碱基,则200个碱基,100个碱基对, 含有200个氢键,而实际上有 260个氢键,即G —C 或C — G 碱基对共60个,所以该DNA 中腺嘌呤数为 X( 200-2 X 60) =40 个。C 和G 共60对,由于G 与C 之间有三个氢键,A 与T 之间有两个氢键,因此, G 与C 构成的碱基对的比例 越高,DNA 分子稳定性越高。 答案:(1)反向 碱基互补配对 (2)脱氧核糖 磷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材料;学生预习模型建构的原理及方法。 [情境创设] 已经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它有哪些结构特点能使其表现出这样的作用? [师生互动]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了理解DNA的结构,先来学习DNA的化学组成。 (1)DNA的化学组成 问: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这样的共识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以前有的还是建立之后才有的? 答: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组成。这样的共识在1950年前后就有了,所以是在双螺旋结构建立之前就有的。 问:每个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 答: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问: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脱氧核苷酸呢?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 答: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有四种脱氧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观察模型,分析问题: 问:DNA分子是这几种脱氧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了吗? 答:不可以。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问:是由几条链构成的? 答:由两条链构成。且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问:每条链的连接有什么特点? 答: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问:两条链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 答: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 —T、G—C(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问:如果知道一条链上碱基的排列顺序,能不能判断出整条DNA的碱基顺序? 答: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同样也就是知道整条DNA的碱基顺序。 学生动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2节DNA分子结构导学案

. §3—2 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学习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前预习案 知识回顾: 1.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应是___________。 (2)图中D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外的是___________,注入细菌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_。(3)图中E表明_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了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对这经典的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S型细菌体内的转化因子实质上是细菌的_______________,格里菲斯为何没能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 (2)C和D对比可推断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具有很近的_______________关系,S菌体内的转化因子能利用R菌提供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来合成自己的一切物质。 (3)当时实验时,对S菌的加热杀死过程,仅仅使菌体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产生变性,而体内的遗传物质_______________并没有真正被灭活。 (4)若用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处理S菌,转化实验能否成功________________ 教材助读: 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过程 (1)DNA组成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含_________种碱基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_________,推算出DNA分子呈_______结构 (3)美国生物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即按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指出碱基配对原则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沃森和克里克借鉴各科学家们的发现,从最初模型中_______在外侧,__________在内侧,相同碱基

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doc

. 《DNA 分子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浦城县第一中学张慧353400 计 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2 章节名称划学 1 节 时 《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 2 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 学习内容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它不仅使我们清楚认识DNA分子,而分析且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基因及其表达的基础,也是现代生物遗传学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涉及,因此学习好这一节 显得很重要。 学生已经学习过核酸的基本知识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学习者分本节涉及的DNA分子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尤 析其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相邻的脱氧核苷酸如何链接” 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等,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 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 知识目标: 教学目标 1.识记构成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种类、元素种类 2.阐述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 2.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及解决措解决措施: 施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探究DNA分子的结构,并结合多媒体和资料分析,让学生构建出DNA分子结构模型,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 DNA 分子的结构特征。 教学策略引导探究法、模型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本节采用问题导入- 知识回顾—通过阅读和分析两位科学家构建DNA 教学设计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总结科学的方法—分组尝试构建“DNA双螺旋思路结构模型”—- 学生展示作品、交流、总结、教师点评。让新知识有效整 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1.PPT 课件 2.材料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完成) 课前准备 以小组 (四人一组 )为单位准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用具、硬卡纸,并按要求剪成下面的形状(每组至少20 份)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 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 郑少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能力方面: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难点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用具 DNA 分子结构模型组件、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发现式教学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二《生命科学》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第一节“遗传信息” 的第二课时。学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理解DNA 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的知识,对于理解DNA 分子的结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改变教材中对DNA 结构介绍的顺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DNA 分子结构发现史”、穿插“DNA 分子模型的搭建活动”,通过让学生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在模型搭建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本堂课试图通过贯穿科学发现史、模型教学法促进对DNA 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教学过程采用“基本单位 单链结构 平面结构 空间结构”的顺序指导学生搭建模型,学生在搭建活动中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 双螺旋结构的,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DNA 分子碱基对的排序等教学重点、难点也试图在此过程中逐步突破,另外在模型搭建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感悟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多种学科交叉的运用,从而共同发展。

人教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和DNA分子的复制两部分内容。 关于DNA分子的结构,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DNA特定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本小节教材的后半部分,联系其结构讲述了DNA分子的复制功能。这部分知识是理解后面几节内容的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 2.本小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与《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核酸知识有关; (2)与《细胞增殖》一节知识相联系。 (3)与后面的《生物的遗传定律和变异》相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B:识记)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C:理解) (3)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C:理解) 2.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 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 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1)DNA分子的结构。(2)DNA分于的复制。 2.实施方案 (1)使用挂图、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复制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边解螺旋 边复制。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2.突破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充分理解它的结构特点,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复制的模板、原料等条件,以及复制的意义。 六、教具准备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挂图//DNA分子复制的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七、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具体办法是: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开始,按照一定的方式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而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构成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及空间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DNA分子结构特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教学程序 导言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 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结构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为了掌握DNA分子结构的全部知识,必须先掌握DNA分子的化学组成。 1.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9DNA分子的化学组成部分并讨论DNA分子化学组 成的部分知识。 教师出示DNA分子化学结构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学习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思考讨论 回答 收集资料 的能力。 一、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成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47—49。 〖提示〗1.(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 据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 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 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 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 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因为模型能 使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完整 的、简明扼要的形象表示出来),为此,沃 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 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 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 阅读思考 完成旁栏 思考题目 和思考与 讨论 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 力与自我 探究能 力。

(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提示〗1.略。2.主要涉及物理学(主要是晶体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涉及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数学计算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反过来,多学科交叉的运用,又会促进学科的发展,诞生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思考、讨论和合作能力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二)(精)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二) [模型建构]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目的要求]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用具] 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牙签、橡皮泥等常用物品都可用做模型制作的材料。(也可据学校的实验材料制作) [自主学习] 1. DNA分子结构是由________条长链组成,呈________结构。 2. DNA分子的外侧是_____________,内侧是__________。 3. 某同学欲制作一段具有10对碱基的DNA片段模型,他需要准备代表脱氧核糖的五 边形塑料片的个数为 ( ) A. 10个 B. 20个 C. 30个 D. 40个 [合作探究] 模型设计:制作模型前首先应该进行设计,并讨论以下问题: 1. 分别用哪几种材料来代表组成DNA分子的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这三种物质是在 什么部位相互连接的?怎样将这几种材料正确地连接起来? 2. 在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在什么部位相互连接的?怎样将脱氧核苷酸 正确地连接起来? 3. 在模型中,如何体现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又怎样体现两条链的碱基之 间是互补配对的? [方法步骤] 1. 制作若干个四种脱氧核苷酸模型

2. 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 3.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典题讨论] 1. 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依据是 ( ) A. 人们观察到的DNA分子结构 B.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 人们确定的DNA化学成分 D. 人们自行确定的DNA分子结构 2. DNA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它如何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3. DNA分子是如何维系它的遗传稳定性的? 4. 你能够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设想DNA分子的复制方式吗? [课堂巩固] 1. 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 A. 碱基 B. 磷酸 C. 脱氧核糖 D. 任一部位 2. 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含腺嘌呤5个,腺嘌呤和鸟嘌呤之比为1:3。则该DNA分子片段模型中,含有脱氧核糖的数目为 ( ) A. 10个 B. 20个 C. 30个 D. 40个 3. (多选)下列各组细胞结构中,含有DNA的是 ( )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 叶绿体 D. 中心体

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

D N 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 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复制”又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的学会科学的探究,科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对DNA复制的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2.理解DNA复制的条件和半保留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拉链和DNA复制的比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2.领悟科学探究的能力 4 教学方法 用纸片制作的教具让学生探索掩饰DNA复制的方式,以及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5 教学思路 复习导入,引出DNA分子如何复制 ↓ 引导学生活动: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以及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 引导学生活动:根据动画过程总结DNA复制的过程和条件(教师设问,学生解答)。 ↓ 引导学生讨论:DNA复制过程相关概念总结及意义(教师设问,学生解答)。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目标导航】 1.阅读教材图文,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2.结合教材图3-11和相关模型,概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3.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理解其结构特点并掌握有关的计算规律。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阅读P47-48) 1.构建者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构建过程 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这样组成的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2)意义: ①能解释A、T、G、C的数量关系; ②能解释DNA的复制; ③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完全相符。 二、DNA分子的结构(阅读P49) 1.填图 右图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图,试着完成相关内容。 (1)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①胸腺嘧啶(T);②脱氧核糖;③磷酸;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⑤碱 基对;⑥腺嘌呤(A);⑦鸟嘌呤(G);⑧胞嘧啶(C)。 (2)图中可以看出,和A配对的一定是T,和G配对的一定是C,碱基对

之间靠氢键连接。其中A-T之间是2个氢键,G-C之间是3个氢键。 2.双螺旋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判断正误: (1)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这四种脱氧核苷酸含有的碱基是A、U、C、G。( ) (2)A—T碱基对和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使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 ) (3)DNA的两条核糖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 (4)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 (5)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 (6)DNA上碱基对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 答案(1)×(2)√(3)×(4)√(5)√(6)√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DNA分子结构层次 基本组成元素:C、H、O、N、P ↓ 基本组成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4种) ↓ DNA单链:脱氧核苷酸链 ↓ DNA双链 ↓ 空间结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制作原理 DNA的脱氧核苷酸双链反向平行,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碱基互补配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