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立克次体感染
- 格式:docx
- 大小:16.47 KB
- 文档页数:3
《立克次体感染的护理》一、疾病概述立克次体感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组急性传染病。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立克次体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但在一些特定地区更为常见。
立克次体感染通常具有发热、头痛、皮疹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立克次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叮咬传播给人类。
不同种类的立克次体由不同的节肢动物传播。
例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由体虱传播,恙虫病由恙螨传播。
2. 发病机制当节肢动物叮咬人体时,立克次体进入人体血液,随后在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繁殖,引起全身性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立克次体还可产生内毒素样物质,导致发热、中毒症状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此外,免疫反应在立克次体感染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临床表现1. 发热是立克次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发热可持续 1-2 周甚至更长时间。
2. 头痛剧烈头痛是立克次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可伴有头晕、乏力等。
3. 皮疹在发热后 3-5 天出现皮疹,开始为充血性斑丘疹,随后可变为出血性皮疹。
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面部较少。
4. 其他症状还可出现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肝脾肿大、黄疸、心肌炎、肺炎等多器官功能损害。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2. 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应早期、足量、足疗程,以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对症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给予镇痛药物;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第三章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立克次体感染第三节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 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
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 s)。
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 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兰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
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
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
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
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
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
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 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流行病学】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
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病( 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 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
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 DNA和 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
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
除 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 2~3周。
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
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 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
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
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 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
人感染立克次氏体的研究进展摘要:立克次体病是一类由不同科属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可经蜱虫或啮齿类动物叮咬的方式传播到人类。
人感染立克次体后可引起的一系列如斑点热、斑疹伤寒、恙虫病、埃立克次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急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早期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可因心肌炎、脑炎、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出血、休克、呼吸衰竭、肝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本文就人立克次体病的病原学特征,人感染立克次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立克次体致病现状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等进行总结,进一步提高人类对此种虫媒病的认识。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基金(2018 MS08059)关键词: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病学,致病现状.1.病原学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
立克次体菌呈多形性,球杆状或杆状。
细胞大小为0.3-0.6μm x0.8-2.0μm。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宜着色。
立克次体菌最外层是由多糖组成的黏液层,黏液层和细胞壁之间有由多糖和脂多糖组成的微荚膜,再向内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上述表层结构与细菌抗吞噬有关,细胞质内有核糖体(30S和50S两个亚单位组成)核质内有双链DNA,立克次体细菌由于它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因此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一般寄生在宿主的单核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红细胞等。
立克次氏体基因组的大小在1.2-1.5x10bp间,它的基因组的大小变化与病原体在宿主细胞中行使的功能基因有关。
2.立克次体病原体的致病现状2.1斑点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是能够引起斑点热的一组病原体,斑点热的疫源地分布广泛,美国,加拿大,叙利亚等地都发现了该病原体,我国最早是在1958年的研究学者分离出该病原体开始,早在1997年时,陈敏等从黑河地区的蜱类及鼠类中地方性成功扩增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特异片段,并且黑龙江省一直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主要疫区,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着立克次体,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等地都有着立克次体的存在,当被立克次体感染时,可发生多脏器功能危急等。
立克次体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立克次体病概述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英文名称:rickettsi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头痛、皮疹、乏力、食欲不佳、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感染立克次体。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临床分类:按照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
二、立克次体病的发病特点三、立克次体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基本病因: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
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东方体(Orientia)、柯克斯体(Coxiella)、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有密切关系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这类病原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见表20-1。
表20-1 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属群种所致疾病传播媒介储存宿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普氏立克次体(R.prowax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i)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鼠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加拿大斑疹伤寒蜱兔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洛杉矶斑点热蜱狗和野鼠等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北亚蜱传染斑疹伤寒蜱野兽和鸟东方体属恙虫病群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恙虫病恙螨野鼠等柯克斯体属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Q热蜱野生小动物、牛和羊等埃立克体属犬埃立克体群查非埃立克体(E.chaffeensis)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腺热埃立克体群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su)腺热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GE)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蜱人、马和狗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埃立克体属的共同特点是:①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②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和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③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用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④专性细胞内寄生,因酶系统不够完善又缺乏细胞器,故不能独立生活;⑤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⑥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⑦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这类病原所致疾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受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
人类因生产劳动、资源开发等偶然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侵袭而受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Q热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斑点热主要流行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等地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流行于北美;恙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等地区。
什么是立克次体感染
可能有一些朋友对于立克次体感染这种病症会有所耳闻吧,但是真正了解立克次体感染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立克次体感染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但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立克次体感染的知识,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立克次体感染。
立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组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类立克次体病可分为5大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立克体体痘症);③恙虫热组(含恙虫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立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热。
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生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②具典型
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小、多形性球杆状,染色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立克次体痘症的立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
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干燥,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立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鼠类)和家畜(牛、羊、犬)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广泛的血管周围炎和血栓性血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皮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广谱抗生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力。
我国的立克次体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和Q热。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病症,那就是什么是立克次体感染了,我们知道什么是立克次体感染容易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于立克次体感染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