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立克次体感染的护理》一、疾病概述立克次体感染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组急性传染病。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立克次体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但在一些特定地区更为常见。
立克次体感染通常具有发热、头痛、皮疹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立克次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叮咬传播给人类。
不同种类的立克次体由不同的节肢动物传播。
例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由体虱传播,恙虫病由恙螨传播。
2. 发病机制当节肢动物叮咬人体时,立克次体进入人体血液,随后在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繁殖,引起全身性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立克次体还可产生内毒素样物质,导致发热、中毒症状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此外,免疫反应在立克次体感染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临床表现1. 发热是立克次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
发热可持续 1-2 周甚至更长时间。
2. 头痛剧烈头痛是立克次体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可伴有头晕、乏力等。
3. 皮疹在发热后 3-5 天出现皮疹,开始为充血性斑丘疹,随后可变为出血性皮疹。
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面部较少。
4. 其他症状还可出现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肝脾肿大、黄疸、心肌炎、肺炎等多器官功能损害。
四、治疗要点1.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2. 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应早期、足量、足疗程,以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对症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于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可给予镇痛药物;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克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组⽴克次体引起的⾃然疫源性传染病。
⼈类⽴克次体病可分为5⼤组:①斑疹伤寒组(含流⾏性斑疹伤寒和地⽅性斑疹伤寒);②斑点热组(含斑点热、马赛热、澳洲蜱型斑疹伤寒、⽴克体体痘症);③恙⾍热组(含恙⾍病);④Q热组(含Q热);⑤阵发性⽴克次体病组(含战壕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流⾏性斑疹伤寒、地⽅性斑疹伤寒、恙⾍热和Q热。
⽴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物,具有以下特点:①需在活细胞内⽣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长旺盛;②具典型的细胞壁、有DNA和RNA,呈短⼩、多形性球杆状,染⾊后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③除Q热、战壕热及⽴克次体痘症的⽴克次体外,均与某些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有共同抗原,故可进⾏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④对⼴谱抗⽣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敏感。
⑤其毒素属内毒素性质,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⑥耐低温、⼲燥,对热和⼀般消毒剂敏感。
⽴克次体病的共同特点是:①病原体在⾃然界中主要在啮齿类动物(⿏类)和家畜(⽜、⽺、⽝)等贮存宿主内繁殖。
虱、蚤、蜱、螨等吸⾎节肢动物为主要传播媒介。
②特异的病理改变为⼴泛的⾎管周围炎和⾎栓性⾎管炎。
③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头痛和⽪疹(Q热除外),呈急性表现。
④⼴谱抗⽣素有效。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各病之间有交叉免疫⼒。
我国的⽴克次体病主要有流⾏性斑疹伤寒、⿏型斑疹伤寒、恙⾍病和Q热。
第⼀节 流⾏性斑疹伤寒 流⾏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热、剧烈头痛、⽪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2——3周。
⽴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液中发现的。
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
为纪念他们遂将流⾏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代张戴⼈著《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
第三章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立克次体感染第三节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 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
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 s)。
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病原学】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约0.2~0. 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
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兰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
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
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
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
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
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
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 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
【流行病学】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试验参考范围:补体结合试验(CF) <1:40微量凝集试验 <1:40间接血凝试验(PHA) <1:10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1:16临床评价:1.立克次体病是由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媒介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为立克次体科的立克次体属、柯克体属、罗卡利马体属等。
立克次体属可分为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三个群,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伤寒、蜱媒立克次体病、恙虫病、立克次体病等。
柯克体属中的贝氏柯克体可引起Q热。
罗卡利马体属是战壕热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属的抗原分为两种,一为可溶性抗原,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有关,具有群特异性。
另一种为颗粒性抗原,属外膜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柯克体属的病原体有两种抗原相,第1相含较多的内毒素样脂多糖和完整抗原组分,毒力较强。
第Ⅱ相毒力弱,已失去I相中的表面抗原。
人体感染立克次体后,血清中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利用各种血清学试验方法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对立克次体病具有诊断价值。
2.检测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优点,可根据不同的立克次体病选用几种试验,对疾病作出诊断。
(1)补体结合试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抗体效价>1:40,且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一般补体结合抗体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出现,以后抗体效价逐渐上升,至2~3周达最高峰,其抗体主要为IgM.然后逐渐下降至低滴度,此时主要是IgG,低效价水平(1:l0~1:40)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不退。
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CF试验所用抗原是具有种特异性的颗粒抗原,故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型斑疹伤寒抗体出现早(发病第4天),效价上升快,8~10天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
恙虫病立克次体因各株间抗原性差别显著。
故宜采用多价抗原或当地代表株抗原。
Q热患者血清中最早出现Ⅱ相抗体,发病数周后才出现I相抗体,而且Ⅱ相抗体水平大多始终高于I 相,Ⅱ相抗体逐渐上升,对Q热具有诊断价值。
立克次体感染的PCR 检测詹志农 李文广 林英姿 王华民 孙晓娟 林碧瑚(海南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海口 570102 摘要 作者应用PCR 技术对30例疑似立克次体感染或不明热患者的血液标本和/或立克次体细胞分离培养物进行立克次体特异性DNA 检测。
用Rr .190.70p 、R .r .190602n ,Rr .17KD ,sta 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DNA 扩增,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性DNA11份,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特异性DNA4份,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DNA4份,其中有10份血液标本在分离前用Rp.C.S.引物进行PCR 检测,检出立克次体属DNA 7份,分离培养后再取分离培养物和阳性血液标本同法用Rr .190.70p 、R.r.190602n,Rr.17KD,sta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PCR 检测,分离前后所得结果一致。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立克次氏体感染;诊断,化验室分类号 R 376EARLY DIAGNOSIS OF RICKETTSIOSIS BY PCRZhan Zhinong ,Li Weng uang ,Lin Yingzi ,et al(Dept.of M icro biolo gy ,Hainan M edical Co lleg e) Haikou 570102 ABSTRACT Blood sam ples and/or isolated rickettsial cell cultures from 30patients suspected of rickettsial infectio n or unknow n fever w ere studies for rickettsial specific DNA by PCR w ith 3pair pr im er s R .r .190.70p 、R .r .190.602n ,R .r .17KD ,and sta 58.As a result ,R .SFG specific DNA w ere detected in 11samples ,R .ty phus specific DNA w ere noticed in 4sam ples ,and R .tsutsug amushi spe-cific DNA were fo und in another 4samples .10of these samples show ed rickettsial fam ily specific DNA by PCR with primers R .p .C .S before rickettsial isolation by cell cultur e and 7of them w ere positive .All the cell cultures and the positive blood sam ples w ere detected ag ain in the same w ay by PCR w ith 3pair primers o f R .r .190.70p 、R .r .190.602n ,R .r .17KD ,and sta 58and the results w ere corr espo n-dent to those befo re the isolation .Key words seguence tagged sites ;rickettsial infections ;diagnosis ,labo rato ry 海南岛常年平均气温较高,雨量充足,灌木丛林多,适宜野鼠和媒介昆虫孳生繁殖。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东方体(Orientia)、柯克斯体(Coxiella)、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有密切关系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这类病原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见表20-1。
表20-1 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属群种所致疾病传播媒介储存宿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普氏立克次体(R.prowax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i)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鼠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加拿大斑疹伤寒蜱兔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洛杉矶斑点热蜱狗和野鼠等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北亚蜱传染斑疹伤寒蜱野兽和鸟东方体属恙虫病群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恙虫病恙螨野鼠等柯克斯体属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Q热蜱野生小动物、牛和羊等埃立克体属犬埃立克体群查非埃立克体(E.chaffeensis)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腺热埃立克体群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su)腺热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GE)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蜱人、马和狗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埃立克体属的共同特点是:①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②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和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③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用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④专性细胞内寄生,因酶系统不够完善又缺乏细胞器,故不能独立生活;⑤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⑥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⑦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这类病原所致疾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受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
人类因生产劳动、资源开发等偶然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侵袭而受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Q热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斑点热主要流行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等地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流行于北美;恙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等地区。
立克次体护理•立克次体的概述目录•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与诊断•立克次体护理的要点•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立克次体感染的预防01立克次体的概述立克次体是一类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疾病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它们通常寄生于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体内,通过叮咬或接触传播给人类,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等感染性疾病。
总结词立克次体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等。
详细描述立克次体有多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有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立克次体分别引起不同的感染性疾病,如普氏立克次体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可引起恙虫病。
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总结词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叮咬、接触和呼吸道传播。
详细描述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传播,如恙螨叮咬可传播恙虫病立克次体。
此外,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等也可传播立克次体。
在特定条件下,如吸入被污染的尘埃、飞沫等,也可引起呼吸道传播。
了解立克次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非常重要。
02立克次体感染的症状与诊断症状表现立克次体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
头痛是立克次体感染的常见症状,通常表现为全头痛或偏侧头痛。
感染立克次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下肢肌肉。
部分患者在感染立克次体后会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躯干和四肢。
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或组织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原体分离和培养,以明确诊断。
病原体分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体抗体,如IgM和IgG抗体,有助于诊断。
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检测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片段,可快速准确地诊断立克次体感染。
030201诊断方法立克次体感染需要与病毒性感冒进行鉴别。
病毒性感冒通常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全身症状较轻,且病程较短。
单项选择题:
1、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体虱
C.家鼠
D.猫
E.猪
2、下列哪项临床表现对诊断恙虫病无重要价值?
A.焦痂与溃疡
B.发热
C.肝脾肿大
D.皮疹
E.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3、治疗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首选药物是:
A.四环素族类
B.青霉素类
C.头孢霉素类
D.氯霉素
E.罗红霉素
4、恙虫病患者周围血常规检查可见:
A.红细胞增多
B.血小板减少
C.红细胞减少
D.白细胞正常或减少
E.中性粒细胞增多
5、外斐反应常用于诊断恙虫病,在此反应中所用的变形杆菌是:
A.OX<sub>1</sub>
B.OX<sub>2</sub>
C.OX<sub>16</sub>
D.OX<sub>19</sub>
E.OX<sub>k</sub>
6、治疗恙虫病的特效药物为:
A.四环素族类
B.罗红霉素
C.氯霉素
D.SMZ
E.诺氟沙星
7、恙虫病病原体分离的方法为:
A.取标本血培养,涂片染色鉴定
B.取标本骨髓培养,涂片染色鉴定
C.取标本大便培养,涂片染色鉴定
D.取标本小便培养,涂片染色鉴定
E.取标本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涂片染色鉴定
8、恙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
A.鼠类
B.恙螨
C.鼠虱
D.体虱
E.患者
9、关于恙虫病东方体的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呈双球形状,在细胞浆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
B.以细龄小鼠的致病力强
C.吉姆萨染色呈紫蓝色
D.在发热期间,可从患者的血液、淋巴、焦痂、骨髓等分离出病原体
E.革兰染色呈蓝色
10、关于恙虫病的描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
B.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致
C.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D.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
E.外斐反应阴性
11、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体虱
C.家鼠
D.狗
E.猫
12、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的关键措施是:
A.治疗患者
B.隔离患者
C.讲究个人卫生,灭虱
D.提高人群免疫力
E.预防应用抗生素
13、有些立克次体与某些变形杆菌有共同抗原,因此诊断立克次体疾病常作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此试验又称为:
A.显凝试验
B.肥大反应
C.嗜异凝集试验
D.SPA凝集试验
E.外斐反应
14、流行性斑疹伤寒多发生于:
A.夏季
B.秋季
C.冬春季
D.雨季
E.无明显季节分布
15、流行性斑疹伤寒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应用皮质激素
B.口服四环素族抗生素
C.静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肌注干扰素
E.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
16、恙虫病简便且特异性尚可的试验室检查是:
A.肥大试验
B.尿常规检查
C.外斐反应
D.血培养
E.血常规检查
病例串型单选题:
病例1:患者男性,26岁,农民,因“高热、头痛10天”入院。
查体:体温38.9℃,烦躁,头面及颈胸皮肤潮红,左侧腹股沟有1焦痂,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灯圆,颈软,心肺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胸部CT未见异常。
肝功能ALT150U/L,尿常规:蛋白(+);血常规: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5.8×10<sup>9</sup>/L,中性0.75,淋巴0.25。
1、以下哪一项检查对于确诊为首选:
A.头颅CT
B.血培养
C.肾功能检测
D.外斐反应
E.出、凝血时间测定
2、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钩体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败血症
E.恙虫病
3、首选下列哪种病原治疗方法?
A.氯霉素
B.氨苄青霉素
C.头孢唑啉
D.氧氟沙星
E.红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