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优势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0.84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状况分析工业制成品作为中国出口的主体,在贸易获利和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因此研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对于从根本上了解中国整体贸易状况至关重要。
通过出口份额与RCA指数的对比分析,我們发现从截面数据来看两者似乎不能协调一致,出口最多的并不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
究其原因是大量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实际上仍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标签:工业制成品;RCA指数;比较优势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并且长期处于入超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急剧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980年与2015年相比,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发展到39530.3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从181.2亿美元发展到22734.68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出口作为中国出口的主体,与初级产品出口相比无论在贸易获利上,还是在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
二、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分析(一)基于出口份额的结构分析从1996年到201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绝对出口额均保持正增长趋势。
但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1996年为14.52%,而到2015年仅为4.57%。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由1996年的85.48%上升到2015年的95.43%。
可见,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倚仗工业制成品来拉动,研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对于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的整体出口结构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化学品及相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未分类的其他三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20年间相对稳定。
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份额维持在5%左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基本在1.7%上下;未分类的其他产品一直在0.02%以下。
相比之下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变化幅度较大。
机械及运输设备在1996年的出口份额仅为27.35%,此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04年达到了45.21%。
中国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作者:孙庆刚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我国出口贸易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从价格波动角度对我国在此期间的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2000-2008年间,中国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总体呈现提高趋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2006年期间,制成品出口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二个阶段是在2007-2008年期间,制成品出口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价格出口竞争力制成品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的出口总值在全世界位居第32位,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百分比不到1%;之后这两项指标一直稳步上升,到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出口额蝉联世界首位。
可见,总体上我国的出口贸易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出口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把对出口的关注重心从出口规模向着出口质量、出口效益方面转移,也即人们开始关注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尤其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主要从出口额的角度出发,就出口产品、出口产业和国内不同地区的出口,运用RCA(显示比较优势指数)、ICC(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国际竞争力指数)、SSI(出口结构相似指数)、TC(贸易竞争指数)、RTA(技术优势指数)和MI(Michaely指数)等分析工具研究比较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毛日、陈敬(2004)使用RCA、RTA和MI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杨汝岱、朱诗娥(2008)从不同指标考察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发现我国出口贸易中,不同类型商品的竞争力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较大的差异,从整体而言,竞争力在不断提升;郑展鹏(2010)研究了我国四类出口商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发现我国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平均的国际竞争力,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其结构特点本文运用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工业制成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行实证分析,详细考察了近10年来出口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变化趋势及特点。
同时采用劳伦斯指数和收益性指数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和优化状况,以期有助于贸易结构的合理调整。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贸易结构近年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呈显著增长趋势,在出口贸易总额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一发展也引发人们对我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广泛研究,考察贸易结构的变化及优化状况。
有的学者(魏浩等,2005;汪素琴,2005)按不同技术含量对制成品进行分类,分析其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的分布状况及变化幅度。
有的学者(汪斌,2003)则着力于工业制成品在不同区域、国家市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以明确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也有的学者(范爱军,2002)将分类产品与主要目标市场相结合,分析各类工业制成品在不同市场中竞争力水平的变化态势,以对我国出口产品合理定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更多的学者将精力放在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或竞争力水平的研究上,而对贸易结构进行量化并分析其变动发展的相对较少。
本文首先借助于相关评价指标考察我国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区别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近10年来(1995-2004)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贸易结构变动的量化指标分析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化趋势,以期有助于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
评价指标及数据(一)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RSCA)源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后者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 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后来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采用,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
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
我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变化及入世后的战略选择论文我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变化及入世后的战略选择论文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巨大成长是伴随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实现的。
20年来,工业产品中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在我国工业产品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及制成品中的机电机械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1980~1999年,初级工业产品的比重已由40.0%下降为4.7%,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60.0%上升为95.3%,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已成为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
然而,在工业制成品中,只有其他杂项制品提供着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化工产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机械运输设备基本呈净进口态势,尤其是具有较高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的机械运输设备,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比重上升较快,但仍旧处于净进口态势。
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的演进趋势,把握工业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无疑是入世后我国制定工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的基础。
一、实证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考察中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状况,可通过考察反映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
竞争力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其中Ci表示第i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
一般认为,如果Ci>0,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Ci0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Ci=0,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
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确立一定的标准,来具体判别某类产品对外竞争力的强弱,如Ci>0.8,可认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等等。
当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指数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得一格鲁贝尔指数,公式如下:式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同上。
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然而,本土制造业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挑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绩效。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以期为企业制定出口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益参考。
在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企业自身的实力与特点,包括规模、技术水平、品牌影响力等;国内市场环境,如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国际市场环境,如国际市场需求、贸易壁垒、汇率波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企业的出口行为。
通过收集大量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我们将揭示这些因素对企业出口决策和出口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企业战略调整方向,以期为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理解,还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对于完善出口贸易理论体系、推动国际贸易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既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如生产效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也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如贸易政策、市场需求、国际竞争态势等。
为了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我们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生产效率是决定企业是否出口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新贸易理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更有可能选择出口,因为出口能够帮助它们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创新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能够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机会。
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也会对出口决策产生影响。
中国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报告制作人:刘中福小组成员:张根基、姜双双、屈洋、王宣、蒋凯宇杜旭晶、李腾飞、刘萍、黎涛、关升第一章什么是比较优势?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但这个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
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比较优势理论。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我国出口型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进口出口总额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万亿级别。
出口型企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竞争优势则是出口型企业的核心。
那么,我国出口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呢?一、成本优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地位,这使得我国出口型企业在价格和成本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制造业中的一些高科技领域,例如电子、通信等,已成为行业领导者。
二、品质优势由于中国企业在出口时需要遵守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保证,这也是中国出口产品的重要优势之一。
此外,中国企业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严格遵循国际质量标准,确保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市场开发和信誉保持也有莫大的帮助。
三、品牌优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品牌建设越发重要。
中国品牌作为国际化品牌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例如华为、小米、海尔等企业的增长速度和品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
同时,自主品牌建立和全球品牌扩张也是中国企业向全球市场拓展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优势中国出口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需求。
我国出口企业通过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将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匹配到客户需求,并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拓宽了市场,提高销售业绩。
五、政府支持优势中国政府对于出口型企业的支持也是中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例如,中国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举办展览、展示和出席国际贸易会等措施来提高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外市场扩展。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深化改革、创新科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企业的调适能力。
通过对我国出口型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型企业具有多重优势,而这些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企业需不断提高竞争力,开发新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加强创新,这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谈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论文报告: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分析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成为了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快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向欧洲、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出口,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出口现状概述1.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体趋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逐年攀升,以2019年为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到2.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7%。
其中,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出口增长最为显著。
2.出口市场结构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外部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结构正在发生调整。
欧盟、美国、亚太地区仍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增长率逐年下降。
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3.出口品种结构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高技术含量产品逐渐成为出口主力,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加速,此类产品的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产品比重下降。
4.出口挑战尽管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和额度不断攀升,但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
一方面,国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面临一系列难题,如人工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人才稀缺等。
三、案例分析1.华为推出5G产品,加速我国电子产品出口增长2019年,随着全球5G技术商用加速,华为旗下5G产品开始量产,成为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推动了我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的增加。
2.工矿机械产品日益国际化,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工矿机械制造业自身实力不断提升,但是面对强大的国际对手,其市场份额还是较小。
不仅如此,我国工矿机械制造业在投标、交货、售后等环节中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快提升竞争力。
3.疫情对制造业全产业链带来的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制造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摘要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一直在全球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产品结构、主要出口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综述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现状,并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导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逐年扩大,种类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产品结构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多样化,涵盖了从简单的日用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全方位。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制成品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
电子产品我国的电子产品出口量居全球首位。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手机、电视、电脑和电子配件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竞争力。
机械设备我国的机械设备出口一直在增长。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的机械设备出口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工程机械、农机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是我国机械设备出口的主要品类。
化工产品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
化工产品是我国出口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化工产品中,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肥和精细化工品等是主要品类。
纺织品制成品我国的纺织品制成品出口量居全球前列。
中国拥有庞大的纺织品制造业并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纺织品制成品包括服装、家纺、针织品和非织造布等。
主要出口市场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市场。
欧洲市场欧洲市场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
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出口伙伴。
工业设备、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是我国在欧洲市场上的主要出口产品。
美洲市场美洲市场包括北美和南美,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
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国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是我国在美洲市场上的主要出口产品。
亚洲市场亚洲市场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演进的经验分析(1)论文一、引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理论,发展中国家根据该理论开展国际贸易,将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永远无法赶超发达国家? 面对比较优势战略的天生缺陷,一些国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政策依据开展对外贸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产业政策应注重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重点扶持目前也许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并且对其他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 我国成功地利用比较优势战略,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低成本劳动的优势受到影响,同时遭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将竞争优势作为对外贸易战略的出发点,能使我国从贸易获利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学者从国家?产业?产品三个层面对我国外贸竞争优势进行了相关研究?苑涛(2005)认为,我国应该把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作为我国贸易战略的出发点?一方面增加产品的净出口,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刘重力?赵军华(200 4)从竞争优势四要素出发,对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竞争优势要素对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徐力行?陈奇(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中国应该利用产业调整的契机,用产业政策刺激制造业的适度竞争,并且通过实证得出了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的结论?汪素芹(2005)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当前竞争力的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密集型领域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水平较低,但发展很快? 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出口产品外贸竞争优势的演进进行了分析? 三、我国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变化分析 (一)外贸竞争优势的含义及衡量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本质意义是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还要有其他优势,如品牌?质量?垄断力等,这些所有优势称为竞争优势?所以,比较优势只是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优势才是一国出口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给外贸竞争优势定义为,一国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并获得大量贸易利益的能力优势?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二是一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第一层含义的衡量上,以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为指标?一般而言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体现为同等价格质量更高或者同等质量价格较低,但这样的数据可得性较差?在产品外贸竞争优势的第二层意义衡量上,本文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TC)?该指数指一国某种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公式如下: 其中,TCi表示一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一国第i类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第i类商品的进口额?该指标取值范围为[-1,1],数值越大,表明该国在该产品上的生产和贸易方面具有的优势越大?一般而言,指数大于零意味着本国该产品的生产效率大于国际水平;指数小于零,意味着该产品生产效率小于国际水平;指数在零附近,表示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接近?(二)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变化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分析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一国的出口商品可以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附加值低,贸易获利能力弱;工业制成品附加值高,贸易获利能力强?因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是否优化(即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是否提高),成为衡量我国出口产品整体外贸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表1为我国历年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表,按1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 ITC)代码进行分类,共有10大类产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汇总,其中(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 由上表可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现急剧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11年的93.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重几乎平分秋色,1986年,工业制成品比重首次超越初级产品比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据了我国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2005年达到了93.6%,出口金额由1980年的90.05亿美元上升至7 129.60亿美元,增长了72.9倍? 在10个大类产品中,20世纪80年代占出口比重最高的是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在20%以上;目前我国出口比重最高的是STIC7(机械及运输设备),将近所有出口额的半壁江山?在工业制成品分类中,STI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TIC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比重逐渐下降,而STIC7(机械及运输设备)?STIC8(杂项制品)等比重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进程较快,工业制成品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升级,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上升;从外贸竞争优势第一层面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使得出口产品竞争优势有所加强? 2.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分析与上一部分不同,在分析产品贸易竞争力变化时,本文采用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分类标准——协调制度(HS),来计算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因为,HS按商品的原料来源,结合其加工程度?用途以及所在的工业部门编排商品,这里原料来源为编排的主线条,加工程度及用途为辅线条,以此计算的竞争力指数便于我们根据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比较分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变化? 计算1994年至2011年我国按HS分类的19类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如表2所示(略去第19类其他类),为简化起见,仅列出1994?2000?2002?2011年的指数值,基本反映了十年间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变化的趋势? 1994年18个大类中具有竞争优势(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共有9类(指数值大于0.45的有6类),除了HS04类外,其余8大类产品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具有外贸竞争力的产品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上? 2011年,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类为10类,分别是HS01?04?08?09?11?12?13?14?16?17?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7类;资本密集型产品占3类,分别是HS04?16?1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6?17类产品实现了由不具有竞争优势到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我们发现十年间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共有10类商品(略去第19类其他类)?在贸易竞争力指数上升的10类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共5类,分别为08?09?11?12?13;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是5类,分别为07A10?15?16?17?在这10类产品当中,有些由不具备竞争优势转向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另外一些产品原先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加强?其中15?16?17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上升非常明显,而这三类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1994年时都不具有竞争优势?77;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产品出口应该集中在具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但我们发现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得到了显著加强,可见比较优势并不是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通过产业培育,原来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竞争优势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在贸易竞争力水平下降的7类产品中,劳动密集型有5类,资本密集型有2类?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越来越受到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致?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停留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不是长久之计,既无法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 四、结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竞争优势战略发展对外贸易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上文的分析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服从了一个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我国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有所加强不管从出口产品结构,还是产品的竞争力水平,都体现竞争优势的加强?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贸易获利能力强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在产品竞争力水平上,共有10大类产品竞争能力增强,不具有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开始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二)竞争优势战略取得一定成效竞争优势战略使得我国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出口能力增强?可见,我国应该继续将竞争优势作为对外贸易战略出发点,对各种朝阳产业?高技术产业?有较大外部效应的产业?有带动作用的产业进行扶持,使得这些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比较优势只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竞争优势是一国出口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拥有竞争优势,没有比较优势也不一定无法获得竞争优势?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变化情况看,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好我国现有的比较优势,并且向竞争优势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获得规模经济,打破发达国家的先行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提高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能力,最终使得本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苑涛.论中国应将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作为贸易战略出发点[J].经济评论,2005(1). 刘重力,赵军华.以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徐力行,陈奇.产业潜在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
提要本文采用联合国世界贸易数据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显性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其它一些主要国家的出口进行比较,对我国未来外贸出口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外贸出口比较优势预测我国外贸出口结构变化与比较优势实证分析北京大学岳昌君经贸论坛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变化趋势(一)我国外贸出口的宏观表现从1980年至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就。
出口额从193.0亿美元增加到1865.3亿美元。
其中,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里扩大了3倍;从1991年到1997年的7年里又扩大了3倍。
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占世界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1980年的0.9%上升到1998年的3.4%。
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至1998年的第9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大国,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二)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变化我国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伴随着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
表1给出了我国外贸出口从1980年和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情况。
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南北贸易0逐渐加强。
发达国家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由1980年的46%上升到1997年的53%。
美国是我国出口市场动态变化最大的国家,出口值由1980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348亿美元,增长了28倍。
香港地区仍是祖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份额略有上升,从1980年的22.8%上升到1997年24.1%。
同时,/亚洲7国和地区01本文指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省和泰国2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由9.6%上升到12.6%,上升幅度超过30%。
其它149个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急剧下降,由1980年的20.4%下降到1997年的10.4%。
而1997年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排在前3位的香港、美国和日本的总份额高达60.5%。
与1980年相比,我国的出口市场趋于集中,由原来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发达国家为主。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格局。
本文将围绕展开研究,从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支持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建议。
首先,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受到全球经济形势、汇率波动、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给中国外贸出口带来一定压力,同时中国相关部门积极调整,促进外贸发展,保持出口竞争力。
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中国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逐渐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发现产业竞争力的新动向,对于提升出口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外,在支持方面,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相关部门通过降低关税、简化出口手续、提升质量标准等措施,为外贸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因此,分析支持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评估实施效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建议,有助于提升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涉及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支持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研究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并为提升出口竞争力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措施。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竞争优势出口商品分析【摘要】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结合是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技术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技术产品跨国加工贸易的兴起,跨国公司对其产品加工推行全球化战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减少自身的生产成本,这为我国利用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势商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大国。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0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稳定、迅速的时期,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3番多。
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四类商品的出口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一位,并且2000年以来,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份额还呈较快发展的态势。
如2000年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32.67% ,到2007年达到46.77% 的高位。
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逐步降低的发展趋势,如2000年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是32.44%,到2007年下降到21.97%。
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三位,2000年以来虽然中国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总体来看在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较小,如2000年的份额是18.14% ,2007年下降到16.03% 的水平。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最低,位居末位,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虽然也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在8%的水平,波动幅度较小,如表2 所示。
的出口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一位,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逐步降低的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三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最低,位居末位。
中国地区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中国地区的外贸出口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广东省的外贸出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的外贸出口概况和相关理论模型,然后,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数据对广东省的外贸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探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外贸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广东省的外贸出口竞争力受到领导的影响较大,同时,广东省的企业经营水平、国家经济以及国际市场环境也对其外贸出口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外贸出口竞争力;广东省;实证分析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foreign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regions has become a topic of concern. Taking Guangdong Province as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Guangdong Province. Firstl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foreign trade export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models. Secondly, utilizi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eign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rough establishing a regression model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eign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ign trade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greatly affec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the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nvironment.Keywords: foreign trade export competitiveness;Guangdong Province; empirical analysis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外贸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山东省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摘要】山东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均有所提高。
本文以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出口商品呈现出逐渐向中等和高技术含量制成品转化的趋势,并就以后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山东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一、山东省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近年来,山东省的工业快速稳定增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规模越来越大。
1998年山东省工业品出口额只有80.3亿美元,2008年上升到809.6亿美元,出口额增加了10倍。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表现为增加的态势。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1998年为77.5%,2008年达到86.9%,可以说,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山东省出口的绝对主导产品。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可以分为五大类:化学制品及有关产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制品。
对于工业制成品的细类来说,山东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不同类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变化和地位各不相同。
就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而言,历年都在20%~30%之间,2001年以前是下降趋势,2001年达到最低值22.6%,之后是上升趋势;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保持在5%~6%的水平。
就机械及运输设备而言,其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由1996年的10.4%上升到2008年的27.9%;杂项制品所占比重则由1996年的32.9%降到2008年的21.4%(见表1),可见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山东出口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与机械及运输设备是山东主要的出口制成品。
二、山东省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分析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的度量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可比净出口指数(NTB),NTB=(某项商品的出口额-进口额)/(该项商品的出口额+进口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