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心理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7.02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结果总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的。
(一)命题表征命题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在心理学中是指由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元。
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的意义组成的段落。
(三)图示表征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
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
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大量的图式构成,因此,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一)表征学习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是指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他开始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的意义如何。
他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
学习概念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命题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
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
三、陈述性知识的习得(一)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获得的最终表现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章:心理健康知识考点 P249一、单项选择题:1.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身体健康B.生理无残疾C.心理健康D.身心健康2.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什么宣言?( D )A.《巴黎宣言》B.《北京宣言》C.《开罗宣言》D.《阿拉木图宣言》3.科学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________二个方面。
( B )A.思想健康B.心理健康C.行为健康D.精神健康4.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是( C )。
A.积极的B.消极的C.具有二重性的D.无效的5.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B )A.否认B.文饰到C.投射D.幻想6.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
这是采用了( B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B.补偿C.退行D.转移7.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 C )A.文饰B.转移C.投射D.幻想8.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 A )。
A.升华B.转移C.文饰D.压抑9.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小伙,成为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D )。
A.反向B.投射C.压抑D.幻想10.欲盖弥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D )A.投射B.文饰C.否认D.反向11.有些酗酒者认为“喝酒伤身”没有科学根据,照样喝酒,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B )A.文饰 B.否认 C.投射 D.反向12.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 B )。
A.转移B.文饰C.反向D.退行13.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 A )A.升华B.投射C.退行D.幻想14.明明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却有意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这是哪种心理防御方法的表现?( C )A.升华B.文饰C.反向D.转移15.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依然继续吸烟如故。
2024年心理健康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十章“情绪管理与调节”展开,详细内容涵盖情绪的类型与影响、情绪调节的策略、情绪表达与沟通技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策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 培养学生有效表达和沟通情绪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与实践。
2. 教学重点:情绪的类型、影响及表达沟通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多媒体设备、情绪卡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心情日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情绪变化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情绪管理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介绍情绪的类型及特点。
(2)阐述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讲解情绪调节的策略。
3. 实践情景引入:(1)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困扰。
(2)针对学生的问题,运用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现场指导。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情绪调节策略。
5. 随堂练习:发放情绪卡片,让学生进行情绪表达与沟通的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情绪的类型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举例说明情绪调节策略在生活中的运用。
(3)记录一周的心情变化,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
2. 答案:(1)情绪类型:喜、怒、哀、惧。
影响: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导致消极影响。
(2)例如:遇到挫折时,可以采用积极思考、寻求支持、调整呼吸等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3)见学生个人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开展情绪管理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情绪管理的心得。
(2)推荐相关书籍和影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情绪管理。
(3)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与实践。
(基础)第十章-心理健康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健康心理标准有()。
A.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B.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C. 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D.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2、A型行为类型的人,其人格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
这种特征的人有下列表现()。
A. 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B. 很易引起不耐烦C. 有时间紧迫感,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D. 言语和举止粗鲁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行为倾向特征为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 认知评价(正确答案)B. 人际和谐C. 智力正常D. 情绪良好E. 良好的适应能力答案解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描述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4、不属于心理问题实质的是()A. 大脑结构或机能失调B. 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征异常C. 强烈的心理反应和适应困难D. 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凌乱和歪曲E. 体力减退(正确答案)5、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属于()A. 个人心理B. 个性倾向性(正确答案)C. 个性特征D. 心理健康6、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是()。
A. 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B. 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C. A和B(正确答案)D. A或B答案解析: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人类心理活动一方面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
第十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二、什么是心理健康1、定义✧广义: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2、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的智力水平✧了解并接受自己✧人际关系和谐✧调控情绪✧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一)途径(1)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二)方法:(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3)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4)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来源(一)压力的概念:(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二、压力的身心反应(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加拿大心理学家薛利提出1、警觉反应2、抗拒3、衰竭(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应策略(一)影响压力的因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识4、性格5、环境(二)处理压力的方法处理困惑、减轻不适感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
(6)改变不合理观念。
(一)影响压力的因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识4、性格5、环境(二)处理压力的方法处理困惑、减轻不适感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性和有限性,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挫折教育: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通过挫折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
感恩教育:教育大学生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感恩心态,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
自我保护教育:通过自我保护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生命价值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重大或突然的应激事件时,无法通过常规的应对方式来应对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咨询系统等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当心理危机发生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提供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同学支持等,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第十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一、教学目的1. 了解生命过程,探索生命的意义,了解面临丧失的过程,学会面对丧失与哀伤。
2. 了解心理危机的含义、特点和产生机制。
3. 掌握如何预防心理危机,无论当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遭遇危机时都了解如何应对。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28-S30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探索生命的意义,了解心理危机的产生机制,掌握如何预防以及应对心理危机。
教学难点:掌握当自己和身边的人遭遇心理危机时如何应对。
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六、教学过程(一)S28:生命及其意义1.问题引入什么东西到处都是但却无比珍贵?什么东西一去不复返?什么东西是有限的,但能创造无限的可能性?教师总结:是生命。
生命给予了人机会去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生命给予了人力量,生命也给了人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让自己拥有一个丰盈的人生?2.生命及其过程(1)含义从生物学上来看,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心理学意义的生命的内涵比生物学意义的要丰富得多。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
(2)生命形态①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一点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
②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
③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
3. 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的困惑(1)引导案例:有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大家:你究竟为什么而活?你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同学们的回答有:为了明天生活得更好!生命的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得让自己的生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放出光芒!我想生命的意义也许是当你将要死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说:“我没有什么遗憾,我可以安心快乐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