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选材用材
- 格式:pptx
- 大小:260.38 KB
- 文档页数:2
第九章掌握叙事的方法学习目标1.对叙事的方法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2.掌握一些基本的叙事技巧;3.能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叙事方法,较清晰地体现文章主旨。
写作指津要想把事情说清楚,就要注意叙事的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只有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一.顺叙什么是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先后从头讲到尾就叫顺叙。
这种叙事方法最简单,也最常用,是写事的主要方法。
运用顺叙的写法,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所以写起来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以林黛玉的见闻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交代故事的情节的。
节选部分开头是黛玉初进贾府与贾母、两位舅母、李纨以及众姐妹见面,接着黛玉初见王熙凤,然后写黛玉拜见两位舅舅,并从侧面介绍宝玉,最后写黛玉陪贾母吃饭,并与宝玉见面。
故事情节达到高潮。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注意:运用顺叙,要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平铺直叙的毛病,叫人读起来索然寡味。
二.倒叙。
什么是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始进行叙述,这就叫倒叙。
这种叙述,除了把事情的结果提前外,其他跟顺叙没有区别。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是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出故事的结局“祥林嫂惨死于祝福声中”,然后再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叙写她一到鲁镇,二到鲁镇的情况;最后以“祝福声中感慨”为尾声,由回想回到现实。
这样写更突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本质。
使用这种倒叙,一般有这样两个目的:一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后文紧紧围绕这个结果写,使文章紧凑不散;二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注意,先把结果端在人们的面前,以引发人们读下去的兴趣。
注意: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如《祝福》中用了这样的句子“然而先前的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使倒叙和顺叙接榫。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写作指导4篇高考作文写作指导1材料、有人骑一匹国马(指平时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征用的马),另一人骑一匹骏马,两人一路同行。
骏马咬伤了国马的脖颈,国马血流如注,但若无其事,行走自如。
后来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饮,浑身颤抖。
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为咬了国马而羞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
”国马奔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
阅读材料,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辨析概念含义,区别于“包容”题目举例:人心贵宽容宽容,智慧的选择宽容宽容,人生中的阳光开头段例: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国马与骏马同行,骏马将国马的脖颈咬伤,结果国马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骏马。
故事虽小,却揭示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我们要学会宽容。
(简要概括原材料,引出论点)说理段例:例一:“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冒犯自己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
宽容如水的温柔,它使人们冷静下来,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
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解释概念,阐述宽容作用)例二:寓言中被咬的国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
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结局必然是两败俱伤。
由此可见,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
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用宽容消除摩擦。
(扣原材料分析)论据使用;(事例概括略)试想,张英如果没有宽容旷达的胸襟,执意要夺回三尺地,定会激化两家矛盾,结下深仇大恨。
张英正是用宽容的力量使两家和好。
――分析论据分论点设置:宽容是人和人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是化解恩怨的良药宽容,是事业成功的加速器举例:光武帝刘秀大败王朗,攻入邯郸,在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朗,辱骂自己甚至企图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
可是,光武帝却视而不见,他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不顾群臣反对,全部销毁。
这把宽容的火,烧毁了嫌隙与猜疑,化敌为友,终于成就帝业。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琴艺三境”(写作指导+写作素材+范文)一、文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我国古代讲求琴艺三境:技境,通境,禅境。
技境指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学习者须有较好的音准、乐感、节奏感,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演奏实践。
通境指贯通和修养,即技能达到一定高度后,能从其他艺术门类或生活现象中感悟艺术的真谛。
禅境指做到精神安恬、心无挂碍,随意弹奏就能尽善尽美。
掌握琴艺,进入技境是最基本的要求。
进入通境,则需要突破技术的局限,真正领悟本门艺术的真谛。
进入禅境则是进入了最高境界,人、琴、音乐,三者和谐统一在一起。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二、立意点拨材料阐述的是我国古代琴艺的三重境界,它对技境的解说,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打好基础,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它对通境的解说。
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深入研究,先达到一定高度,然后突破自身的局限,从而做到触类旁通。
享受到其他事物的美,得到其他事物的助力。
它对禅境的解说,启发我们去追求随心所欲的境界,进入自由王国。
第一重境界是必须达到的.因为它是后两者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应该达到的,因为达到它才算是真正的高手;第三重境界是理想的境界,能达到最好,实在达不到,对于一般人而言,也属正常。
材料启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勤于锻炼,才能达到第一重境界;而达到第一重境界,只是第一步,尚须精品细研,突破瓶颈.进入第二重境界.到此境界才能称之为成功;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使物我融合为一,就能进入最高境界。
立意行文时,须注意从技境、通境、禅境这样的琴艺术语人手,由琴艺延伸到人生的道理;要注意分析三重境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现思辨性;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指出奋斗的方向。
三、写作素材1、丰子恺先生在谈到其恩师弘一法师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说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层楼,每一层是物质生活(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艺术),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宗教),且攀登每层楼的顺序不能颠倒。
作文选材要求
作文选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
的质量和深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材呢?
首先,我们要选择与自己有关的话题。
选材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感悟、社会现象等作为写作的
素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加真实和有力量。
其次,我们要选择有足够信息和素材的话题。
选材要有深度和
广度,这样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采访、阅
读等方式获取丰富的素材,比如统计数据、案例分析、专家观点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再次,我们要选择有争议和思考的话题。
选材要能引起读者的
共鸣和思考,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
社会热点、时事问题、道德困境等作为选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
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我们要选择有表现力和创新的话题。
选材要能够展现自
己的文采和思维,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话题、独特的视角、奇特的结构等作为选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具有个性和魅力。
总之,作文选材要求我们要有选择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故事和价值,要善于思考和表达,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希望大家在选材的过程中能够多多思考,多多积累,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素材大全摘抄高考作文素材大全摘抄1.人生是一段有着优美风景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有的路柳荫匝地,有的路落英缤纷,有的路表面阴云密布却转角柳暗花明,有的路看去阳光明媚却暗藏埋伏重重,而只有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2.母爱是人生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3.波的图像是人生的道路:波峰是成功,波谷是挫折,质点是波的图像的闪光。
4.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
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
5.华兹华斯曾说过:“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美好而诗意的。
”同样,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充满阳光与风景的。
当然,这条路也会有崎岖坎坷,但不要怕,因为我们已经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路。
那么就勇敢的拼搏,并享受这条路上的风景吧,让自己活出一个精彩灿烂的人生历程!6.是水,就要回归大海;是白云,就要拥抱蓝天;有知识,就要回报人民。
7.相信自己是一种精神的充实,灵魂的丰满。
精灵般的大黄蜂就是一个世间的智者与精神上的英雄,它用自己的真实行动默默地向世人昭示着;每个生灵,每个人,其潜力都是无限的。
不要相信外界的轻蔑与嘲讽,坚守自我,相信自己,最终定可化腐朽为神奇,成就一番非凡的伟业。
1.用春天绚丽的情思构建理想的阶梯,用夏阳般火热的激情熔铸飞扬的思维,用秋叶般深邃的色泽涂抹豁达的品质,用冬雪凛冽的锋芒刺破前进最后的屏障。
2.如果我是山,就要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山风拂面,让每一处角落都渗透梦的语言,让我的价值在太阳底下展现;如果我是水,就要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远航,鱼儿欢畅,让每一股细流都一往无前,让我的价值迎风吟唱。
高考作文素材选用原则与运用技巧高考作文素材选用原则与运用技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
作文需要材料。
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
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
选材的原则有四:1.有“信度”。
要选剪真实确凿的,真实的、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
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
要克服写文章时“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
3.有“力度”。
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选剪的材料无古今中外大小等等之分别,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
4.有“新度”。
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
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热点技巧】技巧一、素材运用比较化第一招:同类扩展,连点成线,以求规律显。
对待友谊,我们要用真心去感受,要用真情去培植。
当朋友高兴时,我们和他一起分享快乐的喜悦;当朋友伤心难过时,我们帮他分担忧愁痛苦;当朋友茫然失措时,我们鼓励他迷途知返。
友情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高考优秀作文《感受爱感恩爱》片段孤证孤例通常缺少说服力。
本段在阐述“对待友谊,我们要用真心去感受,要用真情去培植”时,以同类扩展,连点成线的方式,引出“当朋友高兴时”“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当朋友茫然失措时”三种情况下的正确做法,巧妙地展现了全天候培植友情的技巧。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素材回放稻米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
我国的稻作农业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气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重点项目、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播出,透过“一粒米”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为观众奉上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素材解读中国稻作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我国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水田耕种技术、节气和历法、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与稻作农业息息相关的米食文化传承至今,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样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具有悠久历史的米食文化,发展到当代依然充满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稻作农业的发展成熟,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我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1/5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今天的中国,从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开展“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浓厚氛围,一系列有效举措,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铭刻下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阔画卷。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在接续奋斗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适用话题食粮、文化、大餐、智慧汗水、文明、文化、思索“粮”言“粮”语牢记于心美味米食与厚重的文化内涵多维度彰显了中华米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一餐一饭中邂逅米食背后的烟火故事彰显米食背后中华文明开拓发展的史诗从一粒米深入开掘,生动展示稻米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积淀。
作文技巧点拨(六)选材用材的技巧要义解读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作文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而恰当地选材用材是作文思想健康的重要保证。
选材用材是为作文选择所需材料,并构思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品位和等次,属于构思范畴。
一般说来材料要选择运用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当然也可从新的角度来选择运用旧材料。
技巧点拨选材用材注意以下几点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
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
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某种程度上说,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是不合格。
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一步,选材绝不能涉禁区。
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
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
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如果不懂装懂,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
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2008年高考作文中就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事例和文章。
如,抗击南方特大雪灾的感人场面、全民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等等。
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材料。
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
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
高考作文基本步骤及方法三选材用材三、选材用材【解题步骤】在草稿纸上简略的列出相关的材料,认真分析、鉴别,选择最适当的材料。
合理的安排材料:或以古今中外为序,或以正反为序,或以重要—次重要为序。
对于大家不是很熟悉或本身具有可读性的材料,详细地叙述并结合论点分析;对于大家熟悉或无须叙述的材料,采用排比的手法列举。
【注意事项】材料要新鲜,或选用当今生活的材料,或以新的角度审视、改造旧材料。
尽量选取身边的事情作为素材,即使引用历史典故,也一定要回归现实、紧扣现实。
材料要丰富:第一手材料(亲身经历)与第二手材料(书报媒体)结合。
运用典型事例或多个实例要注意紧扣中心进行分析。
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要不厌其详,无用的材料只字不提。
【范例解析】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
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
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有关鲁迅素材多角度运用一、写作素材1、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3、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
“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国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您,做到了。
人们看到了“新文学”界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明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4、有人说您曾“彷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