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14章急症
- 格式:ppt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53
※<前言>中医内科急症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阐述临床常见急症的病因病机、诊查要领、应急处理和辨证立法处方用药。
课程内容根据临床实用要求,主要介绍常见急症的理论知识,辨治规律及应急措施,传授常用诊疗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及知识,处理内科常见急症的能力,适应今后临床实际需要。
本课程分前言、绪论、各论、附篇。
前言说明开设急症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绪论介绍急症辨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各论介绍临床常见15个病证的理法方药,附篇介绍常见几种急性中毒和常用急救技术等内容。
课时安排28~30个学时左右。
病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对急救技术操作,采用见习示教的方式。
授课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为宜。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急症的基本特点【要求】了解急症的各个病证,虽然涉及多脏器、多系统,但在发生、发展、转归方面有其共同的特点和内在联系。
【内容】说明急症的基本特点为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多病同证,但又同中有异。
第二节急症的病机要点【要求】了解急症的病机要点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关;若邪实机闭,进而邪陷正虚,可以由闭转脱。
【内容】讲解急症的病机要点为内外合邪,每多因果夹杂;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热)痰瘀,常可转化并见;邪盛酿毒,毒邪性质多端,外受、内生有别;邪实机闭是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病性多实,但常虚实夹杂;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第三节急症的辨证要点【要求】了解急症的证,是机体在内外平衡失调的病理状态下,反映于临床的危急证候,是概括急症的病因病机、病势发展和正邪消长的临床综合诊断。
临证只有抓住辨证要点,才能准确地明辨证候,以指导临床施治。
【内容】介绍急症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外感与内伤,辨脏腑病位,辨病理因素,辨标本主次,辨病势传变与顺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临床医学概要名词解释1.休克: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使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量急剧减少,引起广泛组织细胞受损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
2.意识障碍:人体由各种原因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观察能力出现的障碍。
如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3.症状:病人能够主观感觉到的不适感觉、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如腹胀、疼痛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体征:能被检查到的客观表现。
如心脏杂音、黄疸等。
有些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呼吸困难等。
4.第一心音:心室收缩早期,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时产生的声音。
第二心音:心室舒张早期,主A瓣和肺A瓣关闭时产生的声音。
5.三凹征:是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见于候、气管,或中央气道的炎症、水肿、异物或肿瘤。
6.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但1日内波动可见于2℃,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1日内体温波动范围小于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7.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为蜘蛛痣。
多在面、颈、肩部前上胸部等处。
8.高血压病: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并伴有动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9.肺心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肺血管病变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
晚期多由呼吸道感染诱发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
10.急性胰腺炎: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亦可伴有细菌感染。
11.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质量和数量发生异常(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或增殖与分化能力不平衡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白血病细胞。
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全身组织和器官,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2.糖尿病: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和衰竭。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6学分参考学时: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96学时课内实践学时:0学时适用对象:202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临床医学概要》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必修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知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整体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在思想方面尤其突出新时代育人导向,各教材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精神。
该课程是依据“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基础医学知识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理实一体、知识层面递进式培养,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
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教具模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项目设计以诊断学基础中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辅助检查、内外科常见疾病为线索来进行,以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第一章概论一、急诊医学的概念与范畴(一)急诊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手术)、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first aid)、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病、儿科急诊、灾害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
急诊医疗的主要任务是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传统认为,急诊是紧急救治的过程和医疗的前期阶段,仅对住院前患者的伤、病情简单评估,经专科会诊及初步处理后,再收入院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对创伤、疾病早期发展影响临床预后认识的深入,公众对急诊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需求的日渐提高,医疗技术的快速进展,都要求在致伤或发病早期快速采取有效的救治,如现场基本生命支持,止血,包扎,固定,镇痛,液体复苏,抗感染初始治疗,确定性手术,早期冠状动脉再开通等。
目的是在“黄金时间”内抢救生命,控制病情发展,保护器官功能,争取良好的临床预后。
所以,集中人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资源来发展急诊学科,对提高社会和医疗机构急诊医疗水平和急救反应能力至关重要。
“急诊”与“急救”经常被混用,含义却有所差别。
急诊医学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更突出对急危重病(症)、创伤及伤害急性发生和(或)加重过程中特殊规律的探讨研究和救治措施,如现场急救、安全转运、医院急诊及对危重症的器官功能支持。
目前医院急诊中大多数患者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危重患者。
而在院前急救中,特别是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往往需要调动全社会总的救助资源,涉及政府部门、交通、通讯、消防、公安以及军队等方面的通力协作。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判断、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临床医学概要1.休克: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使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量急剧减少,引起广泛组织细胞受损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
2.意识障碍:人体由各种原因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观察能力出现的障碍。
如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等。
3.症状:病人能够主观感觉到的不适感觉、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如腹胀、疼痛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体征:能被检查到的客观表现。
如心脏杂音、黄疸等。
有些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呼吸困难等。
4.第一心音:心室收缩早期,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时产生的声音。
第二心音:心室舒张早期,主A瓣和肺A瓣关闭时产生的声音。
5.三凹征:是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见于候、气管,或中央气道的炎症、水肿、异物或肿瘤。
6.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但1日内波动可见于2℃,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
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1日内体温波动范围小于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7.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为蜘蛛痣。
多在面、颈、肩部前上胸部等处。
8.高血压病: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并伴有动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9.肺心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肺血管病变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
晚期多由呼吸道感染诱发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
10.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质量和数量发生异常(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或增殖与分化能力不平衡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白血病细胞。
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浸润全身组织和器官,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1.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12.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浸入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不化脓、不坏死。
13.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
《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23 适用专业: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等学科,它简明介绍临床各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常见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解救方法,重点介绍临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并适当介绍临床医药领域的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种疾病的概述和诊治的过程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药学和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2.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专业基础4.课程作用: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
本课程在内容上以人体各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内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临床各学科(包括内、外、妇、儿、传染病和肿瘤等)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