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要点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气候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很不相同。
世界上有的地区终年炎热多雨;有的地区长冬无夏,终年寒冷;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有的地区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根据各地气候的差异,人们将气候分为不同类型。
【例题1】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是( )A.气温和光照B.降水和风力C.气温和降水D.气温和风力点拨: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人们根据不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把全球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答案:C要点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重点)l.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虽然世界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但是它们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其中,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1)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来源:学科网ZXXK](2)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3)温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4)寒带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及特点2.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表:【例题2】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点拨:本题关键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判断气候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和降水的分配没有同期,也就是说冬季温和但是降水量多,夏季高温但是降水量少,所以这种典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故选A。
答案:A【例题3】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点拨:本题为单一型选择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因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要点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难点)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的辐射不同,纬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4节概括主要内容200字
摘要:
1.概述《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
2.分析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3.探讨毛泽东的军事和政治战略思想
4.总结本节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不朽名著。
第三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毛泽东的采访内容,展现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和军事政治战略思想。
在这一节中,斯诺详细描绘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毛泽东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具有杰出的军事战略和深刻的政治洞见。
本节还探讨了毛泽东的军事和政治战略思想。
毛泽东主张积极抗日,并认为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如建立红军、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等,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第三章第四节通过斯诺对毛泽东的采访,展现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和军事政治战略思想。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一些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
2. 准备PPT课件和相关视频材料。
3. 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供学生实践和讨论。
4. 引导学生自行预习相关知识,提供参考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现象,如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钙溶液的反应等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速率、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以及沉淀生成的条件等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1. 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通过实验演示,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溶度积等。
2. 沉淀溶解平衡的挪动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沉淀溶解平衡挪动的现象,讨论平衡挪动的原因和规律,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3. 应用实例结合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干系、设计实验方案等。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习题、实验设计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方法。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小节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节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在红色区域的冒险。
这些危险包括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以及共产党领导人及其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条件。
该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第三章第四节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会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光心、物距和像距等基本概念;(3)、会利用3条特殊光线作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4)、能借助光路图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凸透镜成放大、等大和缩小实像,成放大虚像的条件;(5)、能借助光路图测量物距、像距或像高等。
(6)、知道放大镜、眼睛、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原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建立物理概念,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3)、乐于参加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实验,学会用太阳光粗略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不仅能帮助理解焦点、焦距概念,还能朋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最大的难点。
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探索实验活动中发现和体会凸透镜成放大、等大和缩小实像,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再通过成像作图练习,来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第1课时:阅读p60-61课文,完成《卡片》p45-46观察和实验,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和对光线的不同作用。
了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时能产生不同的像。
学习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完成课本p63练习1、2、3。
第2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个环节:一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实验提出猜测;三是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四是分析归纳找出规律;五是联系实际延伸思维。
引导学生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
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两个体验活动,猜想影响凸透镜成不同像的因素是物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4节概括主要内容200字
摘要:
1.本节主题:长征的起因与经过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被迫进行长征
4.长征途中的艰苦经历
5.长征胜利的意义
正文:
本节主要讲述了长征的起因与经过。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离开瑞金,开始进行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种种艰苦的挑战,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
然而,红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念,成功地在长征途中突破重围,最终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第四节离子晶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数据和信息,能说明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晶体性质的关系。
2、通过自学岩浆晶出规则与晶格能拓展视野。
【重点、难点】
晶格能的定义和应用。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自学思疑: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理解晶格能的概念。
2.分析教科书表3—8和3—9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对你判断晶格能的大小有何启示?
3. 影响晶格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晶格能大小与晶体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1 / 5
4.什么是岩浆晶出?岩浆晶出顺序与晶格能有什么关系?
合作交流:
1.如何判断晶体的类型?
2.总结四种晶体熔、沸点的比较规律。
四、自主测评:
1.下列有关离子晶体的数据大小比较不正确的是( )
A.熔点:NaF>MgF2>AlF3
B.晶格能:NaF>NaCl>NaBr
C.阴离子的配位数:CsCl>NaCl>CaF2
D.硬度:MgO>CaO>BaO
2.X、Y都是IIA(Be除外)的元素,已知它们的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T(XCO3)>T(YCO3), 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晶格能: XCO3>YCO3
B.阳离子半径: X2+>Y2+
C.金属性: X>Y
D.氧化物的熔点: XO>YO
3.NaF、NaI、MgO晶体均为离子晶体,根据下列数据,这三种晶体的熔点高低顺序是( )
物质①NaF ②NaI ③MgO
2 / 5
离子电荷数 1 1 2
离子间距离/10-10m 2.31 3.18 2.10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4.下表是几种碳酸盐的分解温度和阳离子半径
碳酸盐MgCO3CaCO3SrCO3BaCO3热分解温度/℃402 900 1172 1360
阳离子半径/pm 66 99 112 135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 )
A.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大,越易分解
B.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小,越易分解
C.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大,结合碳酸根中的氧离子越容易
D.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小,结合碳酸根中的氧离子越容易
5.如图所示,食盐晶体是由钠离子(图中的“●”)和氯离子(图中的“○”)组成的,且均为
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
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
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
A.3.0×10—8cm B.3.5×10—8cm C.4.0×10—8cm D.5.0×10—8cm 6.下列离子晶体中,离子键最不稳定的是()
A.MgCl2
B.CaF2
C.NaBr
D.CsI
7.溴化钠、氯化钠和氧化镁等离子晶体的核间距和晶格能(部分)如下表所示。
NaBr NaCl MgO
3 / 5
离子的核间距/pm 290 276 205
晶格能/kJ·mol-1787 3890
(1)溴化钠晶体比氯化钠晶体晶格能________(填“大”或“小”),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镁晶体比氯化钠晶体晶格能大,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溴化钠、氯化钠和氧化镁晶体中,硬度最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制取单质镁时,往往电解的是氯化镁而不是氧化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5
第四节离子晶体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答案:
1.A 2.AD 3.B 4.BD 5.C 6.D
7.(1)小NaBr比NaCl离子的核间距大
(2)氧化镁晶体中的阴、阳离子的电荷数绝对值大,并且半径小
(3)氧化镁氧化镁晶体比氯化镁晶体晶格能大,熔点高电解时消耗电能大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