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妊娠合并乙肝
- 格式:docx
- 大小:11.94 KB
- 文档页数:1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在介绍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意义、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在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防治策略、护理措施、并发症及产后恢复情况。
在结论部分分析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预后的影响,设定了护理目标并提出了护理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及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产后康复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策略、护理措施、并发症、产后恢复、预后影响、护理目标、护理效果评估。
1. 引言1.1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意义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意义在于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孕妇中的流行率较高,可能导致妊娠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肝功能异常、胎儿发育受限、早产、甚至死产等。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可能对胎儿造成垂直传播的风险,增加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及时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对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减少相关医疗资源的消耗,对于优化妇幼保健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认识和管理,对于儿童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的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母婴传播和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但普遍较高。
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妊娠期间可以引起孕妇肝功能异常、胎儿发育受损甚至导致死胎或早产等严重并发症。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母婴结局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母婴结局。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6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在我院分娩的90例一般资料无差异的产妇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母婴结局。
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肝炎组产妇产后出血率较高,胎儿窘迫发生率高,早产率高,新生儿窒息率高,与正常组产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情况。
1.2.1产后出血:在胎儿娩出后的24小时内产妇的出血量如果大于500毫升,即诊断为存在产后出血[2]。
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1.2.2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出生后的一分钟进行apgar评分,分数小于7分,即诊断为存在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例数/总例数*100%。
1.2.3胎儿窘迫:胎儿血液ph小于7.20,po2小于10mmhg,pco2大于60mmhg,及诊断为存在胎儿窘迫[3]。
胎儿窘迫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2.4早产:在28孕周到37孕周之间提前分娩的产妇。
早产率:早产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单位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产后出血率:肝炎组产妇产后出血21例,产后出血率34.42%;正常组产妇产后出血13例,产后出血率14.44%。
两组在产后出血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3.2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胎儿窘迫发生率:肝炎组胎儿窘迫发生20例,胎儿窘迫发生率32.79%;正常组胎儿窘迫发生11例,胎儿窘迫发生率12.22%。
两组在胎儿窘迫发生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4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产科治疗保健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257-01【摘要】对于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妊娠时机,加强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产科治疗保健和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几率。
【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产科治疗乙型肝炎(hbv)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将近有15%的是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有接近0.03%~1.5%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出现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能引起母婴传播、新生儿死亡、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dic、产后出血等,而隐性的异型肝炎携带者可能引起子代和母亲的慢性疾病。
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1 合理选择妊娠期若夫妻双方有一方为乙型肝炎携带者,在进行性生活时应使用避孕套,以防止hbv通过精子传递给胎儿,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在hbv-dna水平较低、肝功正常、病情趋于稳定时方可进行妊娠,尽量避免在乙型肝炎较活跃时期进行妊娠。
若夫妻双方中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则应当在肝功检查正常半年之后在进行妊娠,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肝功正常2年后为最佳妊娠时期。
2 妊娠期的护理与治疗由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会导致患者出现较重的如呕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情况严重时会使患者无法进食,此时应当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病情趋于好转之后在进行人工流产。
在妊娠中晚期,尽量使用高维生素、高蛋白、含脂量低的事物,不可以喝咖啡、浓茶,严禁饮酒和吸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尽可能不要进行体力拉动;注重怀孕期间的保健和检查,以便能够确认有无并发症、产科异常、胎儿异常情况出现;定期进行dn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性抗体检查、肝功能检查,严密观察产妇是否有乙型肝炎加重的情况出现,若出现并且持续恶化,此时孕妇应当考虑放弃妊娠。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定义标准
一、概述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指孕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并在妊娠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炎症状、高病毒载量及强传染性等情况。
此疾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二、诊断标准
1. 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诊断妊娠合并乙型肝炎首先需要证实孕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这可以通过检测孕妇的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等指标来确认。
2. 出现肝功能异常、肝区疼痛、黄疸等肝炎症状
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肝区疼痛、黄疸等肝炎症状是诊断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黄疸(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等。
3. 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往往很高,提示传染性强。
这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乙肝病毒DNA(HBV DNA)来确认。
高病毒载量意味着患者传染给他人的风险较高。
4. 肝脏病理学检查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对于高度怀疑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孕妇,可以进行肝脏病理学检
查以确定肝脏是否有慢性炎症或肝硬化的迹象。
这可以通过肝脏活检或肝脏超声等无创性检查手段来实现。
三、处理和治疗
根据以上诊断标准,对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处理和治疗的目标包括:
1. 保护孕妇的肝功能,减轻肝炎症状;
2. 降低病毒载量,控制传染性;
3. 防止肝衰竭和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4. 确保母婴安全,包括防止母婴传播。
具体的治疗方案可能因个体情况而异,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妊娠合并肝病护理措施1. 简介妊娠合并肝病是指女性在怀孕期间同时患有肝病的情况。
肝病可能是已经存在的慢性肝病,也可能是在怀孕期间产生的急性肝病。
怀孕合并肝病会给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来保障母婴的安全。
2. 妊娠合并肝病的分类妊娠合并肝病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2.1 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合并肝病,其主要特征是孕妇体内胆汁酸代谢紊乱,导致胆汁淤积和胆汁反流。
这会导致孕妇出现黄疸、瘙痒等症状,对胎儿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2 妊娠期肝功能损伤妊娠期肝功能损伤是指在怀孕期间肝功能异常,但不存在其他病因解释的情况。
这种肝病常见于孕后期,常伴有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时还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对母婴的安全构成威胁。
2.3 孕晚期肝衰竭孕晚期肝衰竭是指在怀孕后期出现肝功能严重损伤和衰竭的情况。
这是一种比较罕见但十分危险的妊娠合并肝病,常常需要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以避免对母婴的不可逆伤害。
3. 妊娠合并肝病的护理措施对于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保障她们的健康和胎儿的安全。
3.1 医疗监护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需要接受医生的定期监护和检查。
医生会密切关注孕妇的肝功能指标、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治疗。
3.2 健康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来说非常重要。
她们需要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肥胖食物和对肝脏有负担的食物,如油腻食物和酒精。
3.3 定期体检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体检。
这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4 保持充足的休息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和过度活动。
这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减轻肝脏的负担。
3.5 注意药物的使用妊娠合并肝病的孕妇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妇女的护理要点解答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在孕妇中较常见,是妊娠期妇女肝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肝炎病毒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等,其中以乙型最常见,我国约8%的人群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期某些生理变化可使肝脏负担加重或使原有肝脏疾病病情复杂化,从而发展为重症肝炎。
1.妊娠本身并不增加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妊娠期由于早孕反应,母体摄入减少,体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孕妇新陈代谢率增高,营养物质消耗增多,肝内糖原储备降低,故使肝脏抗病能力下降。
2.妊娠期孕妇体内产生的大量内源性雌激素需经肝脏灭活,胎儿代谢产物也需经母体肝内解毒,从而加重肝脏的负担。
3.妊娠期某些并发症,分娩时体力消耗,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和产后出血等均可进一步加重肝损害。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分娩的影响1.对孕妇的影响①病毒性肝炎发生在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妊娠晚期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可能与体内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有关。
②孕产妇的死亡率高,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致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易发生产后出血。
同时重症肝炎的发生率高,为非孕妇女的66倍,在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发生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极易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2.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①围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增高: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生率高于正常孕妇的2倍。
肝功能异常的孕产妇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
近年来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的发生密切相关。
②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妊娠期内,胎儿由于垂直传播而被肝炎病毒感染,以乙型肝炎病毒多见。
围生期感染的婴儿,部分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什么叫妊娠合并乙肝
据医学书籍记载,妊娠合并肝炎有妊娠合并甲肝,妊娠合并乙肝,妊娠合并丙肝等等,很多朋友对于它们都不是很熟悉。
那么,什么是妊娠合并乙肝呢?妊娠合并乙肝怎么治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叫妊娠合并乙肝
妊娠合并肝炎是指女性在妊娠期感染肝炎病毒,因而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
妊娠合并肝炎具有传染性,会通过孕妈妈传染给胎宝宝,导致流产、早产甚至会危及胎宝宝的生命。
得了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会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以及无力等症状,病情较严重。
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多发于秋冬季节,潜伏期2~6周。
乙型肝炎病情较为隐匿,会出现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妊娠合并乙肝怎么治疗
第一,一般治疗:除应在肝炎急性期予以隔离和卧床休息外,并予以清淡及低脂肪饮食,每日应供给足够热能,如消化道症状较剧,则应予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第二,产科处理
1,妊娠早期:如HBsAg滴定度高且HBeAg阳性伴有临床表现者应在积极治疗情况下,可行人工流产术。
因为妊娠和乙肝之间互有不良影响。
但妊娠中晚期的患者当以保肝治疗而不宜贸然行引产术,以免由于引产而引起不良后果。
2,分娩与产褥期:必须注意以下3个方面:防止出血;防止感染:应在产后应用对肝肾无不良影响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注意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测结果,防止病情发展。
从产科角度观察胎儿有无头盆不称,产程虽然进展良好,亦应适当缩短第二产程而行产钳助产,有利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及减少新生儿窒息。
产后应常规留脐血检测肝功能和肝炎血清学指标。
3,新生儿的处理:近年来主张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30μg,一般可阻断90%的母婴传播率。
如有条件可于出生后再肌注一支人类HBs免疫球蛋白(HBIG)则更有利于防止母婴垂直传播。
我国的乙肝疫苗作用能保持5年左右,故在进入小学之前应再作一次加强免疫注射。
总而言之,妊娠合并乙肝是非常容易感染的,这一点朋友们要多多注意。
妊娠合并乙肝的预防也是异常重要的,小编建议朋友们可以定期打预防针,多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内衣内裤,保证睡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