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 格式:ppt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19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应用s【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保障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本文就s-腺苷蛋氨酸联合美能应用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
方法:将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给予对照组产妇服用美能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在美能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腺苷蛋氨酸进行联合治疗,对两者产妇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针对对照组的6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予以美能注射液进行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静脉滴注,5-20ml/次,1次/d。
持续用药7d为一个疗程。
1.2.2 观察组针对观察组产妇的6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产妇进行治疗时,需要在采用美能治疗的基础上,权衡治疗利大于弊后慎重给予产妇加用s-腺苷蛋氨酸进行联合治疗,美能的用法用量和对照组相同,s-腺苷蛋氨酸的具体用法用量为:静脉滴注,500mg/次,2次/d。
持续用药7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在本组的120例产妇接受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的观察产妇肝炎症状的改善情况,每天对产妇的胎动和胎儿胎心音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定期对产妇进行相关的检查。
同时在产妇结合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本组12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产妇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疗效判定标准产妇在接受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符合正常标准,恶心、呕吐、头晕、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彻底消除的治疗效果为显效;肝纤维化指标降至正常值的1.5倍以内,恶心、呕吐、头晕、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的治疗效果为有效;肝纤维化指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得到改善和控制,甚至加重的治疗效果为无效[3]。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在介绍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意义、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在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防治策略、护理措施、并发症及产后恢复情况。
在结论部分分析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预后的影响,设定了护理目标并提出了护理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及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产后康复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策略、护理措施、并发症、产后恢复、预后影响、护理目标、护理效果评估。
1. 引言1.1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意义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意义在于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孕妇中的流行率较高,可能导致妊娠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肝功能异常、胎儿发育受限、早产、甚至死产等。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可能对胎儿造成垂直传播的风险,增加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及时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措施,对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减少相关医疗资源的消耗,对于优化妇幼保健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认识和管理,对于儿童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的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母婴传播和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但普遍较高。
有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妊娠期间可以引起孕妇肝功能异常、胎儿发育受损甚至导致死胎或早产等严重并发症。
什么叫妊娠合并乙肝据医学书籍记载,妊娠合并肝炎有妊娠合并甲肝,妊娠合并乙肝,妊娠合并丙肝等等,很多朋友对于它们都不是很熟悉。
那么,什么是妊娠合并乙肝呢?妊娠合并乙肝怎么治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叫妊娠合并乙肝妊娠合并肝炎是指女性在妊娠期感染肝炎病毒,因而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
妊娠合并肝炎具有传染性,会通过孕妈妈传染给胎宝宝,导致流产、早产甚至会危及胎宝宝的生命。
得了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会出现发热、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以及无力等症状,病情较严重。
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多发于秋冬季节,潜伏期2~6周。
乙型肝炎病情较为隐匿,会出现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妊娠合并乙肝怎么治疗第一,一般治疗:除应在肝炎急性期予以隔离和卧床休息外,并予以清淡及低脂肪饮食,每日应供给足够热能,如消化道症状较剧,则应予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第二,产科处理1,妊娠早期:如HBsAg滴定度高且HBeAg阳性伴有临床表现者应在积极治疗情况下,可行人工流产术。
因为妊娠和乙肝之间互有不良影响。
但妊娠中晚期的患者当以保肝治疗而不宜贸然行引产术,以免由于引产而引起不良后果。
2,分娩与产褥期:必须注意以下3个方面:防止出血;防止感染:应在产后应用对肝肾无不良影响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注意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测结果,防止病情发展。
从产科角度观察胎儿有无头盆不称,产程虽然进展良好,亦应适当缩短第二产程而行产钳助产,有利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及减少新生儿窒息。
产后应常规留脐血检测肝功能和肝炎血清学指标。
3,新生儿的处理:近年来主张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30μg,一般可阻断90%的母婴传播率。
如有条件可于出生后再肌注一支人类HBs免疫球蛋白(HBIG)则更有利于防止母婴垂直传播。
我国的乙肝疫苗作用能保持5年左右,故在进入小学之前应再作一次加强免疫注射。
总而言之,妊娠合并乙肝是非常容易感染的,这一点朋友们要多多注意。
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母婴结局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母婴结局。
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6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在我院分娩的90例一般资料无差异的产妇进行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母婴结局。
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肝炎组产妇产后出血率较高,胎儿窘迫发生率高,早产率高,新生儿窒息率高,与正常组产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情况。
1.2.1产后出血:在胎儿娩出后的24小时内产妇的出血量如果大于500毫升,即诊断为存在产后出血[2]。
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例数/总例数*100%。
1.2.2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出生后的一分钟进行apgar评分,分数小于7分,即诊断为存在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例数/总例数*100%。
1.2.3胎儿窘迫:胎儿血液ph小于7.20,po2小于10mmhg,pco2大于60mmhg,及诊断为存在胎儿窘迫[3]。
胎儿窘迫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2.4早产:在28孕周到37孕周之间提前分娩的产妇。
早产率:早产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单位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产后出血率:肝炎组产妇产后出血21例,产后出血率34.42%;正常组产妇产后出血13例,产后出血率14.44%。
两组在产后出血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3.2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胎儿窘迫发生率:肝炎组胎儿窘迫发生20例,胎儿窘迫发生率32.79%;正常组胎儿窘迫发生11例,胎儿窘迫发生率12.22%。
两组在胎儿窘迫发生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4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产科治疗保健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257-01【摘要】对于妊娠合并乙肝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妊娠时机,加强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产科治疗保健和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几率。
【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产科治疗乙型肝炎(hbv)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它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区,将近有15%的是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有接近0.03%~1.5%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出现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能引起母婴传播、新生儿死亡、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dic、产后出血等,而隐性的异型肝炎携带者可能引起子代和母亲的慢性疾病。
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1 合理选择妊娠期若夫妻双方有一方为乙型肝炎携带者,在进行性生活时应使用避孕套,以防止hbv通过精子传递给胎儿,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
在hbv-dna水平较低、肝功正常、病情趋于稳定时方可进行妊娠,尽量避免在乙型肝炎较活跃时期进行妊娠。
若夫妻双方中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则应当在肝功检查正常半年之后在进行妊娠,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肝功正常2年后为最佳妊娠时期。
2 妊娠期的护理与治疗由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会导致患者出现较重的如呕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情况严重时会使患者无法进食,此时应当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病情趋于好转之后在进行人工流产。
在妊娠中晚期,尽量使用高维生素、高蛋白、含脂量低的事物,不可以喝咖啡、浓茶,严禁饮酒和吸烟,养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尽可能不要进行体力拉动;注重怀孕期间的保健和检查,以便能够确认有无并发症、产科异常、胎儿异常情况出现;定期进行dn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性抗体检查、肝功能检查,严密观察产妇是否有乙型肝炎加重的情况出现,若出现并且持续恶化,此时孕妇应当考虑放弃妊娠。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和效果。
结果93例患者中89例患者临床治愈,占95.70%;4例患者好转,占4.30%。
孕产妇和新生儿均平安,没有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也没有发生垂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结论积极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阻断母婴传播,降低了HBV携带者,减少了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产程过程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妊娠合并HBV感染孕妇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方面取得良好了效果。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妊娠;护理本科从2011年5月~2014 年10月共收治93例妊娠合并HBV患者,介绍和总结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HBV的母婴传播,来降低新生儿被HBV感染的发生率,为以后临床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和指导。
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从2011年5月~2014 年10月共接收治疗的93例妊娠合并HBV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2],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00±3.65)岁。
1. 2 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病历一般资料,总结护理方法和经验。
1. 3 护理方法1. 3. 1 心理护理由于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担心自己乙肝病毒的病情状况是否对自己、对家人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担心将要出世的孩子感染HBV,使得患者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
基于这种担心、害怕和一些负面情绪主要是因为患者对该病情了解的不够全面,临床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这种心理状况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3,4]。
临床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1. 3. 2 产时护理一般条件下妊娠合并HBV感染患者选择阴道分娩方式和剖宫产进行分娩,剖宫产指征适当放宽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产妇在生产期间发生阴道损伤。
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诊断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种疾病都是因为自己引起的。
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饮食习惯,喜欢大吃大喝不节制,那就可能会患上肝炎。
对于孕妇而言,肝炎的危害更是比较大,很有可能会还影响到胎宝宝的健康。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诊断吧。
什么是妊娠合并肝炎肝炎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引起一系列全身不适症状的疾病。
妊娠合并肝炎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危害较大。
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妊娠合并肝炎的原因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在分娩过程母体血液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忽视乙肝病毒,导致随着病毒的增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为乙肝;长期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乙肝病毒。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宫内传播,产时可通过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感染,接触母乳及母体唾液感染。
以上就是妈网百科介绍有关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诊断的相关内容了。
总之,妊娠合并甲型肝炎症状与非孕期相同,发病较急,除有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外,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 阳性则可确诊。
其他类型的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类似,症状或轻或重。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到大家。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体会。
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和健康孕妇各56例分别入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程序行产前检查及保健,观察组则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产后新生儿的具体情况。
结果:观察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无1例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结论: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多方面的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几率,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妊娠期;乙型肝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属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传染病,罹患该病的患者可渐渐发展至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及安全。
若患者妊娠,则会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新生儿死亡、产后出血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1],后果十分严重。
故而防治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次研究的宗旨即为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体会,并将详细内容做如下汇总。
1 资料与方法1.1 所选资料本次研究资料乃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至我院做产前检查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孕妇中选取,共为56例,入观察组;同期产检的健康孕妇56例入对照组。
观察组孕妇的年龄自26岁至39岁不等,平均值为(31.4±2.5)岁;孕周自18周至34周,平均(27.8±3.6)周;初产妇与经产妇的比值为36:20。
对照组孕妇的年龄自25岁至40岁不等,平均值为(32.0±2.1)岁;孕周自17周至35周,平均(27.1±4.2)周;初产妇与经产妇的比值为35:21。
将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生育次数等资料进行对比,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具备对比研究之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以常规程序进行产前检查及保健,观察组则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防治,嘱其服用复方甘草酸苷以降低乙肝病毒对肝功能的损伤,并佐以门冬氨酸钾镁,对肝功能进行修复,同时应用必要的免疫手段,预防宫内乙肝病毒感染,行积极的保守治疗,尽量待到胎儿足月之后以自然阴道分娩方式生产,因剖宫产可增加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并按接种规律注射,直至针剂打完;在积极用药治疗的同时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表,使其在营养均衡的情况下尽量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充足而脂肪含量低的食物;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则蛋白质的摄入亦要进行控制,以免大量蛋白质摄入后造成肝脏性昏迷;孕期适量的运动对母婴皆有益处,因此应倡导孕妇每日适当活动,保证规律睡眠,定期产前检查;当女性处于孕期之时,心情本就烦躁难安,再加上忧虑疾病对胎儿的影响,使孕妇的心理压力增大,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医生应就其病情进行科学分析,并将治疗方案的作用、益处告知于患者,对其进行心理重建和引导,告知其通过系统的治疗和预防,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生下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到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随访,随时监测其动脉血氨及机体酸碱度水平,及时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的紊乱,有效避免低蛋白、低血糖的发生,促进肝细胞再生。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定义标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这种情况下,妇女容易将病毒传递给胎儿,进而导致婴儿感染乙型肝炎。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产生了严重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因此,及早识别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标准是保护母子安全健康的关键。
针对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定义标准,国际上通常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这是诊断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检测母体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的水平。
阳性结果意味着母体目前携带乙型肝炎病毒,而阴性结果则表示没有感染。
2.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初筛结果为阳性的孕妇,需要进一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水平。
这有助于确定病毒载量的高低,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胎儿感染的概率。
3. 肝脏功能检查:由于乙型肝炎病毒会对肝脏产生损害,通过检查肝功能指标,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等,可以评估母亲的肝脏功能是否受到损害。
4. 超声检查:通过进行胎儿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胎儿在子宫内的健康状况。
尤其是观察胎儿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和血流情况等,以排除胎儿肝脏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5. 免疫抗病毒治疗:对于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病例,可以考虑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母体血液中的病毒载量,从而降低胎儿感染的风险。
在进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 妇女在怀孕前就已经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应该在孕前进行相关咨询和检查,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 孕妇在怀孕期间发生了乙型肝炎感染的,应该及早就诊,并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病毒传染给胎儿。
3. 孕妇在诊断乙型肝炎后,需要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和肝功能,以了解疾病的发展状态。
4. 孕妇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正常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