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用水体PH值调控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8.91 KB
- 文档页数:2
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因此,如何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
渔谚有“养好一池鱼,首先要管好一池水”是十分恰当的比喻。
要做好水质调控,首先要了解池塘的主要水质参数。
而目前渔民不了解养殖水质的基本参数(如溶解氧、盐度、pH、总氮、亚硝态氮等),很难给予针对性的水质调控。
如果请推广站技术人员采用专用仪器测定,尽管测试数据精确,但他不可能同时为大量的养殖户服务,更不能适应池塘水质不断变化、要按时测定的要求。
养殖户采用简易水质分析器,就可及时了解水中pH、盐度、溶解氧、总氮和亚硝态氮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增产增效情况:通过该技术的实施,能使池塘养殖鱼类、虾、蟹类等的发病率降低10%,减少养殖损失。
鱼类每亩增产50千克,虾类每亩增产30-100千克,预计池塘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
同时减轻池塘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
技术要点:1、简易水质分析器一套、水温计、比重计(共计约120元)。
2、特点:采用比色法测定池水的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态氮等(详见简易水质分析器使用说明)。
尽管设备较简单,测定精度较低,但它可以如实反映养殖水质现状,做到及时调控水质;而且测试技术容易掌握,养殖户可以随测随用。
3、测定时间:pH、溶解氧必须在早晨日出前测定其低峰值。
夏秋季节,如果预测明天清晨鱼虾是否要浮头,则应在半夜或第二天临晨2:00-3:00测定。
盐度、氨氮和亚硝态氮在晴天或多云上午9:00进行测定。
4、判别与采取措施⑴一般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为7.5-8.5。
清晨如pH下降到7以下,则应采用全池泼洒生石灰水来提高pH,通常每亩用生石灰(块灰化成石灰水)7.5-10千克。
养殖水体pH值过低、过高怎么办?养殖专家教你针对性处理措施!水质Ph对养殖品种和水体的稳定起着相当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由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决定。
养殖水体Ph值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渐上升,到下午4:30-5:30左右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
Ph值日常变化幅度是1-2,若超出此范围,则此水体有异常情况。
经测试,鱼生长的水质pH值小于6.4或大于9.4以上,都不能孵化出仔鱼苗。
证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亲鱼生殖系统受到抑制和影响性腺发育。
鱼虾适宜的pH值为6.5~8.5,鱼虾最适宜的pH值是7.5~8,呈弱碱性。
超出这个范围鱼虾就会受害。
pH值高于8.5,时间超过24小时,会使鱼鳃组织因受腐蚀而患烂鳃病;低于6.5,会使鱼虾血液循环受阻,酸性增加,降低载氧能力,造成因缺氧、消化力差而出现浮头病。
调节水体的pH值除直接加入化学药物中和外(如生石灰、PP粉),最简易的方法是增大溶氧量,为浮游植物、水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其次是经常检查pH值的高低,做到及时调节,保证鱼虾生长的良好环境。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广泛认可。
但是EM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起来成本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下降。
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EM菌菌种。
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自己扩培。
自己发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来成本低,而且现发酵的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
那么在选择EM菌菌中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菌种的好坏。
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pH值。
因为EM菌种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较低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EM菌活性较高。
一般而言Ph 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可以达到3以下就算是质量特别好的EM菌种了。
一、pH值过高的处理措施pH值过高或上升过快会造成水体中氨氮转化为分子氨,毒性成倍增加(尤其pH达到10以上时);pH值过高能腐蚀鱼虾蟹的鳃部组织,使粘液凝固,严重时体粘液成丝状;而且pH高的水体中易形成蓝绿藻水华;pH值过高的水体同样也会形成难溶的磷酸三钙,从而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循环减缓。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在水体中养殖各类水生生物,如鱼类、虾类等,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
然而,水质是水产养殖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养殖水质调控方法,旨在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 水质监测与评估了解水质状况是进行养殖水质调控的前提。
因此,养殖场应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温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指标。
通过对水质指标的评估,可以及时掌握水体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调控。
2.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在单位水域面积内放养的养殖生物数量。
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增加养殖动物的疾病传播风险。
因此,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是调控水质的关键措施之一。
根据养殖生物的种类和大小,结合水质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密度,以保证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发展。
3. 改善水体通气条件鱼类等水生生物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改善水体通气条件是调控水质不可或缺的方法。
可以采用增氧装置,如喷雾增氧、曝气增氧、溶氧增氧等方式,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此外,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杂质和污泥,保持水体的通畅,促进气体交换,也有助于改善水体通气条件。
4. 控制养殖废水排放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养分,直接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质恶化。
因此,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是水质调控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方式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养分的输入,保护周边水体生态环境。
5. 使用生物调理剂生物调理剂是一种利用某些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对养殖水体进行调理的方法。
可以通过投喂益生菌、生物酶和微藻等,促进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生长,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改善水质。
选择合适的生物调理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投放,可以有效地调控水质,提高养殖效益。
6. 建立生态养殖系统生态养殖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的养殖方式。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pH值调控水产养殖是指人们通过人工手段在水中养殖各类水生动植物的活动。
水的pH值是衡量水质酸碱性的指标之一,对于水产养殖来说,维持适宜的养殖水体pH值对于生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调控养殖水体pH值成为了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讨论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pH值调控的方法和技术。
1. pH值的重要性pH值是指水体溶液中酸碱程度的浓度表示,是一个反映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不同的水生生物对养殖水体pH值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而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维持适宜的pH值可以保证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正常的新陈代谢,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2. pH值调控方法(1)水体通气法:通过增加或减少水体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来调节pH值。
当养殖水体pH值过高时,可以通过增加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来降低pH值;当pH值过低时,可以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来提高pH值。
(2)添加化学物质:当需要快速调节pH值时,可以使用化学物质来进行调控。
例如,硝酸和磷酸可以快速降低pH值,碳酸氢钠可以提高pH值。
在使用化学物质进行调控时,应该小心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导致水质污染和生物中毒。
(3)生物调控:通过引入适应性高的生物种类,利用其代谢产物对养殖水体的pH值进行调控。
例如,一些藻类和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提高pH值。
3. pH值监测和调节技术(1)pH值监测:使用pH计等仪器设备来进行实时监测养殖水体中的pH值。
通过定期检测pH值的变化,能够了解到养殖水体的酸碱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2)流通系统:使用流通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酸碱物质在养殖水体中的积累,维持稳定的pH值。
通过不断的循环和过滤,能够将水体中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及时清除,保持水体的稳定性。
(3)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生物作用来调节pH值的设备。
通过在滤池中引入一定数量的有机物质,利用细菌的代谢作用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并保持适宜的pH值。
掌握水体PH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PH值pH值(即酸碱度)是水质的重要指标。
在养殖水体中,pH值十分直观地反映着水质的变化,比如藻类的活力、二氧化碳的存在状态等,都可以通过pH值的大小和日变化量来推断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1、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水体PH值是由氢离子浓度决定的,它们是水产养殖用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养殖用水的水质时通常都要测定其pH值。
1.1.pH值的决定因素:最主要的是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
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二氧化碳的增减而变动。
二氧化碳的增减又是由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来决定的。
水中的二氧化碳越高,则结合水分子形成碳酸,释放出氢离子,使水中的PH下降,相反则PH升高。
看来,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决定水体PH的最大因素之一,而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又直接与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水植物的含量和活跃程度有直接关系,例如:水中的浮游植物丰富,则白天光合作用强,消耗二氧化碳促进水体PH升高,而夜间水中植物由于呼吸作用增强,释放了二氧化碳,造成水中PH相对降低。
1.2.pH值的变化规律:养殖用水在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渐上升,至下午16:30—17:30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正常变化范围为1—2,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
pH值日变化规律是冈为浮游植物进行白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夜间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水体二氧化碳变化,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
掌握pH值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1.3.判断pH值的意义:如果养鱼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二氧化碳偏高和溶氧量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者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
对虾养殖中pH值的影响及其调控措施pH值是养殖户容易监测的水质指标,但由于没有科学认识pH值,造成很多老养殖户不愿去测。
如养殖户尝试用生石灰提高水体pH值,有时效果很理想,但有时会造成虾大量死亡,这是没有科学认识pH值的后果。
pH值的变化可反映水体碱度、硬度、藻类、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毒性的变化,管理重点是避免出现过低、过高和波动过大。
一、科学认识pH值和碱度pH值表示水体的酸碱度,其变化主要决定于池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根的比例。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生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水中所含的腐殖质、矿物质等都会影响水体pH值。
对虾养殖水体的pH值应控制为7.0~9.0,最适宜的pH值为8.0~8.5,早上和下午的变化幅度最好不超过0.5。
监控方法是每天清晨和下午各测量1次,并做好记录。
白天阳光充足,水生植物进行强烈的光合作用消耗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水体pH值会升高;而夜晚水生动植物、养殖对象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动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水体的pH值降低。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池塘的最低pH值出现在日出之前,最高pH值出现在日落之前,白天pH值逐渐升高,晚上逐渐降低。
由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在中、上层水体中进行,水体表层的pH值要高于底层;晚上水生植物下沉,虾及微生物主要在底层活动,同样水体表层的pH值高于底层。
碱度则是水中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总和,其功能有两方面:一是提高藻类对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二是作为水中pH值的缓冲物质,在提高水体碱度的同时,可向水体补充钙离子、镁离子等,有助于减少虾软壳等现象的发生。
二、pH值对水质和虾的影响pH值低于7时,虾呼吸加快,血蓝蛋白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缺氧症的发生,使虾的摄食量减少,消化率降低,新陈代谢变慢,生长受到抑制。
pH值过低时,有毒的硫化氢增加,亚硝酸盐毒性亦增强,对虾的生长有很大影响。
pH值过高时,有毒的氨增加(NH4+转变为NH3),腐蚀虾的鳃组织,造成虾呼吸障碍,严重时使虾窒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获得各类水产动植物。
在水产养殖中,养殖水质的良好调控与优化是确保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技术。
第一部分:水质调控的重要性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适宜的水质条件有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养殖效果。
然而,如果水质条件不理想,水生生物的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水质调控是水产养殖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二部分:常见的养殖水质参数在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养殖水质参数包括溶氧量、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这些参数对水产养殖生物的生理代谢以及养殖环境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技术1. 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定期监测水质参数是水产养殖中水质调控的基础。
通过使用水质监测仪器,可以实时了解水质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控制养殖环境。
同时,合理使用水质调控设备如曝气设备、过滤装置等,能够有效提高水质。
2. 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对于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常常需要进行处理以提高水质。
例如,通过饲料处理技术,可以减少饲料残留物在水体中的积累,降低水质污染。
此外,采用生物滤池、植物修复等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3. 水质调理剂的应用水质调理剂在水产养殖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水质调理剂适用于不同的水质问题。
例如,使用活性炭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使用硫酸铜可以控制藻类生长。
合理使用水质调理剂,可以调节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参数,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第四部分:养殖水质调控的挑战与展望虽然现有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养殖高密度的情况下保持水质的稳定性,如何减少养殖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技术。
结论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质调控与优化技术对于确保养殖效果、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养殖水体PH值控制技术水体的PH值是衡量酸碱程度的指标之一,对于养殖行业来说,水体PH值的控制非常重要。
合适的PH值可以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促进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养殖水体PH值控制技术。
一、调节水体PH值的重要性及原因养殖水体的PH值直接影响水质的稳定和生物的生长。
过低或者过高的PH值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疾病和死亡。
调节水体PH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每种养殖动物对PH值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保持适宜的PH值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效率和健康状况。
2. 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水中的PH值会影响到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溶解和消化吸收,合适的PH值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3. 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分布:水体的PH值会影响溶解氧的分布情况,过低的PH值会导致溶解氧不足,造成生物窒息。
二、常用的养殖水体PH值控制技术1. 酸碱调节剂的使用:酸碱调节剂是调节水体PH值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添加酸性或者碱性物质,可以提高或降低水体的PH值。
常用的酸碱调节剂包括石灰石、氢氧化钠、硫酸等。
2. 曝气降低PH值:曝气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水体,从而降低PH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PH值过高的水体。
3. CO2增加PH值:在PH值过低的水体中,可以通过CO2的加入提高PH值。
CO2与水反应会产生碳酸,从而升高水体的PH值。
4. 水体循环系统:良好的水体循环系统可以加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和CO2的平衡,从而维持稳定的PH值。
5. 生物类控制技术:一些有益菌、螺旋藻等生物可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通过合理引入这些生物,可以维持养殖水体的pH平衡。
三、注意事项及控制技巧1. 定期监测PH值:为了保证PH值的稳定,需要定期监测水体的PH值,并及时调节。
常规的PH测试仪是进行PH值监测的常用工具。
2. 控制酸碱调节剂的使用量:酸碱调节剂使用量过多会导致PH值波动剧烈,使用量过少无法有效调节PH值。
养殖水体PH值调控技术
PH的产生和调控
产生
PH值通俗讲就是用来表示水体中酸碱度的指标,是水体中H+的含量,是H+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如水体中H+浓度为10-7mol/L时,即—lg-7的值就是7,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性水,以H+的含量多少取1—14。
适合水产养殖的PH值的范围
一般认为水产养殖用水的PH值得最适范围在7.5—8.5。
低于7时水呈酸性,对养殖生物的鳃产生刺激,造成鱼虾等生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影响其呼吸机能,进而影响摄食,降低养殖生物的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同时还利于水体中H2S的产生,造成对养殖生物的毒害。
PH值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随着水体中PH值的升高,水体中的NH3在总的铵态氮中的比例急速升高,也可能造成养殖生物的慢性或急性氨中毒(用氨水清塘即运用这个原理),即使水体中不含氨氮,过高的PH值也会使养殖生物的鳃丝棒状化,影响其与水体中的氧气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水体中影响PH值得两大平衡系统
影响水体PH值的因素除了酸性或碱性底质和水体中的离子交换,理论上主要有两大系统:
CO2—HCO3-=CO3-2
Ca2+—CaCO3
从上可以看出,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和水体的PH的关系相当密切,在实践生产中,白天晴天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致使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下降,从而PH值上升,所以在中午过后一段时间(一般2-4小时)水体中的PH值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
到夜晚时正相反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增强,藻类呼吸作用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水体中的PH值下降。
一般来讲在早晨日出之前,水体中的PH值达到一昼夜的最低值。
严格科学的来讲,水体中的PH值的最高值为白天浮游植物或挺水(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体中一切有呼吸作用的生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时,这个临界点即为一昼夜中PH值得最高点,相反最低值出现在为浮游植物或挺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体中一切有呼吸作用的生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另一个暂时的平衡点时。
可以用PH每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简单判断水体中浮游植物(或挺水植物)和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多寡、浮游植物的活力。
第二个系统中钙离子的浓度影响水体的碱度,当钙离子的含量较高时,水体的缓冲能力较强(排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影响),水体的PH值日变化幅度小,另外水体中的养殖生物也需要大量吸收钙离子作为自己的骨骼(内骨骼或外骨骼)生长。
PH过高过低的调控措施
PH过高:
土壤为退海之地,土壤的碱性较高:
水体中的离子与土壤中的离子因压力差存在着离子交换,使水体中的PH值升高,可以采用泼洒盐酸或醋酸的方法,具体用量是盐酸(30%)0.5斤/亩.米水深。
也可以采用不清塘的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是利用渗透压使土壤中的离子不能或少量析出,二是利用池底的大量有机物产生的腐殖酸来平衡碱性底质(此种方法应加强塘底的改底工作)。
另外也可以大量的使用乳酸菌,具体用量可以参考厂家产品的用量。
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造成的:
可以使用益生菌如加“酶利生素、芽孢杆菌、鱼虾舒乐”等,原因是益生菌有多种有益
菌组成,含有的光合细菌可以和水生植物竞争阳光、营养物质,芽孢杆菌还可以争夺氧气,从以上几个方面控制藻类的疯长,抑制了藻类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控制了PH值的升高。
大量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为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高营养性的天然饵料,促进了其大量繁殖,浮游动物摄食绿色植物(藻类),减少了藻类数量,同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从双向降低了水体的PH值,必须注意控制好浮游动物(特别是轮虫)数量的过多引起养殖生物的缺氧泛塘。
使用“降碱灵”迅速降低池水PH值,优点不反弹。
PH过低:
浮游动物过多:
枝角类(挠足类)用混杀先锋、轮虫(原生动物)过多使用“原虫清”处理掉过多的浮游动物后,及时使用特效肥水产品(高效生物育藻素、氨基酸肥水膏、硅藻旺、硅藻乐等)迅速提高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
池底淤泥过多:
大量的淤泥分解为各种腐殖酸降低了池水的PH值(一般发生在精养塘中后期大量饵料的投喂或多年不清塘的水体),使用生石灰,每10个ppm可以提高约0.1个PH值。
使用生物底改(福底安、速效改底灵)迅速氧化分解掉塘底大量的淤泥以避免产生过量的各种腐殖酸。
化工水:
特别是洗铁锈的酸水造成的,水源检测避免大量的酸水入池,一旦入池可以用生石灰或硝化灰逐步的提高水体的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