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表面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城之肺
- 格式:ppt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18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课后习题答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课后习题答案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
第 2~4 自然段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们的成长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
第 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第 3 自然段写到无生命的山河大地及铁轨柏油路的“长”;第 4 自然段更进一层,写到学生的“长”。
课文围绕着中心句,抓住了三个方面来写:一是万物迅速生长的状态,二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原因,三是万物迅速生长给我们的启示。
另外,段落有中心句,全文有中心句,层层递进,构思巧妙,条理清楚,最终把中心意思表达清楚了。
2.第 2 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
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第 2 自然段采用总分结构,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
第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以“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等词句表现夏天动植物长得快、变化大的特点。
围绕这个中心句,通过描写瓜藤“长出几寸”,竹子、高粱“多出半节”,表现它们长得快;通过描写“几天不见”,苞蕾开花结果,石头长苔藓,泥地长草长菜,以及“个把月不过来”,小动物长个儿,表现它们变化大,生长快。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课后习题答案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课文围绕“盼”先写了“我”初得雨衣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然后写“我”盼下雨,每天放学的路上都想着怎么还不下雨。
盼到雨后,就找借口出门。
因为无法出门,就在窗前看雨,看雨后的景色,盼望明天继续下雨。
第二天早晨上学时正赶上下雨,就“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穿上雨衣后“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部编版」六上语文《语文园地,六》优质课教案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能交流在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4.能积累、背诵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能读懂公交车站牌,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4.理解并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难点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策略】1.诗、词、句积累(1)“交流平台”,结合学过的古诗词,总结、积累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日积月累”中所列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的“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重点是背诵、积累。
2.语言运用(1)“词句段运用”共两题:说说段落表达的观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2)第一题:阅读文段,加强“通过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单元阅读方法的训练。
(3)第二题:学习查看课文列举的三块公交车站牌,学会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教学准备】1.网上搜索资料,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在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背诵第17课的三首古诗。
2.回顾学习古诗词时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1.阅读“交流平台”中3位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2.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课件出示:1.借助注释理解。
2.通过想象去体会。
3.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可以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3.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古诗,说说你对这些方法的认识。
预设:(1)《浪淘沙》中“浪淘风簸”的“簸”可以通过注释知道是“颠簸”的意思。
(2)读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时,通过想象,我的眼前浮现出黄河奔腾咆哮的画面,我感受到了黄河的气势,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说明文阅读复习题一、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1.在地层中、大气中以及动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
例如,人体含水量约占人体的三分之二,鱼体含水量达百分之七十,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百分之九十。
⑴这段话有中心句吗?⑵说明对象是?它的特点是?⑶这个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2.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⑴这段话有中心句吗?⑵你们能找出说明的对象吗?它的特点是?⑶这个语段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二、判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师:你们能判断出下列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吗?1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2 .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米一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
3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4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5 .花朵的形状多种多样,例如牵牛花的花朵像一只小喇叭。
6 .它们大多分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房间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7 .这种杉树可高达100多米,相当于三十多层楼的高度。
三、阅读练习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眺太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1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O2 .文中划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 .文中加点的“大多”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城市的出现,往往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树的作用与他在城市所起的重要作用,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它能使空气变得清新,防止泥土流失、抵住沙尘暴。
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它们的,我们小孩子在外面玩耍时,总是折树枝、甚至将小树连根拔起,拿在手中觉得很威风。
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树木在被我们折磨时受了多大的痛苦!如果有人把你的四肢砍掉,你会愿意吗?树也是生命啊!树是一名守卫边疆的士兵,它们有着坚强不屈的精神,也有默默奉献的精神。
我们应该保护树木,多植树,让树带给人们更多的益处,让空气更加清新。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由于人类的破坏,她已经伤痕累累,自然灾害的屡屡发生,已经为人类破坏环境敲响了警钟。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应该成为保护环境的模范。
让我们呼吁同学们作出以下几点:认真学习环境知识,关心社会环境问题。
让大家为了家园的明天的美好而努力奋斗吧!《城市之肺》主要内容《城市之肺》一文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讲了花草树木对城市的作用,阐明了“城市之肺”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健康,说明了绿化城市的重要性。
思考,调整,再思考,再调整,今天上午,一节"全新"的课终于在市级学带班小组活动亮相。
说它新,因为自己从未听过此课,网上几乎没有资料可借鉴,说它新,也因为这是篇入选不久的选读文章,关注得少。
因为新而富有挑战性,带着"带题授课"的思考,带着对说明文体教学,对选读教材教学的思考,我开始一轮实践之旅,享受着痛并快乐的历程,欣喜的是学生在课堂的习得,是同行们的肯定,是同组伙伴们也乐于加入我的模式。
我想“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行人可以走远。
”昨天的试教,杜老师和伙伴们的建议之后,有了比较大的调整,充实课堂内容,明确课型目的。
《城市之肺》终于"亮相",为大家呈现比较完整充实鲜活有亮点的课堂。
回顾如下:一、关注文体,注重提取信息。
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选读文,我并没有作太多导入,也没有所谓字词的教学,直接聚焦课题,文本提取信息,解题学文两不误。
城市之肺1.这篇文章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
2.城市中出现的新问题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之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它为“城市之肺”的原因是:4.概括第④段主要内容。
5.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错的画“X”.(1) “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 )(2)因为叶子表面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所以能调节城市空气。
( )(3) 一棵榆树,生长在森林中可以活三百年,而生长在城市里,它的寿命却可能只有五十年。
( )(4) 接骨木、绣菊和金银花的抗污染能力很强。
( )6. 写出以下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1) 科学家研究证明,城市空气中细菌的含量是森林空气中细菌含量的上百倍!()(2)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 )(3) 一颗椴树,在森林中能活四百年,在城市里只能活五十至七十年。
()(4) 在炎热的夏天,小花园或树荫下的气温要比空旷处的气温低。
()7.“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的“过剩”能否去掉,为什么?8. “分布合理的树林和灌木丛,能大大减弱噪音,有显著..的隔音效果。
”有无加点字,意思有何不同?9. “要使城市更适合人们生活,必须..种植大量的树木花草。
”的“必须”能否换成还可以?为什么?10. 请写出一条环保宣传语。
11. 要想改善空气污染,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至少3条建议)。
龙源期刊网 城市之肺作者: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7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多少年来,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梦想。
今天,拥有这种梦想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让更多人有了实现这个梦想的机会。
然而,现实中,城里人并非感觉到了幸福,更多的则是发出了无奈的叹息: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堆垒的城市里,呼吸都变得困难了起来。
诚如斯言,我们的空气好像“病”了,灰霾、大雾、黑肺、疾病……这一切,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我们每时每刻离不开的空气,正在夺走我们的健康,但我们仍然不可能离开它,哪怕片刻。
对这要命的空气,人们不仅发问,谁能治好它的“病”?此时此刻,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城市之肺》,它这样说: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这些“绿色卫士”,就是树木和花草。
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
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阻挡、过滤、吸收,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是,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停止呼吸,而在呼吸过程中排出的二氧化碳要有地方去,而吸进来的氧要有地方来。
一个房间,挤满了人,长时间不开窗户,会有憋气之感。
一座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假如没有相应的绿地,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并在此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草坪、地被、灌木与树木,也一样会令人感到窒息。
至此万物复苏、大地披绿之时,我们为读者奉上这篇封面内容,旨在呼唤社会更加注重城市绿化,不仅让城市有一个好的“肺”,也让我们自己能呼吸得更加顺畅。
《城市之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说明文用词严谨的语言特点。
3.深刻体会“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首先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要求学生对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方面有一定的感性积累,这样在课堂上才容易与文本共鸣,较快的进入情境,所以课前我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学目标才能高质量完成。
三、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说明文用词严谨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ppt,搜集相关资料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需要呼吸才能生存,与我们呼吸息息相关的是肺,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它也需要呼吸,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齐读课题《城市之肺》。
(二)仔细研读,深悟“城市之肺”作用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话来说说什么是城市之肺?出示句子“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2.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作用又是什么呢?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其实这一点也是语言特点是表达生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
3.那么树木花草作为城市之肺作用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描写城市之肺作用的句子,圈画关键词概括作用,并在句子旁写下批注(1)ppt出示句子“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城市之肺》教学设计教材、学情分析:《城市之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
这篇课文和本册第四组课文在主题上是一致的,都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
和《只有一个地球》在体裁上是一样的,都是说明文。
课文主要写了城市人口增长带来新问题,“城市之肺”的作用和“城市之肺”的未老先衰,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且用词严谨,表达准确,这篇文艺性说明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作者使用了大量能够表情达意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城市之肺”无私奉献的感激,为它们未老先衰的惋惜。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就接触到一定数量的说明文,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同时,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对如何“抓住要点”的方法有所掌握,对比较明显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对表达的效果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也能在阅读时有不同水准的体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先引导学生厘清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结合说明“城市之肺”的作用和“城市之肺”的未老先衰的句子了解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使用关键词句表达情感。
并结合本组课文“环境保护”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对“城市之肺”的感激,以及对它们未老先衰的惋惜,结合写微信发朋友圈的实践增强他们保护“城市之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痢疾杆菌”等词,梳理课文介绍的知识要点。
2、了解“城市之肺”的作用、“城市之肺”未老先衰和怎样更好地发挥“肺”的功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保护“城市之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巩固学过的说明方法,进一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使用关键词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阅读方法树立保护“城市之肺”、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提升学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水平。
《城市之肺》教学设计漯河市实验小学杨翠琴教材简析《城市之肺》选自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
课文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条理清晰。
按照逻辑顺序,开篇直奔主题,先写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接着写人们解决问题:为了让城市更适合人们生活,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花草,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起着巨大的作用,被人们赞为“绿色卫士”,又生动贴切地比作“城市之肺"。
但是笔锋一转,写树木花草在为人类带来欢乐和健康时,他们自己被污染了的空气侵袭着,未老先衰,加速死亡。
最后写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它们之中不乏一些抗污染能力很强的树木,可以在种植的时候考虑合理种植。
告诉我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告诉我们在绿化城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树木所具有的特性,使他们在城市中更好的发挥“肺”的功能。
教学目标1.会认“肺、黏、痢、椴、蔓、揻、壤”等生字,理解“污染、扰乱、侵袭、茸毛、心旷神怡”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城市之肺的作用,以及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从而认识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学习运用简单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树木花草对城市的巨大作用,知道怎样更好的发挥它们的功能,并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掌握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提高学习说明文的能力;认识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搜集关于砍伐森林、破坏环境现象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课前演讲——《地球的倾诉》。
2.地球受到了人类的伤害,它在倾诉、在呻吟、在怒吼、甚至在惩罚人类。
同学们,请带着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使命,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导语入课1.导语激趣同学们已经自主学习过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
以前我们学过《太阳》《只有一个地球》等说明性文章,今天我们将运用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3.释题质疑(1)齐读课题(2)同学们,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