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_中国城市秩序重构的心理拐点
- 格式:pdf
- 大小:1017.61 KB
- 文档页数:7
论述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意义和不足-城市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现代化或者现代性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人文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论及当下问题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谈起现代化或者现代性的问题。
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热情关注现代化的一位着名学者。
他独辟蹊径,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代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研究第一人.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现代化及传统在社会、文化转变中的角色,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从传统到现代》和《现代化与》两本着作中。
金耀基本人认为他的论着《从传统到现代》是中国第一部真正从学理上探讨中国现代化的专着.他的现代化理论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和推崇。
着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刘小枫就非常推崇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认为金耀基先生的学术言述自觉地致力以社会科学之实证知识为工具来建构关于现代现象的理论,即现代化理论,虽逾二十余年,至今仍有现实的学术意义,在现代汉语学术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大陆对金耀基先生现代化理论评述的论文仅有两篇,这与金耀基现代化理论的地位和影响是很不相称的。
笔者打算在全面梳理金耀基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意义并反思其不完善的地方。
一、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中国需要现代化,这在今日的中国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但是在《从传统到现代》第一次出版的1966年,中国大陆正在进行,台湾处于威权式的统治之中,当时整个中国谈论现代化的声音是很少的。
金耀基受到哈佛大学社会学者帕森斯(Parsons)的影响,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中国文明秩序的建构问题,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具有超前性,发前人之未发而且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金耀基的现代化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现代化的本质与过程现代化的概念众说纷纭。
金耀基综合了本迪克斯(Re-inhardBendix)和李维的观点,认为现代化是指传统性社会利用科技之知识以宰制自然,解决社会与问题的过程。
选词填空练习1.在戏剧行业整体上陷入困境时仍具活力的越剧和黄梅戏,在戏剧复苏的今天却____,令人扼腕。
事实上不止越剧和黄梅戏,评剧、楚剧、粤剧等观众人口在中国位居前列的剧种,近年在新剧目创作中都出现相似的问题。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乏善可陈B.一落千丈C.败走麦城D.销声匿迹2.在新一轮国际秩序的重构中,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________,我们不仅应该自觉地________起区域乃至全球治理的责任,而且要善于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热望担当B.厚望承担C.希望承接D.期望担任3.一般而言,史学家对史料有兴趣,文学家对铺张场景、______气氛有兴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爱好文学的人读不下去;太史公写的“鸿门宴”,史学家认为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烘托有失偏颇B.制造蔚为壮观C.描绘堪为典范D.渲染不足取法4.前些年翻看先生的这本书时,尽管自己对国民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趣,对这本话语剪辑独出心裁的编排方式不潜藏的常常默契会心,但读完仍是感到___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至理明言嘎然而止B.妙言要道耳目一新C.不经之谈百读不厌D.微言大义意犹未尽5.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它具有______的特性,常常在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中起着______的作用,这就使得汉语表述简洁而又传神。
A.画龙点睛言简意赅B.深入浅出正本清源C.言简意赅画龙点睛D.正本清源深入浅出6.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特别需要讲道理、讲清道理的时代,没有以理服人的的态度和论述,人们凭什么来接受你的结论;_______我不反对你的结论,_________我要求,迫切地要求,请说清这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其实哪怕论点相左,________你的论题重要,论据扎实、论述充分,我们都会认真阅读,________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用来修改自己既定的想法。
孤独:中国城市秩序重构的心理拐点
田晓明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
【总页数】7页(P7-13)
【作者】田晓明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
【相关文献】
1.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国城市常模的编制报告 [J], 于松梅;孙敦科
2."人的文学":现代中国文学史核心理念重构 [J], 朱德发
3.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核心理念的重构 [J], 朱凯迪; 朱昭丛; 席玉宝
4.镜像·怀旧·重构:解读新时代成人向中国动画电影的受众心理 [J], 方仕成
5.正名与重构:中国人情感的文化生态偏好诠释——评《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心理学阐释》 [J], 扬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改革的政治基础和政治秩序的重构研究一、引言中国改革的政治基础和政治秩序的重构是21世纪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中国改革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不同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政治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却相对缓慢,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不尽如人意。
因此,探究中国改革的政治基础和政治秩序的重构的研究就成为了当代中国政治思考的焦点。
二、中国改革的政治基础中国改革的政治基础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改革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中国今后的政治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国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第二,改革的历史基础。
中国在近代以遭受了无数苦难,现代化建设因而成为了中国民族复兴的不二选择。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多次尝试过程中结晶出来的一种比较成功的路子。
改革历程中的种种意识形态历练,可以为现代化民族基础提供较强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因而也更为显着。
三、政治秩序的重构中国改革的政治秩序的重构,成为了中国改革的紧迫任务之一。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秩序重构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至少可以从十九世纪百年中国的战乱中导引出来,因此它是中国改革的老大难问题之一。
直到现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
中国长期以来固执于一个党的领导模式,政治体制被牢牢地控制在少数人手中,中央集权太为集中等问题成为阻碍政治体制改革的难题。
同时,新时代的中小企业逐渐兴起,个人政治因素逐渐增多,改革符合时代潮流,提高可行性。
除此之外,法治建设也是政治秩序重构的重要内容。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既体现在中国改革的需求和发展实践上,也体现在国际法治体系与中国相互依存的关系上。
中国必须切实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司法公正的力度,塑造完整的法治内容。
四、政治体制改革方案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也是解决政治秩序重构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辅导对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的干预研究作者:秦瑶康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6期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独居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
本文通过对城市独居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调查研究,分析独居老年人精神需求状况与特征,并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模式来缓解城市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
关键词独居老年人精神慰藉心理辅导作者简介:秦瑶,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康钊,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6.080独居老人是指身边没有子女或者其他伙伴,或因丧偶等原因只有自己一个人单独生活的老年人。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7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人口老龄化基数之大、速度之快、高龄人口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这一惊人的数据,很多学者都极为关注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方式的变化,在对我国养老方式问题上多主张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而在全社会大量从硬件方面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却忽视了软件方面的精神养老。
认真分析并全面了解城市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提升独居老人生活质量,这已成为当下社会亟需考虑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城市独居老年人精神慰藉现状调查分析(一)调查对象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X社区的80位独居老人为调查对象,样本结构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所占的比例大,70至90岁年龄段老人居多,文化程度方面大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
就职业情况而言,老年人退休前的职业大多数集中在企业,占48.8%,其次是事业单位占15%,行政机关占10%。
(二)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个案访谈为辅的方法进行。
就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形式、喜欢的养老模式、亲子关系、目前需要、精神慰藉等26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
2011年第2期(总第193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2,2011Serial.No.193·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孤独:中国城市秩序重构的心理拐点田晓明1,2(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2.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6)摘要: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的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
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
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而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则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孤独;现代性;城市化;中国城市社会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1)02-0007-07收稿日期:2010-11-10作者简介:田晓明(1964—),男,江苏如皋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心理学研究。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孤独是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主要表征便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
在不可阻挡的现代性推进下,人类灵魂的宁静家园渐渐为时尚所擅入,芸芸众生之灵魂开始行进在浮躁不安的无奈之中,其固有的韧性和厚度日益剥落而变得娇弱浅薄,人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正逐步消失,孤独便日渐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
孤独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作用也是多层面、多向度的。
正确认识孤独、科学理解孤独、准确把握孤独,不仅有助于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也是减轻自身精神重负的前提。
将其置于中国现实背景下进行考察,对探寻、建构中国城市秩序,推动中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意义十分深远。
一、孤独的成因及功能分析孤独是人类对“主体与对象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
因此,认识和理解孤独,必须准确把握两个关键词,即“疏离”与“体验”。
这种被主体疏离的对象,或是自然,或是社会,抑或还有主体自身的信仰(西方人信仰的上帝和东方人信仰的佛祖、菩萨等等),而体验则表现为人类需要关系的淡化与脱落。
“需要”是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从这种被淡化和脱落的人类需要关系入手抽丝剥茧,我们便可寻觅到孤独的心理成因。
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体的两重性决定了人类需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人既是物(肉体)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人类不仅需要与外部世界发生物质交换,还要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精神交流。
然而,历史的悲剧正在于:物质的实现与精神的实现并不总是同步的。
一般地,精神的实现往往是滞后的,在某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两者之间还表现出高度的反差。
这种精神需要与其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反差便构成了孤独第一层面的成因。
在这一成因的断面上,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样的心理景观:一方面,需要使人产生动机,动机直接诱发主体行为的发生,这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另一方面,主体行为发生的结果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其需要满足程度如何,必然引发主体情绪或情感的产生,这是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
作为主客体活动的中介,“需要—动机—行为”所传递的作用与反作用,有时并不对等(如,行为结果能否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或满足程度如何),正是这种不对等性导致了孤独的产生。
如果说,主体对客体的精神需要与其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是产生孤独意识第一层面的原因,那么,第二层面的原因则发源于主体的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
在人类理性深处,隐含着一种永恒的对主体外其他事物的征服意识,这是人类根深蒂固的追求完美和寻求终极认识的渴望。
然而,人类的认识每前进一步,未知的领域就扩大一步。
人类越逼近目标,同时也就意味着越“远离”目标。
正是这一悖论使人类产生了孤独。
这种孤独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浩瀚无边物理世界相比,作为有限存在的主体无疑趋向于“无”。
从本质上讲,人类孤独的产生正是对“无”的感受。
其次,主体的思考能力有限。
主体既感到自身思想之伟大,也时常能触摸到自身思想的疆界。
虽然人类可以借助想象去领略这无限风光,但主体却无法跳出已知的具体疆界,而一切具体的都是有限的。
面对无限,人类理性困惑了。
确实,人类理性之伟大,恰恰在于它能认识到自身的有限和渺小。
于是,孤独便产生了[1]。
主体对自身的超越,首先表现为对自己同类(即他人)的超越。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所得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并以此获得奋斗目标。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或每一次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即便是那些敢于怀疑以往的和现时的一切假设,使自己的思想锋芒穿透到其时代各种前提的背后,从而发现世界和生活全新意义的天才人物,也是如此。
因此,绝大多数人必然生活在先人的伟大阴影之中,而永远成为目标的奴隶,这无疑是痛苦的。
即便人们达成了既定目标,还将受到更高目标的折磨。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没有哪一个具体的目的一旦达到了,它能使人保持对它长时间的兴趣。
”如果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是自我,那么主体超越意识中最痛苦的成分莫过于对自身的超越。
主体这种对自身的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对生命和死亡意义的理解上。
一方面,作为一种天性,寻求有限生命的永恒意义,是人类近乎于绝望的渴求,这无疑是一个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个矛盾?不同人群的认知模式及应对方式不尽相同:芸芸众生通过传宗接代这一生物学属性来实现生命意义的永恒;而天才人物则是通过著书立说、传经布道等而名垂青史。
另一方面,死亡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最终形式,是人类无法挽回的结局,任何付出都无法取代或改变这一规律性事实。
较之以无限的历史长河,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
这种有限与无限相比的结果,必然导致人类孤独意识的产生[2]225-226。
孤独的成因是复杂的,其作用也是多层面、多向度的。
生活中的人们和学界大多认为孤独是一种负性的心理状态,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
显然,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在人的一生中,始终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鞭策:一种力量促使你追求友谊、爱情和任何亲近的关系,即人际需要;另一种力量则驱使你独立、自主和远离人群,即孤独需要[3]。
在人类众多需要中,不管采用何种标准给予排序,人际需要总有许多理由被人们排名于首位。
在芸芸众生看来,亲密的人际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幸福或成功之源。
因此,仅仅从人际的角度来审视,孤独尤其是孤独病症有其十分客观和明显的消极成分。
然而,一些天才人物的人生又似乎常与这种说法背道而驰,如笛卡儿、牛顿、康德、叔本华、尼采、维特根斯坦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阐述“需要层次理论”时强调其核心观点为“自我实现”,并称“自我实现的人”为“理想人”。
他通过对美国著名人士的调查,总结出自我实现的人应具有15种品质,而“孤独”就是这诸多品质之核心[4]。
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走在人群前列的人,必将孤独。
因为孤独透视着高深的修养,孤独蕴涵着人生的精彩。
感悟可以在孤独思考中得以沉淀,思想可以在孤独思量中得以升华,心门可以在孤独思绪中打开,路径可以在孤独思维中绽放光彩!从这一意义上说,孤独是积极的。
孤独,既然是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就必然伴随着情绪和情感的发生。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原始的,更多的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关联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
在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情绪的发生往往在先,而情感的体验产生在后,情感是个体与社会接触之后逐渐产生的。
一般地说,情绪是不稳定的,具有较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随着情境的改变及需要满足状况的变化,情绪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情感则不然,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反映和心理体验,作为个性品质的组成成分,它具有较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真正陷入孤独的人无疑是痛苦的,正如弗洛姆所说,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才能甘心并善于忍受这份情感,也正是这份感受才深化了人类对痛苦的理解[5]。
如此说来,情绪型孤独是消极的,而情感型孤独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是一种境界。
通过对孤独的辨证的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孤独既有浅显、世俗的消极层面,也有深刻、脱俗的积极意义。
孤独的产生有其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更有其社会与历史的作用。
孤独是一种个体心理体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它还会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
二、现代性使孤独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西方学界习惯将人类的进化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长达几十万年的原始人类,其基本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
第二阶段是始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人类农业时代,农耕、群居产生了村庄和城邦,人类开始解脱自然的束缚,改造客观世界,建设文化世界,并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至公元前约一千年,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诸国几乎同时创造了惊人的高度文化。
第三阶段便是工业时代(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始于中世纪欧洲,17世纪在思想上构造完成,18世纪在整个欧洲成为统辖的力量。
时至20世纪,这种力量更为强劲,尤其最近的数十年来甚至影响着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社会[6]2。
以人类孤独情感为视阈,审视人类进化的历史,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样的景致:在远古,人们能自适于自身所创造的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保持心灵的恬静。
即便有如孔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孤独者,那也是凤毛麟角。
孤独,似乎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由于宗教神权严重阻碍着科学技术发展,而被后人冠名以“黑暗的中世纪”,然而,人们的心灵并没有因为社会的“黑暗”而变得郁闷和焦躁,相反表现得异常的宁静与平和,像伽利略、哥白尼这样的少数孤独者,甚至被芸芸众生视为了“另类”。
前现代社会,孤独之所以只能为少数人具有,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劳动能力等低下,人类的主要任务是生存与繁衍,而生存与繁衍的基本社会条件是结成具体的共同体,共同面对、应对来自自然和其他群体的挑战。
那个时代以哲学家为代表的社会精英更多思考的是共同体的建构、善与美德、甚至世界主义,而很少思考个体独立、个性自由。
换言之,前现代社会、前工业文明,总体上还不具备发展个体思维、个体性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条件与社会知识语境,还不具备产生广泛孤独心理的可能。
孤独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生成必需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社会物质生产和技术基础;其二,社会关系与社会建制条件;其三,社会知识与社会教育条件。
时至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引发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从宗教桎梏中被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成就使人享受了空前的自由,现代人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在科技时代所创造的种种方便和舒适当中,人类理应感到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