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3
- 格式:doc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5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后篇巩固探究 学业水平引导1. 有人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
”下列说法对“石破天惊”的准确解读A. 有了文字人类才得以交流B. 文字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唯一载体C.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D. 文字最能体现人类的创造力2.下图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这种符号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 ,你认为其出现的时代是A.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新石器时代D.春秋战国时期解析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是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3.某人从文物市场购买了一张发黄的宣纸 ,上边用甲骨文印制了一首词。
对其年代大家有不同的猜 测,你认为下列哪个最准确( )A.商代文物 B .汉代文物 解析材料强调“文字的发明”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文字是文明的象征。
故选 C 项。
,故C 项正确。
C.唐代文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D.当代臆造文物材料中的“宣纸、甲骨文、词”明显不是同一朝代的,故这一文物最有可能是当代人臆造的。
4. 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
秦王说,统一以后要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文字。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将各种文字统一成标准文字,这一种标准文字是()A. 小篆B.隶书C.楷书D.行书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5. 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A. 绘画艺术B.戏剧表演C.篆刻艺术D.书法艺术解析从歌词中的“横、竖、撇、勾、点”等信息可知该艺术形式为书法艺术。
6. 四位书法爱好者结伴参观了中国古代书法展,他们分别对如图张旭的书法艺术反映的时代风貌发表了不同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A. 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B. 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C. 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D. 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解析张旭生活在唐朝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他的书法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
课题第7课汉字与书法主编人路晓丽主讲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汉字起源及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汉字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概括文字的发明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文字的演变与书法的关系,认识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认识到其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古代书法艺术,体会中国古代艺术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习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学习难点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基础知识归纳】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发展历程:1)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演变: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3)书同文:①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减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过程:到秦朝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③意义:文字的改革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材料: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的出现,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注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文具: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的审美情趣。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3.发展历程:时期发展过程及特点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作品秦汉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文字刚完成统一小篆隶书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 / 3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发明的意义: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文字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_。
(2)商代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3)商周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
(4)秦统一时推行“书同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全国的字体,后以“__________”为新字体。
二、书艺历程1.发展阶段(1)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原因:__________群体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②表现:晋人书法起笔之________、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都能曲尽其妙。
(2)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________,也出现了欧阳询、__________、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____________也日趋成熟。
(3)宋代书法艺术的市民化趋势①原因:宋代重文,____________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②表现: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
他们____________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4)明代书法艺术的市民化趋势加强: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__________,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书法特点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________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知识点一汉字的演变1.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A B C D2.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汉字形体变化来看,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3.“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自我测评】1.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文字起源: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群体创造的成果,如结绳记事是促使文字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传说仓颉创制汉字。
发展演变: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雏形。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金文,西周晚期形成“籀文”;到秦朝时出现了一个巨大飞跃,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文字障碍,用秦国通行的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接着出现了更为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标准。
魏晋以后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楷书、行书、草书出现。
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曲尽其妙,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
隋唐国家一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
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书体多样,或意绪狂放,张扬个性;或雍容大度,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壮大。
书法也是重视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生活丰富,社会风尚和士人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化创造,篆刻也与书法、绘画相融汇。
第8课笔墨丹青【自我测评】1、概述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有刻画简单图案的岩画、陶器画是中国绘画最初起源;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绘画初步发展,出现古拙的帛画。
(2)魏晋隋唐时期,突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和吴道子;(3)宋元明清时期,一方面文人山水画兴起并发展,更注重意境;另一方面,宋以后描绘民间风情的画作(如《清明上河图》)和民间绘画(如版画、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发展起来;(4)明清时期还有出现与正统画风完全不同、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如朱耷),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练习岳麓版必修3第7课汉字与书法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抓住关键词“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B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D2.如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祭祀谷神D.庄稼丰收解析:从题干中的“年”字上部为“禾”,“年”有大小之分,应为庄稼丰收的意思,故选D。
答案:D3.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图中秦阳陵虎符上的字体属于( )A.隶书B.楷书C.篆书D.行书解析:秦朝统一文字,规定小篆是全国的统一标准字体,所以虎符上的字应为篆书,故选C。
答案:C4.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字体端正规范。
下列四个“書”(书)字中,属于楷书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根据书法艺术的特点,①为篆书,②为隶书,③是楷书,④是草书,故选C项。
答案:C5.“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
”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解析:根据材料中“唐朝”“狂僧”和四幅作品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体现的是怀素的作品特点,故选C项。
答案:C6.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3 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
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汉字七体”的风采:请回答:(1)根据时间判断:A、B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解析:第(1)题结合汉字发展阶段和其特点判断分析;第(2)题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汉字自身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发明的意义: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文字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①________,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商周时期:商代的②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③________。
(3)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④________、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⑤______”,以⑥________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对⑦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①刻画符号②甲骨文③金文④笔画⑤书同文⑥小篆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温馨提示文字统一的意义文字的统一,克服了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字障碍。
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用提升】1.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B.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C.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D.小篆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解析:根据所学,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故C项错误。
答案:C二、书艺历程1.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
(1)秦汉时期。
A.形成条件: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B.书法特征: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但它们大多还是①________文字。
(2)魏晋南北朝时期。
A.时代背景:汉末社会危机,一个特立独行的②________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第7课汉字与书法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抓住关键词“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B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
答案:D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 D.草书解析: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难以完成,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图中秦阳陵虎符上的字体属于( )A.隶书 B.楷书C.篆书 D.行书解析:秦朝统一文字,规定小篆是全国的统一标准字体,所以虎符上的字应为篆书,故选C。
答案:C4.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解析: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5.“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
”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解析:根据材料中“唐朝”“狂僧”和四幅作品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体现的是怀素的作品特点,故选C项。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从唯物史观角度阐释书法风格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4.从比较角度掌握各种书法的艺术特征。
5.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字起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的重大作用,汉字与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3.混乱: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4.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不统一的状况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2)概况: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3)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艺历程1.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条件(1)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士人群体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主要历程朝代原因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作品秦汉秦统一六国,“书同文字”。
汉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数是实用性文字秦《泰山刻石》魏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进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的《兰亭序》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草书,也有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宋代“重文轻武”,知识分子队伍扩大,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文征明、董其昌3.书法特点(1)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相结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个距今5 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铸有小篆铭文。
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推测其最早当属什么时期的墓葬,其中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
A.玉面人的年代 B.玉面人的特征
C.鼎内壁的小篆 D.扁足青铜方鼎
【解析】我国古代的玉和青铜器的制造由来已久,不能直接判断其时间。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可以直接通过文字出现的时间来判断文物的年代。
【答案】 C
2.某校开设了书法课,小明去书店购买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作为摹本,你认为小明准备临摹的书法是( )
A.草书 B.楷书
C.行书 D.隶书
【解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是楷书。
【答案】 B
3.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2008年奥运会会徽就是以中国篆字形式出现的一幅精美艺术品。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演变成书法艺术,其关键在于( )
A.汉字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B.汉字影响范围广,到处流传
C.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具有美感
D.汉字的书写工具十分先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书法的理解。
A项与材料无关。
B、D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
【答案】 C
4.
四位书法爱好者结伴参观了中国古代书法展,他们分别对如图怀素的书法艺术反映的时代风貌发表了各自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
C.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
D.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解析】本题通过创设现实生活新情境,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
【答案】 A
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特点的成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时社会政治黑暗
B.士人群体的形成
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D.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解析】社会进一步平民化和世俗化是从两宋时期开始的。
【答案】 D
6.“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
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而杜甫是唐朝诗人,故A项不符合“当时”这一要求;颜真卿、柳公权都擅长楷书,注重规范法度,而诗句中描绘的书法家潇洒不羁、作品酣畅淋漓,“挥毫落纸如云烟”,故排除C、D两项。
【答案】 B
7.下列关于宋代书法艺术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书法艺术呈现多样性
B.呈现多样性的原因是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宋代书法注重法度,忽略个性
D.书法艺术出现了各具情态的“四大家”
【解析】宋代书法的特点是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8.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内在原因是( )
A.士人阶层的壮大
B.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有利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要求分析其内在原因,A、C、D三项都属于外在原因。
【答案】 B
9.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辨别能力。
A、B、C、D四项图片中呈现的汉字字体依次为草书、行书、甲骨文、楷书,最早出现的应为甲骨文。
【答案】 C
10.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行书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金文,B项是楷书,D项是草书。
【答案】 C
11.魏晋时期,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被人用重金收买,不仅仅表明他的字写得好,还说明了( )
A.魏晋时期的文人爱好书法
B.王羲之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C.王羲之以卖字为生
D.魏晋时期,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观念已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书法艺术的特点。
魏晋时期,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观念已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答案】 D
12.下列关于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右图)书法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B.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C.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D.讲究法度,追求规范
【解析】苏轼是北宋人,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书法界出现了“宋四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诏版及其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兰亭序》(右图)
材料三电脑的发明和普遍使用,又伴随着一阵惊呼。
有人担心美妙的书法艺术将从此衰微,又一件中国国粹将沉没在现代化的网络海洋之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诏版最早刊刻于哪一年?上面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它为研究秦代的哪些史实提供了直接依据?
(2)《兰亭序》在汉字书法史上有何独特地位?它为研究汉字书法哪一阶段的历史提供了直接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三所提问题的看法。
【解析】第(1)问结合秦统一六国的相关知识回答。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3)问可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回答。
【答案】(1)公元前221年。
小篆。
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
(2)“天下第一行书”。
汉字书法由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的演变。
(3)重视以书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
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四(甲骨文)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单字已达四千五百多个,已经辨认的也有一千两百多个。
其内容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大致一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字”措施的因素。
中国汉字从商朝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材料三、四都涉及汉字的起源问题,你认为哪则材料比较可信?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直接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并结合设问中的两个角度思考归纳。
第(3)问要明确“出土文物”是最可信的史料。
【答案】(1)因素:传播文化;巩固国家统一。
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
(2)不认同。
文字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材料四较可信。
理由:它既有《史记》的相关记载,又有大量出土文物作为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