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学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必修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99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精品资料)单元概览: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书法、绘画以及戏曲等都不乏风格独具的精品。
学法探究:一要注意用列表法等方法梳理记忆中国古代文艺成就;二要注意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具体特征;三要注意对相关文艺作品的欣赏并理解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四要注意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认识中国古代文艺成就。
2. 汉字演变的趋势。
(1)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3)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辅助性的字体,例如在隶楷阶段,出现了辅助书体一-草书和行书。
3.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1)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2)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修养。
⑶题材以山、水、梅、兰、竹、菊与松、石为主。
(4) 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色的写意为主。
(5) 出现于魏晋,真正兴起于宋,明清时期成为画坛的主流。
4. [概念阐释]以形写神”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
他们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就不算成功。
5. 中国绘画艺术的分类及特点(1) 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从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在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⑵特点①从演变背景看,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学习总结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科技文化奠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
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加强。
反映这一战乱时代的文化——佛教盛行。
另外,数学和农学也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特别是诗歌创作繁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此期间完成并外传。
另外,反映商品经济繁荣的词和元曲、元杂剧兴盛,理学出现。
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迟缓。
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汉字的发展演变。
二抓关键:图中两字形皆由繁到简。
第二步:逐项分析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正确B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排除C 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排除D 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排除答案 A解题技巧图片型选择题1一“审”首先审图,要认清图片包含的要素和表达的意思;其次审注,注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意思。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学习小结岳麓版必修31.从中国古代各时期的书法特点中,看书法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形成,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士人阶层自命清高,在书法上表现为对意境、神韵和风骨的追求。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空前强盛,政府的政策较为开放,大大激发了士人的创作热情,所以该时期的书法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有体现恢弘的大国气度的楷书,达到书法艺术发展的新高峰。
(3)宋元时期,城市繁荣,商品经济活跃,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带有明显的追求个人风格的特征。
(4)明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各种艺术形式和流派层出不穷,书法艺术不再是士人独有的享受,它更加趋于平民化和世俗化,个性化更加突出。
2.魏晋以来各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特点的影响(1)魏晋:社会动荡和佛、道、儒三教并存;士人群体形成。
绘画特点: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2)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绘画特点:注重法度,风格多样。
(3)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商业兴盛。
绘画特点:山水画,注重意境;民俗风情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明清:思想专制加强,社会动荡;商品经济发展。
绘画特点:风格奇特、个性鲜明。
3.明清时期的小说与以前的文学作品相比有何突出成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1)成就:①明清时期的小说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文人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小说的视野,这些作品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因而明清时期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②明清时期的小说一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写入文学作品,体现了极强的时代感;③出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红楼梦》,《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2)原因: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②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之下,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一些文人从批判和揭露现实入手,创作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必修三岳麓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课设计第 7 课汉字与书法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经过认识汉字的发源和演变以及中国书法绘画发展过程,能进一步认识中国书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培育剖析、综合、比较、归纳、归纳等历史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认识汉字的发源和演变以及中国书法绘画发展过程,理解“书画同源” 、“琴棋书画” 、“书画缘”、“能书会画”等书法的审美功能超出适用功能,自觉地创建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
2.过程与方法问题研究、历史比较、归纳阐释、情境再现。
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照。
认识时代风采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书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感觉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感觉中国书画独到的风采,诱人的魅力,以及跻身于世界的艺术之林,闪耀着刺眼的光辉的风范。
经过赏识汉字的基本特点,书法、篆刻艺术的独到性、时代性,意会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到魅力。
二、教课要点:汉字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历程和纂刻的发展历程。
三、教课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点的关系。
四、教课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议论为辅五、课时安排: 1 课时六、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字构型独到,数目繁富,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
它经历了 7000 年的发展,到现在仍充满活力。
汉字不单是一种流传和沟通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因素,构成了独到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二)讲解新课一、从汉字发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发源。
汉字积厚流光。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到现在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后期,汉民族先民在各样器物上刻画的符号,逐渐演变为为汉字。
汉字发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
象形字愈来愈符号化,逐渐离开图画,形成汉字。
(2)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久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复习学案(有答案)
必修III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复习学案一)
【课标要求】1、概述汉字与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了解就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单元综述】古代中国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文学成就和戏曲艺术。
这些艺术的发展及其完善构成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艺术体系。
本单元重点是中国古代书法、绘画、文学和戏曲的发展历程、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此外一定时期的艺术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在了解其发展历程中要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概况相联系。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复习学案(有答案)
1、以唐、宋代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为例,论证“文化是时代的反映”。
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课本40页,自我测评第2题)。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述古代中国绘画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从唯物史观角度阐释绘画风格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4.从比较角度掌握文人画和民间风情画的艺术特征。
5.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绘画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一、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脉络1.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绘画。
(2)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绢帛上绘画。
(3)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2.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1绘画特点: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2代表人物:顾恺之,其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等。
(2)唐朝1背景: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特点: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3代表人物:吴道子,其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
[知识延伸] 唐代绘画艺术繁荣的原因(1)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为绘画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
(4)吴道子等画家的辛勤努力。
(5)民族融合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类别时间背景特点代表文人意趣宋代1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2理学的兴起使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明清时代变化、社会动荡风格奇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朱耷的《松鹰图》民间风情宋代商业兴盛、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描绘民间风情、市井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清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1.形式上: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注重写意的文人画。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从唯物史观角度阐释书法风格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4.从比较角度掌握各种书法的艺术特征。
5.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字起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的重大作用,汉字与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3.混乱: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4.统一(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不统一的状况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2)概况: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3)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书艺历程1.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条件(1)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士人群体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主要历程朝代原因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作品秦汉秦统一六国,“书同文字”。
汉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数是实用性文字秦《泰山刻石》魏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进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的《兰亭序》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草书,也有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宋代“重文轻武”,知识分子队伍扩大,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文征明、董其昌3.书法特点(1)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相结合。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2.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科技文化奠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
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加强。
反映这一战乱时代的文化——佛教盛行。
另外,数学和农学也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时期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特别是诗歌创作繁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5.宋元时期
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此期间完成并外传。
另外,反映商品经济繁荣的词和元曲、元杂剧兴盛,理学出现。
6.明清时期
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并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迟缓。
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