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襄樊市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虫证相关考点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必考内容——寄生虫病
细目一:蛔虫病
一、蛔虫证、蛔厥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一)蛔虫证
证候轻者可无症状,或时有绕脐腹痛,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大便不调;重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疼痛,时作时止,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栗状白点,夜寐齿,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舌苔薄腻或花剥,脉象滑数。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主方使君子散加减。
(二)蛔厥证
证候腹痛时发时止。
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以右胁下及胃脘部疼痛为主,弯腰曲背,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蛔虫。
发作间歇时,痛止如常人。
重者,腹痛持续不止,时轻时剧,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
舌质红,舌苔厚腻,脉象弦数或滑数。
治法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主方乌梅丸加减。
二、驱蛔单方
1.使君子仁
细目二:蛲虫病
一、主要临床表现
蛲虫病也是小儿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蛲虫体小色白,形细小如线头,故俗称“线虫”。
临床表现以夜间肛门及会阴部奇痒,大便或肛周可见白色线状蛲虫为特征。
可并见尿频、遗尿、腹痛等症。
二、预防与护理
1.加强卫生宣传,切断传染途径。
2.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纠正吮手的不良习惯。
3.床上被单及患儿衣裤应勤洗换,并用开水洗烫、煮沸以杀死虫卵。
4.每日早晚用温水洗会阴部及肛门周围,不穿开裆裤,防止小儿用手去搔抓肛门。
5.积极治疗患儿,减少传播机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汇总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从受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等伤害,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畸形。
妊娠中期15周,胎儿各器官迅速增长,功能也渐成熟。
妊娠晩期13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
后两个阶段若胎儿受到伤害,易发生早产。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由于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御邪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损伤胎儿,可导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等疾病。
三婴儿期从出生后至1周岁,称为婴儿期。
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
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四幼儿期从出生后至1周岁,称为婴儿期。
其中包括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处于乳类喂养并逐渐添加辅食的阶段,机体发育快,营养需求高。
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容易发生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各种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
这一时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学龄前期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溺水、烫伤、坠床、误服药物中毒等,应注意防护。
六学龄期从6~7周岁入小学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为学龄期。
这一时期儿童急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但应注意保护视力,防止近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防治龋齿;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减少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率。
七青春期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新生儿期从出生到生后满28天婴儿期从出生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第一次高峰)幼儿期1周岁到3周岁学龄前期(幼童期)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周岁学龄期(儿童期)6-7岁入小学到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岁到18-20岁(第二次高峰)一、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1.体重出生体重:3kg1~6个月体重(kg)=3+月龄×0.77~过重:肥胖症;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过轻(↓15%):营养不良1岁以上体重(kg)=8+年龄×22.身高出生时身长:50cm;生后第一年75cm;生后第二年85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身高(长)(cm)=70+7×年龄过矮(↓30%):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称为卥陷;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为卥填。
4.头围:初生:33-34厘米。
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
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吸气和呼气的平均值。
6.牙齿:乳牙20颗,出生后4~10个月开始出牙。
2~2.5岁出齐。
7.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出牙顺序,先下后上自前向后,尖牙例外。
恒牙32颗6岁左右出第一颗8.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9.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mmhg=80+2乘以年龄;舒张压=收缩压乘以2/3一千帕=7.5mmHg 小儿动作语言发育歌二月抬头三四笑,五六认人咿呀叫;七坐八爬九扶栏,十站岁走学讲话。
2017年中医儿科学复习模拟试题(四)中医儿科学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非常头疼的,很多考生在复习中医儿科学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来复习、做题,但是考试结束之后都不是很理想,为了帮助考生能够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拿到高分,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中医儿科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用处!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占小儿外感致病因素中第一位的病邪是:A.风B.寒C.暑D.湿E.火2.小儿夏季特有的病证有:A.暑风B.暑痉C.中暑D.夏季热E.疰夏3.湿邪最易伤:A.心B.肝C.脾D.肺E.肾4.与禀赋因素无关的疾病有:A.哮喘B.惊风C.胎黄D.癫痫E.食积小儿时期,容易犯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原因是:A.脾常不足B.肺常不足C肾常虚D.肝常有余E.心常有余6.小儿寒暖不能自调,易致:A.饮食内伤B.外感六淫C.胎禀不足D.产时损伤E.遗传疾病脾常不足,容易引起的疾病除外:A.泄泻B.厌食C.疳证D.遗尿E.食积8.小儿肺炎喘嗽,见发热,咳嗽,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因失治误治,迅速出现面白肢冷,大汗淋漓紫心悸等症,是由于:A.发病容易B.易虚易实C.易寒易热D.肺常不足E.心常有余9.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但引起的病理变化没有:A.风B.痰C.喘D.热E.惊10.小儿感受疫疠之邪,不会引起:A.痄腮B.水痘C鹅口疮D顿咳E.麻疹11.饮食偏嗜可引起:A.腹泻B.疳证C.痢疾D.虫证E.呕吐12.饥饱失常,不会引起:A.腹泻B.疳证C.虫证D.食积E.呕吐13.胎禀因素不包括:A.孕母营养不良B.产程过长C孕母接触放射线D.孕母疾病E.孕母服药(二)多项选择题1.小儿外感风邪常易与其他病邪兼挟致病,常见有:A.挟寒B.挟火C.挟热D.挟湿E.挟暑2.寒邪可引起:A.惊风B.冷哮C.五软D.寒泻E.硬肿症3.肺燥阴伤之证有:A.干咳少痰B.口咽干燥C.舌红D.苔黄E.小便清长4.小儿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时行疾病有:A.水痘B.丹痧C.夏季热D 顿咳E.痄腮5.胎禀因素有:A.孕母营养B.产时损伤C.孕母疾病D.孕母用药E.孕母接触放射线6.先天元精不足,会引起:A.解颅B.佝偻病C.胎怯胎弱D.五迟五软E.疳证7.可化热化火的病邪有:A.燥B.寒C.湿D.风E.暑二、填空题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小儿____,或为______,则寒邪犯肺,痰饮内停,最易发生冷哮。
中医儿科学笔记一、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3.气滞血瘀:化瘀消积-血府逐淤汤二、感冒(一)主证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4.时邪感冒: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二)兼证1.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风寒夹痰: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桑菊饮2.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疏风解表基础上加保和丸3.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疏风解表基础上加镇惊丸三、咳嗽1.外感1)风寒咳嗽:散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2)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2.内伤1)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2)痰湿咳嗽: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3)气虚咳嗽:健脾补肺、化痰止咳-六君子汤4)阴虚咳嗽: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四、肺炎喘嗽1.常证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益气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2.变证1、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五、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于上盛者用苏子降气汤。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六、泄泻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七、厌食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八、疳证常证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2)疳积证:消积理脾-肥儿丸3)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兼证1)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2)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3)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九、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息风开窍-清温败毒饮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1)脾虚肝亢: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汤2)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3)阴虚风动: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十、急性肾小球肾炎(一)急性期1、常证1)风水相搏: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2)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2、变证1)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2)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3)水毒内闭:通腹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恢复期1)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2)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十一、肾病综合征(一)本证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通阳利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偏脾阳虚:实脾饮3)肝肾阴虚:滋补肝肾、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参芪地黄丸(二)标证1)外感风邪:风寒者宣肺利水,疏风散寒;风热者宣肺利水,疏风清热-风寒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风热者用越婢加术汤2)水湿内停: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五皮饮3)湿热内蕴:清热利湿-上焦湿热者五味消毒饮;中焦湿热者甘露消毒饮;下焦湿热者用八正散4)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5)湿浊停聚:和胃降浊、化湿行水-温胆汤十二、病毒性心肌炎1)风热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银翘散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安神-葛根黄芩黄连汤3)痰瘀阻络:行气豁痰、化瘀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4)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炙甘草汤合生脉散5)心阳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大全(收藏)1.舌质绛红,有红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
2.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见于丹砂(猩红热)。
3.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胃之气阴不足。
4.吃橄榄、乌梅、铁剂等—苔色染黑5.干湿适中的薄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6.两目呆滞,转动迟钝: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7.口内白屑成片:鹅口疮8.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麻疹黏膜斑9.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无脓水流出: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上下臼齿间腮腺管口红肿如粟粒,有脓水流出:发颐(化脓性腮腺炎)10.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点斑块:马牙。
11.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白喉12.疹细小状如麻粒,潮热3-4天出疹,同时见麻疹粘膜斑:麻疹13.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奶麻14.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快:风痧15.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肠套叠16.大便色泽灰白不黄:胆道阻滞。
17.小儿指纹(重点)(1)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2)指纹达指尖,透关射甲:病情危重,也可正常。
(3)纹色淡红:内有虚寒;(4)纹色鲜红浮露:外感风邪;(5)纹色紫红:邪热郁滞18.咳声嘶哑如犬吠状者:白喉、急喉风19.连声咳嗽,夜咳为主,咳而呕吐,伴鸡鸣样回声:顿咳(百日咳)20.夜间发热,腹壁及手足心热,腹满不食者:内伤乳食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现象(重点)1.螳螂子: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脂肪垫隆起,有助吮乳,不能挑割。
2.马牙: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碎米大小隆起颗粒,称为“马牙”,会于数周或数月自行消失,不需挑刮。
3.女婴生后3~5天乳房隆起如蚕豆到鸽蛋大小,可在2~3周后消退,不应处理或挤压。
4.假月经: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少量流血,持续1~3天自止者,一般不必处理。
5.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断奶时间及添加辅食的原则1.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
第九单元虫证蛔虫病发病特点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成虫寄生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重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其中以蛔厥证、虫瘕证多见。
诊断要点可有吐蛔、便蛔史。
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合并蛔厥、虫瘕,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
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
虫瘕者,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多见大便不通。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以六腑辨证为纲。
肠虫证(最多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以发作性脐周腹痛为主要症状。
蛔厥证:蛔虫入膈,窜入胆腑,腹痛在剑突下、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多有呕吐,且常见呕吐胆汁和蛔虫,证属寒热错杂,病初多偏寒,继之渐化热。
虫瘕:虫团聚结肠腑,腹部剧痛不止,阵发性加重,腹部可扪及条索状或网状包块,伴有剧烈呕吐,大便多不通。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肠虫证证候:脐腹部疼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或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色多黄滞,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齿介)齿。
甚者,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
舌苔多见花剥或腻,舌尖红赤,脉弦滑。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代表方剂:使君子散。
蛔厥证证候:有肠蛔虫症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
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
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
舌苔多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安蛔定痛,继则驱虫。
代表方剂:乌梅丸。
虫瘕证证候: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脐腹剧烈疼痛,部位不定,频繁呕吐,可呕出蛔虫,大便不下或量少,腹胀,腹部可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团块。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儿童卫生健康的综合性医学科学。
乳牙:4-10个月开始萌出,迟于12月为延迟。
先下后上颌,自前至后。
2.5岁出齐,共20个,恒牙共28-32个。
囟门的闭合:前囟门在出生时为1.5CM-2.0CM ,于1-1.5岁时完全闭合。
呼吸:新生儿,40-45次,0-1岁约30-40次,1-3岁25-30次,4-7岁20-25次,8-14岁为18-20次。
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迅速地向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越快的生理特点,并不是说有阳无阴。
脾学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成人较多,但小儿脾胃运化功能没未健全,喂食不当,容易发生生化运动失常。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病因特点1易于感受六淫之邪和望指纹: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六脉象:浮沉迟数有无力。
生长发育:1 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 2 体格生长 3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 4 神经,心理发育。
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孕母情况,家庭和社会环境。
体格生长:体重,身材的增长,头围,胸围,囟门,骨化中心,牙齿。
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运动的发育,感知的发育,语言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
疫疠之气2 易于为饮食所伤 3 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4 与情志因素,意外改变环境....病理特点 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治疗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二治疗要中病即止三注意药物剂型和给药用途四掌握小儿汤剂和煎服方法五适当选用外治方法六用药剂量计算七结合现代诊疗方法常用内治法则:解表法,止咳平喘法,清热解毒法,开胃运脾法,消食导滞法,镇惊开窍法,活血法瘀法,养阴益气法,回阳教逆法。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儿科学虫证[单选题]1预防小儿蛔虫病的有效措施是A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用生水B.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C.口服食醋60〜1(江南博哥)OOm1D.可食适量使君子E.饭后服用驱虫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蛔虫病的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菜及未洗净的瓜果,不饮用生水,以减少虫卵人口的机会。
2)不随地大便,妥善处理好粪便,切断传染途径,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减少感染机会。
掌握“虫证-蛔虫病”知识点。
[单选题]2.治疗蛔虫病虫瘤证,治法是A .驱蛔杀虫,B.散蛔驱虫,C.行气通腑,D.安蛔定痛,E.调气活络,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虫瘤证证候: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脐腹剧烈疼痛,部位不定,频繁呕吐,可呕出蛔虫,大便不下或量少,腹胀,腹部可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团块。
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见腹硬、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
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行气通腑,散蛔驱虫。
代表方剂:驱蛔承气汤。
保守治疗无效时及时手术治疗。
掌握“虫证-蛔虫病”知识点。
[单选题]4.蛔虫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部位主要是A 胃院部B.脐周部C.左下腹D.右下腹E.痛无定处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掌握“虫证-蛔虫病”知识点。
[单选题]5.蛔虫病的治疗原则,除驱蛔杀虫外,辅以调理脾胃调胃定痛散蛔驱虫继则驱虫驱蛔杀虫A.健脾理气B.补气养血C.调和气血D,调理脾胃E.消食导滞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病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掌握“虫证-蛔虫病”知识点。
[单选题]6.治疗蛔虫病肠虫证的首选方剂是A.追虫丸B.化虫丸C.使君子散D.乌梅丸E.驱虫粉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肠虫证证候:脐腹部疼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或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色多黄滞,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雷介齿。
第十二章寄生虫病第一节蛔虫病【学习目标】1.了解蛔虫病的发病特点。
2.熟悉蛔虫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3.掌握蛔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方法对蛔虫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
【概述】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这与粪便污染和卫生习惯不良有密切关系。
小儿由于脾胃薄弱,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故感染率高于成人,尤以学龄前儿童为甚。
蛔虫又称“航虫”“蜻虫”“蛟蜻”“长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轻者可无症状,或仅见脐周时有疼痛;重者久则耗伤小儿气血,面黄体瘦,形成蛔疳;由于蛔虫具有游走、扭曲成团、钻孔等特点,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痛(蛔虫性肠梗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亦称本病为蛔虫病。
临床表现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仅限于肠道时称肠蛔虫病。
多数肠蛔虫病无自觉症状,儿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蝴虫移行至肺、眼、脑、甲状腺及脊髓等器官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
【病因病机】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吞入了感染性蛔虫卵所致。
蛔虫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染途径是生吃未经洗净且附有感染虫卵的食物,或用感染虫卵的手取食物,虫卵也可随飞扬的尘土被吸入咽下。
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肠腑。
缺乏良好卫生习惯的小儿,双手接触不洁之物后,吮吸手指,或食用未清洗干净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以致食入虫卵,进入胃肠,引发本病。
此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积湿成热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为蛔虫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如《景岳全书•诸虫》所说:"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然以数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虫为最。
2017年襄樊市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虫证相关考点
第九单元虫证
虫证总括
虫证寄生肠道间,蛔绦钩蛲及姜片,伤脾扰腑耗气血,面黄异嗜腹痛现。
蛔虫病
蛔虫痛剧乌梅丸,痛减驱蛔化虫专,病久香砂六君子,尚有简易方法便蛔厥
蛔厥痛引右背肩,弯要曲膝躁不安,安蛔定痛乌梅施,缓解胆道驱蛔餐。
绦虫病
绦虫特征白节片,治疗南瓜子雷丸,槟榔石榴仙鹤草,驱虫务尽勿留患。
钩虫病
钩虫病为多南方,脾虚黄病绛矾良,气血两虚八珍施,驱虫榧子雷丸榔。
蛲虫病
蛲虫儿童患病多,肛痒夜甚小虫着,内服追虫外百部,注意卫生功效卓。
姜片虫
姜片虫病囊蚴染,菱角荸荠因生餐,驱虫为主佐健脾,槟榔香砂六君专。
例题:
1.目前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方法是( )
A.病原学检查
B.免疫学检查
C.DNA探针检查
D.PCR检查
E.血清学试验
2.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的主要阶段是 ( )
A.卵囊
B.包囊
C.速殖子
D.缓殖子
E.滋养体
3.人患蛔虫病是由于误食入( )
A.受精蛔虫卵
B.未受精蛔虫卵
C.感染期蛔虫卵
D.脱蛋白膜的蛔虫卵
E.新鲜蛔虫卵
参考答案
1-3 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