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汇差异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以川渝方言与普通话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96.05 KB
- 文档页数:2
Canadian TCSL Association加 拿拿 大大 中中 文文 教教 学学 学学 会会The 6th Canada-China TCSL ConferenceCollection of Papers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偏误及预应理论试说—以四川方言为中心A Study of Dialectal Error and its Prevention Theory in TCFL汪启明教授,中国西南交通大学摘要摘要: : 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门显学,但目前各种类型的教学组织都没有将汉语方言考虑进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谈不上方言偏误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包括标准语和方言,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掌握任何一门语言均不可偏废方言,汉语也不例外。
既要重视对外汉语标准语教学,也要重视对外汉语方言教学。
运用偏误理论将标准语的消错和方言的消错置于同等地位。
偏误理论是一种事后的管辖,应该在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过程开始时就预见偏误点,提出相应的消错策略。
预应理论的核心是由普到方,找出对应规律,为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 : : 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对外汉语方言教学 偏误偏误 预应理论预应理论1.0 1.0 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1.1 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普通语,要求学校教师、公务员都必须讲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人人都提倡讲普通话,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以普通话为主,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包括方言和标准语,标准语不过是一种势力较大的方言。
各种语言都由它的方言组成,学习任何语言,也都应该标准语和方言并重,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交际的基本工具是方言。
汉语本身亦包括普通话和方言,没有方言就不成其为汉语。
根据赵春利(2005)的综述,结合最近几年偏误研究的情况,我们至今还没有见到以方言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偏误分析成果。
65语言研究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探究陈湘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方言与普通话的研究在语言学领域日渐兴盛,本文以重庆方言为例,分析重庆方言与把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流畅度等方面的差异。
希望能够给方言研究尤其是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重庆方言;普通话;差异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可以说它开启了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先河。
但是,近代系统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源于西方,因此,近代以来直到现在,我国的语言研究一直受西方影响较大,尤其是比较流行的对比研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更是倍受欢迎。
一、语言和普通话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大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也是其根本属性[1]。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具有历史悠久、使用普遍、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抑扬顿挫等特点[2]。
民族共同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所使用的共同的语言,民族共同语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比较广阔的通行范围和使用人口,往往由一些大型部落或城市语言发展而来。
二、方言与重庆方言方言是语言由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语言变体,主要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指由于地域差异(如山川、河流、气候等)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北京话、四川话等;社会方言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由于性别、职业、教育背景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语言变体,如医疗专业用语等。
重庆方言是以地域为标准划分的方言类型,它指的是重庆居民使用的口头语言,从语言区域划分来看,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的西南方言具有直白易懂,清晰阳刚等特点,民国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使得重庆话吸收各家方言之长,又添加了了风趣幽默等特征。
浅析普通话与重庆方言的声调差异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在声调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以此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此外,通过同标准普通话五度值的对比以及听感对比发现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在调值上除了阴平相似之外,阳平、上声、去声都有很明显的差异。
关键字:重庆方言普通话声调差异引言重庆,简称巴或渝,地处西南地区腹地且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的核心区域。
南宋淳熙16年,宋光宗赵惇以“双重喜庆”为意,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而后再无更改。
重庆方言也称重庆话、渝语。
目前,学术上所指的重庆话就主要指主城区内重庆本地人所使用的语言。
其次,重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成渝小片。
重庆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入声归阳平,四呼齐全,调型相似,且多数方言点n和l不分,又通常把普通话中以/h/开头的字读成以/f/开头等情况。
重庆方言在听感上较为硬朗,同时也是西南官话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方言之一。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介绍重庆的地理环境、民族状况和历史沿革。
第二章主要从重庆方言的分区和声调特点来对重庆方言的研究概况进行说明。
第三章主要涉及单字调的调值对比、词语的声调对比。
第四章简介普通话的声调特点。
第五章主要讨论普通话对重庆方言在声调上的影响,以找出其中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并以此为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提供借鉴。
一、重庆的历史地理概说(一)地理状况和民族状况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东临湖北省和湖南省,南临贵州省,西傍四川省,东北部与陕西省相连。
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中国面积最大、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其主城建成面积达到647.78平方公里。
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平坝较少,地势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逐级降低,有“山城”之称。
方言文化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价值——以川剧中的方言文化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8T05:56:58.30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20期作者:廖旋[导读]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是基本,但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方言教学对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方言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四川方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四川文化,而能体现四川悠久文化内涵的不得不提到千百年来蕴含在川剧中的语言。
把川剧带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既提高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又让优秀的巴蜀文化传向世界,增强四川的文化竞争力。
廖旋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400074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是基本,但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方言教学对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方言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四川方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四川文化,而能体现四川悠久文化内涵的不得不提到千百年来蕴含在川剧中的语言。
把川剧带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既提高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又让优秀的巴蜀文化传向世界,增强四川的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川剧;方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方言文化教学一、方言让汉语学习者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一)普通话教学和方言教学共同发挥作用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大中国,在时间的沉淀下成就了她今天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从古至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地域文化。
四川方言是具有四川地域色彩的语言,它蕴含了四川悠久的方言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还有性格特点。
普通话是主干,方言是枝干,他们之间总是在互相补充、相互灌输营养。
与认为普通话与方言相矛盾的观点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普通话与各种方言是一种共存关系,普通话教学与方言教学共同发挥作用。
普通话的学习为留学生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方言的学习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浅析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我们通常都认为方言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于语音,而对于词汇和语法在方言间的差异不够重视。
近年来,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作用。
本文主要参考《陕北方言词典》并结合对母语的感知,以榆林方言用词为标准来比较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以此来揭示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
本文比较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一、词形上的差异词形差异是汉语方言词语差异最主要的表现。
我们对于词形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对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
以下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造词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 音节数量的差异(1)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为单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缺少猴子看管漂亮得意妈妈手表桃子榆林方言:短猴照俊能妈表桃榆林方言中与普通话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有很多,有的完全是义同形异,如上例中的短、照、俊、能;有的是选择普通话中比较有区分特点的一个音节,如:猴、表、桃;而有的区别在于叠音与非叠音,普通话中的有些叠音的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不叠音的单音节词,这类词一般是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比如,妈妈—妈等。
(2)普通话中有的单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双音节词。
例如:普通话:蹲章地痣云眉榆林方言:圪蹴戳子脚地隐记云彩眼眉(3)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词中相对的是多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普通话:早晨元旦板凳手指口袋台阶榆林方言:大清早阳历年板凳子手指头倒衩子圪台子(4)榆林方言是双音节词,而普通话是多音词或短语,此类数量不多。
例如:普通话:自行车暖水瓶切菜板榆林方言:车子暖壶案板由上可以看出,从音节数量上来说,榆林方言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于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少。
2. 构词语素的差异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表达同一事物会选择不同的语素、音节数量,这样就有了差异,而方言词汇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素选择的差异。
2011年7月第9卷第4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Jul ,2011Vo l 9No 4*收稿日期:2011-03-17作者简介:汪启明(1955-),男,四川三台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编辑出版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偏误及预应理论试说*以四川方言为中心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 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门显学,但目前各种类型的教学组织都没有将汉语方言考虑进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谈不上方言偏误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包括标准语和方言,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掌握任何一门语言均不可偏废方言,汉语也不例外。
既要重视对外汉语标准语教学,也要重视对外汉语方言教学。
运用偏误理论将标准语的消错和方言的消错置于同等地位。
偏误理论是一种事后的管辖,应该在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过程开始时就预见偏误点,提出相应的消错策略。
预应理论的核心是由普到方,找出对应规律,为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 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偏误;预应理论中图分类号: H 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11)04-0001-10一、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普通话,要求学校教师、公务员都必须讲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人人都提倡讲普通话,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以普通话为主,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包括方言和标准语,标准语不过是一种势力较大的方言。
各种语言都由它的方言组成,学习任何语言,也都应该标准语和方言并重,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交际的基本工具是方言。
汉语本身亦包括普通话和方言,没有方言就不成其为汉语。
根据赵春利(2005)的综述,结合最近几年偏误研究的情况,我们至今还没有见到以方言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偏误分析成果。
[1]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方言的教学及其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更谈不上偏误研究了。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方言词汇现象及高校普通话教学长江师范学院有相当数量的重庆涪陵当地的土家族、苗族学生,其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方面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有不小的差异,是高校师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影响了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应对策略应以编写推普教材为基础,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为关键,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标签:方言词汇普通话教学涪陵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是一个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在元代及以前即为多民族杂居区,元末至清代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湖广、江西等地移民大量迁入,形成了以湖北话体系为基础的涪陵方言。
涪陵方言属四川方言川东方言片区重庆话属的一个方言点,所以涪陵话与重庆话比较接近。
涪陵话的基本词汇中许多是与普通话相同的,但相当一部分也有差异。
涪陵人把当地人说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称为“椒盐普通话”,就是因为虽然运用了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法,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方言词汇。
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从根本上说主要靠学校的教育教学。
培养师范和非师范本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则主要靠高等院校的教学。
长江师范学院是一所位于涪陵的高等师范院校,有相当数量的在校生来自于涪陵本地。
涪陵话中的大量方言词汇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难点问题。
当地学生在普通话测试过程中常常因方言词汇而降低了分数,影响了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笔者拟以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在普通话测试中出现的方言词汇为例,探讨方言词汇与提高高校普通话教学的应对策略,以就正于方家。
一、涪陵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主要偏误类型(一)名词涪陵方言的基本名词词汇与普通话相同,如“天、地、男、女、牛、羊、花、草”等,但也有部分差异。
1.与普通话词素相同,词序不同。
2.与普通话部分词素不同,但意思相同。
如:“后脑壳”即“后脑勺”;“晚黑”即“晚上”;“开盘”即“开始”;“牯牛”即“公牛”;“荒瓜”即“南瓜”;等等。
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汇的关系问题发布时间:2021-06-10T09:11:35.44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4期作者:朱媛旭[导读] 不忘自己家乡富有特色的方言词汇,不遗忘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普通话和方言关系出发看从属二者的词汇之间关系中国海洋大学摘要: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众多种土语。
仅由现状,可知我国汉语内分之多与普通话推广工作之复杂。
近些年随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矛盾日渐升温,“一文多语”的讨论也争执不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引人关注。
人们通常认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只在于语音方面的差异,其实不然,还有词汇方面的差异,且随着近年来的方言和普通话发展与冲突,作为从方言和普通话中分出来的小类别的词汇,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也逐渐受到重视,二者的比较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关键词: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类差别;类等级;双重语言一、方言、普通话定义及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的定义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而本文所讲的方言,主要是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可以理解为”一方之言“,就是指的某个地域特有的语言特色,是一个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积淀,是别的地区不常用或者没有的,而方言的形成与这个地区或民族的地理位置、所处地形以及自然环境有关1。
所谓地域方言词语就是指流行于个别地区而没有在标准文学语言里普遍通行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某个地区虽然是常用的,但是在别的地区就不用或者不常用;他们有地域的局限,不是全民族共同了解共同使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