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94.55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时:1. 圆柱的特点: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上下一样粗。
2. 圆锥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 围成圆柱的面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4. 以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第二课时:1.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π×R )×高2. 圆柱的底面积(S )=π×r 23.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第四课时1.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第五课时1. 体积是以外面量的,容积是以里面量的,容器的体积比它的容积大2. 圆柱的高不变,直径、半径扩大几倍,体积扩大原来体积的平方倍。
第六课时:1.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不能忘记13。
第七课时:1.很多题目都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去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体积之和是几份?找准总份数、体积之差是几份,然后找到对应量,最后用总份数对应的量÷总份数=一份对应的量)2.圆锥的体积也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的1 33.已知圆锥的体积,要先求出和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最后求出高。
与求体积除以3相反。
培优:1.一个圆锥形容器里倒了一半高度的水,高是容器的一半,水面底面半径就是容器底面半径的一半,即12,则设容器的高度为h,水面高度为12h,所以得出结论:水面高是容器的一半,水面底面积是容器底面积的14;水的体积则是圆锥容器的18。
2.往圆柱形容器里加水,水的体积=底面积(水)×高(水),容器的容积=底面积(容)×高(容),因为底面积(水)和底面积(容)是一样的,则可以把底面积看成a,转化成:水的体积=a×高(水),容器的容积= a×高(容),所以,水的体积占容器容积水的体积容器的容积=a×高(水)a×高(容)=高(水)高(容),(根据分数的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所以水的体积占容器容积的比就是水面的高度占容器高度的比。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
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建议: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数学活动。
2、充分关注猜想和估计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精心设计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活动线索。
3、重视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课时4.圆锥的体积………………………………………………………………2课时5.整理与练习………………………………………………………………2课时6. 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总课题圆柱和圆锥总课时 11第1课时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和圆锥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等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圆柱和圆锥的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如易拉罐、铅锤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幻灯片,呈现圆柱和圆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并与长方体、正方体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圆锥的认识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通过深入学习,掌握其本质特征。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对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锥体积的计算,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学习圆柱: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索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学习圆锥: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使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4.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使学生巩固对圆柱和圆锥的理解。
5.课堂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圆柱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另一部分是圆锥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扇形第2课时统计图的选择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1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第2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3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第5课时圆柱体积的练习课第6课时圆锥的体积第7课时圆锥体积的练习课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第2课时假设的策略第四单元比例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第2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第4课时解比例第5课时认识比例尺第6课时比例尺的应用第7课时面积的变化第五单元确定位置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1)第2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2)第3课时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1)第2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2)第3课时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第4课时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第七单元总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第1课时整数、小数的认识第2课时因数与倍数第3课时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第4课时常见的量第5课时数的运算第6课时四则混合运算第7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第8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第9课时式与方程第10课时比和比例第11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第1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1)第13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2)第14课时周长和面积第15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第16课时表面积和体积第17课时图形的运动第18课时图形与位置第19课时统计第20课时可能性第21课时制订旅游计划第22课时绘制平面图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扇形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重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发现蕴含的数学信息,并能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在对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其描述数据的特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一课一练第一课时《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是圆柱的在括号里打“√”,是圆锥的在括号里打“×”。
二、把第一行的图形沿虚线旋转一周后会得到哪一个图形?连-连。
三、填空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
2.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圆柱有()条高。
3.从圆锥的顶点到()的距离叫作圆锥的高。
圆锥有()条高。
4.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把它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形。
5.将一个圆柱沿着它底面直径平均切成两半,所得截面是一个( )形或()。
将一个圆锥沿着它的高平均切成两半,截面是一个( )形。
6.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卷()种纸筒。
当它们的底面周长是20厘米时,高是()厘米。
四、判断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不一定是长方形。
( )2.一个物体上、下两个面是相等的圆面,那么它一定是圆柱形物体。
( )3.把两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形状不同的圆筒(接头处不重叠),并装上两个底面,制成圆柱。
那么这两个圆柱的底面积、高一定相等。
()五、解决问题1.小圆给妈妈买了一盒生日蛋糕(如图),捆扎这个蛋糕盒所用的彩带至少有多长?(打结处大约用25厘米)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一、填空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的( )。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它的侧面积是( )cm²4.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5.把一根直径是20 厘米,长是2 米的圆柱形木材据成同样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6.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 )厘米.7.一个圆柱,它的高增加1厘米,它的侧面积就增加50.24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圆柱的认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圆柱的计算公式。
3.运用圆柱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2.圆柱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1.运用圆柱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实物模型、PPT课件等。
2.学生准备:笔、纸、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圆柱的认识。
2. 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圆柱的形状和特征;
•出示图片,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3. 讲解圆柱的计算公式
•出示图片,讲解圆柱的高、底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圆柱的体积。
4. 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出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然后讲解了圆柱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掌握了圆柱的计算方法。
最后,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加融入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