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农村人居扮靓“乡村底色”
- 格式:docx
- 大小:11.04 KB
- 文档页数:2
____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亮点总结____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各地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下面就____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亮点进行总结。
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____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亮点:1.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通过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确保农村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2. 推进农村道路建设。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农村道路建设工作,修建了更多农村公路和乡村道路,大大提高了农村交通条件,方便了农民出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
通过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质量,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
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提高了农村饮水设施的覆盖率和供水质量,确保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4. 加强农村危险废物和农药残留物的处理工作。
加强对农田土壤和农产品的监测,确保食品安全。
加强农村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有效减少了农村环境污染。
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
推动农村绿化工程,提高农村绿化覆盖面积,改善农村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____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另一个亮点是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
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
加大农村电网覆盖面积,确保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2. 推进农村自来水管网建设。
加大对农村自来水管网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自来水供应能力。
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 加强农村通讯网络建设。
推动农村通讯网络的覆盖,提高农村居民的通讯畅达性。
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
描述巴南变化的题材整治环境先抓乡风“矛盾村”变“文明村”重庆巴南金田村,曾经因为矿石开采,灰尘大,脏乱差。
2021年,巴南区城乡一体发展中心将金田村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于是,刘荣兵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没有想到的是,没有一户人愿意主动站出来,大家都持一种观望的状态!这样的情况早被金田村村委会老主任赵嘉铁料到。
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在金田村干了15年村主任,对村民的想法摸得一清二楚。
在他的记忆里,一年365天,其中有100天在调解村民家庭或村民之间的矛盾,养老、分房、财产分割、土地边界……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当地村民的工作真是太难做了。
有些矛盾一调解就没事了,有些矛盾还闹到镇上去调解,以前平均每年会有两三件“大事”闹到法院去,“真是丢人啊!”赵嘉铁无奈地摇了摇头。
“要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先抓乡风改变,彻底改变村民的思想。
”赵嘉铁一席话点醒刘荣兵。
因为,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
唯有抓好乡村文明建设,将文明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文明之花遍开希望的田野,才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美好愿景。
金田村党委研究决定,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机会,将村居立面改造与乡风文明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家风,传家训”“仁、义、礼、智、孝”“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等文明乡风宣传语彩绘墙上,既美观,又抬头就看得到,入脑入心。
不能再观望,先动员几户配合工作的村民改造房屋。
赵嘉铁是第一个站出来响应的。
在他家房子的墙上彩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家风,传家训”画面,房子彩绘出来,左邻右舍都夸好看。
接着,村民开始争相响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如今,走进金田村,一幅幅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画面徐徐展开,一阵阵文明的新风扑面而来。
一品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现在,这些标语已经在慢慢改变老百姓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金田村已从原来的“矛盾村”慢慢转变成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重庆巴南乡村印象简介
重庆巴南乡村印象简介
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与山城相比,景色更加美丽。
巴南乡村的景色独特,山脉、河流、湖泊、田园美景交相辉映。
乡村景色之一,便是令人惊叹的烟雨楼梯。
巴南乡村的楼梯是由许多楼梯梯段组成的,每一层楼梯梯段都有许多小洞,每个洞里面都有一个烟囱,烟囱的上方有一圈烟雨,形成了一幅梯烟雨图,非常壮观。
另一个乡村景色是山头山脚的稻田,巴南稻田植被丰富,植被与稻谷交相辉映,掩映在山脚的稻田,让人有一种深深的情感。
还有另一个乡村景色是清澈的溪流,巴南乡村的溪流清澈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波光粼粼,让人有一种恬静的感觉。
总之,巴南乡村的景色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客们可以在此深入探索。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4.28•【字号】巴南府办发〔2020〕56号•【施行日期】2020.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多渠道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围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发展要求,以壮大提升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四大支柱产业为载体,实施巴南银针茶业基地建设、四季鲜果品牌创建、生态渔业品质提升、“稻+N”示范四大工程,提档升级存量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二)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优势特色产业同步发展,整合绿茶加工资源,发展沱茶加工。
积极促进农产品要素集聚、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以白象山茶文化中心为核心,大力发展白象山、圣灯山等成熟茶园观光旅游,促进茶业种植、加工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鲜食与加工配套,大力发展仓储加工及冷藏,在二圣发展鲜果加工企业,构建完整、活跃的农业产业链条,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特色农业基地、特色村镇、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环卫、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促进服务设施、食宿条件和环境卫生改造升级。
围绕东温泉、圣灯山、双寨山、云篆山、丰盛古镇等特色资源,融合巴渝乡村文化、古镇文化等人文景观,积极开发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乡村度假类等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温泉养生康疗、高山露营、农(林、渔)家乐、都市娱乐休闲、农业观光体验等业态。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加强城乡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5.05•【字号】巴南府办发〔2018〕63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加强城乡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巴南区加强城乡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5月5日巴南区加强城乡环境管理的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
切实巩固创卫工作成果、治理农村脏乱差、落实河长制工作部署,进一步提升全区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确保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目的意义加强城乡环境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环境管理考核的需要,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追求的需要。
环境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城乡环境卫生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影响其投资环境和发展后劲。
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对于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建设大美乡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城乡环境“干净整洁、秩序规范、设施完好、管理良好、环境优美”的总体目标,结合“文明在行动,重庆更洁净”工作,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管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脏、乱、差”问题,使22个镇街成为展示巴南的重要名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
(二)基本原则1.属地负责、层层履责原则。
以镇(街道)为工作主体,以村组(社区)为单位,严格落实权属负责与条块交叉的多元责任制,强化对城乡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动员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共管共治、共建共享”的机制。
巴南区姜家镇蔡家寺村:精准发挥龙头作用推动乡村美丽蝶变
作者:张宇薇
来源:《当代党员》2022年第13期
2021年,蔡家寺村产业产值达19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53万元,从过去的贫困村成功蝶变为重庆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组织建设凝心聚力。
“伏枥老骥”带出“疆场骏马”,着力打造一支爱农村、能干事的基层工作队伍,让经验丰富的老干部联系、指导年轻干部。
由“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组成的新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低1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增加3人。
产业发展示范引领。
重点打造以黑水稻为代表的“黑五谷”,以黑鸡为代表的“黑五牧”,通过“黑黑黑”专业合作社,吸引村民“入股共建”;外引内联,探索建立全产业链条,开发农业新品八大类23种;在新品选育、种养技术、产品加工等领域争取资金、科技支持,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基层治理移风易俗。
如今的蔡家寺村,乡村美如画,群众乐陶陶,办事大厅、文体娱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村通”“户户通”便民利民,垃圾分类箱、转运箱收纳有序;蔡家寺村村规民约正式发布,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相关参赛项目获全市志愿服务大赛三等奖、区最佳项目奖。
(作者系巴南區姜家镇党群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巴南:农村人居扮靓“乡村底色”
作者:胡霜玉王际平
来源:《农家科技·乡村振兴》 2020年第9期
文/胡霜玉王际平供图/巴南区农业农村委
宽敞整洁的乡间村道、潺潺的小溪流水、精美干净的农家小院……漫步在巴南区美丽乡村
示范村,一处处清新、生态的乡村美景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从清淤泥、通暗沟、剿灭臭水沟到立村规、守民约、大家共遵循,从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停乱扔到小手拉大手、清洁家园齐动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巴南区
乡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随记者一起探寻这片土地蜕变的故事。
“脏乱差”变“净靓美”
论“颜值”,巴南区当年并不算出众,论“整容”,巴南区却下得了重拳。
全区将“三清
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切入点,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
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规划编制工作,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
全覆盖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从清理积存散落垃圾、清理沟渠、清理堰塘、整
治拆除残垣断壁、清理废弃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入手,集中整治脏乱差。
平院坝、疏沟渠、连通道、拆危房、建围栏、添设施,积极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统筹推进入户道路建设、庭院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居住环境,洁化、美化、绿化农家环境。
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对资源禀赋、乡村有产业、基础设施较好
的天坪山、羊鹿山、云篆山等区域整合打造“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镇级农村人居环境示
范点,以及30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共同串联形成4条春季旅游线路和6大春季赏花池,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9个、区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
村20个。
“刮骨疗伤”般的整治后,如今当地农村人居环境“脱胎换骨”。
截至目前,巴南区卫生厕所覆盖率93.55%,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建成村民小组通畅公路827公里、入户道路300公里,实现村庄绿化413.9亩,建成绿色示范村庄33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68户,完成旧房整治提升2828户,培训农村建筑工匠222名,安装路灯
或庭院灯7900盏,完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1个,完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审查1个,建成198个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千人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
理的农户覆盖率达到89%,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9.8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5.97%,村规划编制覆盖率100%……
“要我做”到“我要做”
“我现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
以前村里垃圾桶破破烂烂,垃圾随地乱扔,现在
村里环境好了,大家都舍不得破坏了。
”巴南区鱼洞街道天明村村民李远岗笑着说。
人居环境整治,村民不仅是直接受益者,更是当事人,只有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让他们变“冷眼看”为“热心干”,才能呵护来之不易的美丽成果,真正让乡村之美永驻。
文明乡风,滋养心灵。
巴南区制作发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资料10万份,开展“德法有约讲堂”“以案说法院坝会”、志愿服务活动、德法睦邻活动500场次,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志愿者,在村庄内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如围绕龙洲湾街道沿河村、鱼洞街道干湾村、界石镇武新村、二圣镇巴山村等对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停乱扔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劝说,着力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示范带动、提档升级。
全区67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参与“志愿爱心进农家”活动,采取“1+N”结对帮扶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帮扶”行动。
评选区级示范村20个、区级农村文明家庭12户,评选孝善儿女、慈孝公婆、好儿媳等榜样人物315名,评选巴南区十大“绿色·惜福家庭”、十大“乡村生态文明家庭”,评选清洁农户1320户、“最美院落”“最美阳
台”318个,让身边的榜样“滋养心灵”。
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鼓舞更多群众自觉维护人居环境,推进乡村风貌提档升级。
志愿帮扶,共建共享。
为营造共建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良好氛围,巴南区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清洁家园齐动手”行动,开展“净化美环境·共建美家园·巾帼在行动”系列活动,推出“巾帼河长”志愿服务品牌助力美丽家园建设,105名巾帼河长常态化巡河护河。
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洁小青”“河小青”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义务清扫、宣传教育等。
“监管运作”转“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保障”
如何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保障机制是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重点,这离不开机制的完善、队伍的扩增以及经费的投入。
完善机制。
全区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以及村庄保洁员等长效制度,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各类设施的长效运行。
在23个镇街推广农村人居环境“五长制”(“户长制”“院长制”“段长制”“代表制”“志愿服务制”),落实细化管护责任。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二圣镇集体村、龙洲湾沿河村等编制了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顺口溜,突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运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监督机制,引导村民自觉维护创建成果,让清理自家房前屋后成为一种习惯。
扩增队伍。
建立区、镇、村三级监督员队伍,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帮助其更好地把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立起来”。
村级监督员队伍,是由从群众中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支书以及村民骨干组成,每天巡查反馈信息,发挥自治共治力量,发现问题及时拍照、督促整改,并对整改情况逐一记录。
加大经费投入。
每年固定以2万元每村的标准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管护经费;每个月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情况,对获得一、二、三等次的镇街分别给予5万元、4万元、3万元工作经费奖励,优先安排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护。
巴南区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扮靓“乡村底色”,让农村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以干净整洁的乡村面貌迎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