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希武害虫抗药性现状及其治理策略参照模板
- 格式:pptx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9
综合绿色防控技术—解决害虫抗药性的有效措施引言:当前,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里的农田发生了虫害,施用农药防治,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于是又加大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不仅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产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如:2018年长宁县长宁镇余龙村蔬菜基地小葱发生的甜菜夜蛾和2020年桃坪镇联盟村种植的莲藕发生斜纹夜蛾危害严重,用往年防治虫害效果好的药剂现在防治效果极差,这都是由于虫害产生抗药性导致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差。
虫害抗药性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实现农药减量目标形成严重挑战,也会给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而农作物综合绿色防控技术是解决病虫害抗药性的有效措施。
1昆虫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对害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抗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2.1不科学使用农药2.1.1盲目增加施药剂量、次数:农药使用者在生产中发现用了某种农药没有效果后,为了达到防治目的,简单的加大施药浓度、施药次数,使用频率越高导致抗性形成得越快。
2.1.2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实际生产中,部分农药使用者因一种农药使用效果较好,往往连续单一使用此种农药,虽然杀死了敏感害虫,但却慢慢保留下抗性强的害虫,再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发展并稳定下来)2.1.3用药机制不合理(有些害虫对某种类型药剂产生抗性后,农药使用者还是一味的选择跟这种药剂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近的药剂来使用,导致交互抗性的产生,例如烟碱类农药:噻虫胺、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等都具有一样的作用机制及相近的化学结构)2.1.4施药的方式不对(如兑药液时浓度使用不足或打药不均匀,导致害虫接触到的药量不足以致死,长此以往下去逐渐增强了害虫的耐受力,抗药性随之提高)2.1.5施药的虫期不合适(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夜蛾科害虫在低龄幼虫时抗药性较差,三龄以后抗药性较强,如不在适当时期防治不但事倍功半还会使其逐渐增加其抗药性)2.2害虫自身原因据科学研究显示,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抗性基因为显性,抗性基因可以遗传后代。
病、虫、草的抗性及治理对策随着近代农药的广泛使用,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当前化学防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迄今为止至少已有500多种昆虫及螨类、150多种植物病原菌、180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
因此,了解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机制及其治理对策,对于科学使用农药及研制开发新农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昆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1、昆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的抗药性是指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昆虫的抗药性是由于在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引起的。
抗药性一般是通过比较抗药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半数致死浓度或致死剂量来确定的。
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倍数提高了5倍以上,一般说已习生了抗药性。
倍数越大,抗药性程度越大。
2、昆虫抗药性的类型(1)自然抗药性掝耐药性这是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或是同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环境条件,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自然抗药性在昆虫中非常普遍的。
(2)获得抗药性即通常所说的抗药性,是由于在一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引起的昆虫对药剂抵抗力的提高,从而形成的抗药性。
如棉蚜对溴氰菊酯产生的抗药性等。
(3)交互抗性是指一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同时对另外未使用过的药剂也具有抗性的现象。
化学结构相似或杀虫机制相近的药剂间往往存在交互抗性。
(4)负交互抗性一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性后,对另外一种未使用过的药剂更为敏感的现象。
如某些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对抗滴滴涕的家蝇品系的药效比正常品系大2倍。
轮换使用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是进行害虫抗性治理的有效办法。
但目前具有负交互抗性的实用药剂很少。
(5)多种抗性或复合抗性是指一种昆虫同时对几种不同作用机械的药剂都产生抗性的现象。
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在一地区同时连续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而造成的。
据统计,当前具有多种抗性的害虫广泛分布于至少9个止43科的昆虫中。
据了解,目前对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多种抗性的昆虫有棉铃虫、小菜蛾、玉米螟等。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摘要阐述了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类型、判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中科学防治害虫。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对策害虫的抗药性是指某种害虫显著地具有忍耐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为1个品系或小种。
如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大量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无效,这种现象就是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某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常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机制接近的药剂也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产生抗性以后,对啶虫脒类农药同时也具有抗性。
还有一种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即1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农药表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1 害虫方面抗药性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选择现象造成的。
即在害虫群体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一部分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在不断使用某种药剂后,经过若干世代的自然选择作用,敏感的个体被淘汰,把那些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
然而抗性的提高是靠诱导作用,农药本身就是一种诱变剂,可以诱发不断产生抗性变异,这样抗药性的特性就逐代发展和稳定下来,最后形成新的抗药性品系。
一般害虫生活周期短的繁殖速度快,对药性慢的药剂容易产生抗性,抗性形成也较快。
害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害虫由于生理、生化的改变而产生抗性。
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1解毒作用增强。
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
害虫在解毒代谢中各种各样的酶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又以位于细胞匀浆的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最为重要。
许多抗性品系害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1.1.2降低作用点的敏感性。
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剂和氨基甲酸酯剂产生抗性,就是由于作用点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降低所致。
主要是酶与药剂的亲和力降低,即不易被毒化,从而具有抗药性。
1.1.3降低药剂的渗透性。
通过增加表皮膜、神经膜厚度使药剂渗透害虫表皮变得缓慢,从而增加抗毒能力。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从生理性抗性和环境因子两方面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概述害虫抗药性特点,并根据当前使用害虫防治剂的防治手段、用药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从而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防治措施自从1908年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蚁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Melander ,1914),害虫抗药性已有百年的历史。
到1948年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达14 种,到1964年增至224种,1976年增至364 种,1984年增至447种。
至今至少有600多种昆虫及螨类已产生了抗药性, 这些害虫中以双翅目与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量最多(张友军等,1998 )。
我国有45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 其中农业害虫36种,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 2000)。
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镰等, 它们对多种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 并抗性水平较高。
抗性最为严重的是北方棉区的棉蚜和南方蔬菜地的小菜蛾, 它们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达到万倍以上(姚洪渭等,2002 )。
害虫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 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为害,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人畜中毒。
减少某类农药市场的寿命等, 这成为当前植保中一个重要问题。
1.害虫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 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农化新世纪,2005)。
也指害虫对某一种化学农药或某一些化合物的耐受量增加,抵抗力增强的现象(胡淑霞,2002)。
而且这种由于使用了杀虫剂所产生的抗药能力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害虫抗药性主要表现,就是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时所需要药剂的浓度和剂量,大大超过原来所需要的浓度和刹量,而要成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增加,才能达到原来的防治效果,那么这种害虫对这种药剂已经产生抵抗能力了,也就是产生了抗药性。
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抗药性形成主要是由于农药的选择结果,也就是说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中有极少数原来就存在有抗性基因,,通过农药对害虫的不断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为增加,形成一个新的抗药性群体。
本文针对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广大读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原因分析1.概述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参照这一概念,可把有害生物抗药性定义为: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可以简单理解为“抗药性是指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2.我国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近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一些农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在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烟粉虱等11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部分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显著上升。
1.农业有害生物害虫抗药性据报道,上海奉贤、崇明、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2~805倍;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200倍以上。
汇报人:2023-11-22CATALOGUE 目录•抗药性害虫的现状•识别与监测抗药性害虫•应对抗药性害虫的策略与措施•长期管理与预防•案例分析与讨论01抗药性害虫的现状当前,多种花木害虫已展现出抗药性,包括蚜虫、白粉虱、红蜘蛛等常见种类。
常见种类这些抗药性害虫已在全球范围内的花木种植区出现,严重威胁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分布范围抗药性害虫的种类与分布抗药性害虫的大量繁殖和快速传播导致花木产量大幅度下降。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经济损失害虫的啃食和损害导致花木产品外观和品质降低,影响市场价值。
花木生产者需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增加生产成本。
030201抗药性害虫对花木产业的威胁长期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化学农药,使得害虫逐渐产生抗药性。
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正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如浓度不当、施药时间不准确等,也易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农药使用不当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湿度增加等也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变化抗药性害虫形成的原因02识别与监测抗药性害虫某些抗药性害虫的体表颜色、形状或质地可能会发生变化,如颜色变深或变浅,体表硬化等。
体表变化抗药性害虫在暴露于农药等杀虫剂下时,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而敏感种群则会受到较大影响。
生存能力通过分子生物技术手段,检测害虫体内是否存在与抗药性相关的特定基因或突变。
遗传标记如何识别抗药性害虫室内毒力测定采集田间害虫样本,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毒力测定,评估害虫对不同农药的抗药性水平。
田间调查定期对花木田地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害虫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分子检测利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技术,检测害虫体内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存在和表达情况。
监测抗药性害虫的方法和技术信息化平台整合田间调查、室内毒力测定和分子检测等数据,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害虫抗药性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
预警阈值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设定害虫抗药性的预警阈值,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阈值,即触发预警机制。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作者:姚胜旗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类型、判断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指导实践中科学防治害虫。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 S48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31-02害虫的抗药性是指某种害虫显著地具有忍耐杀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成为1个品系或小种。
如在一个地区长期连续大量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防治同一种害虫,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发现药效明显减退,甚至几乎无效,这种现象就是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
某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常常对化学结构相似和作用机制接近的药剂也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农药产生抗性以后,对啶虫脒类农药同时也具有抗性。
还有一种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即1种害虫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农药表现更加敏感的现象。
1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1.1 害虫方面抗药性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选择现象造成的。
即在害虫群体中,在自然界本来就有一部分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在不断使用某种药剂后,经过若干世代的自然选择作用,敏感的个体被淘汰,把那些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
然而抗性的提高是靠诱导作用,农药本身就是一种诱变剂,可以诱发不断产生抗性变异,这样抗药性的特性就逐代发展和稳定下来,最后形成新的抗药性品系。
一般害虫生活周期短的繁殖速度快,对药性慢的药剂容易产生抗性,抗性形成也较快。
害虫抗药性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问题,最主要的是害虫由于生理、生化的改变而产生抗性。
可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1.1解毒作用增强。
通过增强生理代谢活性,增加解毒能力。
害虫在解毒代谢中各种各样的酶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又以位于细胞匀浆的微粒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最为重要。
许多抗性品系害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有显著提高。
1.1.2降低作用点的敏感性。
有些害虫对有机磷剂和氨基甲酸酯剂产生抗性,就是由于作用点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降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