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秋版)第三章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第一、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2
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方面所应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主义伦理观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而努力奋斗。
同时,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此外,人们还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真、善、美,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尊重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崇尚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弘扬社会正气,反对社会不良风气,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最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和文明素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培育高尚的思想品德,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追求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良好的审美情趣。
同时,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文明素养,崇尚礼仪文明,提倡勤俭节约,倡导文明交通,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共同建设文明社会。
总之,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和文明素养,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的形成道德生成中的“多元自发秩序观”承认道德起源和嬗变过程中自发秩序的作用,也就是承认,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群体内部,不管这个群体是原始部落的共同体,还是在国家形成之后的国家共同体,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生成与发展都主要是一种“自发秩序”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中的个体活动总是受到共同体其他个体行为和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单位的目标的影响。
个体需要在学习和模仿中体会到什么是共同体内部的“合宜”的行为,什么行为最适合于个体的生存概率的提高以及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单位的效率的提升。
随着个体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体就形成一种有利于个体和共同体的行为规范,这些行动规范即包括功利的成分,也包含着对某些高尚行为的暗含的提倡和表彰,因为那些符合高尚规范的行为往往会给共同体和行动者本人带来跟高的利益和名声。
经济学家从博弈的角度来理解道德的形成。
道德作为一种制度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行动者对自己利益的计算,当交易双方出于自利的动机而在长期的动态的博弈中悬着道德行为时,长远的功利主义计算就会抵挡住短期的机会主义的诱惑,从而道德行为得以延续,而不道德行为慢慢被摒弃。
经济学的博弈分析乃是建立在个体的理性选择基础之上,当委托人和代理人勉励一项交易时,他可以选择按照道德原则交易,也可以选择不按照道德原则交易。
只有当按照道德原则惊喜那个交易(比如按照诚信原则,谨守自己作为交易者的信誉)的长期受益大到足够超过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受益时,交易者才会选择道德行为。
在道德生成的博弈模型中,自利的动机是交易者道德行为的基础。
但道德一旦形成,则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的现象,即道德会形成一种外在的专制行的约束,逼使社会中的人遵守其中的规范。
而社会中的人也会在重复的交易中感受到遵守交易道德所带来的受益,并体会到不遵守交易规则所带来的惩罚和损失。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一、原始社会的道德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
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
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
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
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
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
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
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
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
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
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
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
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
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发展人类社会的职业道德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职业道德在原始社会萌芽,在奴隶社会形成,在封建社会得到了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职业道德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职业活动中的利己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倾向,使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在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历史上的职业道德虽然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但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竞争,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在于谋取职业中的私利,在于追求个人或小集体的私利,这就使得它不得不陷入小集团的私利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尖锐冲突之中。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的废除,在根本上使得个人利益、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各种职业都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道德要求,彼此之间是互相服务的关系,抛弃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利己主义原则,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原则。
第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谴责职业服务过程中虚伪浮夸等各种不诚实现象,倡导在社会服务中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在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或国家、社会,由于利己主义以及职业私利与社会公益的冲突,在职业道德中往往表现出虚情假意、表里不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职业生产和服务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获取私利和不义之财,它不应该有与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相违背的职业私利,因此表现在职业道德中也无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职业服务中的虚情假意、不诚实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不容的。
第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消除了职业门类上的等级尊卑陈见,认为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义和人格上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