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410.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按井管(筒)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按井深分为浅井、 中深井和深井。
当水井开凿在承压含水层中,而承压水头又高于地面时称承压井或自流井。
(一 )、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1、基坑远离水源时:Q 1.366K(2HS)S如图 1(a )lg(1R )r 0图 1符号 意义单位k 土的渗透系数 m/d H 潜水含水层厚度 m S 基坑水位降深 m R 降水影响半径 m γ0 基坑等效半径 mQ基坑总涌水量3m/d注: (1) 、降水影响半径宜根据试验确定,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二、三级时, 当为潜水含水层时:R 2S kH当为承压水时:R 10S k(2) 、基坑等效半径当基坑为圆形时就是基坑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时如下计算: γ 0=0.29(a+b) 当基坑为不规则形状时:r 0A2、基坑近河岸:Q 1.366k(2H S)Slg2br0如图 1( b)符号意义单位b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m Q基坑总涌水量3m/d(二 )、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Q 1.366k H 2h m2H hlg(1R)h m l lg(1 0.2(h m)hm )2r0l r0图 2符号意义单位h(H+h)/2mml过滤器长度mR降水影响半径γ0基坑等效半径S基坑水位降深Q基坑总涌水量3m/d如图 2( a)2、基坑近河岸: (含水层厚度不大时)Q 1.366ks[l sl2]b>M/2如图 2( b )lg2blg 0.66l0.25 llgM 2b r 0r 0M0.14l 2式中: b 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M 为过滤器向下至不透水土层的深度符号 意义单位M 见表格上说明 mQ基坑总涌水量3m/d(三 )、均质含水层承压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1、基坑远离水源时:Q 2.73kMSRlg(1)如图 3-a图 3符号 意义单位M 承压水厚度 m S 基坑水位降深 m k 土的渗透系数 m/d R 降水影响半径 m γ 0 基坑等效半径 mQ基坑总涌水量3m/d2、基坑近河岸 :MSQ 2.73k如图 3-blg(2b)b<0.5γ 0r 0b 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符号 意义 单位b见表上说明 mQ 基坑总涌水量3m/d(四)、均质含水层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MSQ 2.73kR ) M l 如图 4lg(1lg(1 0.2 M)r 0 lr 0图 4符号意义单位l 过滤器长度 mM 承压水厚度 S 基坑水位降深R 降水影响半径 γ 0基坑等效半径Q基坑总涌水量m3/d(五)、均质含水层承压-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2H M )M h2Q 1.366k如图 5R)lg(1r0图 5符号意义单位R降水影响半径mM承压水厚度Hhγ 0基坑等效半径Q基坑总涌水量m3/d。
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若在竖井位置及其附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可用本方法计算竖井涌水量。
一、计算步骤(一)根据抽水试验资料,作涌水量(Q)与降深(S)的关系吗线,即Q=f(s)曲线;(二)根据抽水试验资料,用图解法、差分法或曲度法判断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并找出相应的涌水量方程式;(三)根据相应的方程式计算与设计竖井水位降深相同时的钻孔涌水量Qi;(四)根据钻孔涌水量Qi换算成为竖井涌水量。
二、计算方法(一)绘制Q=f(s)曲线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绘制Q=f(s)曲线。
(二)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的判断1、图解法根据已绘出的Q= f(s)曲线如为非直线型应进行单位水位降深、双对数或单对数变换。
根据Q= f(s)或经过变换后的直线图形形式即可判定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
若Q= f(s),在Q,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直线型,见表1-2中图(1),即Q=qs;若S0= f(Q)在S,Q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抛物线型,见表1-2中图(2)及图(3);即S=aQ+bQ2,亦即S=a+bQ;若lgQ=f(lgS)在lgQ,lg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指数型,见表1-2中图(4)及图(5),即Q= ,亦即;若Q=f(lgS)在Q,lg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对数型,见表1-2中图(6)及图(7),即Q=a+blgS。
2、差分法一般凡属直线方程或直线化的抛物线方程S=a+bQ 、指数方程、对数方程Q=a+blgS的一阶差分虽为常数,但不相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曲线拟台差的大小来判断接近那种涌水量方程。
选取拟合误差最小的曲线相对应的涌水量方程式,作为竖井涌水量计算的方程式。
表1 Q=r(s)曲线方程式及其适用条件(一)涌水量方程式涌水量曲线改变后的涌水量方程式改变后的涌水量曲线Q=qS(1)S=aQ+bQ2(2)方程两边除QS=a+bQ(3)Q=(4)方程两边取对数(5)Q=a+blgS(6)仍用原式Q=a+blgS(7)表2 Q=r(s)曲线方程式及其适用条件(二)计算公式符号说明Qi=Si Q—涌水量,m3/d;H—潜水含水层厚度,m;S—水位降低值,m;Sn—抽水试验中最大水位降低值,m;Qn—相应于水位降低Sn时的抽水孔涌水量,m3/d·m;q—抽水孔的单位涌水是,m3/d;a、b、q0、m—决定于抽水试验的经验系数;S0—单位水位降落,m;Si—相应于竖井的设计水位降低值,m;Qi—相应于水位降低Si时的抽水孔涌水量,m3/d;S1、S2—抽水试验中,第一、第二次水位降低值,m;Q1、Q2—相应于水位降低S1、S2时的抽水机涌水量,m3/dQ1=a+blgSiA=Q1-blgSi一阶差分误差的大小可用曲线拟合误差(c)来表示:式中、,——一阶差发,足标为差分的顺序号。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欧阳引擎(2021.01.01)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稳定流完整井吴成泽2012-12-1水文地质参数索引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Dg:过滤管外径(m);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H: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L: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N: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qn:单位出水量(m3/(d.m));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
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Qg: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Q:管井出水量,单位m3/d;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Qn: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r: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R: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水位降深,单位米(m);Sn:相应Q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T:导水系数,T=KM,单位m2/d;V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0.03m/s;V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目录1 施工图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42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42.1 影响半径的计算42.1.1潜水及承压水利用抽水试验算出的影响半径42.1.2资料不足时可采用经验公式42.1.3 当无资料时根据经验值估算42.2渗透系数的计算62.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62.2.2当无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根据下表估测63 管井的出水量计算73.1理论公式73.1.1适用于完整井潜水含水层73.1.1适用于完整井承压水含水层73.2经验公式74 井群布置及出水量计算85 洗井及出水量设计复核95.1 洗井95.2出水量设计及复核9参考文献9附件1 潜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10附件2 潜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10附件3 承压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10附件4 承压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10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管井是一种地下水供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管井有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等组成。
一、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按井管(筒)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按井深分为浅井、中深井和深井。
当水井开凿在承压含水层中,而承压水头又高于地面时称承压井或自流井。
(一)、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水源时:如图1(a )图1符号 意义 单位 k 土的渗透系数 m/d H潜水含水层厚度 m S基坑水位降深 m R降水影响半径 m γ0基坑等效半径 m Q 基坑总涌水量 m 3/d注:(1)、降水影响半径宜根据试验确定,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二、三级时,当为潜水含水层时: 当为承压水时: (2)、基坑等效半径当基坑为圆形时就是基坑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时如下计算:γ0=0.29(a+b)当基坑为不规则形状时:)1lg()2(366.10r R S S H K Q +-=kHS R 2=kS R 10=πA r =02、基坑近河岸:符号意义单位b 基坑中心到河岸的距离mQ 基坑总涌水量m3/d(二)、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如图2(a)符号意义单位hm(H+h)/2 ml过滤器长度mR 降水影响半径γ基坑等效半径S 基坑水位降深Q 基坑总涌水量m3/d2lg)2(366.1rbSSHkQ-=)2.01lg()1lg(366.122rhllhrRhHkQmmm+-++-=)2(hHhm+=2、基坑近河岸:(含水层厚度不大时)b>M/2 如图2(b ) 式中:b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M 为过滤器向下至不透水土层的深度 符号 意义 单位 M见表格上说明 m Q 基坑总涌水量 m 3/d1、基坑远离水源时:如图3-a符号意义 单位 M承压水厚度 m S基坑水位降深 m k土的渗透系数 m/d R降水影响半径 m γ0基坑等效半径 m Q基坑总涌水量 m 3/d]14.0lg 25.066.0lg 2lg [366.122200lM b M l r l l r b s l ks Q -+++=)1lg(73.20r R MS k Q +=2、基坑近河岸:b<0.5γ0 如图3-b b 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 符号意义 单位 b见表上说明 m Q 基坑总涌水量 m 3/d(四)、均质含水层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如图4符号意义 单位 l过滤器长度 m M承压水厚度 S基坑水位降深 R降水影响半径 γ0基坑等效半径 Q基坑总涌水量 m3/d)2lg(73.20r b MS k Q =)2.01lg()1lg(73.200r M l l M r R MS k Q +-++=(五)、均质含水层承压-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如图5图5符号意义单位R 降水影响半径m M 承压水厚度Hhγ基坑等效半径Q 基坑总涌水量m3/d)1lg()2(366.12rRhMMHkQ+--=。
涌水量计算公式Q=#DIV/0! 1.366K*(2H-S)*S/log(1+R/r)对潜水含水层按下式计算R=02*S*SQRT(K*H)对承压含水层按下式计算R=010*S*SQRT(K)r=00.29*(a+b)r=0SQRT(A/3.1415926)Q=#DIV/0! 1.366k*(2H-S)*S/log(2b/r)Q=#DIV/0!1.366k*(2H-S)*S/log(2(b 1+b 2)*COS(3.1416*(b1-b2)/2/(b1+b2))/3.1416r)Q=#NUM! 1.366k*(2H-S)*S/(2log(r+R)-log(r*(2b+r)))Q=#DIV/0! 1.366k*(H2-h m 2)/(log(1+R/r)+(h m -l)*log(1+0.2*h m /r)/l)2、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当基坑远离地面水源一、基坑涌水量计算(2)基坑靠近河岸时(3)基坑位于两地表水体之间或位于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时(4)当基坑靠近隔水边界时当基坑非圆形时,矩形基坑等效半径按下式计算当基坑非圆形时,不规则形状基坑等效半径按下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时1、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Q=#DIV/0!1.366ks*((l+s)/log(2b/r)+l/(log(0.66l/r)+0.25l/M*log(b2/(M2-0.14l2)))Q=#DIV/0! 1.366ks*((l+s)/log(2b/r)+l/(log(0.66l/r)-0.22arsh(0.44l/b))Q=#DIV/0!1.366ks*((l+s)/log(2b/r)+l/(log(0.66l/r)-0.11*l/b))Q=#DIV/0! 2.73k*MS/LOG(1+R/r)Q=#DIV/0! 2.73k*MS/LOG(2b/r)Q=#DIV/0! 2.73k*(2H-S)*S/log(2(b 1+b 2)*COS(3.1416*(b 1+b 2)/2/(b 1+b 2))/3.142r)Q=#DIV/0! 2.73k*MS/(LOG(1+R/r)+(M-l)/l*log(1+0.2*M/r))Q=#DIV/0! 1.366k*((2H-M)*M-h2)/log(1+R/r)q=0120πrlk^(1/3)降水3、均质含水层承压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1)基坑远离地面水源(2)基坑靠近河岸(3)基坑位于两地表水体之间或位于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时(2)当基坑靠近河岸,含水层厚度不大时(3)当基坑靠近河岸,含水层厚度很大时4、均质含水层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5、均质含水层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n=#DIV/0! 1.1*Q/qK H S R ra bAk H S r bk H S r b1b2k H S r R bk H h m r R l hk b h r s l Mk b h r s larsh (0.44l/b)#DIV/0!k M S R rk M S b rk H S r b1b2 k M S R r l k M H h R rQ q r l k公式中参数Q------基坑涌水量K------土壤的渗透系数H------潜水含水层厚度S------基坑水位降深R------降水影响半径k------土的渗透系数r------基坑等效半径a、b------基坑的长、短边A---------基坑面积(b<="" p="">M---------由含水层底板到滤头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b>M/2)(b<l)< p="">(b>l)M--------承压含水层厚度b<0.5rq-------单井出水量r-------过滤器半径(m)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l)<>。
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乐享管井设计涌水量计算经营教育乐享2012-12-1水文地质参数索引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D g :过滤管外径(m);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q n :单位出水量(m3/());Q 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Q n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
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 :水位降深,单位米(m);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s;V 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目录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管井是一种地下水供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管井有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等组成。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稳定流完整井吴成泽2012-12-1主要针对潜水及承压水稳定流完整井的理论及经验公式展开论述,并介绍了井群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布置及计算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洗井及单井出水量校核。
最后利用4个Excel文件概括理论及经验公式,可代入抽水试验值分别计算管井单井出水量。
水文地质参数索引a :含水层厚度,单位米(m);D g :过滤管外径(m);h :井中的水深,单位米(m);H :无压含水层厚度或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或厚度,单位米(m);K :渗透系数,表示含水层的渗透性质,在达西公式中,水力坡度i=1时的渗透速度(表示地下水的运动状态、粘滞系数、含水层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单位米/天(m/d);L :过滤管有效进水长度(m),宜按过滤管长度的85%计算;N :过滤管进水面层有效孔隙数,宜按过滤管面层孔隙率的50%计算;q n :单位出水量(m3/(d.m));Q g :过滤管的进水能力(m3/s);Q :管井出水量,单位m3/d;Q1、Q2:抽水井稳定流出水量,单位m3/d;Q n :单井实测最大出水量,单位m3/d;r1、r2:抽水井至观测孔距离,单位米(m);r :管井或抽水井的半径,单位米(m);R :影响半径,裘布衣公式中以抽水井为轴心的圆柱状含水层的半径(不以井的出水量、水位下降值的大小改变),表示井的补给能力;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1‘、S2’‘:观测孔内水位降深,单位米(m);S :水位降深,单位米(m);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单位米(m);T :导水系数,T=KM,单位m2/d;V g:允许过滤管进水流速,单位m/s,不得大于0.03m/s;V j:允许井壁进水流速,单位m/s;目录1 施工图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 (4)2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4)2.1 影响半径的计算 (4)2.1.1潜水及承压水利用抽水试验算出的影响半径 (4)2.1.2资料不足时可采用经验公式 (5)2.1.3 当无资料时根据经验值估算 (5)2.2渗透系数的计算 (6)2.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6)2.2.2当无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根据下表估测 (7)3 管井的出水量计算 (8)3.1理论公式 (8)3.1.1适用于完整井潜水含水层 (8)3.1.1适用于完整井承压水含水层 (8)3.2经验公式 (9)4 井群布置及出水量计算 (10)5 洗井及出水量设计复核 (11)5.1 洗井 (11)5.2出水量设计及复核 (11)参考文献 (12)附件1 潜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2 潜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3 承压水稳定流理论公式计算出水量 (12)附件4 承压水稳定流经验公式计算出水量 (12)管井设计及出水量计算管井是一种地下水供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管井有井室、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等组成。
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竖井涌水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若在竖井位置及其附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可用本方法计算竖井涌水量。
一、计算步骤(一)根据抽水试验资料,作涌水量(Q)与降深(S)的关系吗线,即Q=f(s)曲线;(二)根据抽水试验资料,用图解法、差分法或曲度法判断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并找出相应的涌水量方程式;(三)根据相应的方程式计算与设计竖井水位降深相同时的钻孔涌水量Qi;(四)根据钻孔涌水量Qi换算成为竖井涌水量。
二、计算方法(一)绘制Q=f(s)曲线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绘制Q=f(s)曲线。
(二)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的判断1、图解法根据已绘出的Q= f(s)曲线如为非直线型应进行单位水位降深、双对数或单对数变换。
根据Q= f(s)或经过变换后的直线图形形式即可判定涌水量曲线方程类型。
若Q= f(s),在Q,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直线型,见表1-2中图(1),即Q=qs;若S0= f(Q)在S0,Q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抛物线型,见表1-2中图(2)及图(3);即S=aQ+bQ2,亦即S0=a+bQ;若lgQ=f(lgS)在lgQ,lg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指数型,见表1-2中图(4)及图(5),即Q= ,亦即;若Q=f(lgS)在Q,lgS直角座标中是直线关系,则涌水量曲线方程为对数型,见表1-2中图(6)及图(7),即Q=a+blgS。
2、差分法一般凡属直线方程或直线化的抛物线方程S0=a+bQ、指数方程、对数方程Q=a+blgS 的一阶差分虽为常数,但不相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曲线拟台差的大小来判断接近那种涌水量方程。
选取拟合误差最小的曲线相对应的涌水量方程式,作为竖井涌水量计算的方程式。
表1 Q=r(s)曲线方程式及其适用条件(一)表2 Q=r(s)曲线方程式及其适用条件(二)一阶差分误差的大小可用曲线拟合误差(c)来表示:式中、,——一阶差发,足标为差分的顺序号。
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公式汇总基坑总涌水量计算在计算基坑总涌水量时,需要根据井管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和井的深度进行分类。
完整井和非完整井是按照井管是否穿透整个含水层来划分的,浅井、中深井和深井则是按照井的深度来划分的。
当水井开凿在承压含水层中,而承压水头又高于地面时,称为承压井或自流井。
1.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在远离水源的情况下,基坑总涌水量的计算公式为:Q = (2H-S)S/1.366KR其中,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S是基坑水位降深,R是降水影响半径,K是土的渗透系数,γ是基坑等效半径,Q是基坑总涌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降水影响半径宜根据试验确定。
当基坑安全等级为二、三级时,当为潜水含水层时,R=2SkH;当为承压水时,R=10Sk。
基坑等效半径当基坑为圆形时就是基坑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时,γ=0.29(a+b)。
当基坑为不规则形状时,r=A/π。
2.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在基坑远离地面水源的情况下,基坑总涌水量的计算公式为:Q = (2H2-h)m/1.366klg(1+r/l) + mRh/1.366klg(1+2l/r)其中,h=(H+h)/2,m是过滤器长度,R是降水影响半径,k是土的渗透系数,γ是基坑等效半径,Q是基坑总涌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当含水层厚度不大时,基坑近河岸的计算公式为:Q = l+slQ/1.366k[1+22b/66lglg+0.25lg(2r/M-0.14l)],其中b 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M为过滤器向下至不透水土层的深度。
3.均质含水层承压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在基坑远离水源的情况下,基坑总涌水量的计算公式为:Q = MS/2.73kRlg(1+r/l)其中,M是承压水厚度,S是基坑水位降深,K是土的渗透系数,R是降水影响半径,γ是基坑等效半径,Q是基坑总涌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基坑近河岸的计算公式为:Q =MS/2.73klg(2b/γ)<0.5,其中b为基坑中心至河岸的距离。
管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公式管井的单井出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井底流出的水量,是评价管井水源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准确计算单井出水量对于合理规划和管理供水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管井单井出水量的计算公式基于流体力学和水力学原理,通常将其分为压力井和自流井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来看压力井的计算公式。
压力井是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将水压送至地面的井,其出水量主要受到地下水位、管道直径、地下水渗透性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压力井的单井出水量(Q)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 = K × A × H其中,K为井的渗透系数,反映了地下水对井的渗透性能。
A为管道的截面积,取决于管道直径。
H为饱和压力水位与井底水位之差,即井底水位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接下来,我们来看自流井的计算公式。
自流井是地下水位高于地面的自然流出的井,其出水量受到地下水位、井孔半径、地下水渗透性和井孔有效截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自流井的单井出水量(Q)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 = K × π × r²其中,K为井的渗透系数,反映了地下水对井的渗透性能。
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159。
r为井孔的半径,是井孔含水层的有效半径。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单井出水量,还需要考虑井的渗透性改善系数、水位变动系数等修正因素。
这些修正因素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修正和调整,以保证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可靠。
通过计算单井出水量,我们可以对供水系统的水源供应能力进行合理评估,以便为合理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出水量需求,调整井底水位、管道直径等参数,以优化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管井单井出水量的计算公式是基于流体力学和水力学原理得出的,通过对压力井和自流井进行不同的计算方式,可以得到准确的出水量结果。
合理计算单井出水量对于供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以获得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