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改革开放30年(1978——2007)巨变

  • 格式:doc
  • 大小:408.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产业已由过去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200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34.15亿元,是1978年的20.5倍,年均递增5.3%。粮食总产量189.1万吨,年均增长1.7%;蔬菜总产量204.3万吨,年均增长5.7%;水果总产量60.51万吨,年均增长10.5%;猪肉、奶类、蛋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分别增长6.4%、12.7%、12.4%和12.9%(见图2)。形式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所取代。2007年,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74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252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以“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为支撑的区域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68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8%。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达8.55亿元,是2003年的3.6倍,是1978年的78.6倍。

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3.8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6.60亿元,年均增速12.8%,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3)。特别是1996年以来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位数。轻重工业产值比由45.6∶54.4调整为37.0∶63.0。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0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80.12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6%。大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1978年底,全市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家。到2007年,大中型企业达165家,30年净增85家。2007年,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3%、80.1%和85.0%;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6家。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明显,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199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2000年,西安成为继广州之后,副省级城市中第二个第三产业比重突破50%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加速形成。以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7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加值131.8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1%。2007年底,西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82.71亿元,比1978年增长356倍;贷款余额2683.77亿元,增长113倍(见图4)。

成就4

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从1978到2007年,西安建成区面积由95平方公里增加到268平方公里,增长1.8倍。1983年,临潼、蓝田、户县、周至、高陵五县划归西安市,全市土地面积由2441平方公里增加到10108平方公里。2002年底西安与咸阳市正式签署《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落实全省“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关中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规划,增加了西安发展腹地,拓展了西安发展新空间。

自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西安又相继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高新与经开双雄并立,浐灞与曲江交相辉映,航天与航空两翼齐飞的“四区两基地”城市战略构架初步形成。2004年,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无水港,打造西安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以西安为辐射中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米”字形高速公路运输网已经形成,截止2007年底,西安已

“远三区”发展提速贡献不断提高。随着1997年和2002年临潼、长安相继撤县改区,“远三区”经济迈上新的台阶。2007年,阎良、临潼、长安“远三区”生产总值达到256.93亿元,是2000年的3倍,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14.6%。

“四县”经济特色优势彰显竞相发展。2007年,“四县”生产总值198.33,占全市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区两基地”快速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2007年,“四区两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66亿元,占全市比重18%;实际利用外资达8.06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72.2%,已成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成就7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截止2007年,西安道路总长度达到1842公里,比1978年增加1394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65平方米,是1978年的6.3倍。全市现有桥梁259座,其中立交桥48座。公交运营车辆5836辆,是1978年的12.5倍;平均每万人拥着公交车辆18.82标台,比1978年增加16.62标台;城市共有出租车11879辆,市民仅以常规公交为基本出行方式的单一状况正向多元化发展,百姓“出行难”、“乘车难”得到了极大改善。以石砭峪水库、黑河引水工程为代表,30年来,西安实施了多项水利工程,加大城市配水管网改造力度,城市供水能力不断增强,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西安的水荒难题。目前全市水厂增加到9个,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80.7万立方米/日,是1978年的3.4倍,自来水普及率由1978年的57.1%提高到2007年的100%。与此同时,加强了上游水源的排污治理力度,自来水水质得以明显改善,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10年保持在97%以上,2007年,达标率为100%。1994年天然气工程启动,标志着西安城市气化工程步入了划时代的历史新时期。到2007年,天然气管道长度达3121公里,天然气供气总量7.23亿立方米,用气人口233.6万人;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7.31万吨,用气人口93万人,用气普及率已达98.6%。到2007年底,全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2811万平方米,供热管道总长度559公里,实现供热能力1680吨/每小时(见图6)。“蓝天工程”成效显著,城市大气环境不断好转,2007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294天。2008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已突破300天。“大绿工程”提升了城市生态品位。2007年,西安有公园50个,比1978年增加44个;园林绿地总面积达8670公顷,是1980年的22.5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1%,比1990年提高9.71个百分点。

成就8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1980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4元和190元,2007年,分别达到12662元和4399元,年均增长13.5%和12.3%(见图7)。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由5.48亿元增加到2002.38亿元,年均递增24.4%。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升,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收入的快速增长,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以12.6%和11.7%的速度递增。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消费热点由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