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率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脑卒中发病人群的统计分析作者:张彭飞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6期摘要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职业、年龄、性别、平均年龄、月份等方面进行统计描述。
关键词脑卒中 SPSS 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它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得病就很难逆转。
本文分别从职业、年龄、性别、平均年龄、月份等方面进行统计描述,并用聚类分析对月份进行分类。
(1)对07~10年患脑卒中患者的职业进行分析,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至表4:由表1、表2、表3、表4可知,农民的发病率最高,医务人员及渔民的发病率较低。
(2)对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析,通过SPSS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表格5:通过表格,画出直方图,见图1:由图1可知,2007~2010年各年龄段患脑卒中人数最多的是71~80岁,3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
通过一些科学数据得知,人到了老年以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出现衰竭,使得脑中的血液提供不足,容易患脑卒中等疾病。
30岁以下的人群正当壮年,身体的各个器官活跃,并且抵抗力较强,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较低。
(3)对07~10年患脑卒中患者的性别进行分析,通过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见表6:通过表格得出,07~10年男性患脑卒中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8.5329、68.8541、65.7240、69.5007,女性患脑卒中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0.8801、71.7033、67.5535、71.9518。
由此可见,男性比女性容易较早患脑卒中,男性发病率在75~78岁之间,女性发病率在76~80岁之间。
男性患脑卒中几率明显高于女性,原因是男性普遍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身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身体的各个器官受到损害,从而患病几率增高。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临床实际案例全面解析)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CVA),是一组突然起 I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WHO资料显示:脑卒中的首次年发病率在(15 ~287)/10万人口之间,我国城市为719/10万人口,农村为394/10万人口,中国台湾为1642/10万人口。
全世界每年新发脑卒中1500万,每2秒钟新发1例脑卒中,每6秒钟有1例脑卒中死亡。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病例,且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
每年10月29甲是国际脑卒中日(World Stroke Day) 。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导致功能障碍的疾病。
据美国国家脑卒中学会(the National Stroke Asso- ciation)报告,脑卒中幸存者中大约10%几乎完全恢复;25%有较少的功能障碍;40%有中到重度的功能障碍,需要特别护理;10%需要在护理之家或长期照顾机构;大约14%的卒中幸存者在脑卒中发生的第一年内会发生第二次卒中。
脑卒中康复介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首诊医生由于脑卒中患者在介人康复治疗时的诊断基本明确,因此,康复科首诊医师首先是在相关临床学科(如神经内外科)诊断的基础上,完成临床查体和必需的实验室检查,为随后的康复评定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
2.初期评定康复科首诊医师在临床检査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康复评定(初次评定)或开出必须完成的康复评定检查,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吞咽功能、心理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以便对患者的功能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康复治疗处方或转介单根据初次评定结果,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是否需要给予康复治疗,给予什么样的康复治疗,再开出康复治疗处方或不同部门的治疗转介单。
4.接受治疗及其调整住院期间,患者依据医生开出的康复治疗处方或转介单,每天前往不同治疗部门接受康复治疗。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从全球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共同应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健康挑战。
文章首先将概述脑卒中的定义、分类及其全球流行趋势,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接着,将重点介绍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现状,包括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普及,以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
文章还将分析脑卒中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包括医疗资源的消耗、劳动力减少、家庭负担增加等方面。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降低脑卒中疾病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脑卒中防治工作的广泛关注,共同推动中国脑卒中防治事业的进步,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二、全球脑卒中疾病负担概况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负担的严峻性不容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其中约500万人因此死亡,存活者中约三分之一会遗留严重残疾。
脑卒中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也对全球经济产生沉重负担。
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医疗水平提高等因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资源匮乏、公众健康意识不足等原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将对中国脑卒中的流行概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
流行现状1、男女比例:男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脑卒中患者约占60%。
2、年龄分布:脑卒中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
3、地区差异:不同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存在差异,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脑卒中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慢性病管理等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或长期精神压力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1、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建立健全脑卒中筛查与早期诊断机制,提高脑卒中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
3、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城乡医疗资源统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脑卒中诊疗水平,实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救治和康复。
4、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推动科研创新,研发更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脑卒中防治合作项目,提高中国脑卒中防控的整体水平。
结论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5-65岁为高发年龄段,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文化背景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脑卒中流行,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早期诊断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等。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
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目录基本信息别称:脑血管意外英文名称:cerebral apoplexy就诊科室:神经外科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到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
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
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
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
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
中国脑卒中报告2023简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本文将对中国2023年的脑卒中报告进行综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脑卒中的现状和趋势。
脑卒中的定义和分类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异常,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的疾病。
根据病因和病理类型的不同,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大部分比例,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相对较少见,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进而引发脑卒中。
中国脑卒中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的高发地区之一,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
根据中国脑卒中报告2023的数据,以下是中国脑卒中的一些现状:1.发病率: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突出。
据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脑卒中的总发病率为X%,较上年有所增加。
2.死亡率:脑卒中在中国的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
据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脑卒中的死亡率为X%,较上年有所增加。
3.高危人群:报告还指出,中国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等。
这些因素都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
4.区域差异:中国各地脑卒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报告中提到,东部地区的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脑卒中发病率相对较高。
这种差异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脑卒中预防与治疗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预防成为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1.生活方式干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报告强调,饮食均衡、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等都可以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2.高危因素管理:管理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策略。
及时诊治并积极控制这些疾病,可以有效降低患脑卒中的风险。
3.早期干预与治疗:对于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等特点,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目前有效的干预措施较少。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中医学理论认为,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决定因素。
本研究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通过临床观察和调研,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为以后运用中药调摄体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1.1.1病例来源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留观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1.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试行)[-];中医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医体质类型的判断参照王琦教授体质分型标准[3]。
1.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发病在14 d以内;年龄在40岁以上。
1.1.4排除标准发病前精神异常或痴呆者;卒中后语言、认知功能障碍,且不能从其家属处得到可靠病史资料者。
1.2调查内容和方法在患者入院时以临床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
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②体质相关因素:患者发病前的生命活动特征,包括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等内容。
按照王琦教授体质分型标准进行体质分析诊断,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类型。
调查问卷与评价、诊断过程分开,体质分型由专人调查。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检验和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为双侧检验,仅=0.05。
2结果2.1一般资料总病例168例,年龄40~90岁,平均(70.14+11.40)岁;发病时间为0.5~10 d,平均(3.57±3.15)d。
40岁以后,年龄每增长5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平均增加一倍,出血性脑卒中平均增加50%。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
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
近二十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
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和健康生活质量。
据全国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的调查,全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有3/4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些正值盛年的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据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报告,脑卒中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亿元。
脑卒中是可预防疾病,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简称HCY)是引起脑卒中发生最重要的两个可控因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的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75%(约占人口数的2%)伴有HCY增高(即H型高血压),而两因素同时存在时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2倍以上。
由于当前医学界对脑卒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此,专家的观点是,无论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上考虑还是从国家财政投入的考虑,对脑卒中防胜于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高润霖教授引了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称,通过改善高危因素,可使全球卒中率发生率降低85%。
高院士坚定地认为,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只是要强化预防的力度。
如何加强脑卒中的预防,各位医学专家一致的建议是:第一,明确将高血压及HCY作为健康体检项目,在重点医院心内科开展HCY检测,以此筛选脑卒中高危人群。
第二,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可先行选择高危人群趋于年轻化而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等进行试点。
第三,将目前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全球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HCY升高和治疗伴有HCY 升高高血压的I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脑卒中情况汇报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闭塞,导致脑部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居高不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对脑卒中的情况进行汇报,对于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点、防控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病情况。
据统计,脑卒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且脑卒中的患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给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流行病学特点。
脑卒中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
首先,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其次,脑卒中的发病在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此外,遗传因素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更容易患上脑卒中。
最后,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也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
三、防控措施。
针对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其次,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及早发现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降低发病风险。
此外,提高医疗水平,加强急性期脑卒中的救治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探索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和防控策略,为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2030 年或有3177 万名脑卒中患者防控形势异常严
峻
日前,中国防治中风宣传月在京启动,活动发布了我国脑卒中发病率
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的严峻状况。
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由于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因此相对于其
他疾病患者来说,需要的日常护理和生活帮助更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也就更为沉重。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率上升,且死亡率数倍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
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指出,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12 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其中脑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2.45%。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推算,假如不采取更有效措施,到2030 年,中国将有3177 万名脑卒中患者,防控形势将非常严峻。
王陇德表示,以上资料和数据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
不良生活方式流行致慢性病高发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发的情况?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武剑认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摄入热量过多、过量
饮酒、高盐膳食、缺乏体力运动、吸烟率居高不下等,造就了庞大的患病人群
和亚健康人群。
2015 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脑卒中发病主要危险因素中,吸烟占33%,血脂异常占29%,高血压占25%,超重。
腦卒中(stroke)是造成死亡與功能障礙之主要原因。
在中國每年約有200萬人發生腦中風[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 04(04):55-76.],
在這些腦中風中,約造成165萬人死亡[赵冬.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3(z1):236-239.],為中國第1大死因(Add ref)[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 2013, 9882(9882):1987-2015.]。
腦中風後,自主動作控制受損對患者日常功獨立程度影響很大,因此改善其肢體的運動功能的重建一直是物理治療的重點之一。
4.脑梗死的亚急性期?
脑卒中临床根据病程的时间窗分期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急性期持续约为二周,恢复期时间较长,2周到-8个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8个月后则为后遗症期。
我国现通用的以一年后为后遗症期。
其中,脑卒中后12小时至2周为脑卒中亚急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