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面对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这表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2、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言语听觉)中枢。

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情景记忆)。

4、意识是 ( A: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B: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C:心理反映形式 )。

5、( 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7、心境是一种 ( ABCD ) 的情绪状态。

A:影响主体对事物态度的体验 B:具有弥散性 C:比较微弱 D:比较持久

8、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10、遗忘是指( BC )。

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

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 1、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概括性)的一个特点。

12、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

13、(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BCD )。

A:人格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B:个体的人格结构相对稳定

C:人格会影响个体的情感 D:人格具有独特性

15、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 丘脑 )。

16、表象具有(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的特征。

17、( A:感受性 B:耐受性 C:情绪兴奋性)是气质的特征。

18、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19、(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2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要采用(:及时复习)。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原型)。

22、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23、(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是意志的品质。

24、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A:线条透视 B:相对亮度 C:双眼视差 D:运动视差)。

2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人的听觉主要受(颞叶)的控制。

27、、"触景生情”是一种( A:无意回忆)。

28、、"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B:求异思维 C:发散思维)。

29、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D:道德感)。

30、关予痛觉,正确的说法包括(最难适应的感觉 D:具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31、下面活动属于意志行动的包括(B:背诵古文D:小学生登山)。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ey,1969)用贝利婴

儿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为工具,对同一群被试从其出

生开始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测量,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绘制成了图15-6所示的智力发展曲线。从中可见,智力在11、12岁以前

是快速发展的,其后发展放缓,到20岁前后达到了顶峰,随后即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水平状态直至30多岁,之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另有研究者(Schaie & Strother,1968)根据5种主要能力对成人进行测量,发现一般人的智力到35岁左右发展到顶峰,以后缓慢下降,到60岁左右迅速衰退(见图15-7)。另外,研究显示,智力优异者不仅

发展速度快,而且延续发展的时间也长,而智力落后者不仅发展缓慢,并且有提前停

止发展的倾向。不过,以上所述只是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实际上个体在智力表现的

早晚及智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很显著的。

智力不仅作为整体而发展,而且智力中的各成分也分别在发展,且发展速度并不

完全同步。瑟斯顿考察了不同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发展速度各不相同(见

图15-8)。例如,12岁时知觉速度已发展到成人水平的80%,而推理能力、词的理解力和词语运用能力等则要到14岁、18岁和20岁以后才分别达到同一水平。此外,对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液态智力在中年以后开始下降,而晶态智力

创造力的表现与智力不同。一般认为,创造力的发挥主要在30~40岁这段年龄,同时还因从事的领域而有差异:化学是26~30岁,诗歌是25~28,数学、物理学是30~40岁,心理学是30~39岁,技术发明是30~40岁,管弦乐、歌剧作曲是35~39岁,绘画是35~39岁,而创作长篇小说是40~44岁。有人统计了1901~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的年龄,发现物理学奖集中在45~49岁,化学奖集中在50~54岁,大部分人是在40~50岁得奖。还有研究认为,科学家创造力的发挥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30~40岁,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55岁左右。

2、表象与现象的区别:

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自在之物呈现给我的东西才叫表象,它自在的状态不叫

表象,只是物自身。自在之物是如何呈现给我的呢?其途径就是自在之物发出信息,

这些信息通过我的感官进入主体内,主体利用自己的设备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表象,表

象就是自在之物的呈现,表象呈现给我们,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就像有线电视通过光

缆把信号传递到电视机中,电视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我们就看到了电视节目。不能

说我们看到了电视信号,我们只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同理不能说我们看到了信息,而是我们看到了通过我们的感官将信息转化来的表象。也不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而只能说我们看到的是外物的表象。

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表象与知觉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存在,表象则

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有些表象是对静态的和动态的知觉的再现,称为记忆表象。有些表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称为想象表象。人们还可以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知觉中抽取某些共同方面形成一般表象,也可以把知觉要素任意组合形成虚构

的表象。表象是对感觉、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

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

象性。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现象是人能够看到、听到、

闻到、触摸到的。按照是否有自然属性来分,现象可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月

亮东升西落、刮风下雨、苹果落地、太阳是圆的、狗长四条腿、人长两只手、人类的

产生与灭亡、人的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如战争、犯罪、起义、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灭亡、国家的产生与灭亡、贫富分化、通货膨胀,都是社会现象。

以上现象都可以被人用眼、耳、鼻等感官感觉到,不需要思考。人用感官直接感

觉不到,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感觉到的,也是现象。例如,人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菌

的形状、借助望远镜观察到的天体的形状,也都是现象。

按照时间来分,现象又可分为历史现象和当前现象、未来现象。

3、简述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

个思维过程之中,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做

动作思维。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有意想

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

4、培养良好品质的策略有哪些?

良好的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有

意识培养的结果。培养品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目的性教育

自觉的目的是行动的指南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加强目的性教育是培养良好

品质的基本条件。目的性教育包括形成目标观念和以目的调节行动两个方面。形成目

标观念,指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牢固的目标意识,即每次行动必须有一个明确而正确的

目标,形成包括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目标体系,避免盲目行动的发生。长远目标作

为人的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对行为具有持久的动力作用。仅有长远目标是不够的,

它不能转化为具体行动,所以,还必须培养学生确立近期目标,因为近期目标是行为

的直接推动力量,把近期目标的直接动力与长远目标的持久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培养

成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以目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发挥目标

对行为的定向、调节、控制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明确

的目的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学生自觉确立明确的目的并把目的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形成自觉、坚定的意志品质。

(二) 组织实践活动

坚强的意志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际活动中,通过有意识

的锻炼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经常组织相应的实际活

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体育竞赛、劳动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目的性和行动的坚

韧性品质。组织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有一定的难度,要由易到难有计划

地进行,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地对待困难,不断地克服困难。最后,行动的结果还要

反馈给学生,以树立信心,达到增强意志力的目的。

(三) 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班集体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特别重视班集体对学生

的教育作用,认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班集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有社会助长作用

和规范作用,这两方面作用,是通过班集体的舆论、规范、集体目标和心理气氛等因

素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班集体对学生意志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并建

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为形成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创造一个优

良的集体环境。

榜样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它

为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提供了学习模仿的对象,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由于青少

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争胜心理,他们崇拜的榜样,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推

动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去努力提高自己。所以,教师要努力给他们提供典型的榜样,不

仅要用科学家、发明家、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劳动模范以及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

激励学生,而且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确立学习的榜样,如班级中在学习上具有顽强刻苦

精神的同学等,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能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也会产生一种超越感。此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善于用自己良好的意志行动,激发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意

志品质。

(四) 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不仅受着周围人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教育

和自我锻炼的结果。为此,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

形成自我锻炼习惯,引导他们拟定自我锻炼计划,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锻炼他们的意志。同时,要教育他们采取决定要充分估计主、客观条件,做到合理可行;执行决定要态度坚决、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还应该

要求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习惯,促使他们自觉锻炼

意志品质。总之,应使学生的内部积极性和良好的外部条件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

生坚强意志的目的。

(五) 根据个别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人的意志类型存在着个别差异。要根据意志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培

养意志品质。对于容易盲从、轻率行事的学生,应多启发他们意志的自觉性;对于胆小、犹豫不决的学生,应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对于任性、缺乏自制

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控制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做事虎蛇尾的学生,应激发

他们的坚韧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5、感觉记忆的特点有哪些?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

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各种感觉的后

象就是这种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

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0.25~1秒,声象

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这一特点对信息加工

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外界信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感官内登记的信息若不尽快地被选

用或抹掉,就会同新输入的信息混杂,从而丧失对最初信息的识别。可见信息的瞬间

登记和急速消失是使感觉记忆保持高度效能的条件。虽然信息在感觉记忆阶段停留的

时间极短,但足以使人的认知系统对它们进行各项操作和加工了。

3)、记忆容量较大

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

都能被登记。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一般认为图像记忆的

容量为9~20个比特(bit)。

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

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

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感觉记忆的逻辑功能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这种记

忆好比是整个记忆系统的“接待室”,从感官输入的所有信息都要在这里登记并接受

处理。

6、简述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质,意志的品质有哪些呢?它主

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动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能主动支配

自己的行动以达到既定目的的品质。独立自主,遵守纪律,执行准则,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胜不骄,败不馁,排除诱惑,抗拒干扰等,都是自觉性的具体表现。与自觉

性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受暗示性表现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行

动易受他人影响,易发生动摇。独断性则表现为盲目地自作主张并一意孤行,对别人

的建议和规劝无论合理与否都一概予以拒绝。

2)、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人在选择目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过程中善于辨明是非真伪,抓

住机会,迅速而坚决地进行决断,或及时调整决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的品质。具有果断性品质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行动的要性,因此,在动机斗争时能当机立断、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在需要行动时敢作敢为;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变化时又能根据需要立即停止已作出的决定。

与果断性相对立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在采取和执行决定时,

总是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草率决定的人则是缺乏深思熟虑,不顾后

果而鲁莽从事,这种人决断尽管迅速,但缺乏根据,有时甚至凭一时冲动而采取决定,因而往往导致失败。

3)、坚持性

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

目标前进的品质。具有坚持性品质的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

引诱面前不动摇。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意志坚持性

的表现。与坚持性相对立的品质是顽固和动摇。顽固表现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和论据,尽管有些论据是错误的,但是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别人正

确的建议。具有动摇品质的人则见异思迁、虎头蛇尾,一遇到困难就动摇妥协,不断

改变或放弃自己的决定,不能有始有终。

4)、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品质。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驱使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二是善于抑制与自己

的目的相违背的愿望。

与自制力相对立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表现为放纵自己、毫无约束。在顺利的情

况下喜欢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不顺利时容易冲动、感情用事。

上述意志品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中以自觉性

为核心和前提,其他品质则相互渗透和影响。

人类的需要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同的个人就其需求模式或结构也不尽相同。许多

经济学者研究和命名了人类的各种需要,所列出的需求表格越列越详细,据说最多的

罗列了14万多个不同的需要。而亚伯抗罕?马斯洛所设计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放大多

数人所公认的需要层次模型,如图所示。

7、简述马斯洛需要理论。

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人类形形色色的需要,按它所发生的前后次序分

为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形成一个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阶梯。

1)、生理需求

人类为维持自身的生命,延续种族而产生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衣着、住所、睡眠和性生活。这是人类自然属性的表现.具有最强大的推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在这些需要满足到足以维持生命所必要的程度之后,其他需求才能激

励人们。

2).安全需要

为保障人身安全不受损伤,为摆脱疾病和失业的危险,为减少经济的损失和意外

事故的发生而产生的需要,如职业的保障、社会保险、财产安全等等。

3).社自需要

也称为社会交际需要,人生活在社会群居的环境中,需要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

的关系,希望得到友谊、忠诚和爱情。人需要相互,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希望

被团体接纳,有一定的归属感。

4).尊重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归属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

需求。内部的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信和成就感;外部的尊重因素包括地位、权力、

名誉、被社会认可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高需求,它是一种心愿,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的

潜能,实现理想与抱负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是个人能力得到极大发挥的内在的驱

动力量。

8、简述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同一个事件或情境能否成为问题,这是

因人而异的。有人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能否发现问题,这

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

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

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对问题的表征既包括问题的表面

特征,也包括其深层特征,后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表征问题时,人们经常借助于

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问题空间是个体对

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

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

列举出来,逐一尝试。此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启发式即依据

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

9、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1)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

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

没有个体的发展。

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

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

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

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

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

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

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

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

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

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

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

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

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

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

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10、基因型

基因型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

(2)表现型

表现型是指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

的总和。

11、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共同决定心理与行为。分子遗传学为什么成为行为遗传学

研究的新途径?

分子遗传学试图确定使行为和心理特质具有遗传性的特殊基因。

12、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