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分析与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方法:择取于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的方式先后进行超声诊断与CT 诊断。
结果:CT 诊断梗阻性胆管结石的准确率优于超声,p<0.05。
结论:CT 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准确率高,可以将梗阻性黄疸的发病原因以及具体梗阻的部位作有效地区分,CT 诊断梗阻性黄疸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病因;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20-01对梗阻性黄疸进行临床的影像学检查是对梗阻部位进行判定以及对诱发原因进行判定的关键[1]。
本研究主要探究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方式,内容做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择取于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的方式不同对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先后进行超声诊断与CT 诊断。
基本资料:50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年龄在41 岁~6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63±3.33)岁,50 例研究对象的男女性别比例为27:23。
患者患有黄疸的时间为3 天至2 年,其平均患病时间为(1.01±0.03)年;患者的总胆红素为34.22μmol/L 至489.65μmol/L,其平均的总红胆素是(201.54±54.11)μmol/L。
其中有16 例属于胆总管结石患者,有9 例属于胆总管下段癌患者,有11 例属于胰头癌患者,有5 例属于胆总管狭窄患者,有6 例属于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患者,另外3 例属于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
入选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均表现出腹部具有剧烈的疼痛感,有发热迹象同时排陶土便;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出其ALP 以及ALT 出现明显增高的情况[2];研究将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精神疾病历史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
超声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关键词】超声;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74-02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是由于胆汁的排泄受到阻碍,胆红素返流到血液,引起血中胆红素量显著增高,皮肤、粘膜、巩膜等出现黄染。
胆道结石、炎性狭窄及肿瘤及胆道占据黄疸发病总比例的915%上下[1],另如胆道蛔虫、胆道先天性畸形等也有几率诱发此病。
梗阻性黄疸的及时诊断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诊断的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核磁共振、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等,其中超声以其简便、无创、准确、可重复等优点成为首选。
1超声检查的条件和方法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前需要禁食8-10小时,但对于一些急诊患者需要及时做出诊断则没有此项要求。
检查时取仰卧位或左、右侧位,必要时取半坐位或膝胸卧位。
部分患者由于肥胖或胃肠气体的干扰,使胆道下段显示模糊,可为其应用饮用水或胃显影剂将胃窗建立起来,这样消化道内的气体就难以扰乱声束、从而避免产生干扰或伪像。
有研究表明[2],通过胃窗可以显著提高病变的显示率,诊断壶腹癌的准确率可提高至833%。
超声探测的手法包括上腹部肋下、剑突下、肋间纵、横、斜切,探查脏器的形态、大小、回声,显示胆道系统的走行、内径、内容物等,以明确梗阻的部位和性质。
二维超声能显示病变的部位、数目,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协助判断病灶的性质,观察血管供应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2超声的声像表现21肝内梗阻性黄疸肝实质呈弥漫性改变。
病毒性肝炎患者声像图显示肝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增粗、分布均匀。
肝硬化患者显示右肝缩小,左肝可增大,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实质回声增强、光点增粗,呈散在细小结节样改变,可伴有肝内胆管轻度扩张、门静脉扩张、脾大、腹水。
肝癌患者其肝内占位病变清晰可见,可呈圆形或类圆形、主要以低回声多见,当癌块引起相应胆道受阻时可引起黄疸。
·综述·梗阻性黄疸超声诊断进展李亮王光霞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内胆管或肝外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
其主要病因是胆道结石、肿瘤、胆道炎性狭窄,约占91.5%[1],其余病因包括胆道畸形、胆道蛔虫等。
国内曾有报道超声判断梗阻部位的定位准确率为95%[2],可为诊断梗阻性黄疸提供可靠依据,因此超声检查对诊断梗阻性黄疸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一、超声诊断标准1.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内径大于2mm及肝内胆管出现下列征象则提示有扩张[3]:(1)平行管道征或双筒枪征:肝内胆管管径扩张至与相邻门静脉相似或超过相邻门静脉;(2)肝内多管征:肝内胆管扩张时,超声图像上显示肝内管道增多;(3)肝门处的肝内胆管呈放射状扩张如星状或树枝状;(4)探针征:平行管征出现在脂肪肝患者,由于管道外壁被肝实质的强回声掩盖,超声上仅能看见门静脉与胆管之间的强回声界面,如同探针一般[3]。
2.肝外胆管:正常成人肝外胆管上段内径大于8mm为扩张,6 8mm之间为可疑扩张。
老年人大于10mm为扩张[4]。
二、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1.梗阻部位的判断:(1)低位梗阻(壶腹周围梗阻):胆总管下段病变时,超声显示胆道全程扩张伴胆囊增大,壶腹部、胰头部、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显示胆道和胰管双管扩张。
(2)高位梗阻:肝外胆管中段或肝门部显示的肝动脉短轴像以上段胆管扩张,病变部位胆管中断或狭窄,当能够探及病变部位以下胆管时可显示胆管直径正常,多数胆囊可正常大小或呈萎缩状,胰管无扩张。
(3)肝内梗阻: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及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多呈萎缩状,胰管无扩张[5]。
2.梗阻病因的判断: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中良性病变约占2/3,以胆总管结石多见;恶性占1/3,以胰头癌多见。
结石所致的梗阻多为不全性梗阻,因结石具有球瓣效应(ball valve effect,BVE),即当胆道内炎症水肿消退,嵌顿的结石得到松动,胆汁引流,管道压力减轻,梗阻缓解,扩张程度较轻,不致引起肝内胆管扩张;肿瘤所致的梗阻,胆道内压力高而持续,一般不会缓解,趋向完全梗阻,最终导致肝内胆管扩张。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和误诊分析
孙志霞;王雪;杨冬艳;高东梅;刘丹;田丹;伊莲花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04(008)006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旨在更进一步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符合率。
【总页数】1页(P663)
【作者】孙志霞;王雪;杨冬艳;高东梅;刘丹;田丹;伊莲花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电诊科,吉林,长春,130031;扶余县人民医院;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电诊科,吉林,长春,130031;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电诊科,吉林,长春,130031;长春铁路医院;前郭县中医院;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电诊科,吉林,长春,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 [J], 孙立群
2.梗阻性黄疸28例误诊分析 [J], 胡杨腾;徐纬中
3.CT与超声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对比分析 [J], 王丹
4.恶性梗阻性黄疸50例误诊分析 [J], 林希存;李智涛
5.梗阻性黄疸32例误诊分析 [J], 李鹏;陈久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周平安;杨宗仁;段世玲;高洁;宋江虹【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超声引导对2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穿刺引流,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00%(23/25),术后3~6日25例患者黄疸均减退.出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和肝内胆管超声测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胆汁外渗1例,引流出少量血性胆汁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及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0(007)002【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引流术;黄疸,梗阻性;超声引导【作者】周平安;杨宗仁;段世玲;高洁;宋江虹【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第二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第二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第二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第二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第二超声诊断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41;R445.1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姑息性治疗方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ic drainage,PTCD)减轻黄疸效果明显,可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亦可提高失去手术机会患者的生存质量。
超声可明确区分肝内重要结构,显示肝内胆管的走行,全程动态监控手术过程[1-2]。
以超声引导和监控PTCD术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可避免术中损伤门静脉等肝内重要结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探讨超声引导下PTC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
腹部超声在黄疸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黄疸疾病病例进行腹部超声诊断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入院的113例黄疸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部超声及肝功检查诊断。
结果相较于患者最终的确诊结果而言,胆管扩张患者的34例患者中,并没有误诊患者病例出现,仅有1例漏诊患者,漏诊率为0.88%;而胆管未扩张的79例患者病例中误诊病例为1例,误诊率为0.88%,并无漏诊出现;腹部超声在黄疸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腹部超声在黄疸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与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诊断手段。
【关键词】黄疸疾病;腹部超声;临床价值黄疸作为多种疾病共同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及体征,所具有的特点是患者血清内的胆红素(tb)含量及浓度升高,可导致患者的皮肤、巩膜以及粘膜等出现黄染[1]。
一般而言,正常人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3 mm,肝总管内部直径>6 mm,胆总管内部直径>8 mm,则视为患者的胆管系统发生扩张。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诊断准确性评价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入院的113例黄疸疾病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及肝功检查诊断,以患者的最终确诊结果为依据,胆管扩张患者中没有误诊病例出现,误诊率为0.00%,但有1例患者出现漏诊,漏诊率均为0.88%;胆管未扩张患者的误诊病例1例,误诊率为0.88%,无漏诊出现。
2.2 诊断结果胆管扩张患者中,胆管癌7例,胆总管结石12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4例,胰头局限性炎症3例。
其中1例胰头局限性炎症患者出现漏诊;胆管未扩张患者中,肝硬化伴腹水9例,急性肝炎43例,肝硬化伴肝癌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2例,急性细菌性胆管炎4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5例。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
我们对2002~2006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B 超诊断情况进行总结与回顾,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超声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36~70岁,平均55岁。
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纳差和腹部包块等。
使用仪器为日本ALOKA 公司SSD280 型黑白超声诊断仪及美国Hp 公司尖端影像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 5~5 MHz。
平诊患者需禁食8 h 以上,急诊患者无严格空腹限制。
采用平卧、侧卧、坐位等多种体位进行上腹部常规扫查,了解肝脏、胆道系统,顺着扩张的胆管寻找梗阻部位及病因,找到梗阻部位后,观察与周围毗邻脏器关系。
2 结果
本组70例梗阻性黄疸超声诊断与手术对照可见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为94.3%(66/70),见表1。
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2.8%(58/70),其中良性疾病诊断符合率为87.8%,恶性疾病诊断符合率为79.3%,
见表2。
表1 超声定位诊断与术中所见结果比较梗阻部位B超诊断表2 超声定性诊断与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梗阻部位的判断
超声可正确检测胆道系统扩张情况,并可准确判断阻塞部位。
①胆总管低位梗阻:胆总管扩张,胆囊、肝内胆管亦有不同程度扩张;②肝门部梗阻:胆总管正常或不显示,胆囊无增大,而肝内胆管、左右肝管扩张;③壶腹部阻塞:胆管、胰管双扩张。
有时可见胆囊与胆总管处于矛盾的张力状态,提示胆囊颈部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3.2 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
胆管结石:在扩张的胆管内可见到“球形”强回声团块,边缘光整,伴有声影,胆管壁平直完整,结石与胆管壁分界清楚,可移动。
但当胆管扩张不太显著,加之腹部胀气时,就会出现误、漏诊。
此时应让患者饮用温开水500~800ml,使胃泡充盈,变换体位,观察结石在胆管中移动情况。
本组有4例使用上述方法得到确诊。
胰头癌:表现为胰头增大,局部边缘不规则,内见回声强弱不等的团块,同时伴有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胆囊肿大。
本组有8例在胰头病灶内测到连续性血流。
胆管癌:位置不定,本组声像图呈团块型者5例,病变部位见中等偏高回声的团块,形态不规则,填塞于扩张的胆管内,与管壁无分界,胆管壁断续、不齐。
壁厚型者2例,肿瘤部位胆管壁不规则增厚,与周围组织界面不清,管腔变窄。
CDFI:病灶内可检测到断续的血流信号,
流速(25~50)cm/s。
本组胆管癌病例病理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胆囊炎,5例合并胆囊结石,2例胆囊缩小,所以胆囊大小形态变化不能作为判断梗阻部位的唯一依据。
超声有2例先发现扩张胆管及结石,后发现胰头肿瘤,是因胃肠气体干扰,肿瘤较隐蔽,若不是反复仔细扫查很可能漏诊。
壶腹癌:在扩张的胆总管末端,胰头右侧显示边缘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回声可有轻度增强,肿块以上的胆管扩张、胆囊肿大,部分伴胰管扩张。
我们认为超声发现肝内外胆管伴胰管扩张,尤其扩张的肝外胆管长度超过9cm时,虽未扫查到病因所在,也应高度怀疑有壶腹部及乳头部肿瘤梗阻之可能。
本组见1例壶腹部肿瘤向外周生长,主胰管不扩张,易误诊为胰头肿瘤,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胰腺肿瘤部花色血流包绕,可提高对胰头壶腹部肿瘤的诊断。
综上所述,B型超声是梗阻性黄疸的首选诊断方法,既能直接显示脏器的切面图像,同时又能观察到脏器动态变化过程,有助于提示阻塞性黄疸的病因,确定阻塞性黄疸的部位和性质。
由于胃肠气体干扰,有少数患者组织学变异等原因,仍有少数病人出现误、漏诊,如遇到难确诊病例,采用饮水法、变换体位,认真、反复扫查,可以减少误、漏诊。
若有条件结合CT、MRI等特殊检查,可大大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