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人体残疾等级鉴定标准
人体残疾等级鉴定标准如下:
1.视力残疾标准。
2.听力残疾标准。
3.言语残疾标准。
4.肢体残疾标准。
5.智力残疾标准。
6.精神残疾标准。
具体等级划分如下:
•一级(重度)残疾人:四肢瘫或严重三肢瘫;截瘫、双髋关节无主动活动能力;严重偏瘫,一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四肢均截肢或先天性缺肢;三肢截肢或缺肢(腕关节和踝关节以上);
双大腿或双大臂截肢或缺肢;双上肢或三肢功能严重障碍。
•二级(中度)残疾人:截瘫、二肢瘫或偏瘫,残肢有一定功能;
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或双上肢肘关节以下截肢或缺肢;一上肢肘关节以上或一下肢膝关节以上截肢或缺肢;双手拇指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一肢功能严重障碍,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三级(轻度)残疾人: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二肢功能轻度障碍;
脊柱强直:驼背畸形大于70度;脊柱侧凸大于45度;单侧拇
指伴食指(或中指)缺损;单侧保留拇指,其余四指截除或缺损。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程度和类型,对残疾人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级,以便于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残疾人残疾的分类和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残疾人残疾的分类。
1. 按照残疾的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残疾的类型,可以将残疾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等。
视力残疾是指因眼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视力障碍,包括全盲、低视力等。
听力残疾是指因耳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听力障碍,包括全聋、重度听力障碍等。
言语残疾是指因发音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言语障碍,包括口吃、言语不清等。
肢体残疾是指因四肢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运动障碍,包括瘫痪、截肢等。
智力残疾是指因智力发育异常引起的智力障碍,包括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等。
精神残疾是指因精神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
2. 按照残疾的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残疾的程度,可以将残疾人分为轻度残疾、中度残疾、重度残疾等。
轻度残疾是指残疾程度较轻,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较小。
中度残疾是指残疾程度适中,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有一定影响。
重度残疾是指残疾程度较重,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影响较大。
二、残疾人残疾的分级标准。
1. 视力残疾的分级标准。
根据视力残疾的程度,可以将视力残疾分为五级,即全盲、重度低视力、中度低视力、轻度低视力、正常视力。
全盲是指双眼无法分辨光线和物体,无法进行任何视觉活动。
重度低视力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下,但大于0.02。
中度低视力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在0.2以下,但大于0.05。
轻度低视力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在0.5以下,但大于0.2。
正常视力是指最佳矫正视力在1.0以上。
2. 听力残疾的分级标准。
根据听力残疾的程度,可以将听力残疾分为四级,即全聋、重度听力障碍、中度听力障碍、轻度听力障碍。
残疾人鉴定等级标准
残疾评定,又称为残疾人等级鉴定,是指对一个人是否存在残疾、残疾程度以及残疾类别进行评估的过程。
残疾评定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评定结果将为残疾人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服务。
残疾人鉴定等级标准:
1、视力残疾标准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就可以申请认定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主要分“盲”(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和“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
2、听力残疾标准包括听力完全丧失及有残留听力但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听力残疾可分为四级。
3、言语残疾标准包括言语能力完全丧失及言语能力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两类。
言语残疾可分为四级。
4、智力残疾标准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智力残疾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5、精神残疾标准分为“重度”、“中度”、“轻度”。
精神残疾主要由医生填写“精神残疾分级的操作性评估标准”评定精神残疾的等级。
残联评残等级标准和补偿
残联评定残疾等级是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评定标准》制定的。
按照身体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三大类别分级评定。
评定的等级分为四级:
一、特级残疾:指肢体、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的严重残疾,需长期护理生活,本人不能自理,且不能在社会上参加生产劳动。
二、一级残疾:指肢体、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的较重残疾,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但其工作能力和生存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都需有较大的护理和帮助。
三、二级残疾:指肢体、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轻度残疾,虽存在一定的生产和劳动能力,但工作总量及效率均受到一定限制,社会参与程度受到一定影响。
四、三级残疾:指肢体、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轻微残疾,除了有些生活方面的不便之外,可在相应的职业或行业中胜任其工作,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产和活动。
针对不同的等级,在政府的相应政策下可享受不同的医疗、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的补贴和照顾。
同时,还能得到其他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帮助。
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残疾人是指因疾病、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生理、心理、智力或感知能力方面出现长期、障碍性的限制,使其难以完全参与社会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残疾人,需要对残疾进行分类和分级。
本文将介绍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的标准。
残疾分类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残疾可分为以下几类:1. 生理缺陷生理缺陷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导致的身体部位或器官的缺陷,例如肢体残缺、听力障碍、视力受损等。
2. 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指由于染色体异常、损伤或病毒感染、脑部疾病等因素导致智力发育受到抑制,表现为智力低下。
3.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指由于负面情绪、应激、药物等原因造成的心理方面障碍,例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4. 感知缺陷感知缺陷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导致的感知能力障碍,例如失聪、失明等。
残疾分级标准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估残疾程度,需要对残疾进行分级。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残疾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1. WHO残疾评估方法WHO残疾评估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评定个体残疾程度的方法,其使用简单,科学性强,被广泛应用在社区康复中心、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和疾病诊所等机构。
该方法将残疾分为六个等级:•0级:没有限制或障碍;•1级:有轻微限制或障碍;•2级:有中等程度的限制或障碍;•3级:有重度限制或障碍;•4级:完全失能,需要长期护理;•5级:无法评估。
2. 全球残疾评估方法全球残疾评估方法是针对残疾人的科学评估工具,在评估残疾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该方法将残疾分为五个等级:•1级:极轻微失能,暂无影响;•2级:轻微失能,影响日常活动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3级:中度失能,影响工作和学习,但仍能自理;•4级:重度失能,需要护理照顾,但仍能自理生活;•5级:极重度失能,需要全方位的护理和照顾。
3. 美国社会安全局残疾评估方法美国社会安全局残疾评估方法是在美国社会保障法案中规定的,用于对符合社会保障残疾资格的申请人进行评估。
残疾人鉴定残疾人鉴定[残疾人鉴定]残疾人鉴定一、肢体残疾标准1、肢体残疾的定义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残疾人鉴定。
肢体残疾包括:脑瘫:四肢瘫、三肢瘫、二肢瘫、单肢瘫偏瘫:脊髓疾病及损伤:四肢瘫、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后天性截肢先天性缺肢、短肢、肢体畸形、侏儒症两下肢不等长脊柱畸形:驼背、侧弯、强直严重骨、关节、肌肉疾病和损伤周围神经疾病和损伤2、肢体残疾的分级以残疾者的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价计分。
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八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进餐、入厕、写字。
能实现一项算1分,实现困难算0.5分,不能实现的算0分,据此划为三个等级。
(一)重度(一级):完全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0—4分)。
1、四肢瘫或严重三肢瘫。
2、截瘫、双髋关节无主动活动能力。
3、严重偏瘫,一侧肢体功能全部丧失。
4、四肢均截肢或先天性缺肢。
5、三肢截肢或缺肢(腕关节和踝关节以上)。
6、双大腿或双上臂截肢或缺肢。
7、双上肢或三肢功能严重障碍。
(二)中度(二级):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5分—6分)。
1、截瘫、二肢瘫或偏瘫,残肢有一定功能。
2、双下肢膝关节以下或双上肢肘关节以下截肢或缺肢。
3、一上肢肘关节以上或一下肢膝关节以上截肢或缺肢。
4、双手拇指伴有食指(或中指)缺损。
5、一肥功能严重障碍,两肢功能重度障碍,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三)轻度(三级):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5—7.5分)1、一上肢肘关节以下或一下肢膝关节以下截肢或缺肢。
2、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二肢功能轻度障碍。
3、脊柱强直;驼北畸形大于70度;脊柱侧凸大于45度。
4、双下肢不等长大于5cm。
5、单侧拇指伴食指(或中指)缺损;单侧保留拇指,其余指截除或缺损。
6、侏儒症(身高不超过130cm的成人)。
列表如下:级别程度计分一级(重度)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0—4二级(中度)能够部分完成日常活动4.5—6三级(轻度)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5—7.5《注》:下列情况不属于肢体残疾范围1、保留拇指和食指(或中指),而失去另三指者。
二、残疾评定
(一)基本概念
残疾: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残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残疾人: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的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如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
(二)致残的因素
残疾的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WHO)按照残疾的性质、程度和影响,将残疾分为残损(组织器官缺损)、失能(个体能力障碍)和残障(社会能力障碍)(ICIDH)等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
1.残损(病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是器官水平上的残疾。
这是残疾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步,它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失能,也可以直接导致残障。
但值得指出的是,残损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暂时的,即日趋严重和日渐好转的机遇是并存的。
2失能(残疾),是指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其核心是能力,特别是自理生活或(和)就业能力的减弱或丧失,以至于独立生活发生困难。
这是残疾发生、发展的第二步,如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它就可以继续发展成为残障。
3残障(残废),是指由于残损或失能而导致个人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活动的障碍,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这是残疾发生、发展的不良结局,其特征是残疾人的行为和所处的地位与他自己或其所处的群体的期望之间不协调。
因此残障是残损和失能的社会表现,它反映个体由于残损或失能而在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各种后果。
为了加强对残疾发生、发展的理解,举例说明残损、失能和残障的概念:如一名建筑工人,在外墙作业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工伤。
这时,工伤导致了该名工人胸椎(T10)的骨折,同时,由于胸椎的骨折和移位,造成了胸髓横断胜的损伤,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残损(器官和组织的
损伤)。
经抢救和手术治疗后,该名工人虽然胸椎骨折部位钢板固定并愈合了,但仍遗留双下肢不能活动(截瘫)、没有感觉、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也不再具备建筑工的劳动能力,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失能(个体能力障碍)。
如果缺乏必要的康复措施,该名工伤患者将长期卧床不起,并将产生严重的合并症,如褥疮、泌尿系感染等,身体上的打击还会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障碍,患者完全与社会隔离,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家庭环境、社交环境、职业环境中的各种角色功能都不能正常发挥,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残障(社会能力障碍)。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残疾的表述是按照一般残疾发生、发展的过程加以描述的,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都要经过上述三个阶段。
比如,残损有时可以直接导致残障的发生,而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活动的参与。
但是,准确理解残损、失能、残障的概念及其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掌握和理解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在残疾的每一阶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康复的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按照残疾的性质、程度和影响,将残疾分为残损(组织器官缺损)、失能(个体能力障碍)和残障(社会能力障碍)等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