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农学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97.14 KB
- 文档页数:62
农业公考知识点总结一、土壤1. 土壤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颗粒结构、容重、通透性、含水量和蓄水量等。
土壤颗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在空间结构上的排列方式,通常分为粘粒、壤土和砂粒三类。
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重量,通透性是指水在土壤中流动的能力,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量的多少,蓄水量是指土壤的储水能力。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和离子交换能力等。
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化物离子的浓度关系,通常用pH值表示。
氧化还原性是指土壤中氧化物和还原物的活性关系,通常通过土壤中氧化还原电位来表示。
离子交换能力是指土壤对外源性离子交换吸附和释放的能力,通常由土壤中的离子交换容及离子交换平衡来描述。
3. 土壤的生物性质生物性质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等。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的养分循环和物质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土壤的健康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
4. 土壤的改良和保护土壤的改良和保护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土壤肥料管理、植物种植和土壤保护措施等手段,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土壤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作物栽培1. 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播种、幼苗期、生长期、抽穗期、成熟期和收获期等不同阶段。
在不同生长期,作物对环境和管理的需求也不同,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调节水分、控制病虫害等,以保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2. 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用抗病虫害品种、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3. 作物的栽培技术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肥料管理、水分管理、密植和稀植、留茬和轮作等方面。
农业科学知识点总结农业科学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学科,涵盖了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育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总结一些农业科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农业生产技术1.土壤管理:了解土壤的特性和类型,了解土壤肥力的评价和调控方法,包括施肥、耕作、灌溉等措施。
2.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产量和质量。
3.养殖技术:包括畜禽饲养、饲料配制、疾病防治、养殖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养殖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养殖效益和动物健康水平。
4.农业机械与设备:了解农业机械和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包括农业机械的选购、维护和安全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农作物学1.农作物分类和特性:了解不同农作物的分类、生长特性和适生环境,并学习如何合理选择和搭配农作物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2.农作物生物学:了解农作物的种子发芽和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物质代谢和生殖生理等方面的知识。
3.农作物育种:了解农作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包括选择育种目标、杂交育种、自交系选育和分析育种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了解常见的农作物病毒、细菌、真菌和虫害,学习预防和防治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
三、养殖学1.畜禽分类和特性:了解不同畜禽的分类、饲养习性和适生环境,并学习如何合理选择和搭配畜禽以提高养殖效益。
2.养殖管理:包括畜禽饲养和繁殖管理,学习合理配置饲料、定期兽医检查、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3.饲料与饲养:了解常见的饲料类型和配方,学习饲喂制度、饲料转化率的计算和调控等知识以提高养殖效益。
4.养殖环境管理:了解养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包括畜禽栏舍建设、通风、排泄物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改善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
四、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1.水资源:了解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包括灌溉技术、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1.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拟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左右,最适12~18℃,最高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响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绝大局部属禾本科。
荞麦属蓼科。
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
〔2〕豆类作物。
属豆科。
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
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
〔3〕薯芋类作物。
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
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
〔4〕其它作物〔有些为嗜好作物〕。
农业部分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农业农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发展与现状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是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提供食品和原材料,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产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农业一直是生产力的基础。
2.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经历了许多农业技术和制度的变革。
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3. 农业现代化的趋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现代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
4. 农业现状和问题中国农业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劳动力不足、农产品过剩、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村人口外流等问题。
农业现状需要加强研究和政策支持。
二、农作物和园艺1. 农作物分类及特点农作物包括谷类、豆类、油料、棉麻、糖料、蔬菜、瓜果等。
各种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耕作技术。
2.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栽培管理和保护。
3. 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品种、调整密植、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需要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
4. 农作物品种改良通过传统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等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等。
5. 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草本植物等,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改土、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三、农业机械化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作业的转变。
2. 农业机械的分类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喷洒机、耙土机、灌溉机械等各种类型,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3. 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护农业机械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作业条件和机械类型合理安排作业顺序,保养和维护机械设备,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中国农学知识点总结一、农学概述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技术方法。
农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资源、土地利用、种植业、畜牧业、农业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农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它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农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资源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农业的基础,它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中国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贫化等问题。
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农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资源。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是解决中国农业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3.植物资源作为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植物资源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很多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4.动物资源动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于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动物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畜禽种类和优质的畜产品资源。
三、农业生产1. 种植业种植业是中国农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在种植业中,科学化管理和生产技术的改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2. 畜牧业畜牧业是中国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它对于提供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畜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科学养殖和饲养管理已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3.园艺业园艺业是一种以食用、观赏和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形式。
中国的园艺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优质的蔬菜、水果和花卉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指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机能和自然力,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环境的物质生产。
2现代农业: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3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4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覆盖的叶片面积。
即:叶面积指数反映了作物群体截取光能的能力。
叶面积指数大,截取的光能多。
5最适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净同化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因作物生产水平、品种、株型有很大关系,一般高产作物大多数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6。
6发育:是指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由营养器官的分化转到生殖器官的分化这一质变过程,表现为生理和形态上质的变化。
7光能利用率:是指一定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到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8光补偿点:指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9光饱和点: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值时的光照强度。
10积温:作物一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
活动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
11有效积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零度部分之和,即(逐日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累积之和。
12无霜期: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所持续的时间。
13春化作用:在作物某一期间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现象称为春化现象14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学概述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农田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学通过对农业的研究与生产的实践,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学是现代农业科学的基础,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知识点概述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动物学是研究畜禽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畜禽的研究,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微生物学是研究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土壤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5.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作物品质的保护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保护农作物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农业化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7.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以及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一、种植技术1. 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改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常用的方法有施加有机肥料、翻耕、灌溉等。
2. 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施用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料,能够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促进作物生长。
4. 植保技术:采取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包括预防、治理和防治,防止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保障产量和质量。
5.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产量要求,合理安排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资源,提高产量。
6. 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
二、畜牧技术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的配比、饲喂技术、疾病防治等,确保畜禽的健康成长。
2. 畜禽疫病防控:加强畜禽疫病防控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消毒和排泄物处理,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3. 畜禽环境控制:对畜禽的饲养环境进行合理控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育种选种:选用高产、抗病、优良遗传性状的畜禽品种,通过育种选种,提高畜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5. 饲料加工: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方和加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促进畜禽生长发育。
6.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建设合理的畜禽养殖设施和设备,改善畜禽的生存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1. 建设灌溉设施:通过建设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定量定时灌溉,保证作物的水分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农田防渗排水工程:适当的排水是保证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建设农田防渗排水工程,调整土壤水分,改善土壤通气性。
3. 水库建设和管理:利用水库储水供农业灌溉和生产用水,合理管理水库水资源,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 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梯田、防风林等水土保持工程,保护耕地不受水土流失。
1. 农学定义(广义)的农学仅指农业生产科学,这里的农业生产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它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
(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科学,它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3. 农学的性质与特点性质:① 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②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③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特点:① 系统的复杂性② 技术的实用性③ 生产的连续性④ 生长的规律性⑤ 明显的季节性⑥ 严格的地域性二、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
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
农学和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3. 岀口的重要物资我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较弱,而农副产晶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家总岀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4. 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是由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组成。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种植业即作物生产的发展。
5. 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体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作物生产业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作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和现代化的农村。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物生产业也会得到现代科技的武装和改造,从而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农业发展历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第三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一、作物生产概况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下列6个方面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①品种改良②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③节水技术④设施栽培⑤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⑥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 我国作物生产概况①作物品种的改良②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③作物栽培技术④病虫草鼠防治技术⑤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1•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生产率目标、可持续性目标、营养安全目标、经济高效目标2•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①建设高产农田②改革种植制度③普及优良品种④发展先进适用技术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 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研究作物起源,可使人类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
其次,作物的特性与起源地气候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具有特定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此外,研究作物的起源还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文化"的含义又有“栽培”的含义。
2、作物的传播小麦发源于近东,大豆原产于中国,马铃薯原产于南美,玉米、甘薯起源中美洲,水稻起源印度斯坦中心。
3、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 按作物感温特性可分为喜温作物,耐寒作物2.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 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可分为C3 作物、C4 作物和CAM (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 禾谷类作物2. 豆类作物3. 薯芋类作物(根茎类作物)(二)经济作物(工业原料作物)1. 纤维作物2. 油料作物3. 糖料作物4. 嗜好类作物5. 其他作物主要有桑、橡胶、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等)、编织原料作物(如席草、芦苇)等。
(三)饲料及绿肥作物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饲料作物种类很多,包括禾谷类、豆类、块根块茎类、饲用叶菜类和瓜类。
我国人多地少,在农业区单纯种饲料的面积并不大。
作为绿肥而栽培的作物大多为豆科,许多豆科作物既可肥田又可做饲料,如苕子、黄花苜蓿、紫云英等。
(四)药用及调味品作物药用作物主要有三七、天麻、人参、黄连、贝母、枸杞、白术、白芍、甘草、半夏、红花、百合、何首乌、五味子、板蓝根、灵芝等。
调料作物有花椒、胡椒、八角、小茴香、辣椒、葱、蒜、生姜等。
有些作物可以有几种用途,例如玉米可食用,又可做优质饲料,也是油料作物;大豆可食用,又可榨油;马铃薯可作为粮食,又是蔬菜和食品加工原料;亚麻既是纤维,种子又是油料;红花种子是油料,其花是药材。
因此上述分类不是绝对的,同一作物,根据需要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5,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物通过扩散,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上种植后形成了不同的空间配置情况,称为作物的分布。
作物的分布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人们的习惯和社会需求状况等各种因素有关。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水分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等。
例如,大豆是短日照作物,由于长期分布生长在地理纬度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对日照反应不同的类型。
在长日照的北方形成了短日性弱的品种,而日照短的南方,形成了短日性强的品种。
6,我国几种主要优势农产品(农作物)区域布局规划1. 专用小麦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
2. 专用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
3. 高油大豆以提高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
4. 棉花以提高棉花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目前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大幅度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
5. “双低”油菜以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为重点。
6. “双高”甘蔗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作物的温度反应特性: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栽培实践的意义:① 长日照作物的小麦北种南移,生育期变常长;短日照作物的水稻北种南移,生育期变短。
②小麦品种的温光特性与分蘖数、成穗数、穗粒数有很大关系,若要精播高产,应选用适于早播的冬性偏强、分蘖成穗偏高的品种。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绝大部分作物都是先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后进行生殖器官的生长。
生殖器官的生长需要消耗营养,营养器官生长越健壮,生殖器官的分化与生长也就愈好。
种子休眠:有些作物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①种皮厚,透气差。
②胚未发育完全。
③后熟作用未完成。
④抑制物质的存在。
③为适期播种,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应采取相应措施解除休眠。
对于种皮厚、透性差的种子,可采取机械摩擦、加温或强酸等处理的方法。
因胚发育不完全和后熟作用引起休眠的种子,常采用层积法、变温处理和激素处理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层积法是将处理的种子与湿沙分层堆积,温度保持在o〜5C,堆放1〜3个月,主要用于林、果种子。
农作物常采用晒种或化学药荆处理等方法,促进种子后熟完成。
对于因抑制物质的存在而引起休眠的种子,可采用水浸泡、冲洗、低温等方法解除其休眠。
当作物因过早发芽而造成损失时,可采取措施适当延长休眠期。
如马铃薯、洋葱在储藏期,常用2%〜5%萘乙酸甲酯抑制发芽。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温度(2)水分(3)氧气3.种子萌发的过程( 1 )吸水膨胀(2)萌动(3)发芽(二) 作物根,茎,叶的功能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和储藏。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通过维管组织输送到茎和叶;而叶制造的有机物经过茎输送到根。
根系固着在土壤中,使茎叶得以伸展,并能经受风雨和其他机械力量的袭击,大多数作物根群主要分布在耕层o〜30CIII范围内。
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运输,其次也有储藏和繁殖的功能。
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具有繁殖功能。
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双子叶植物的花多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5部分组成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重量称为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经济系数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中,获得经济产量的多少,要看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这种转化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产量构成因素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表 3 3)。
田问测产时,只要测得各构成因素的平均值,便可计算出理论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1.相互制约2.相互补偿源、库、流理论源是指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指作物茎叶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
库是光合产物储存库和代谢库,是指储藏,利用或消耗有机物的器官如子粒,花果幼叶根系等。
流则指光合产物的转运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转运速率有关。
源、流、库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库、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
凌启鸿等(1982)研究,采用剪叶、疏茎、整穗处理所造成的不同粒叶比,对稻株光合产物分配状况有明显影响。
相对于叶片的库容量越大,即粒叶比越高,叶片光合产物输向穗部的越多,而滞留在叶片和茎鞘中的较少;当粒叶比减小时,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相对减少,滞留在茎鞘中的增多。
另据wardIaw(1965) 试验,摘除小麦穗子的2/3子粒时,标记的同化产物在剑叶的运输速度和运输量都不变,但当同化产物到达茎以后,在茎中向上运输到穗的速度至少比完整穗存在时减慢I/3,同时发现标记的同化产物在根中积累增加。
可见库的多少对流量、流速及流向都有明显的作用。
新生的幼嫩器官和代谢旺盛的器官,一般来说竞争力较强,分配同化物较多。
库离源的距离越近,同化物也分配得越多。
棉花、大豆等腋生花序作物,主要是靠各侧叶供应其相应叶腋间花序所需的同化物。
但如果对向棉桃供应的那片叶遮光,该棉桃就会从另一片受光的幼叶中夺取养分,从而导致该幼叶叶腋里的幼铃脱落。
可见,库的吸力大小或库的优劣,是决定同化物分配的关键。
根据这些规律,在栽培上即可设法调节和改善同化物分配方向和数量。
例如,水稻、小麦等作物分蘖的促控,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棉花整枝、打权、摘心;矮壮素等生长调节剂在多种作物上的应用等,都能影响作物生长中心和代谢方式的转移,控制茎、叶徒长,促进同化产物向收获储藏器官的分配,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